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整合子介导的耐药机制在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中的作用.方法5株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自2002年1月-2004年5月间我院呼吸科住院的患者,采用E-test试验条进行药敏试验、电转化试验,筛选、分离耐药质粒.PCR扩增Ⅰ型整合子基因盒插入序列,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所有产酶菌株通过电转化试验可将头孢西丁耐药性传递给受体菌,5个产AmpC酶耐药质粒中,有4个检出整合酶序列,其中3个携带2种抗药性基因盒,包括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基因aacA4;氨基糖苷腺苷转移酶基因aadA5;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dfrA17;氯霉素外排蛋白编码基因cmL44.结论整合子介导的抗药性基因盒参与了产质粒AmpC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多重耐药的形成,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沙门菌中第一类整合子的鉴定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基于整合子在细菌耐药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对来自正常人体内耐药沙门菌的整合子分布及其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应用PCR方法 ,设计第一类整合酶基因intI1和耐药基因盒的特异性引物 ,用PCR方法检测整合子阳性菌株并对其整合的耐药基因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 发现 1株S .hadar和 3株S .tshiongwe为第一类整合酶阳性菌株。耐药基因盒进行扩增的结果 ,从 2株中分别得到 10 0 9bp的扩增产物。 1株得到 16 6 4bp的扩增产物。 1株菌得到 10 0 9bp和 16 6 4bp的扩增产物。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10 0 9bp的扩增产物为携带aadA2 ,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壮观霉素、链霉素产生耐药的基因盒 ;16 6 4bp为携带aadA5和dfr17,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壮观霉素、链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甲氧氨苄嘧啶产生耐药的基因盒。结论 首次揭示了健康人携带由整合子介导的耐药菌这一现象 ,提示我们要从基因水平上监测细菌的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我院老年病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同源性及耐碳青霉烯菌株的基因型。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5月-2009年5月自临床老年病人分离的262株铜绿假单胞菌,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琼脂稀释法和E test法测定耐碳青霉烯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MIC值,PCR扩增及克隆测序分析金属酶基因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携带金属酶基因型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26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筛选到104株耐碳青霉烯。104株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两个含舒巴坦制剂药物耐药率分别为78.9%和35.9%,对多黏菌素E耐药率最低为6.0%,对米诺环素耐药率58.3%,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大于70.0%;104株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12株携带金属酶基因,10株检测到有携带VIM-2基因的1类整合子。PFGE分型中12株菌株属于5个克隆株。结论 在我院流行的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金属酶基因不是最主要的基因型,金属β-内酰胺酶均为VIM-2型金属酶,耐药基因盒分布于不同的1类整合子中,整合子播散是最主要的流行方式。  相似文献   

4.
60株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60株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谱及Ⅰ型整合子和β-内酰胺酶等基因携带情况。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6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PCR检测β-内酰胺酶、Ⅰ型整合子和外排泵基因,对阳性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60株菌中,多重耐药株53株,占88.3%;6株携带OXA-23基因,均对包括碳青霉烯在内的5类以上抗菌药耐药,并具有高耐药特性;38株携带PER-1基因,对头孢菌素类耐药率显著高于PER-1基因阴性菌株(P<0.01);45株检出Ⅰ型整合子结构基因,多重耐药率明显高于Ⅰ型整合子阴性菌株(P<0.01);Ⅰ型整合子和PER-1基因同时阳性25株,与7株两者同为阴性菌株相比,多重耐药率增高(P<0.01),但耐药程度无显著差别。结论Ⅰ型整合子基因及β-内酰胺酶类基因的作用是导致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OXA-23基因阳性菌株多为泛耐药和高耐药株,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遗传标记基因(整合子qacE△1、转座子tnpU)、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编码aac(6′)-Ib基因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qnrA基因分布状况,为临床使用药物治疗感染和消毒灭菌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共60株,采用PCR方法检测这些菌株中qacE△1、tnpU、aac(6′)-Ib和qnrA基因,MIC法药物敏感试验分析菌株的耐药性。结果 60株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qacEΔ1基因检出率61.7%,tnpU基因检出率7.6%,aac(6′)-Ib检出率为11.7%,qnrA基因检出率3.3%。60株菌中有38株含1种或以上基因,其药敏敏感度最高的是亚胺培南、厄它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均为97.4%,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啉完全耐药。结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与耐药基因传递机制整合子和转座子系统密切相关,分离株携带qacE△1、tnpU、aac(6′)-Ib和qnrA基因是细菌呈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提示临床应慎重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儿童分离株的耐药特点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0年7月-2011年6月从儿童标本中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12株,所有菌株为非重复菌株,菌种鉴定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改良的Hodge试验筛选产碳青霉烯酶阳性菌株,采用PCR法检测KPC、IMP、bla(s)、VIM、SPM和整合酶基因,测序确定基因型.