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种类繁多, 影响因素复杂,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已有较多文献报道。然而, 针对少见并发症防治的报道较少。胃癌根治术后少见并发症因其发生率低, 常常不被重视。因此, 临床医师对胃癌根治术后少见并发症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缺乏经验, 亦缺少相关的指南和专家共识, 这也给少见并发症的诊治和预防带来了困难。本文结合文献回顾及笔者的经验, 就胃癌根治术后7种少见并发症(十二指肠残端瘘、胰瘘、乳糜漏、食管纵隔瘘、腹内疝、胃瘫、肠套叠)进行系统性阐述, 以期为胃癌根治术后少见并发症的诊治和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瘘伴腹腔感染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19例十二指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 手术方式为十二指肠造瘘术或改良十二指肠旷置术。结果 19例患者均伴有腹腔感染, 其中十二指肠残端瘘9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行十二指肠造瘘11例, 改良十二指肠旷置术8例, 中位手术时间110(60~140)min, 术后中位住院时间29(9~103)d。术后死亡2例, 其余患者瘘口均愈合, 治疗有效率达90%(17/19)。结论外科干预十二指肠瘘应着重感染源控制、加强肠腔及腹腔引流,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LPD)术后临床相关胃排空延迟(DGE)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2年9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器官移植肝胆外二科接受LPD的1 0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40例, 女性360例;年龄(60.1±11.4)岁(范围:13~93岁), 其中>60岁者590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临床相关(B级和C级)DGE, 将患者分为临床相关DGE组和0~A级DGE组, 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特点、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分析不同方案治疗临床相关DGE的效果。结果 1 0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344.8±103.6)min(范围:160~450 min), 术中出血量[M(IQR)]为100(150)ml(范围:50~1 000 ml)。有74例(7.4%)发生临床相关DGE;与0~A级DGE组相比, 临床相关DGE组患者术前体重指数更高[(24.9±3.5)kg/m2比(23.9±3.3)kg/m2, t=-2.419, P=0.016], 术后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道膀胱内瘘的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肠道膀胱内瘘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中直肠膀胱瘘5例, 乙状结肠膀胱瘘4例, 盲肠膀胱瘘1例, 回肠膀胱瘘2例, 其中1例女性患者并存阴道膀胱瘘。行CT检查6例, 肠镜检查5例, 膀胱镜检查6例, 膀胱X线造影检查3例, 肠道X线造影检查2例。11例接受手术治疗, 5例为2次以上手术。1例术后死亡, 2例行肠造口术后好转。1例行病变肠管切除术、膀胱修补术, 3例行病变肠管切除联合部分或全膀胱切除术, 4例行病变肠管切除、膀胱修补、横结肠或回肠造口术。全组12例患者中, 1例术后死亡, 1例未愈, 10例痊愈, 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肠道膀胱内瘘多继发于肠道肿瘤, 临床表现大多为粪尿、尿路感染, CT、膀胱镜、膀胱X线造影或肠道X线造影检查为重要诊断手段, 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开放患者并发肠空气瘘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对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暨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 收治的腹腔开放并发肠空气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指标主要为患者的基本信息、原发病、腹腔开放原因、肠空气瘘的瘘口位置及其瘘口管理策略(三套管近端肠管收集肠液, 远端回输;或使用3D打印肠瘘支架进行封堵)、腹腔开放治疗时间、确定性手术(切除瘘段肠管后, 采取腹壁组织层次分离技术并根据缺损大小及腹壁顺应性, 选择放置生物补片行肠道重建和腹壁修补)等待时间及腹壁缺损处理方法、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和总住院时间等。根据腹腔开放创面临时关腹的措施分为创面植皮组和单纯缝合皮肤组, 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结果共计收治214例腹腔开放并发肠空气瘘的患者, 除去23例死亡(1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 5例腹腔出血, 4例肺部感染, 气道出血、坏死性筋膜炎及外伤致颅脑损伤各1例)外, 191例实施确定性手术的患者纳入分析。男性156例(81.7%), 年龄(46.5±2.5)岁。原发病中外伤89例(46.6...  相似文献   

6.
