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68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在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所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防治对策。方法 常规采取头静脉切开插入法及有下静脉穿刺法安置电极,选用VVI型起搏器,用体外临时起搏器测试电极状态植入起搏器。结果 所有病人临床症状改良,生活质量、劳动力提高。结论 基层医院缺乏起搏器检测仪,用体外临时起搏器亦可安全植入埋藏式起搏器,术后可出现电极脱位、局部部肉抽动、晚期起搏阈值升高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层医院使用临时心脏起搏器代替心脏起搏分析仪测定起搏电极的起搏阈值。方法:起得电极进入右室后,使用临时起搏器起搏心脏,将起搏电压从3伏起渐降,直到测得起搏阈值。要求阈电压在1伏以下(用起搏电压值代替起搏电流值)。结果:1994年起我院8例患者(永久及临时起搏各4例)采用此方法安装起搏器均正常起搏。其中三例使用VVIM起搏器术后经程控将起搏电压降至3.3伏,至今仍正常起搏,未发生因起搏阈值增高而致起搏失败现象。结论:基层医院条件所限,不妨用临时心脏起搏器代替昂贵的心脏起搏分析仪测定起搏阈值,开展人工心脏起搏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基层医院起搏器植入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基层医院目前起搏器植入情况,强调术后随访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8例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①有适应证患者植入起搏器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②基层医院以植入单腔VVI起搏器为主,占46.27%;③发生并发症26例,占9.70%。术后囊袋渗血2例,起搏器电极脱位3例,起搏器综合征10例,囊袋感染1例,术后发热1例,电池提前耗竭5例,死亡4例。结论对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积极行起搏器植入以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基层医院应增加生理性起搏器应用;加强随访,严防起搏器植入并发症发生并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常见并发症为术后感染、导管电极移位、心肌穿孔、起搏阈值升高以及起搏器本身的故障等。以上并发症可在手术时采取各种措施而得到避免或使其降低到最低程度。如机体对起搏系统发生排斥反应,不但不能预防,且往往导致被迫终止埋藏式心脏起搏。机体排斥反应为少见并发症,国内未见报道,作者遇到3例,报告如下。3例中2例系安宜美国爱德华公司生产的VVI型起搏器,1例为西安航空发动机厂起搏器制造中心生产的QB1型VVI起搏器。排斥反应的共同表现为安置起搏器后伤口局部及全身无感染表现,伤口一期愈合,起搏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77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77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术中疗效及术后各种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完成,起搏模式:植入单腔起搏47例,房室双腔起搏28例,单腔心室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1例,心脏再同步化起搏1例。术后囊袋血肿3例,电极脱位2例,起搏器囊袋渍破1例,起搏器综合征7例。结论采取相关措施,加强起搏器术后随访工作,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人工心脏起搏技术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工心脏起搏技术在基层医院开展的可行性及临床经验体会。方法 对105例患者的临时起搏器和埋藏式人工起搏器植入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5例均获得成功,症状消失,痊愈出院。结论 人工心脏起搏技术已成为缓慢心律失常必不可少的有效治疗方法,起搏器安装的关键是适应症的选择、导管电极定位及起搏器参数,在有条件的基层医院可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发生起搏故障原因。方法:自1977年起对303例患者行389例次永久心脏起膊器安置术,回顾性总结起搏故障发生与起搏器工艺水平、电子元件、电池质量、起搏电极质量及起搏电极脱位、穿孔等因素的关系。结果:共发生起搏故障56例,其中发生于起搏器电路故障2例,电池过早耗竭24例,起搏器导线断裂4例,起搏电极脱位17例,起搏电极心肌穿孔2例及起搏阈值升高7例。结论:起搏器及起搏电极工艺质量的改进提高是防止起搏故障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心脏起搏系统更换的原因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埋藏式起搏器更换的原因和方法,并对不同的更换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68例起搏器系统更换患者的临床资料,电极参数,更换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共68例72人次更换起搏器,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46~92岁,平均(69.0±9.5)岁。其中64例更换1次,4例更换2次。在所有68例更换起搏器的患者中,起搏器电池耗竭60例次,其中,自然耗竭55例次,提前耗竭5例次;电极导线断裂或绝缘层破裂2例;起搏器电重设因未发现而重新植入新的脉冲发生器2例;电极脱位3例;起搏器囊袋破溃1例。在98条电极中,保留电极86条,占87.7%,更换电极12条,更换原因,起搏器阈值升高5条;电极导线绝缘层破裂2条;电极脱位,更换电极3条;电极导线与脉冲发生器分离不开,改到对侧重新植入新电极1条;囊袋破溃而重新在对侧植入1条。结论:起搏器更换原因多为电池耗竭或使用时间已到质保期,少见的原因是起搏器植入并发症。更换电极的主要原因为起搏阈值升高。术前程控电极参数对决定更换方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激素电极低能起搏的时机性和安全性。方法;对56例VVI起搏器的激素电极,应用起搏系统分析仪和体外程控仪测定植入即刻和植入后1月、2月、3月、6月、12月的慢性起博阈值,以此时结果指导调低输出电压。结果:激素电极的慢性起搏阈值与植入即刻阈值差异无显性,低能起搏安全有效。结论:激素电极适合长期低能量起搏,使起搏器即节省能量又保证安全起搏。  相似文献   

