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探讨No.6组淋巴结活检在胃食管结合部腺癌全胃切除中的意义。方法行近端胃切除能达到根治的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病例,术中切除No.6组淋巴结送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如淋巴结转移则行全胃切除,反之行近端胃切除。结果 372例中,No.6组淋巴结活检阳性32例,总阳性率8.60%,且随着肿瘤浸润深度增加No.6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加。结论 No.6组淋巴结有一定的转移比例,当No.6组淋巴结转移需行全胃切除。No.6组淋巴结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在指导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手术切除范围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 例1上消化道出血 患者男,70岁,胃癌术后第一周期化疗后1个月入院,行第二周期化疗。患者于1999年11月13日以“胃体癌”在安徽省立医院行全胃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胃体浸润型细胞癌,侵及全层,胃大弯淋巴结、小弯淋巴结均未见转移癌,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入院时查体:T 36.6℃,P 63……  相似文献   

3.
作者采用体外循环血液加温的全身加温疗法治疗一例胃癌伴有肝、肺转移的病例。患者男性,49岁,1979年9月因胃癌而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瘤波及全胃,伴肝转移和胃周围淋巴结转移。行姑息性全胃切除,术后六个月再次入院经CT  相似文献   

4.
作者分析了1204例胃癌手术,237例施行了全胃切除术,术后满5年者儿0例。文中对手术并发症及切除淋巴结数、转移率、转移淋巴结数及转移度的关系和随访结果进行讨论,认为Ⅱ期以上进行性胃癌,行全胃及胃周围淋巴结清扫,应是胃癌手术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上部癌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05例胃上部癌患者行开腹D2手术,观察术后5年生存率.结果105例胃上部癌患者1、3、5年生存率为88.57%,53.33%,43.81%.TNM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个数、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及进展期术后化疗次数与其预后相关(P〈0.05).结论胃上部癌术后预后主要影响因素是TNM分期、区域淋巴结转移个数、病灶大小、浸润深度以及进展期术后化疗次数.  相似文献   

