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 (molecularadsorbentrecirculatingsystem ,MARS)及血浆置换 (plasmaexchange ,PE)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3 80例急性、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中 ,MARS组 60例、PE组 3 0 0例及MARS +PE组 2 0例。比较三组的治愈好转率、肝性脑病的改善、血清胆红素 (SBIL)及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的变化。结果  3 80例患者总的治愈好转率为 48 9% ( 186/3 80 ) ,其中MARS组 5 8% ( 3 5 /60 ) ,PE组 46% ( 13 8/3 0 0 ) ,MARS +PE组 64 %( 13 /2 0 ) ;67例并发肝性脑病者中 ,18例应用MARS治疗后 5例神志转清、7例神志改善、6例无效 ,有效率 67% ;49例应用PE治疗后 11例神志转清、16例神志改善、2 2例无效 ,有效率 5 5 %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结束及 2天后SBIL较治疗前下降 :MARS组为 2 9%及 2 1%、PE组为 3 7%及 19% ;治疗结束时PTA∶MARS组无明显变化 ,PE组则平均提高 2 0 % ,但 2天后复查又接近治疗前水平。结论 MARS及PE对重型肝炎患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MARS治疗后病情的稳定性要优于PE ,两者结合应用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MARS人工肝治疗各种原因所致重型肝脏损害病人的临床改善作用。方法:对2002-05~2003-12重型肝损害病人20例进行的42次MARS治疗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MARS人工肝治疗后,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清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上升;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胆质酸和血氨明显降低;肝性脑病和肾功能改善。院内存活率为65%,1年存活率为36.36%,半年存活率为54.55%。结论:MARS人工肝治疗能有效改善重型肝损害病人的多脏器功能,提高抢救存活率,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探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PE)疗效的关系。随机选取30例PTA〉30%和30例PTA〈30%的重型肝炎患者,观察血浆置换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变化。PTA〉30%组患者血浆置换后血清总胆红素和ALT均显著下降,PTA〈30%组的患者血浆置换后仅有ALT显著下降,而血清总胆红素下降不明显。PTA〉30%组患者血浆置换疗效优于PTA〈30%组患者,PTA可作为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疗效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易学东  罗亚文 《山东医药》2011,51(45):63-64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联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并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乙肝并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PE治疗,治疗组采用PE联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两组均在PE治疗前、PE结束时、PE后14 d检测肝功能指标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PE后14 d,治疗组有效率为85%,对照组为40%,两组有效率比较P〈0.01。PE结束时,两组血清总胆红素(TB)、ALT明显下降(P均〈0.01);PE后14 d,治疗组TB、ALT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PE结束及治疗后14 d,两组ALB、PTA升高,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E联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乙肝并高胆红素血症有效、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5.
MARS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26例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MARS人工肝对急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26例急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每例患者进行MARS人工肝治疗2~3次,每次治疗时间6小时。在每次MARS人工肝治疗前后检测肝肾功能、电解质、PT、血氨及血常规。结果 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总胆汁酸明显下降,肝性脑病清醒率为75%,存活率为62%。结论 MARS人工肝治疗急慢性重型肝炎并发症少,可有效地清除体内胆红素、总胆汁酸、血氨、BUN、Cr等毒性物质,有利于肝细胞再生以及为进行肝移植赢得时间。MARS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非生物人工肝对慢性重型肝炎肝功能支持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非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53例早、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非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观察非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肾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常规及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结果253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非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及谷丙转氨酶(ALT)下降,PTA上升(P〈0.01);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率为9.1%,有效率47.8%,总有效率为56.9%,不良反应轻。治疗后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的存活率分别为53.1%、10.4%,早期患者存活9例。结论 非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不良反应轻,对肝功能有肯定的支持作用,尤其对早、中期患者支持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缓慢血浆置换(SPE)联合猪肝细胞中空纤维管型生物人工肝(BLSS)、SPE与血液透析(HD)联合猪肝细胞中空纤维管型BLSS治疗早期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20例早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4组:SPE+BLSS治疗组、SPE+HD+BLSS治疗组、SPE治疗组和药物治疗对照组。观察各组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72h、治疗后2周的临床症状、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内毒素、胆碱酯酶、甲胎蛋白变化情况。结果与药物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和血清内毒素明显降低(P〈0.05),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胆碱酯酶和甲胎蛋白增高(P〈0.05),临床症状明显减轻。SPE+BLSS、SPE+HD+BLSS和SPE治疗组早期慢性重型肝炎的治愈好转率分别为83.3%(25/30)、90%(27/30)和70%(21/30),不良反应发生例次为9/182。药物对照组早期慢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为50%(15/30)。结论SPE+BLSS、SPE+HD+BLSS组成的两种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系统对早期慢性重型肝炎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好;SPE+HD+BLSS疗效优于SPE+BLSS。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治疗作用。方法比较15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MARS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及Glasgow评分等指标。结果 MARS人工肝治疗后,患者体内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前后Glasgow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ARS人工肝是一项安全的治疗措施,其对清除胆红素为代表的蛋白结合毒素效果明显,但并不能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肝性脑病的程度及总体预后,其意义在于为肝移植患者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6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6例给予常规的综合治疗;治疗组20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mg,每日一次,口服4周。分别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HBVDNA水平变化及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为50.0%,P〈0.01。治疗后4周,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存活患者的总胆红素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升高、血清HBVDNA水平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34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秀珍 《山东医药》2007,47(26):48-49
