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腰椎手术的改良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6月至12月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94例, 性别不限, 年龄18~64岁, BMI 18.5~29.9 kg/m2, ASA分级Ⅰ或Ⅱ级,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7):对照组(C组)和艾司氯胺酮组(K组)。2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依托咪酯及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 K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5 mg/kg。2组均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 间断静脉注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肌松, K组在此基础上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0.25 mg·kg-1·h-1。术毕前10 min连接镇痛泵行PCIA, NR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进行补救镇痛。记录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初始剂量、瑞芬太尼累计用量、气管拔管时间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 K组术中瑞芬太尼累计用量减少, 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延长, 镇痛泵按压次数减少(P<0.05), 术中瑞芬太尼初始剂量、术后补救镇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用于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全麻患者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2年2月至2022年7月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全麻下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89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C组, 30例)、低剂量艾司氯胺酮组(K1组, 29例)、高剂量艾司氯胺酮组(K2组, 30例)。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案由其麻醉医师决定, 镇痛药物限于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根据分组情况配置术后自控静脉镇痛泵:C组, 舒芬太尼1.5 μg/kg+托烷司琼5 mg;K1组, 舒芬太尼1 μg/kg+艾司氯胺酮1 mg/kg+托烷司琼5 mg;K2组, 舒芬太尼1 μg/kg+艾司氯胺酮2 mg/kg+托烷司琼5 mg。记录患者术后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抑郁症自测量表(SDS)评分和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K1组术后48 h VAS疼痛评分较高(P<0.05), 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较多(P<0.05);K1组、K2组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围术期全程镇痛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90例, 性别不限, 年龄18~64岁, BMI 18~30 kg/m2, 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对照组(C组)和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组(S1组和S2组)。S1组和S2组于麻醉诱导前分别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1和0.2 mg/kg。3组均常规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时S1组和S2组分别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0.1、0.2 mg·kg-1·h-1, 3组其余麻醉维持药物相同。术后行PCIA, C组药物为舒芬太尼2 μg/kg, S1组和S2组在此基础上混合艾司氯胺酮1 mg/kg。采用酮咯酸氨丁三醇补救镇痛, 维持静态疼痛NRS评分≤3分。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总量、术后0~24 h和>24~48 h 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术后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头晕、流涎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苏醒时间。于术前30 min和术后30 min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6浓度, 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分析法测定血清MDA浓度。于术后1和2 d时采用15项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使用析因设计分析在静脉注射丙泊酚之前,使用不同剂量的艾司氯胺酮,以及使用不同间隔时间,对丙泊酚注射痛(PIP)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手术患者360例,男167例,女193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艾司氯胺酮0.05 mg/kg(A组),艾司氯胺酮0.075 mg/kg(B组),艾司氯胺酮0.1 mg/kg(C组),每组120例。每组再随机分为3个亚组,每个亚组40例。A1组、A2组、A3组在麻醉诱导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05 mg/kg后,分别间隔30 s、45 s、1 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B1组、B2组、B3组在麻醉诱导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075 mg/kg后,分别间隔30 s、45 s、1 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C1组、C2组、C3组在麻醉诱导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1 mg/kg后,分别间隔30 s、45 s、1 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采用McCririck量表评价PIP发生情况。记录术中丙泊酚诱导剂量,术后恶心呕吐、呼吸遗忘、烦躁不安、意识模糊、情绪低落等不...  相似文献   

5.
