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分析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EA)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血嗜酸粒细胞计数、血清总IgE水平、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我院5例血清CEA增高的ABPA患者,对其治疗前后血清CEA水平、血嗜酸粒细胞计数、血清总IgE水平、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症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前,5例患者有明显的咳嗽、气促或活动后气促等症状,血清CEA水平、嗜酸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均明显增高,影像学表现为典型的指套征;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血清CEA、嗜酸粒细胞计数恢复正常,血清总IgE明显下降,影像学指套征消失,支气管扩张程度减轻.结论 ABPA患者血清CEA可以升高,其水平血嗜酸粒细胞计数、血清总IgE、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表现相平行.针对ABPA的治疗可使其恢复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血液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ypereosinophilia,HE)是指2次检查(间隔≥1个月)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AEC)1.5×109/L;组织型HE则是指骨髓中嗜酸粒细胞(EOS)占全部有核细胞的20%以上,和(或)EOS广泛性组织浸润,和(或)通过免疫染色证实有大量EOS的颗粒蛋白沉积于细胞外组织中。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骨桥蛋白(OPN)和嗜酸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的表达情况,探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方法 89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急性期与缓解期血清骨桥蛋白、嗜酸细胞趋化因子及嗜酸性粒细胞(Eos)的检测情况,以49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研究骨桥蛋白、嗜酸细胞趋化因子与嗜酸性粒细胞的相关性。结果支气管哮喘急性期、缓解期以及对照组三组骨桥蛋白、嗜酸细胞趋化因子与嗜酸性粒细胞依次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支气管哮喘患儿骨桥蛋白(r=0.635)、嗜酸细胞趋化因子(r=0.678)与嗜酸性粒细胞均呈正相关。结论骨桥蛋白、嗜酸细胞趋化因子及嗜酸性粒细胞的研究于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治疗均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对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嗜酸粒细胞性肺病(eosinophilic lung diseases,ELD)是指以气道和(或)肺实质嗜酸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一组异质性临床疾病,伴有或不伴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1].以前与ELD相关的名称较多,如嗜酸粒细胞肺浸润、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嗜酸粒细胞性肺炎和肺嗜酸粒细胞综合征等,但目前多以ELD代替[2-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髓系肿瘤嗜酸粒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17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有t(8}21)(q22;q22),(AML/ETO)、25例AML伴有骨髓异常嗜酸粒细胞,inv(16)(p13;q22)或t(16;16)(p13;q22),(CBFβ/MYH11)和2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骨髓及外周血涂片嗜酸粒细胞细胞形态学,每例患者计数200个骨髓嗜酸粒细胞,分析各阶段嗜酸粒细胞比例及其形态特征.结果:CEL患者骨髓嗜酸粒细胞以嗜酸杆状核和分叶核细胞为主,形态学主要表现为细胞质嗜酸性颗粒减少,空泡及碱性颗粒.AML伴骨髓异常嗜酸粒细胞,inv(16)(p13;q22)患者骨髓嗜酸粒细胞以中晚阶段嗜酸粒细胞为主,细胞明显成熟障碍,形态学改变主要表现为粗大紫红色嗜碱性颗粒增多并覆盖细胞核,少数伴有细胞质空泡.AML伴t(8;21)(q22;q22)患者骨髓嗜酸粒细胞以嗜酸晚幼粒细胞为主,成熟阶段粒细胞减少,其形态学主要表现为颗粒增多但细小,多数表现为金黄色颗粒覆盖细胞核上.CML-CP患者骨髓嗜酸粒细胞以嗜酸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细胞为主,颗粒以细小密集增多为主,颗粒减少及空泡不明显.结论: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髓系肿瘤,除各自原发病的特点之外,其嗜酸粒细胞比例以及形态学改变不尽相同,通过详细细胞形态学分析能够为上述疾病的诊断与鉴别提供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6.