6.
胃癌前哨淋巴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亚甲蓝术中定位胃癌前哨淋巴结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亚甲蓝对50例胃癌患者行术中前哨淋巴结定位及术中、术后活检.结果 在50例中有49例(98%)找到前哨淋巴结.有15例前哨淋巴结存在转移,其中9例非前哨淋巴结也存在转移,6例前哨淋巴结为胃周淋巴结惟一转移部位.有34例前哨淋巴结无转移,其中8例非前哨淋巴结存在转移.结论 使用亚甲蓝术中定位胃癌前哨淋巴结是确实可行的.在早期胃癌前哨淋巴结能准确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可能达到对没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使其避免不必要的扩大性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低张力水充盈胃薄层CT扫描在进展期胃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30例进展期胃癌术前行低张力水充盈胃薄层CT扫描,并与术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30例CT扫描示胃壁厚度5~25mm,术后病理为8~28mm。CT检查15例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18例淋巴结转移。术后证实6例周围脏器侵犯,CT准确率为85.7%。[结论]低张力水充盈胃薄层CT扫描可了解病变的侵犯范围及转移情况,对确定肿瘤分期、提供治疗方案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胃癌前哨淋巴结定位及活检技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确定胃癌前哨淋巴结定位及活检技术的可行性及其预测各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准确性。方法:使用专利蓝染料,对45例胃癌病人进行术中及术后前哨淋巴结定位和活检。结果:在44例(97.78%)中找到前哨淋巴结。有15例前哨淋巴结存在转移,其中10例非前哨淋巴结亦存在转移。5例前哨淋巴结为胃周淋巴结的唯一转移部位。有29例前哨淋巴结无转移,其中4例非前哨淋巴结存在转移。由前哨淋巴结状态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敏感性为78.95%,特异性为100%,准确率为90.91%。随着肿瘤增大,浸润程度加深,其特异性不变,但准确率下降。结论:胃癌前哨淋巴结定位及活检技术是可行的,对于早期胃癌,前哨淋巴结的组织学状态可以准确反映胃周其余淋巴结的状况。将来治疗淋巴结转移阴性的胃癌中,这一技术有可能免除常规的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9.
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疗效。方法选择29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所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病人,包括食管中、下段鳞癌放疗后转移的13例,胃腺癌术后转移的6例,胃未分化癌术后转移的4例,结肠低分化腺癌术后转移的6例。先给予常规外照射DT35~50Gy,4~5周,休息7天后行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补量治疗,分次治疗方法为DT5~8Gy/次,隔日1次,4~8次为1个疗程,平均补量为DT35Gy(25~45Gy)。结果治疗后3~6个月,CT及MRI复查示:CR34.5%、PR51.7%,总有效率为86.2%。所有病例KPS评分均提高,未出现明显放疗并发症。结论后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补量治疗消化道肿瘤所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疗效肯定,可作为临床上首选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患者贾××,男性,49岁,干部。1995年4月18日入院。住院号953155。因进行性吞咽困难二月.右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活检诊断为食管中段鳞癌,右锁骨上窝淋巴结转移。1993年12月3O日行食管胸、腹段切除,纵膈、右锁骨上窝淋巴结清扫,胃一食管颈部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术后2周、3月、半年经5-Fu、顺铂、平阳霉素正规辅助化疗。术后8月再次发现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行有颈廓根治性清扫术.拆线后转上级医院有颈靶区直线加速器4000CGY照射。1995年2月患者发现右小腿中上1/3处内侧皮下有巨2.0cm×1.8cm大小包块.质硬,无移动一不疼痛,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胃癌术后复发和转移部位及规律,为术后预防性放疗靶区设计寻找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近8年来130例胃癌根治术后复发和转移患者,所有患者均经B超、CT或MRI影像学临床诊断.其腹水28例中10例有细胞病理学诊断,所有浅表淋巴结及腹壁转移均经穿刺组织病理学证实,27例残胃和吻合口复发均由活检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结果 130例中多部位复发和转移53例,残胃和(或)吻合口复发27例,腹膜转移28例,肝脏转移22例,胰腺转移9例,腹腔淋巴结转移60例,腹壁切口和引流口转移8例,盆腔种植5例,肺转移6例,脑转移5例,骨(主要为椎体)转移5例,颈部淋巴结转移8例,纵隔淋巴结转移9例,其他少见转移8例.60例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胃周淋巴结转移35例,胰周淋巴结转移16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9例.77例原发胃底或贲门胃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33例,40例原发胃体部胃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20例,13例原发胃窦部胃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7例.结论 胃癌患者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和转移的部位主要发生在残胃或吻合口、腹膜、肝脏及腹腔淋巴结,淋巴结以胃周、胰周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多见.因此胃癌术后预防性放疗应包括贲门胃底、胃体和胃窦部,放射野应包括残胃、吻合口及胃周、胰周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区域,并且须辅以化疗.  相似文献   

12.
胃癌淋巴结清除术所致腹腔淋巴漏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彻底地行胃周淋巴结清除术是胃癌根治术的一项基本原则,但清除胃周淋巴结的同时,机体相应区域的组织结构特别是淋巴管亦遭到损伤与破坏,甚至可导致术后乳糜腹水等并发症。本院1993~2000年共行胃癌手术589例,术后出现淋巴漏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胃癌淋巴结转移枚数与术后放疗疗效及相应病理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胃癌患者,均行胃癌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诊断为胃癌伴淋巴结转移的患者214例。所有组内淋巴结转移行D2或D3式清扫,且治疗前后均予以放射治疗。结果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枚数与性别、年龄等一般因素无关系,而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分期呈正相关。淋巴结转移15个、65个、69个及>9个的胃癌患者,其术后及放疗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0%、30%和<10%,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胃周阳性淋巴结转移数与预后有关,结合肿瘤大小及生长浸润方式可以简便而准确地判断胃癌术后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4.
过去二十年,日本采用广泛淋巴结清除术,使早期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得以提高,但这种方法常常伴随有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降低。日本近来对早期胃癌倾向作有限手术,希望既能完全治愈疾病,又能改善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作者通过回顾性研究,在634例早期胃癌中,发现52例(8.2%)有淋巴结转移并与582例淋巴结无转移的早期胃癌病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管受侵和肿瘤的大小,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直径小于2cm的粘膜癌和直径小于1cm的隆起型粘膜下癌,不存在淋巴结转移;阳性淋巴结主要分布于邻近肿瘤的胃周区域,以及胃左动脉、…  相似文献   