术后胰瘘(POPF)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常见的并发症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胰腺术后急性胰腺炎(AP)认识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AP是PD后不同于POPF的又一常见并发症, 是POPF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并且与感染、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密切相关。PD后AP概念的建立, 使人们对PD后早期残胰组织的病理生理改变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对POPF的发生发展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对PD后AP和POPF的防治措施有了更多的思考, 将进一步促进PD后临床管理水平和安全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目前肝脏机械灌注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进行归纳和评价, 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肝移植术后早期, 受者的凝血功能处于脆弱的平衡之中。受到各种复杂机制的影响, 血液通常会倾向于高凝状态。诸如凝血因子与生理性抗凝物质失衡、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升高、纤溶抑制发生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内在或外在因素, 都会导致肝移植术后早期血液高凝状态形成。血液高凝状态可能导致肝动脉血栓形成、门静脉血栓形成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血栓并发症。术后采用药物预防性抗凝, 在降低术后早期血栓风险方面有一定效果, 但尚缺乏高质量证据。本文重点阐述目前关于肝移植术后早期凝血功能紊乱、血栓事件发生及预防性抗凝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胰腺及十二指肠壶腹周围疾病的重要手术方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进行腹腔引流是防止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主要方法, 在国内外已经实践多年。但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兴起, 术后腹腔引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争议不断。本文就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是否需要放置腹腔引流管、如何放置腹腔引流管以及何时拔除腹腔引流管的争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与肝硬化、炎症、免疫等局部和全身多种因素相关, 起病隐匿, 临床症状多不典型, 在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较为常见, 会增加手术难度和受者预后不良风险。随着肝移植手术技术的成熟精进和影像等相关科室技术的发展, 研究者对PVT的病理生理、筛查诊断、评估分级和围手术期防治等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本文就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PVT的管理展开综述, 为提高临床应对能力、改善肝移植受者长期生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肝移植受者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 感染发生率高, 尤其是真菌、结核、卡氏肺孢子菌等特殊病原菌感染。诺卡菌属感染在器官移植术后比较少见, 其中皮疽诺卡菌的感染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肝移植术后肺皮疽诺卡菌感染的临床诊治。受者在移植术后近2年时发病, 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 通过肺部病灶穿刺及血培养发现致病菌明确诊断, 给予复方磺胺甲噁唑及美罗培南等药物联合治疗后, 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等待移植的肝癌患者多伴有肝硬化等严重基础疾病, 处于长期营养不良和炎症应激状态, 易合并肌少症, 严重制约肝移植疗效。在手术、感染、代谢紊乱等多重因素影响下, 移植受者还面临着肌少症加剧或新发的风险, 因此肌少症贯穿了移植管理全链条。结合肌少症的受者分层体系能更精准地预测肝癌肝移植疗效, 其评估体系也日趋精细化、多元化和智能化。当前, 有关肌少症的基础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器官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新的研究切入点。另外, 肌少症的发生演进机制和临床精准预防和诊治方案也亟待突破, 已成为肝癌肝移植的全新挑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劈离式肝移植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肝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移植物类型不同, 分为劈离式肝移植组(60例)和全肝移植组(765例)。劈离式肝移植组中男性23例, 女性37例, 年龄(52.5±10.2)岁, 体重指数为(22.4±3.3)kg/m2;全肝移植组中男性630例, 女性135例, 年龄(51.2±9.6)岁, 体重指数为(24.5±3.7)kg/m2。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1︰1匹配。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对两组供受者的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移植物存活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 累积存活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匹配后有51对数据基线资料相似、匹配度良好。匹配后劈离式肝移植组中, 移植物质量和受者体重比为(1.78±0.55)%。与全肝移植组相比, 劈离式肝移植组的手术时间[M(IQR)][10.8(1.5)h比8.0(1.9)h, U=6.608, P<0.01]和冷缺血时间[5.4(1.3)h比4.6(2...  相似文献   

14.