对34例重肝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行人工肝治疗,每隔1~4d进行血浆置换(PE)和(或)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共进行血浆置换(PE)142次,9例行MARS(与血浆置换交替)共19次;存活12例,存活率35.29%。其中亚重肝早期患者存活率为79.20%。慢重肝早期和亚重肝中期为46~58%,对非甲~非戊和药物性重肝存活率为62~76%,乙型重肝为42.3%。治疗前TBIL、ALB、CH、PTA、AFP、BUN、Cr水平对存活率有预测价值,是否合并肝硬化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是影响存活率最重要的因素。认为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乙型重肝早期、药物和非甲~非戊型重肝。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对肝衰竭患者血清Gc球蛋白的影响,探讨血清Gc球蛋白在肝衰竭患者病情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将81例肝衰竭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人工肝治疗组(43例),常规治疗组(38例);然后再分为人工肝治疗有效组(A组)、人工肝治疗无效组(B组)、常规治疗有效组(C组)和常规治疗无效组(D组),比较各组间治疗前后及治疗过程中Gc球蛋白的变化,分析Gc球蛋白分别和白细胞介素(IL)-18、IL-10、IL-4、肿瘤坏死因子α、内毒素、一氧化氮合酶、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之间的关系.根据资料不同分别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Pearson相关分析或x2检验.结果 (1)人工肝治疗组好转率为67.44%(29/43),常规治疗组治疗好转率为34.21%(13/38,P<0.01).(2)人工肝治疗组治疗后Gc球蛋白显著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组和C组治疗后明显升高,但A组治疗后较C组治疗后升高明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和D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肝衰竭患者血清Gc球蛋白水平的动态观察结果显示:A组和C组患者血清Gc球蛋白水平呈现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B组和D组患者的血清GC球蛋白水平波动,但无显著升高(P>0.05).(3)Gc球蛋白和IL-4、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一氧化氮合酶、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成负相关关系,而与IL-10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提高肝衰竭患者血清Gc球蛋白的水平,并最终可提高肝衰竭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Gc球蛋白水平可作为临床转归的预测指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plasma exchange combined with continuous veno - venous hemodiafiltration, PE + CVVHDF) on Gc globulin in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 Methods 81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reatment protocols and indicators such as liver function and clinical symptoms. Totally 29 effective cases and 14 ineffective cases in the ALSS group versus 15 effective cases and 23 ineffective cases in the medical group were included. Finally the changes of Gc globulin were observed in four sub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c globulin and IL-10, IL-4, IL-18, TNF c, endotoxin, NO, sVCAM-land sICAM-1 were analyzed by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The effectiveness rate was 67.44% in ALSS group and 34.21% in the medical treatment (P < 0.01). Gc globulin, one of liver cell protection proteins was notably increased following the artificial liver treatment as compar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medical treatment (P <0.01). The time-response curve of Gc globulin level had a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 in the effective group as compared to no significant rise in the ineffective group. Moreover, the Gc globuli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L-4, IL-18, TNFα, SVCAM-1, SICAM-1 and NO. In contrat, no correlation existed between Gc globulin and IL-10.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with artificial liver can improve the outcome of the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 The level of Gc globulin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thus may be used as a potential indicator for curative effect forcast in the patients with liver failure.  相似文献   

12.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124例肝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术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转归。方法对124例肝衰竭患者应用PE治疗223例次,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血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转归情况。结果血浆置换术后自觉症状改善者达58.3%,血清胆红素显著下降(P<0.01),凝血酶原时间显著缩短(P<0.01)。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压一过性下降、皮疹、心慌、烦躁等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早期及中晚期肝衰竭的患者好转率分别为89.5%及12.5%(P<0.005),存在显著差异。结论PE可显著改善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生化指标,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人工肝治疗对重型肝病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通过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对照研究,探讨人工肝治疗对重型肝病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地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等5家医院的重型肝炎和慢性肝炎重度(且凝血酶原活动度<50%)患者518例,将患者分为人工肝治疗组和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记录其诊断、分期等原始资料并进行随访,采用Kaplain-Maier方法进行生存情况分析。结果急性重型肝炎患者人工肝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8.0±0.4)d,内科治疗对照组为(4.0±0.2)d,P=0.004。人工肝治疗2次以上疗效更加明显,它可使慢眭重型肝炎患者生存期由(27.0±1.6)d延长至(39.0±4.0)d,重型肝炎中期患者生存期由(38.0±17.5)d延长至(66.0±18.6)d;晚期患者生存期由(18.0±4.0)d延长至(26.0±2.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肝治疗能够延长急性重型肝炎患者、慢性及亚急性重型肝炎中晚期患者的生存时间,多次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次治疗和内科治疗。  相似文献   

14.