许楠  刘昕  高巨 《临床麻醉学杂志》2022,38(12):1286-1289
目的 测定复合瑞芬太尼时艾司氯胺酮用于无痛胃镜诊疗麻醉诱导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于内镜中心行无痛胃镜诊疗的患者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18~60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序贯法测定艾司氯胺酮用于无痛胃镜患者麻醉诱导的有效剂量,初始剂量为静脉推注艾司氯胺酮0.1 mg/kg复合瑞芬太尼0.3μg/kg,艾司氯胺酮相邻药物剂量比值为1∶1.2,若患者MOAA/S评分≤1分、诱导时间≤2 min,体动程度≤1级且围麻醉期未发生Ⅲ级以上不良事件为镇静成功(成功组),则下一例患者在上一例的给药剂量基础上降低一个梯度,若任意一项指标不达标则为镇静失败(失败组),下一例给药剂量升高一个梯度;直到出现第7个拐点终止研究。采用Probit法计算艾司氯胺酮的ED50、95%有效剂量(ED95)及其95%可信区间(CI)。记录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结果 艾司氯胺酮复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诊疗麻醉诱导的ED50为0.215 mg/kg ...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低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氟比洛芬酯少阿片化方案在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4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低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氟比洛芬酯组(ES+F组,22例),诱导后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1 mg/kg,切皮前静脉给予艾司氯胺酮0.5 mg/kg负荷量,继而0.25 mg/(kg·h)持续泵注至缝皮开始。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21例),诱导后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1 mg/kg,切皮前静脉负荷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并持续输注至缝皮开始时。观察术中及术后24 h舒芬太尼、氟比洛芬酯用量,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去甲肾上腺素、乌拉地尔用量,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包括麻醉前(T0)、切皮前(T1)、切皮后5 min(T2)、切皮后10 min(T3)、手术30 min(T4)、手术60 min(T5)、手术结束时(T6)和术后30 min(T7)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变化,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手术当晚睡眠质量评分,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0 min RASS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C组比较,ES+F...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术后静脉镇痛对乳腺癌患者疼痛和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择期行乳腺癌手术的60例患者分为艾司氯胺酮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手术结束后连接静脉镇痛泵, 艾司氯胺酮组给予艾司氯胺酮复合舒芬太尼静脉泵注, 对照组给予舒芬太尼泵注, 其余配方相同。记录两组患者术前1 d和术后3 d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评分, 术后1 d和术后2 d的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 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辅助镇痛药使用情况、镇痛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1 d SAS及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艾司氯胺酮组SAS及SD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艾司氯胺酮组术后3 d SAS及SDS评分较术前1 d下降(P<0.05), 而对照组患者术后3 d SAS及SDS评分较术前1 d升高(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及术后2 d 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纳布啡联合帕瑞昔布用于预防术后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remifentanil-induced hyperalgesia, RIH)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96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舒芬太尼组(S组, 23例), 麻醉诱导时给予舒芬太尼0.30 μg/kg, 术中间断追加舒芬太尼以维持全身麻醉;瑞芬太尼组(R组, 25例), 麻醉诱导时给予瑞芬太尼2.0 μg/kg, 术中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30 μg·kg-1·min-1以维持全身麻醉;纳布啡+瑞芬太尼组(NR组, 23例), 麻醉诱导前15 min给予纳布啡0.1 mg/kg, 诱导时给予瑞芬太尼2.0 μg/kg, 术中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30 μg·kg-1·min-1以维持全身麻醉;纳布啡+帕瑞昔布+瑞芬太尼组(NPR组, 25例), 诱导前15 min给予纳布啡0.05 mg/kg、帕瑞昔布40 mg, 麻醉诱导时给予瑞芬太尼2.0 μg/kg, 术中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30 μg·kg-1·min-1以维持全身麻醉。术后均连接患者自控镇痛泵进行术后镇痛治疗。记录患者术后1、3、6、12...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取卵术中的应用效果并筛选出其适宜剂量。方法 120例择期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取卵术的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0例):艾司氯胺酮0.3 mg/kg组(S1组)、艾司氯胺酮0.4 mg/kg组(S2组)、艾司氯胺酮0.5 mg/kg组(S3组)。