对菌株进行质粒结合试验、质粒消除试验检测质粒的转移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耐药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12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的敏感率分别为8.3%、41.7%、58.3%、8.3%、8.3%、33.3%;12株菌均携带有KPC-2基因,且同时携带有TEM-1和SHV型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SHV-11-like和SHV-1 2-like各6株;11株携带CTX-M型基因,其中4株为CTX-M-14-like基因,6株CTX-M-15-like基因;2株携带有OXA-10型基因,1株携带有PER-1基因.未检出NDM-1、GIM、SPM、SIM、VIM型碳青霉烯酶基因.12株均为Ⅰ类整合酶基因(int1)阳性.2株通过接合试验把质粒传递给受体菌EC600.所有接合子blaTEM-1基因阳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基因阳性及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头孢噻肟耐药,接合子ESBL基因型与供菌一致.2株菌经质粒消除后对亚胺培南的MIC值均有较大程度降低,消除后KPC-2基因扩增为阴性.12株KPC-2基因阳性菌株经PFGE分成5个基因型,主要为B型和C型.结论 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已经在儿童肺炎克雷伯菌中播散,常伴随携带多种类型的ESBL基因和Ⅰ类整合酶基因,部分耐药基因可通过质粒播散.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我院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分布以及与耐药谱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其在分子流行病学分析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临床2010年3月至9月分离出69株非重复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采用PCR法检测16S rRNA 甲基化酶基因,并对阳性菌株进行ESBL基因及整合子基因分析,通过DNA直接测序确定.质粒接合试验和质粒消除试验确定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传播途径,利用ERIC-PCR技术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69株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中有rmtB阳性菌株20株(28.9%),其中2株同时携带有rmtB和armA.在20株产16SrRNA甲基化酶菌株中,均携带有CTX-M基因,测序显示14株CTX-M-14基因,6株CTX-M-15基因;14株携带有TEM-1基因;8株携带有SHV基因,测序显示5株SHV-12基因,3株SHV-11基因;3株携带有OXA-10基因;3株携带有VBE-1基因.另有12株携带有int1阳性,含有5种不同的耐药基因盒,分别携带drfA25、drfA1、drfA12、aadA1、aadA2、sat和blaVEB-1基因.ERIC-PCR法显示20株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分为5型,A型为优势流行克隆株.质粒接合和消除试验发现A型克隆株KP5和KP16 rmtB均位于一质粒上并通过接合传播.结论 本院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中存在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B的普遍流行,导致对多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高水平耐药.rmtB可通过水平基因传播和克隆传播的两种方式进行播散,并且存在同时产ESBLs、16S rRNA甲基化酶和Ⅰ类整合子的肺炎克雷伯菌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赣南地区2013年~2016年临床分离的主要病原菌分布和多重耐药菌的流行变化。方法 采用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药敏。结果 4年内共分离41288株细菌,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最高(67.00%)。病原菌分布中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位居前五。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肠杆菌科细菌具有较高的的敏感性,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呈现高水平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较敏感,未检出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4年间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均在25.00%以上;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的检出由2.90%上升至4.70%;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逐年下降。结论 赣南地区CRE的检出不断上升,临床应根据药敏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减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分析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气道分泌物或痰液标本分离的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的特点及亲缘性。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由本院呼吸病区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气道分泌物或痰液标本分离得到53株肺炎克雷伯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三维实验检测AmpC酶;PCR检测ESBL、质粒介导的AmpC酶、喹诺酮类耐药基因、耐消毒剂-磺胺基因qacE△1-sul1、Ⅰ类整合酶基因Int Ⅰ 1的携带情况,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53株肺炎克雷伯菌未发现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耐药;对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均>80%;对其他抗菌药物也有不同程度的耐药。53株肺炎克雷伯菌中Int Ⅰ 1基因阳性率60.4%(32/53),qnrA基因阳性率54.7% (29/53),qnrS基因阳性率13.2% (7/53),qnrB基因阳性率5.7%(3/53),qacE△1-sul1基因阳性率71.7%(38/53),TEM基因阳性率92.5% (49/53),CTX-M基因阳性率100%(53/53),SHV基因阳性率9.4%(5/53),AmpC基因阳性率92.5%(49/53);其中4株同时携带qnrA、qnrS、intⅠ 1、qacE△1-sul1、AmpC、CTX-M基因。聚类分析显示40、41、10与18号,25与42号,8与35号菌株有亲缘关系。结论 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的多重耐药与整合子相关,且携带多种耐药基因,聚类分析显示存在克隆传播和医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0.