10.
基层医院埋藏式心脏起搏器62例临床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植入埋藏式起搏器的病因、适应症,电极植入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62例患者平均年龄71岁,常规采用头静脉切开插入法及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安置电极,56例选用VVI型,6例选用DDD型起搏器。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和劳动力得到提高。结论:起搏器是目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最可靠有效的措施,认为精确的电极定位和严格的囊袋处理是基层医院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郭勇  冯胜红  孙向阳  朱冰 《海南医学》2002,13(11):93-93
分析基层医院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证,电极置入方法和并发症的防治。112例患者,平均年龄65岁,其中病窦综合征占52.7%,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占35.7%。起搏方式以心室按需型起搏为主占91%,生理性起搏占9%。电极置入经头静脉切开占26.7%,锁骨下静脉穿刺占72.3%。安置起搏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为8%,主要并发症为电极移位和囊袋感染。起搏器是目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最可靠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植入埋藏式起搏器的适应症、电极植入方法、电极导线固定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埋藏式起搏器安置术45例,均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植入电极,24例VVI(R)型,21例DDD(R)型。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结论:起搏器是目前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最可靠有效的方法,锁骨下静脉穿刺、电极的固定及囊袋的处理是基层医院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应用人工心脏起搏器抢救严重心律失常59例次(经静脉永久性体内埋藏式38例次、体外佩带式1例次、临时体外心内膜起搏20例次)。本组47例中有典型阿-斯氏综合征发作史者23例(70.2%),反复昏晕或短暂黑(?)者12例(25.5%),合计45例(95.7%),经人工心脏起搏抢救成功41例,死亡6例,存活率为87.2%。对防止抢救中常遇到的电极脱位、导线断裂、心室壁穿孔及继发感染等并发症予以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4.
51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患者5年临床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并发症及起搏功能异常的原因,以减少其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51例植入永久性起搏趋患者的术后临床资料和5年常规随访资料,了解术后并发症及起搏功能异常的发生情况。结果:51例患者中共有6例发生起搏器功能异常:起搏电极导管脱位、电极断裂、电极绝缘层破裂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PMT)各1例(1.9%),感知功能障碍4例(7.8%),通过程控或更换起搏器和起搏电极导管后,起搏功能恢复正常。5年随访中,囊袋血肿、囊袋破溃者3例(5.9%),经局部抽出积血,抗生素冲洗,严重者重新手术后取得很好疗效;2例患者出现起搏器综合征,13例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8例患者并发脑梗死。结论:采取相关措施,加强起搏器术后随访工作,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经静脉心内膜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300例次,手术主要合并症是电极脱位和电极损伤;皮囊穿破继发感染;电极与起搏器连接不良;皮囊积血及电极皮下段外露。晚期死亡23例。提出严格握掌适应证及起搏器类型选择、可靠的电极定位及无菌操作、严密的术后监护及教会患者有关知识是保证长期安全可靠的心脏起搏效果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电极阻抗与起搏阈值的急性期至慢性期的变化过程,并与高阻抗电极进行比较,以证明高阻抗电极的效果。方法:所有电极在植入即刻使用起搏分析仪检测:起搏阈值,感知灵敏度(R波幅度),电极阻抗和电极电流。于术后12、24、72h、1周、1月、3月、6月,以后每年1次,使用美敦力起搏程控器重新检测上述指标,其中为保证测得的起搏阈值可靠,采用固定电压测得的脉宽阈值,然后计算能量阈值。结果:电极阻抗在植入的12—24h明显下降,起搏阈值升高,在3-6月后基本稳定;最佳植入阻抗在400n以下。高阻抗电极电极阻抗明显升高,起搏电流消耗下降,但长期观察,阻抗有下降趋势,电流消耗也升高。结论:密切监测电极阻抗可以真实的反应电极成熟过程,对电极的植入和电极脱位等并发症有明确指导价值。高阻抗电极对起搏电流的消耗有明确的减低作用.但远期效果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17.
经锁骨下静脉行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安置112例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那开宪  刘庆山 《中级医刊》1995,30(11):7-7,6
作者对112例患者经锁骨下静脉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其中成功109例(97.3%),发生局部感染、气胸及电极脱位各1例,穿刺到电极达右心房平均5分钟左右。认为锁骨下静脉应作为埋藏式起搏器电极植入的首选静脉。  相似文献   

18.
经锁骨下静脉行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安置112例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对112例患者经锁骨下静脉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其中成功109例(97.3%),发生局部感染、气胸及电极脱位各1例,穿刺到电极达右心房平均5分钟左右。认为锁骨下静脉应作为埋藏式起搏器电极植入的首选静脉。  相似文献   

19.
万镇  范修才  郑爱东 《当代医学》2010,16(34):95-95,89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植入埋藏式起搏器的病因、适应证,电极植入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310例患者平均年龄71岁,常规采用头静脉切开插入法及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安置电极,224例选用VⅥ型,86例选用DDD型起搏器。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和劳动力得到提高。结论起搏器是目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最可靠有效的措施,认为精确的电极定位和严格的囊袋处理是基层医院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全身麻醉下安置临时起搏器的可行性。方法对20例病例在体表心电图指导下,经右颈内静脉途径,并结合QRS波群在V1,及Ⅱ导联主波方向及起搏阈值对临时起搏电极进行定位、起搏结果临时起搏电极一次送入到位,成功率100%,无穿刺失败、血气胸、栓塞、心包填塞、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6.1±3.4)min;平均起搏阈值(0.9±0.2)V。结论麻醉状态下,由麻醉医生经右颈内静脉,在体表心电图指导下.使用普通电极床旁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