氟美松对嗜酸粒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赖克方  王长征  郭先健 《中华内科杂志》2000,39(2):111-114,I003
目的 探讨氟美松对体外嗜酸粒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在不同浓度白细胞介素 (IL) 5和氟美松的条件下体外培养嗜酸粒细胞 ,锥虫蓝拒染法和原位凋亡检测法观察嗜酸粒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嗜酸粒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cl 2表达的变化。结果 IL 5显著抑制嗜酸粒细胞凋亡 ,氟美松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IL 5介导的嗜酸粒细胞存活 ,10 -6mol/L氟美松显著抑制 1× 10 4 U/LIL 5介导的嗜酸粒细胞存活 ,培养 3d嗜酸粒细胞存活率为 (7± 3) % (P <0 .0 1) ,抑制率达 (90± 4) %。IL 5使嗜酸粒细胞bcl 2表达增强 ,氟美松对此具有抑制作用。但高浓度的IL 5 (1× 10 6U/L)可抑制氟美松的凋亡诱导作用。结论 氟美松具有诱导嗜酸粒细胞凋亡的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嗜酸粒细胞bcl 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确诊率。[方法]对6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行常规体检、胃镜和(或)肠镜及病理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以腹痛、腹胀及腹腔积液为临床表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胃肠镜病变处活检见明显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腹水中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结论]对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同时有消化道症状合并有腹腔积液,且腹水中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的患者应考虑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ES)、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合并嗜酸粒细胞增多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脏器受累等方面的异同,为三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所有明确诊断为淋巴瘤、CSS的住院患者经查询病程存在慢性嗜酸粒细胞持续性升高者及所有明确诊断为HES的住院患者并加以比较,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非正态和方差齐性条件,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结果 HES及CSS比较,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IgE升高等均无统计学差异,而神经系统及肺部受累、淋巴结肿大、炎性指标升高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S患者神经系统受累多见于外周神经,而HES多为中枢神经系统。CSS血管受累主要为血管炎,而HES多为动静脉血栓形成。HES与NHL合并嗜酸粒细胞增多比较,嗜酸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结肿大、肺部受累、LDH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嗜酸粒细胞常见的浸润脏器如神经系统、胃肠道等在NHL合并嗜酸粒细胞增多病例中不多见。结论 HES、CSS、NHL合并嗜酸粒细胞增多三类疾病临床特点各有不同,诊断及鉴别需要通过仔细的脏器评估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密切的临床随诊。  相似文献   

9.
将感染6~8周的纯种小鼠(CBA/Ca)处死取肝,采用Wellhausen等(1981)的方法得到肉芽肿细胞悬液,取一部份置塑料管中进行孵育,大多数巨噬细胞(m(?))粘附于管壁而嗜酸粒细胞则大多留在悬液中。用物理方法将m(?)移入另一试管中,分别制成m(?)及嗜酸粒细胞悬液;正常及免疫脾细胞分别取自未感染和感染血吸虫的小鼠。正常鼠血清(NMS)和免疫鼠血清(IMS)分别获自未感染及感染16~20周的小鼠;从首次感染的Sprague-Dawley大鼠收集的新鲜血清(fNRS)用作补体。非特异m(?)通过腹腔注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食管酸灌注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及BRP-39浓度与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关系。方法 6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灌盐组、灌酸组、哮喘组、哮喘灌盐组、哮喘灌酸组),用OVA致敏和激发的方法建立哮喘模型,用食管下段盐酸灌注建立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模型,末次抗原激发后24小时处死小鼠,ELISA法检测回收的BALF及血清中的BRP-39;BALF细胞沉渣涂片后染色计数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结果 (1)单纯哮喘组及哮喘灌盐、哮喘灌酸组小鼠BALF中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细胞分类数均较对照组高,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最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酸组小鼠BALF中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细胞分类数均较对照组高,以中性粒细胞增高最为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与灌盐组小鼠,哮喘灌盐组与哮喘灌酸组小鼠无统计学差异。(2)与对照组比较,除灌盐组外,其余各组特别是哮喘灌酸组,BALF及血清中BRP-39的浓度均明显升高,且与BALF中的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多次食管酸灌注可引起气道内炎症反应,伴有血清及BALF中的BRP-39浓度明显升高,可能与GER诱发或加重哮喘有关。  相似文献   

11.
哮喘患者血清SIgE与ECP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酶免法对 75例哮喘患者进行吸入性过敏原过筛试验 (简称 phad)、特异性 Ig E(SIg E)和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含量测定。结果显示 ,phad阳性 (phad +)率为 70 .6 6 % ,其中 16例对单一变应原有反应 ,37例检出 2~ 6种变应原 (屋尘螨、屋尘、粉尘螨、蒿草、多价霉菌和鸭毛 )的 SIg E,测定值为 0 .35~ 4 6 .5KU/L,血清 ECP水平为 7.8± 4 .2 3μg/L。phad阴性 (phad- )组血清 ECP水平为 8.3± 5 .6 2 μg/L,两组 EC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血清中 SIg E含量与 ECP浓度间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 (r=0 .10 4 7,P>0 .0 5 )。认为哮喘患者血清 SIg E与 EC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测定血清 SIg E对哮喘的特异性病因诊断非常重要 ,对该病预防和治疗监测亦有指导意义 ;但血清 ECP水平仅是体内嗜酸粒细胞 (EOS)激活的标志 ,并不能真正的反映气道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12.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粒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哮喘患者肺内嗜酸粒细胞浸润是其显著的病理特征。这种嗜酸粒细胞增多,除了与哮喘体内嗜酸粒细胞生成增多外,还与嗜酸粒细胞在肺内生存时间延长,即正常的细胞凋亡受到抑制有关。本实验通过观察哮喘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粒细胞的凋亡和白细胞介素1β转换酶(ICE)及Fas的表达,探讨哮喘豚鼠嗜酸粒细胞凋亡与ICE和Fas表达的关系。一、材料与方法1.健康雄性豚鼠30只,体重400~500g,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哮喘组:采用卵白蛋白致敏和激发建立哮喘模…  相似文献   

13.