兽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报道了对兽用抗菌药耐药性的研究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对广东地区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调查,从鸡、猪、牛、环境和饲养员等分离大肠杆菌1524株,测定了这些菌株对环丙沙星等2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动物源分离的大肠杆菌普遍存在耐药性,其中耐药率最高的为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和磺胺药,这与动物用药的强度、频率呈正相关。②对大肠杆菌耐药I型整合子/基因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经PCR扩增等方法测定了192株耐药大肠杆菌的T型整合子/基因盒,发现有105株携带I型整合子,检出率为54.7%,这些整合子多数位于质粒上。③对耐氰喹诺酮类的大肠杆菌、鸡毒支原体、沙门氏菌的gyrA基因突变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耐药菌株的gyrA基因可发生1个位点以上的突变,高水平耐药菌株常发生2个位点突变,个别菌株还可以发生3个位点突变。本还对耐药性的监控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整合子I和ISCR1的分布情况及其基因型。方法分离临床8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用WHONET5.4分析菌株药敏情况,采用ERIC-PCR方法进行基因分型。采用PCR检测整合酶I、整合子I、ISCR1以及ISCR1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氨曲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高度耐药,整合子I阳性菌株和整合子I阴性菌株对复方新诺明耐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2株整合酶阳性,11株整合子I阳性,2株ISCR1和ISCRI携带的耐药基因阳性,ERIC-PCR分为75个基因型。结论整合子I在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中介导复方新诺明耐药性方面有重要作用,ERIC-PCR是研究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假单胞基因分型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从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整合子Ⅰ和ISCR1的分布及结构情况,并对其进行基因分型。方法分离自临床的57株鲍曼不动杆菌,PCR检测整合酶Ⅰ、整合子Ⅰ、ISCR1以及ISCR1可变区,PCR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型并进行测序分析可变区携带的耐药基因盒,ERIC-PCR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49株整合酶I阳性,其中47株整合子I扩增阳性,RFLP分为2型,测序结果为aacA4-catB8-aadA1和drf17-aadA5。3株ISCR1以及ISCR1可变区扩增均阳性,可变区经RFLP分为1型,测序结果为orf513-qnrA1-ampR-qacEdeltal,ISCR1阳性菌整合子I均阳性,经ERIC-PCR检测将57株鲍曼不动杆菌分为27个基因型。结论Ⅰ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鲍曼不动杆菌中,ISCRI携带率较低,氨基糖苷类、甲氧苄啶类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盒较常见,ERIC-PCR可用于临床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氨基糖苷乙酰胺转移酶基因的突变形式aac(6’) -Ib -cr在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临床株中的分布状况;分析携带该基因菌株对环丙沙星、氨基糖苷类和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特征.方法 利用多聚酶链式反应检测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中aac(6’)-Ib基因携带情况,采用BtsC I酶切消化,经DNA测序确认aac(6 ’)-Ib-cr基因;统计分析aac(6’) -Ib-cr基因与环丙沙星、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性关系.结果 aac(6’)-Ib-cr基因在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2.6% (30/238)和18.8% (13/69);aac(6 ’)-Ib-cr阳性株与阴性株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72.1% (31/43)和48.1%(127/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2,P<0.05).