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面对面访谈的调查方法收集临床资料,确定中医证候,复合证候分解成单证统计,分析其证候演变规律。结果:肝胆湿热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随着慢性乙型肝炎向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的发展,其发生率增加;脾虚湿困证、肝气虚证随着慢性乙型肝炎向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的发展,其发生率下降;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气阴两虚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气血两虚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在病情进展过程中无明显变化。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证候复杂程度发生变化、正气耗损加重、瘀血证候增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疲劳状况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运用疲劳自评量表对不同中医证候类型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疲劳状态进行量化评定,并对比例较高的前5个中医证候类型患者的疲劳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5个主要证候类型依次为:肝郁脾虚、肝气郁结、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肝肾阴虚,在精神疲劳、疲劳的情境性、疲劳对睡眠休息的反应等疲劳因子方面积分存在差异(P0.05),肝郁脾虚和肝气郁结证患者的精神疲劳表现明显。(2)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前5位中医证候类型依次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肝郁脾虚、湿热蕴结、气滞血瘀,在精神疲劳、疲劳后果、疲劳的情境性等疲劳因子方面积分存在差异(P0.05),肝郁脾虚和湿热蕴结证患者的精神疲劳及疲劳的情境性表现明显。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疲劳可能与中医学虚、郁、湿等病理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肝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分类特征、证候规律,完善其常见证候的诊断标准。方法:对276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中医证型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并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归纳出乙肝后肝硬化基本中医证候群;(2)运用主成分分析,综合分析乙肝后肝硬化各证的症状,寻找出乙肝后肝硬化常见证候特异性的症状指标;(3)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判别分析,筛选出乙肝后肝硬化证候的主次症状;(4)初步拟定出乙肝后肝硬化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等5种基本证型的辨证标准。结论: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并运用现代数理统计分析所建立的乙肝后肝硬化基本证型的辨证标准,减少了偏倚,提高证候标准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900例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判别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索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的证候判别模式。方法运用因子分析、C均值聚类和模糊综合评价对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900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等基本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取该病的中医证候因子,建立证候判别式。结果证候分类:一类是该病的共有表征信息的相关因子,反映该病基本证候病机为气虚血瘀;5个证候分类有意义的因子为肝肾阴虚、湿热内蕴、瘀热内蕴、肝郁脾虚和脾肾气虚;并构建证候判别函数式。结论肝炎后肝硬化症状和体征信息经多元统计分析可划分为两大类,即疾病的共性特征信息和证候病机分类的特征信息。前者反映疾病所具有的中医基本病机,后者反映疾病的不同综合病理状态、即证候构成的复杂性、多态性。证候判别式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证候判识的量化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贺希  周意 《中医药导报》2010,16(6):31-33
目的:研究肝炎肝硬化患者杵状指与中医血瘀证候的相关性.方法:观察10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杵状指分度以及中医血瘀证候积分,运用等级相关性分析,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杵状指与血瘀证候的关系.结果:(1)存在杵状指的肝炎肝硬化患者血瘀证候积分明显高于无杵状指患者(P<0.03).(2)出现重度杵状指的肝炎肝硬化患者血瘀证候积分明显高于轻度杵状指患者(P<0.019).(3)肝炎肝硬化患者杵状指的严重程度与血瘀证候积分呈正相关.结论:杵状指可成为肝炎肝硬化患者血瘀证的辨证要点.  相似文献   

6.
中医对慢性肝病的诊疗特色和优势体现于在证候分类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治疗。本文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及其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分类进行系统生物学研究,探讨其证候分类与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基因和蛋白表达谱的区别、尿代谢物的差异以及"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乙肝及其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分类具有分子生物学物质基础;基于系统生物学的中医证候判别方法可有助于形成乙肝及肝炎后肝硬化新的分类,并为乙肝及肝炎后肝硬化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证候分类特点,为肝炎肝硬化的证候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运用SPSS 20.0数据统计软件,根据通过《肝炎肝硬化临床信息采集表》收集到的801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四诊信息资料,对其中的97个中医症状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公因子,并对这些公因子进行中医证候的诠释。结果:对801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97个中医症状进行因子分析,共提取32个特征根大于1的公因子,根据中医理论对32个公因子下的中医症状进行诠释。提示的中医证候有血瘀证、湿证、热证、肝气郁结证、脾虚证、气阴两虚证、水停证、脾虚湿盛证、血虚证。结论: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证候分析是可行的,分析结果与现有的肝硬化辨证分型基本一致,此次研究既为现有的肝炎肝硬化辨证分型提供依据,也是首次应用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数据来研究肝炎肝硬化的证候分类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的动态变化。