由于蠕虫感染时体内嗜酸粒细胞增多 ,其释放的一些酶 (如组胺酶 )可以降解由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的过敏性介质 ,所以人们推测嗜酸粒细胞在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 )发病过程中起到保护作用。随着对嗜酸粒细胞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人们开始注意到嗜酸粒细胞在哮喘发病过程中的负面作用 :激活的嗜酸粒细胞释放颗粒相关蛋白引起气道上皮细胞损伤、黏液腺分泌增加、平滑肌收缩和微血管扩张[1] 。但并非所有哮喘患者的发病均与嗜酸粒细胞有关 ,因此对其作用应有客观的评价。Wenzel等[2 ] 根据发病时气道炎症的细胞学特点将哮喘分为嗜酸粒细胞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嗜酸粒细胞肺病,按Fraser氏的病因分类法将其分为特发性嗜酸粒细胞肺病、有特定原因的嗜酸粒细胞肺病及伴有血管炎或肉芽肿的嗜酸粒细胞肺病,并按各自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068 嗜酸粒细胞肺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嗜酸粒细胞肺病,按Fraser氏的病因分类法将其分为特发性嗜酸粒细胞肺病、有特定原因的嗜酸粒细胞肺病及伴有血管炎或肉芽肿的嗜酸粒细胞肺病,并按各自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治方法。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对36例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均有别于其他有原因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高可能为原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ES)的早期病变。结论建议对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的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应积极治疗,防止多器官损害,从本临床分析及文献看,强的松应是本病首选而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嗜酸粒细胞肺病,按Fraser氏的病因分类法将其分为特发性嗜酸粒细胞肺病、有特定原因的嗜酸粒细胞肺病及伴有血管炎或肉芽肿的嗜酸粒细胞肺病,并按各自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锰对心室肌电机械活动及窦房结细胞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观察了不同浓度的 Mn~(2+)对豚鼠心肌细胞电机械活动、Ba~(2+)所诱发的心室肌自发电活动以及窦房结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0.05—0.5mM)的 Mn~(2+)使心肌细胞 APD_(50)、APD_(90)、ERP 延长,但 ERP/APD 比值减小。低浓度的 Mn~(2+)对心肌收缩力抑制不明显,而高浓度的 Mn~(2+)对心肌收缩力有较强的抑制作用。2—4mM 的 Mn~(2+)能使 Ba~(2+)所诱发的心室肌自发电活动消失。0.5mM 的 Mn~(2+)使窦房结细胞 APA、Vmax、SP_4减小,窦搏率减慢.2mM 以上的 Mn~(2+)可使其 AP 消失。提示:Mn~(2+)可抑制心脏自发电活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脉冲振荡(IOS)法测定不同嗜酸粒细胞水平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阻抗的变化及与小气道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 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上海市肺科医院门诊就诊时处于COPD稳定期的患者, 根据筛选时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值分为2组, A组为嗜酸粒细胞比率≥2%的患者, B组为嗜酸粒细胞比率<2%的患者。纳入106例COPD患者, 最后94例患者参与本研究, 男性患者比例为74%, 入组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 测定常规肺功能指标、IOS指标, 随后开展小气道病变、呼吸阻抗等方面的分析。结果从入组人群看,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持续提升的患者比例50%, 从吸烟指数的角度看, B组高于A组(P<0.05), 2组在阻抗占预计值百分比(Z5%pred)、共振频率(Fres)、总气道阻力占预计值百分比(R5%pred)、周边气道阻力(R5-R20)及周边气道弹性阻力(X5)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Pearson研究结果表明, X5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FEV3%pr...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降低首诊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6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内镜及病理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首诊误诊率为38.3%,分型以黏膜型(85%)为主,临床表现以腹痛(85%)为主,83.3%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75%患者骨髓嗜酸细胞增高,内镜表现无特异性,活检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腹水为渗出液,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激素治疗与非激素治疗疗效良好,激素治疗组嗜酸粒细胞下降明显.结论 EG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过敏史、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骨髓嗜酸粒细胞比例增高对诊断具有提示意义,内镜活组织检查和腹水见大量嗜酸粒细胞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