肺炎克雷伯菌aac(6’)-Ib-cr基因阳性株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高于aac(6’) -Ib-cr基因阴性株(X2=4.25,P<0.05).aac(6’)- Ib-cr基因阳性株和阴性株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常用的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和多重耐药率均较高,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本地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中,aac(6’) -Ib-cr基因均有检出;aac(6’)-Ib-cr基因阳性株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明显高于阴性株,肺炎克雷伯菌中aac(6’)-Ib-cr基因阳性株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阴性株,具有统计学意义.aac(6’) - Ib-cr基因阳性株和阴性株对常用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和多重耐药率均较高,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确定环腺苷酸(cAMP)受体蛋白(CRP)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肠杆菌素铁载体相关基因entC的调控机制。方法以CRKP-27野生株构建crp基因缺失株Δcrp和回补株c-Δcrp。利用铬天青S(CAS)定量试验观察CRP对CRKP铁载体分泌量的影响。RT-qPCR试验和lacZ报告基因融合试验研究CRP对entC表达及对其启动子的调控。凝胶阻滞试验(EMSA)确定CRP是否与entC启动子区结合, DNaseⅠ足迹试验进一步确定结合序列。结果成功构建Δcrp和c-Δcrp菌株;在正常条件和缺铁条件下, Δcrp菌株的铁载体分泌量均高于野生株和c-Δcrp菌株, 但仅在正常环境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条件和缺铁条件下, Δcrp菌株中entC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较野生株和c-Δcrp菌株明显降低(P均<0.05);正常条件和缺铁条件下, Δcrp菌株中entC基因的启动子活性低于野生株和c-Δcrp菌株(P均<0.05);EMSA结合试验显示随着CRP蛋白量的增加, entC探针朝正极移动的距离都相应缩短, 出现阻滞现象;DNas...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儿童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产质粒介导的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及其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检测ESBLs,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法检测AmpC酶,K—B纸片法测定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共检出248株肺炎克雷伯菌,其中46株产AmpC酶,阳性率为18.5%;157株产ESBLs,阳性率为63.3%;同时产AmpC酶和ESBLs菌株阳性率为18.1%。产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高度耐药。耐药率达80%~100%;对头孢吡肟、含酶抑制剂复合药的耐药率也在56.5%~93.5%之间:但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则在30%以下,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产ESBLs菌株对头孢菌素、含酶抑制剂复合药的耐药率也较高,在50%-91.7%之间,但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仍高度敏感。ESBLs阴性肺炎克雷伯菌对所测抗生素的敏感率均在81.2%以上。产酶菌株耐药率明显比非产酶菌株高。结论广州地区儿童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和AmpC酶的状况已十分突出:产酶菌株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可作为治疗产AmpC酶和/或ESBLs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经验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及基因多态性。方法用WHONET5.4分析菌株药敏情况。PCR检测菌株I类整合酶、ISCR和ESBLs基因;ERIC—PCR检测基因型,SPSS分析其多态性。结果除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产ESBLs菌的耐药率明显高于不产ESBLs菌(P〈0.005)。对I类整合酶、ISCR、blaTEM、blaSHV、blaCTX-M,88株产ESBLs株的阳性率分别为59.1%、43.2%、69.3%、4.5%、45.5%;45株不产ESBLs株的阳性率分别为40.0%、15.6%、22.2%、4.4%、6.7%。根据指纹图谱把133株肺炎克雷伯菌分为126种,经SPSS系统聚类分析,归为20个大类。结论南方医院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是CTX-M基因型。整合子和ISCR可以共存;ERIC—PCR是一种效果较好的基因分型方法,该院肺炎克雷伯菌呈散发存在。  相似文献   

17.
