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方法:我院2005年4月~2007年9月,20例静脉窦血栓形成并行血管内溶栓治疗的病案,结合复习有关文献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均好转出院,坚持服用华法令,随访半年无1例复发。NIHSS评分较术前下降3分以上。结论:早期诊断及静脉内溶栓能提高本病的生存率,降低致残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脑深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丽  李洵桦 《新医学》2004,35(4):197-199
1 引言 脑深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eral venous thrombosis or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T)是一种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其发生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或误诊.现就其早期诊断及治疗现状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3.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临床证实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MRV)在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诊断静脉窦血栓的42例病例,从临床表现、MRA/MRV和CT影像学征象、长期抗凝加抗炎治疗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变部位MRA/MRV显示:各种静脉窦高血流信号缺血,影像模糊不清、低血流信号,一段或整段管径变细.抗炎治疗同时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4周,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结论头MRA、MRV能较好地反映静脉窦血流状态,在静脉窦血栓的诊断和疗效观察中可作为常规检查;低分子肝素钠治疗CVT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和方法。方法分析我院5年来收治的10例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诊治及转归资料。结果1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3,均经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早期诊断,有5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经溶栓、抗凝治疗后2例死亡,余均好转。结论该病临床表现各异,首发症状多为头痛、癫痫、精神障碍、肢体活动障碍,误诊率高,CT、MRI可早期诊断。DSA是确诊的金标准,早诊断、早抗凝、早溶栓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例CVST患者的一般情况、病因、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多表现为头痛,可伴有癫疒间发作和各种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体征,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数和蛋白质定量可正常或升高,头颅CT示静脉窦高密度改变及脑实质异常信号,MRI示静脉窦异常信号,MRV示静脉窦闭塞或充盈缺损,DSA示静脉窦狭窄、血流中断或不显影。治疗以脱水、抗凝、溶栓为主,19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对于高颅压伴或不伴神经、精神障碍的患者,须高度警惕CVST,应尽早行MRV或DSA检查,治疗以抗凝、溶栓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对5例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颅高压症状,并积极对症治疗,术后抗凝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出凝血指标,预防出血并发症,加强护理。[结果]5例病人均痊愈。[结论]加强产褥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和治疗方法,增强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CVST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结果21例患者年龄16~57岁,男女比例为1:0.61。头痛、呕吐、抽搐、偏瘫为早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病因是妊娠。磁共振血管造影(MRA/MRV)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表现为一处或多处静脉窦闭塞或不完全闭塞。经脱水、低分子肝素抗凝、尿激酶局部溶栓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后,21例患者中14例(66.7%)痊愈,6例(28.6%)好转出院。结论CVST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容易误诊。MRA/MRV确诊阳性率高,而DSA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抗凝及强有力的脱水治疗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血管介入治疗对改善重症CVST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5~2008年住院的12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的年龄、临床特征、实验室数据、影像学改变、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静脉窦血栓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为非特异性头痛者9例,确诊前有5例误诊,脑脊液检查均有压力增高。8例病人行颅脑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显影(MRV)检查,诊断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者6例,阳性率75%。7例行数字减影血管显影(DSA)检查,均证实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2例病人中7例行肝素抗凝治疗,2例痊愈,4例好转,1例死亡;5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4例痊愈,1例好转。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怀疑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人应及时行MRI+MRV检查,必要时行DSA检查,一旦确诊应及时行抗凝及溶栓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误诊原因。方法:分析3例CVST误诊为产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以持续性头痛为主诉,伴情绪低落及睡眠障碍,早期均被误诊为产后抑郁症,后症状加重,经头部核磁共振检查最终确诊为CVST。