在其他麻醉相同基础上, 3组患者术前1 min静脉注射相应剂量的艾司氯胺酮和丙泊酚1.0~1.5 mg/kg。记录3组患者麻醉前(T0)、麻醉诱导后1 min(T1)、取卵开始后5 min(T2)、苏醒时(T3)、苏醒后10 min(T4)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丙泊酚用量及追加次数, 苏醒时间, 苏醒后清醒镇静(OAA/S)评分, 苏醒后5 min、10 min、30 min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 苏醒后30 min内不良反应(幻觉、眩晕、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 S1组、S2组T1~T3时心率、MAP降低(均P<0.05)。与S3组比较, S1组T1~T3时心率、MAP较低(均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8月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111例,男50例,女61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艾司氯胺酮组(S组,n=55)和对照组(C组,n=56)。术前30 min两组均行T4椎旁神经阻滞。S组在麻醉诱导后静注艾司氯胺酮0.1 mg/kg,术中泵注艾司氯胺酮0.12 mg·kg-1·h-1至缝皮,术后采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镇痛泵配方:羟考酮50 mg、艾司氯胺酮25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C组麻醉诱导后和术中给予与S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镇痛泵配方:羟考酮50 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记录术前1 d、术后 1、2、3 d 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用量和呼气末七氟醚浓度,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术后6、12、24、48 h静息和活动(咳嗽)时疼痛数字评分(NRS评分),术后24、48 h羟考酮用量,镇痛泵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术后48 h内头晕、恶心呕吐(PONV)、谵妄、幻觉、噩梦、嗜睡、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患者满意度。

结果 与C组比较,S组术后1、2、3 d QoR-15评分明显升高(P<0.05),术后24、48 h静息时NRS评分、术后6、12、24、48 h活动时NRS评分和羟考酮用量明显下降(P<0.05),术后镇痛泵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患者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两组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用量、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48 h内头晕、PONV、谵妄、幻觉、噩梦、嗜睡、便秘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麻醉后应用艾司氯胺酮0.1 mg/kg,术中以0.12 mg·kg-1·h-1泵注艾司氯胺酮并在镇痛泵中加入艾司氯胺酮0.25 mg/ml,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可减轻术后急性疼痛且不增加术后不良反应,提升患者术后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竖脊肌平面阻滞与切口浸润麻醉对全麻胸腔镜肺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拟在全麻胸腔镜下行肺部分切除术患者80例, 性别不限, 年龄50~78岁, BMI 18~30 kg/m2 , ASA分级Ⅱ或Ⅲ级,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切口局部浸润组(D组)和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E组在麻醉诱导完成, 改为侧卧位后, 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竖脊肌平面阻滞, 注射0.25%盐酸罗哌卡因30 ml;D组切皮前采用0.25%盐酸罗哌卡因行切口浸润麻醉。术后行自控静脉镇痛, 当静态NRS评分>3分或咳嗽时NRS评分≥6分时, 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24、48 h时行QOR-15评分。分别于切皮前、术毕和术后24 h时, 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IL-6和IL-1β浓度。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与D组比较, E组术后24和48 h时QOR-15评分升高, 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羟考酮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比较羟考酮与舒芬太尼对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86例,男38例,女48例,年龄18~65岁,BMI 18~30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羟考酮组(O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43例。两组均接受静-吸复合麻醉,麻醉诱导时O组静脉注射羟考酮0.3mg/kg,S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4μg/kg,在手术进行到关硬膜后即刻,O组静脉注射羟考酮0.07mg/kg,S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于术前1d、术后4、24和48h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评估患者手术切口疼痛和三叉神经区面部疼痛程度。当NRS评分≥4分时O组静脉注射羟考酮3mg,S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5μg进行补救镇痛。于术前1d和术后3d采用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量表)评估患者恢复质量。记录术后补救镇痛情况、拔管时间、出院时间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心动过缓、排尿困难、头晕和瘙痒的发生情况。结果 O组术后3d的QoR-40量表评分中身体舒适度评分、情绪状态评分、心理支持评分、疼痛评分及总评分明显高于S组(P0.05)。O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S组(20.9%vs 37.2%)(P0.05)。