刘永瑞  张妍  李秀英 《医学信息》2019,(19):122-123126
目的 调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AmpC酶表型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1月~7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97株,应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进行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表型初筛,对初筛阳性菌用多重PCR方法检测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分析其耐药情况。结果 97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共筛选出40株对头孢西丁不敏感菌株,经多重PCR扩增,有7株AmpC酶阳性,检出率为7.22%(7/97),均为DHA型。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仅对亚胺培南敏感(100.00%)。结论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产质粒介导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发生率相对较低,以DHA型基因为主,治疗应首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氨基糖苷乙酰胺转移酶基因的突变形式aac(6′)-Ib-cr在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临床株中的分布状况;分析携带该基因菌株对环丙沙星、氨基糖苷类和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特征。方法利用多聚酶链式反应检测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中aac(6′)-Ib-cr基因携带情况,采用BtsCI酶切消化,经DNA测序确认aac(6′)-Ib-cr基因;统计分析aac(6′)-Ib-cr基因与环丙沙星、头孢菌素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性关系。结果aac(6′)-Ib-cr基因在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2.6%(30/238)和18.8%(13/69);aac(6′)-Ib-cr阳性株与阴性株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72.1%(31/43)和48.1%(127/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2,P〈0.05)。肺炎克雷伯菌aac(6′)-Ib-cr基因阳性株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高于aac(6′)-Ib-cr基因阴性株(x2=4.25,P〈0.05)。aac(6′)-Ib-cr基因阳性株和阴性株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常用的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和多重耐药率均较高,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地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中,aac(6′)-Ib-cr基因均有检出;aac(6′)-Ib-cr基因阳性株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明显高于阴性株,肺炎克雷伯菌中aac(6′)-Ib-cr基因阳性株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阴性株,具有统计学意义。aac(6′)-Ib-cr基因阳性株和阴性株对常用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和多重耐药率均较高,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革兰阴性菌质粒介导qmA耐药基因的发生率、分子遗传学背景及其阳性株的耐药谱。方法收集2004年4月-2006年4月对萘啶酸耐药的临床分离无重复株共629株,采用特异引物PCR结合测序进行qnrA阳性株的识别,表型确认试验结合PCR检测识别产ESBL或AmpC酶的qnrA阳性株,Kirby-Bauer法和Etest法进行qnrA阳性株的药敏检测,质粒接合转移及Southem杂交检测进行qmA基因的质粒定位,PCR策略克隆携带qnrA基因整合子基因结构并进行引物步移测序。结果qnrA阳性株的总检出率为1.9%(12/629)。菌种分布为肺炎克雷伯菌2.2%(3/138),阴沟肠杆菌17.1%(6/35),产气肠杆菌9.1%(1/11),枸橼酸杆菌属12.5%(1/8),沙门菌属14.3%(1/7)。qnrA基因定位在80~180kb大小质粒上的su/1型Ⅰ类整合子基因结构中。其中4株菌qnrA基因定位在整合子In37上,另外8株菌qnrA基因定位在一种新型的整合子InX上。所有qnrA阳性株均产ESBL,并具有可转移多重耐药的特征。结论广东地区喹诺酮抗菌药耐药株中存在着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但发生率较低;其耐药基因qnrA的水平传播能力有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播散。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一株同时产KPC-2和NDM-5碳青霉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特征。方法肺炎克雷伯菌KPN-hnqyy分离自我院血液科一位患者的粪便标本, 使用仪器BD Phenix-M50鉴定菌株并测定最小抑菌浓度;酶联免疫层析试验和PCR方法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接合试验检测相关质粒的转移性;PacBio和Illumina平台对菌株全基因组测序, 并在BacWGSTdb数据库中检索菌株MLST分型、耐药基因和质粒类型, 使用软件Easyfig2.2.3比对基因组和开放读码框序列, BRIG v0.95生成可视化质粒圈图。结果肺炎克雷伯菌KPN-hnqyy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 MLST分型为ST11型, blaKPC-2和blaNDM-5碳青霉烯酶基因阳性;接合子blaKPC-2基因阳性, blaNDM-5阴性;全基因组测序显示菌株含有1个染色体和3个质粒;肺炎克雷伯菌KP69和KP19-2029等与本研究菌株染色体基因组相似性大于99.9%, 且其各自携带的不同种类的质粒上含有相似的IncR和IncFⅠ耐药基因融合区, blaKPC-2基因位于此融合区中一个由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