结论:CVST的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样而不典型,易漏诊误诊,对急、慢性头痛,尤其慢性每日性头痛的产妇要想到CVST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由于脑静脉回流堵塞或血流缓慢所引发的闭塞性脑血管病,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对少见类型,由于静脉系统在颅内分布广泛,且静脉系统血栓的病因复杂,因此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近年来由于影像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医生的重视,对CVST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都有了比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由于脑静脉回流堵塞或血流缓慢所引发的闭塞性脑血管病[1],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对少见类型,由于静脉系统在颅内分布广泛,且静脉系统血栓的病因复杂,因此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1825年由RiIDes首先报道,发病率并不高,仅占成人卒中的1%~2%,但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易与其它颅内疾病混淆,因此常被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和诊治方法,为临床提供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案等。结果:20例患者均为中青年,大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高颅压综合征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出现头痛17例、视力障碍8例、肢体乏力麻木10例、癫痫发作6例。CVST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表现。根据19例患者的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renography,MRV)或数字成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去除1例无效数据)发行,血栓累及2个或2个以上静脉窦15例(78.9%),累及上矢状窦9例、橫窦15例、乙状窦14例;脑实质损伤8例(40%)。经抗凝、降颅压和抗癫痫等对症治疗后,治疗有效(症状完全消失/缓解)17例(85%),无效3例(15%),病死2例。结论:CVST发病率低,容易漏诊和误诊,头痛、视力障碍、癫痫和肢体感觉运动障碍为常见临床表现,孤立性头痛和孤立性视乳头水肿(视物模糊/黑朦)患者需警惕CVST;D-二聚体检查阴性不足以排除CVST诊断;CT和MRI检查对CVST有重要提示作用,经静脉造影检查(MRV或DSA)发现血管腔内血栓是CVST确诊的关键;早期诊断,规范的抗凝治疗和积极的对症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王彬  周沐科  郭建 《华西医学》2014,(2):223-225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头部CT、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影像学特征,为诊断CVST的影像学检查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的4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头部CT、MRI、MRV影像学特征。结果头部CT显示CVST的直接征象15例(32.6%),间接征象8例(17.4%);MRI显示CVST的表现17例(68.0%);MRI+MRV检查的阳性率为87.5%,MRI+MRV与DSA的符合率为84.6%。结论根据临床病史高度怀疑CVST患者的头颅CT可作为筛查手段,MRI合并MRV检查对明确CVST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秋意 《护理与康复》2011,10(3):226-228
总结14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护理。认为护理重点包括颅内压增高护理、皮质损伤护理、产褥期患者护理、腰椎穿刺护理及抗凝治疗护理。14例中治愈8例、好转3例、转院2例、死亡1例。  相似文献   

16.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5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08年5月北京天坛医院住院的53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男22例,女31例;年龄(15~52)岁,平均(34.92±9.69)岁.多数为急性、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伴有呕吐,视物不清,复视,抽搐,肢体活动障碍或意识障碍等.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灶性梗死灶,部分伴发渗血或血肿.治疗以脱水降颅压、抗凝治疗为主,根据情况可联合溶栓治疗或支架置入治疗.痊愈12例,好转37例,无效2例,脑疝形成自动出院2例.结论 认识CVST的临床特征并及时行MRV检查是正确诊断和及早治疗的关键,CVST的治疗以抗凝治疗为基础,根据情况可联合溶栓治疗或支架置入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分析1月内和1月后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病例的不同临床特点,以提高CVST早期诊断率。方法:分析86例经DSA证实为CVST的病例特点。根据患者确诊所用的时间,将患者分为A组:1月内确诊组(n=37)和B组:1月后确诊组(n=49)。结果:A组头痛评分较B组显著增高(P<0.01);A组有诱因、呕吐和肢体瘫痪的病例较B组显著增多(P<0.01);A组有视物模糊的病例较B组显著减少(P<0.01);A组MRI检查发现CVST直接征象的病例较B组显著增多(P<0.01)。结论:头痛程度重,有诱因、呕吐、肢体瘫痪和MRI检查发现直接征象的病例容易得到早期诊断;反之,头痛程度轻,无诱因、呕吐、肢体瘫痪和MRI检查未发现直接征象的患者容易导致延误诊断,延误诊断的患者容易出现视物模糊。  相似文献   

20.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ranial venoussinus thrombosis,CVST)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病因复杂,起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复杂而无特异性,常被误诊漏诊,若不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常常引起死亡等严重并发症。低分子肝素对脑梗死,短暂性缺血发作(TIA),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已有许多报告,但其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治疗报道较少我们对6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并与对照组作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