中间型和混合型人工肝对肝衰竭支持效果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中间型 (血浆置换 )和混合型 (血浆置换加血液灌流吸附 )人工肝支持方法对肝衰竭患者肝功能的支持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999- 0 1~ 2 0 0 2 - 0 2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住院的 5 1例重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患者分别进行血浆置换 (17例 )和血浆置换加血液灌流吸附 (34例 )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 ,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变化。结果 血浆置换和血浆置换加血液灌流吸附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种方法治疗后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总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改善程度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两种治疗方法间比较各项指标变化程度均差异无显著性。两种方法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 中间型、混合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均有肯定的支持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血浆置换、半量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DPMAS)、先等量血浆置换再联合DPMAS、先DPMAS再联合等量血浆置换4种人工肝模式治疗肝衰竭的经济学特点。方法用Treeage pro 2011软件构建决策树模型,针对肝衰竭患者早、中、晚期分别计算并比较4种不同治疗模式的成本效果比值及增量成本效果值,且对该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数据来自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结果肝衰竭早期患者的人工肝治疗,半量血浆置换联合DPAMS方案成本效果比值为89547.79,增量成本效果值为34665.34,低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成本具有成本效果优势;肝衰竭中、晚期,先DPMAS再联合等量血浆置换的方案,成本效果比值分别为122865.5、284334.97,增量成本效果比值分别为70744.55、75299.48,小于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成本可以接受,有经济学优势。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基础分析结果可靠。结论对于早期肝衰竭,半量血浆置换联合DPAMS方案最具成本效果优势;而对于肝衰竭中、晚期,采用先DPMAS再联合等量血浆置换是最为经济的人工肝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混合生物人工肝治疗肝衰竭临床疗效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 构建新型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初步评价其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血浆置换装置、活性炭灌流器和培养人或猪肝细胞生物反应器构成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对30例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进行人工肝支持与治疗。结果 30例患者人工肝支持治疗的显效率43.3%(13/30),有效率43.3%(13/30),总有效率86.7%。好转出院11例,成功等到肝移植6例,死亡6例,自动出院7例。结论 所建混合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对肝衰竭有明显的肝支持作用,可作为重型肝炎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对重症肝病患者血浆vWF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血浆置换治疗的重症患者临床资料及转归;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置换前后血浆中vWF的含量。结果共收集73例重症肝病患者,其中50例患者出院时病情好转,23例恶化。重症肝病组血浆vWF水平为60 215.0(19 412.4,127 995.0)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2 500.00(5 760.00,44 700.00)ng/mL(P0.05)。血浆置换后患者血浆vWF水平为42 855.1(12 714.5,115 684.7)ng/mL,与血浆置换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患者血浆vWF水平治疗后下降18 650.65(1727.93,81 110.42)ng/mL,显著高于恶化组7 517.82(-25 045.33,22 718.17)ng/mL(P=0.005)。结论血浆置换能够有效降低重症肝病患者血浆vWF水平,提示血浆置换有助于改善患者肝脏微循环状态,促进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观察低分子肝素在人工肝(ALSS)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肝炎中的临床效果。将30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组(LMWH组)15例,应用普通肝素抗凝组(SH组)15例,两组行ALSS-PE治疗前后均记录出血、凝血情况及有关凝血功能指标变化。30例患者行60例次PE治疗后,LMWH组在出血倾向、血浆分离器及管路凝血发生率方面均优于SH组(P<0.05),且其检测有关凝血功能指标的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SH组(P<0.05)。低分子肝素在重型肝炎PE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优于普通肝素。  相似文献   

19.
组合型非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组合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Plasma change,PE)联合在线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on-line CVVHF)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机制及可行性.将64例中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3例内科常规治疗加PE联合on-line CVVHF;B组21例内科常规治疗加PE;C组仅予内科常规治疗.比较3组治疗后肝性脑病意识转清率,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并观察3组近期疗效及生存率.治疗后A组肝性脑病意识转清率60%,血胆红素、血氨、尿素氮、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明显降低,近期有效率81.5%,生存率45.5%;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科治疗加PE联合on-lineCVVHF能够提高脑病苏醒率,显著改善生化指标,提高近期生存率,且方便可行,应作为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人工肝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疗效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计算人工肝治疗组(PE组)和非人工肝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ELD分值,观察90d内的临床转归,并根据MELD评分系统对肝衰竭患者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效果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对比病死率及生存时间评价其疗效。结果经过人工肝治疗后1h,MELD分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PE组与对照组治疗后30d的MELD分值无统计学差异。MELD分值在〈30,30~40,≥40不同范围内,PE组病死率分别为25%,35%,73%,对照组分别为22%,41%,83%,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PE组生存期比对照组延长(P〈0.05)。结论近期随访血浆置换治疗与内科治疗相比,不能明显降低病死率,但可以延长生存期,从而争取时机,等待肝细胞再生恢复或过渡到肝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