结论在手术时间短于5h的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中,羟考酮0.3mg/kg可安全用于其麻醉诱导,羟考酮0.07mg/kg及3mg可分别安全有效地用于其预防性镇痛及补救镇痛;与舒芬太尼比较,羟考酮可提高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减少术后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单次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对髋部骨折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择期蛛网膜下腔麻醉下行髋部骨折手术患者62例, 年龄60~85岁, BMI 18~30 kg/m2, ASA分级Ⅱ或Ⅲ级, 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31):单次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ICB组)和单次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艾司氯胺酮组(FICB+E组)。于蛛网膜下腔麻醉前30 min行超声引导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E组于切皮前5 min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3 mg/kg, 随后以0.25 mg·kg-1·h-1的速率静脉泵注至手术结束前30 min。术后采用PCIA, 并采用曲马多进行补救镇痛。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和曲马多用量;于切皮时、手术开始后30 min、手术结束前30 min、手术结束时、离开PACU时采用Ramsay镇静评分评估镇静程度;采用意识模糊评估法(CAM)评估术后7 d内POD的发生情况;于入室、术后3 d、术后7 d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S100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浓度;记录药物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对术前焦虑患者胸腔镜手术后早期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择存在术前焦虑的胸腔镜手术患者80例,男37例,女43例,年龄25~64岁,BMI 18~26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艾司氯胺酮0.1 mg/kg组(E1组)、艾司氯胺酮0.2 mg/kg组(E2组)和艾司氯胺酮0.3 mg/kg组(E3组),每组20例。E1组、E2组和E3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分别静脉缓慢注射相应剂量艾司氯胺酮,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10 ml。记录术前24 h、术后24、48、72、120 h的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评分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并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浓度。记录术后12、24 h静息和活动时NR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例数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结果 与C组比较,E1组、E2组和E3组术后24、48、72 h的GAD-7评分和HADS评分明显降低,且E3组明显低于E1组和E2组(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预注小剂量氯胺酮或帕瑞昔布对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全身麻醉下行开腹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氯胺酮组(K组):麻醉前10 min静脉注射氯胺酮0.5 mg/kg;帕瑞昔布组(P组):帕瑞昔布0.5 mg/kg;对照组(N组):麻醉前10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三组均3μg/L靶控输注瑞芬太尼,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4 mg/L)行麻醉诱导和维持。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术后2 h内如果VAS评分≥4分,静脉给予吗啡1~2mg。记录VAS评分≥4分时间(从麻醉停药后第一次VAS评分≥4分的时间),第一次≥4分的VAS评分,静脉注射吗啡后VAS评分<4分所需时间,PACU和PCIA中吗啡用量、术后30、45、60、90、120 minVAS评分。结果与N组比较,K组和P组术后VAS评分≥4分时间延长,PACU中吗啡总用量减少,术后30、45、60、90、120 min的VAS评分降低(P<0.05);K组和P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先注射氯胺酮或帕瑞昔布均可缓解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复合罗哌卡因对上肢骨折患者臂丛神经阻滞后反跳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8月于徐州市肿瘤医院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单侧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氯胺酮组(RNK组, 75例)和罗哌卡因组(R组, 74例)。两组患者均实施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RNK组使用药物为0.375%罗哌卡因+0.5 mg/kg艾司氯胺酮30 ml, R组使用药物为0.375%罗哌卡因30 ml, 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反跳痛的发生率;记录患者入室, 麻醉后5、10、20、30 min, 切皮及手术结束时的MAP和心率;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记录术前及术后8、12、24、48 h静息和运动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24、48 h PCIA舒芬太尼用量、总按压次数及有效按压次数;记录其他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22年5月至2023年7月行胸腔镜肺部手术(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胸腔镜下肺叶或肺段切除术)患者90例,男47例,女43例,年龄18~64岁,BMI 18~25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ESPB组(C组)和艾司氯胺酮联合ESPB组(D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完成超声引导下ESPB,随后C组采用舒芬太尼行麻醉诱导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D组用艾司氯胺酮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术后PCIA。