由于腹腔镜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逐渐获得重视, 其视野清晰、伤口小、恢复快的特性日益获得外科医师和患者的青睐。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依次为胰瘘、出血、胃瘫、胰腺功能不全和伤口感染, 其中, 术后胰瘘及其相关并发症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常见的致死原因。本文谨为术后胰瘘的认识历程, 结合近年来对术后胰瘘的研究进展, 探寻胰瘘发生、发展的潜在机制, 总结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胰瘘预测模型及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2例老年女性患者, 以高热为主要症状就诊。既往均有糖尿病病史。就诊时血白细胞、降钙素原等感染指标均明显升高, 尿细菌培养均提示大肠埃希菌生长, CT检查示膀胱壁增厚伴积气。2例均诊断为气肿性膀胱炎。予留置导尿, 胰岛素控制血糖, 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经保守治疗后2例均治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原位肝移植患者输血因素(大量输血、输注储存血及无肝期输血)与术后早期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本院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终末期肝病行原位肝移植术且术中输血的患者,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中的输血量分为大量输血组(M组, 红细胞总输注量≥10 U)和非大量输血组(NM组), 根据输注红细胞的储存时间分为新鲜血组(NS组)和储存血组(S组, 红细胞储存时间>2周), 根据无肝期是否输血分为无肝期输血组(T组)和非无肝期输血组(NT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广义线性模型及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别分析输血因素与主要结局指标(术后肺部并发症、循环超负荷、急性肾损伤、腹腔感染、血栓形成)和次要结局指标(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任一时点体温≥38.5 ℃、术后肝肾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与术前的差值)的关系。结果本研究纳入患者106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大量输血与输注储存血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大量输血是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 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评分和无肝期时间是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 Ch...  相似文献   

17.
肝移植术后新发肝癌鲜有报道, 临床上具有症状不典型, 发现不及时, 预后不良等特点, 诊疗上存在挑战。本文报道1例肝移植术后新发肝癌的诊疗经过, 并简要汇总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 探讨新发肝癌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案, 旨在为临床今后肝移植术后新发肝癌的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肝移植术后2周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 TCP)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行肝移植手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不满4周岁的162例儿童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周血小板计数最低值是否<100×109/L, 将受者分为TCP组(90例)和非TCP组(72例), 分析比较两组儿童受者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常用抗生素种类及抗凝剂应用、预后等情况, 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发生TCP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独立危险因素诊断TCP的临界值, 并评估该疾病对儿童受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162例儿童受者中有90例(55.56%)术后2周内发生TCP, 25例(15.43%)术后当天发生TCP。术前血小板计数中位数为178×109/L, 术后3(1, 4)d达到最低值, 为65×109/L;术后6(4, 7.25)d受者血小板计数恢复至正常范围。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CP...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肝移植术后血清乳酸水平与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童器官移植科共675例儿童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 统计术后早期血清乳酸水平及清除率, 绘制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断值。按移植术后12 h血清乳酸浓度是否超过1.99 mol/L, 将受者分为高乳酸组(185例)和低乳酸组(490例), 比较不同乳酸水平与术后早期(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以及受者、移植物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 术后12 h血乳酸水平>1.99 mmol/L同术后早期移植物丢失相关(AUC为0.73, 95%CI:0.62~0.84, P=0.01)。高乳酸组受者月龄、体重分别为7.17(5.70~10.40)月和7.00(6.00~8.60)kg, 均显著低于低乳酸组的7.80(6.21~13.58)月和7.20(6.45~9.00)kg, 组间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和0.034)。高乳酸组受者术中输血浆量、输红细胞量、关腹前门静脉压力、术后ICU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发生率、术后...  相似文献   

20.
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改变了人类的日常生活和临床诊疗行为。因疫情下肝移植数量锐减及病毒导致的肝功能损害, 使肝移植等待者的预后更差。肝移植受者长期接受免疫抑制治疗, 其感染风险高于一般人群。虽然部分研究者认为免疫抑制治疗对感染者具有保护作用, 但易引起慢性感染。出于对病毒传播风险的担忧, 现有专家共识不建议使用具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史的供肝, 但目前已发表的研究未发现病毒可经供肝传播至受者。因此, 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供肝的应用仍存在争议。本文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下肝移植的研究现况及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未来的肝移植实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