15.
1临床资料 患者,男,70岁。因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于1978年行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1990年因结石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1996年因膀胱癌行膀胱全切、直肠代膀胱、乙状结肠腹壁造瘘术,术后病理证实为移行细胞癌,2级-3级;2000年因升结肠癌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后病检结果为结肠中分化腺癌;2003年因右肺下叶癌,再次在我院行右肺下叶切除术,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检结果为中分化腺癌,符合结肠癌肺转移。其中第3、4、5次手术后均进行了相应的化疗,迄今患者仍健在。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70岁。1996年8月因贲门癌经左胸第七肋后外则切口行贡门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腺癌Ⅱ级,胃左动脉旁1枚淋巴结见癌转移。住院20天痊愈出院,切口Ⅰ期愈合,未作化疗。术后3个月因发现手术切口皮肤肿块来医院检查:颈部及锁骨上淋巴结不肿大,手术切口皮肤有2.0cm×2.0cm、1.5cm×1.0cn、1.0cm×0.8cm三个硬节质硬、界清,表面不平。胸片、肝脏B超及胃镜检查未见异常。肿块病检为腺癌,符合转移性贲门腺癌。贲门癌术后多见血行转移及淋巴转移,或局部复发。常见的淋巴转移为胃左动脉旁转移,肝脏是血行转移的最常见部位。…  相似文献   

17.
贲门癌术后鼻尖转移一例徐香兰患者男性,63岁,以贲门癌于93年3月入院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顺利,病理诊断印戒细胞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有癌转移。术后6个月发现鼻尖皮肤有一粟粒样结节,2个月后,长至8cm×7cm×7cm大小,呈息肉状,红色,基底部蒂细...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60岁。1993年5月因呕血诊断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病检:胃低分化腺癌。术后常规化疗。术后1年发现右锁骨上黄豆大之结书,触及疼痛。其它部位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灶。进行抗炎治疗结节未消退。1997年6月查体右锁骨上肿大结节比术后1年发现时体积增大(2cm×3cm),有触痛。CY发现颅内癌肿转移(左枕叶2.1cm×2.9cm及0.7cm×0.6cm两处高密度灶),右肺门淋巴结肿大。胃镜检查残胃无癌肿复发。腹部B超、CT检查未发现腹腔、盆腔淋巴结肿大。右锁骨上肿大错节切取活俭:转移性低分化服癌。讨论:胃癌的淋巴转移较常见。…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36岁。主因“上腹部饱胀伴呕吐半月”于2000年7月6日入院,在外院行上消化道造影示:胃窦癌。我院胃镜报告:胃癌(Borrmann Ⅳ)。活检病理未找到癌细胞。MRI检查:胃癌,胃左动脉旁淋巴结肿大。胸片,头颅CT,骨扫描未见转移灶。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未发现肿瘤浸润或转移,肿瘤位于胃窦部及胃体小弯侧,多发性,最大肿块约8cm×10cm,质稍硬,浆膜层光泽消失。行“胃癌根治术(D2),近全胃切除,毕Ⅱ式吻合术”。术后本院病理报告:(胃窦部)慢性溃疡,淋巴结未发现癌细胞。经全市病理会诊,仍肯定上述诊断。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类型和部位,探讨胃癌术后预防性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8月162例胃癌根治术后出现复发转移的患者,复发转移均经超声、CT或MRI检查进行诊断,34例腹腔积液中有15例经病理学诊断,所有浅表淋巴结及腹壁转移均经穿刺细胞病理学证实,31例残胃和吻合口复发均由病理组织学证实。结果 162例中63例为多部位复发转移,其中腹腔淋巴结转移76例(46.9 %),腹膜转移34例(21.0 %),残胃和(或)吻合口复发31例(19.1 %),肝脏转移31例(19.1 %),其他部位发生率均<10 %。在76例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胃周淋巴结转移37例(48.7 %),胰周淋巴结转移24例(31.6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5例(19.7 %);其中97例原发于胃底贲门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56例(57.7 %),48例原发于胃体部的胃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29例(60.4 %),胃窦部的胃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11例(64.7 %)。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主要发生在残胃和(或)吻合口、腹腔淋巴结及腹腔、盆腔的种植转移, 腹腔淋巴结以胃周、胰周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多见;远处转移的部位主要为肝、肺、脑、椎骨、颈部及纵隔淋巴结等。胃癌术后的治疗应以预防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为主,进行全身化疗、腹腔灌注化疗及联合局部区域的放疗。预防性放疗的范围应包括残胃、吻合口及胃周、胰周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