记录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1、6、12、24、48 h患者活动时NRS疼痛评分、术后24 h内PCIA按压次数、术后补救镇痛次数、麻醉苏醒时间、术后2 d内术后恶心、呕吐及艾司氯胺酮有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术前1 d、术后2 d采用40项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分评估患者恢复质量。术前1 d及出院时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结果: 与C组比较,D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2 d QoR-40评分明显升高,出院时HADS评分明显降低(P<0.05)。
结论: 艾司氯胺酮联合ESPB用于胸腔镜肺部手术患者安全有效,围术期镇痛完善,不良反应少,患者早期恢复质量较高,为此类手术提供一种新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在老年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老年患者114例,年龄65~80岁,BMI 18~25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艾司氯胺酮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57例。麻醉诱导前E组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2 mg/kg, 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两组均在Marsh模式下靶控输注(TCI)丙泊酚效应室浓度3μg/ml, Minto模型TCI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4 ng/ml,入镜后调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分别为1.5~3μg/ml和2~4 ng/ml。记录入室后安静10 min(T0)、睫毛反射消失时(T1)、至声门时(T2)、至隆突时(T3)、术毕时(T4)、拔除喉罩时(T5)的HR、MAP、SpO2和Narcotrend指数(NI)。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记录呛咳、支气管痉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对合并术前焦虑和认知功能下降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焦虑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择期行妇科恶性肿瘤切除术患者89例,年龄18~64岁,BMI 18~28 kg/m2,ASA Ⅱ或Ⅲ级,术前1 d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中焦虑亚量表评分≥8分且蒙特利尔认知评分量表(MoCA)<26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艾司氯胺酮组(S组,n=45)和生理盐水组(C组,n=44)。S组麻醉诱导时静注艾司氯胺酮0.2 mg/kg,麻醉维持时泵注艾司氯胺酮0.25 mg·kg-1·h-1,术后使用艾司氯胺酮PCIA镇痛。C组在麻醉诱导、维持和PCIA镇痛时予以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其余用药同S组。于术前1 d、术后1、3 d采用HADS及MoCA评估患者焦虑情绪和认知功能。检测术前1 d和术后3 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S100钙结合蛋白(S100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浓度。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麻黄碱使用情况,入PACU后10 min的Ramsay镇静评分、拔管时间、术后48 h内PCIA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术后补救镇痛情况以及术后48 h内高血压、低血压、恶心呕吐、寒战、头晕和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与C组比较,S组术后1、3 d焦虑发生率明显降低、MoCA认知评分明显升高,TNF-α、IL-6、S100β浓度明显降低,BDNF浓度明显升高,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Ramsay镇静评分明显升高,术后48 h内PCIA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术后发热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麻黄碱使用率、拔管时间、术后补救镇痛率及术后48 h内高血压、低血压、恶心呕吐、寒战和头晕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艾司氯胺酮可降低炎性因子浓度,减轻神经损伤,缓解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焦虑状态及减轻认知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麻醉对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100例, 年龄40~70岁, BMI 18~29 kg/m2, ASA分级Ⅱ或Ⅲ级,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 随后以0.5 μg·kg-1·h-1的速率持续静脉泵注至术毕;C组于相同时点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术后采用氢吗啡酮、氟比洛芬酯和甲氧氯普胺行PCIA;VAS评分>3分时, 口服羟考酮补救镇痛。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0 min(T1)、气腹建立后10 min(T2)、肿物切除后即刻(T3)、手术结束前30 min(T4)和手术结束后1 h(T5)时,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于术后1~6 d时使用I-FEED评分系统评估胃肠道功能。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3 d内补救镇痛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 D组T3~T5时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降低, 术后3~5 d时I-F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