方法:对86例肝硬化患者进行1~3年的随访,采集患者不同时间的中医四诊信息,通过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患者前后两次主要的症状、体征以及中医证候因子积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的症状体征主要表现为肝肾阴虚的临床征象,中医证候积分上,肝肾阴虚中医证候因子积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候组,阴虚血热、肝气郁结、脾肾阳虚这三类中医证候积分均较第一次随访时有明显增加(P0.05),而肝肾阴虚、脾虚湿盛两组随访前后证候积分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肝硬化阶段呈现虚实夹杂的证候特点,正虚以肝肾阴虚为主,并且随着病情进展,肝肾阴虚证候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状况及中医证候积分、辨证分型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月应用调查问卷调查416例肝硬化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中医证候积分。结果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评分40.47~91.27分,平均(70.14±6.63)分;中医证候积分4~50分,平均(14.60±1.99)分。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得分与中医证候积分呈负相关,且不同证型的肝硬化患者生存质量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肝硬化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治疗,消除患者症状,以全面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相关类证与临床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寻求相关类证的现代医学支持。方法对多中心搜集到的650例患者的临床信息进行分析,在通过前期聚类分析得出四类相关类证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对各类证与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第2类证候的血浆总蛋白、白蛋白、白球蛋白比及第四类证候的血浆白蛋白、白球蛋白比与第1类证候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第3类证候的血浆总蛋白、白蛋白、白球蛋白比与第2类证候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类证候类别与第2类证候类别比较,TBIL、DBIL、PT三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类证候类别与第3类证候类别比较,ALP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类证候类别与第3类证候类别比较,ALP、TBIL、DBIL三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类证候类别与第4类证候类别比较,TBIL、DBIL两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相关类证与实验室指标之间存在着较高的关联性,多数实验室指标均能在不同的侧面反映其证候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统计分析近30年来国内公开报道的肝硬化辨证分型文献,运用多组间χ2检验对总结出的各组病例数据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明确提出肝硬化辨证分型的有78篇,病例共5283例,肝硬化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气滞血瘀证、血瘀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结论:肝硬化病例的统计结果对确立该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病因多种、病情复杂,目前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方法均不足以满足临床需求,需要中西医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肝硬化的病证结合诊治是中西医结合的具体体现,诊断上宜据病分证,即依据西医病名,明确肝硬化的病因分类、程度分期及其并发证等,而后根据主症表现而中医辨证分型。我们发现肝硬化的中医证型与疾病分期有关,可进一步研究分期辨证与据因辨证的中医证候特征。治疗上,当中西结合、优势互补,我们观察证实西医病因治疗与中医辨证治疗相结合,可提高肝硬化疗效。但需注意具体病因肝硬化的病证结合治疗策略,如中西药物序贯或同时治疗,更要强调研究过程的规范性与疗效评价的可靠性。以优化疗效显著、宜于推广的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发现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作用,促进提高肝硬化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3.
在肝硬化发病过程中,湿(瘀)热内蕴是重要的中医证候病机之一。对方剂效应原理的研究由以往侧重于方药配伍转向方-证互参,采用多个模型进行类方比较研究,来验证方证病理基础。茵陈蒿汤及其类方(栀子柏皮汤、茵陈五苓散、甘露消毒丹和茵陈四逆汤)对DMN、CCl4和胆管结扎等大、小鼠肝硬化模型干预作用,表明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与茵陈蒿汤方证病机高度相关,属于湿(瘀)热内蕴。进一步揭示炎症早期属于湿热内蕴,是以库普弗细胞(KC)经典激活途径为主的炎症反应及脂肪酸代谢异常,为茵陈蒿汤方证的主要病理基础。针对此病机,尤其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炎症活动明显,肝功能明显异常时,湿(瘀)热内蕴可能是其主要证型。应用清热利湿的茵陈蒿汤以及茵陈蒿汤类方治疗时,需首辨阴阳,分清湿热偏重,时刻不忘活血化瘀。只有精准明辨中医证候病机,临床才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乙肝后肝硬化症状学聚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肝后肝硬化的症状组合规律和证候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应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276例乙肝后肝硬化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采用聚类分析研究,得出乙肝后肝硬化基本中医证候为7类: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气(阳)虚证。结论:聚类分析统计方法对症状组合规律、证候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索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证候特征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为探索乙肝肝硬化失偿期的证候规律提供有力的证据。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对373例2002年10月—2010年4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消化科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肝功能、HBV DNA定量、血常规等常见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湿热蕴结型中ALT、AST、TBIL值明显高于其他各组,ALB值肝肾阴虚型明显低于肝郁脾虚证型,而GLB值肝肾阴虚型明显高于肝郁脾虚证型,HBV-DNA、AFP、血脂血糖、凝血、血常规进行了分析未发现之间的明显规律性。结论:肝功能是判断疾病变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协助中医辨证判断疾病的阶段及预后评估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方对肝硬化轻微型肝性脑病( MHE)患者生存质量及中医证候的影响。方法80例肝硬化MHE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解毒化瘀方组,每组40例,2组均给予低蛋白饮食及复合维生素B治疗,其中解毒化瘀方组加用解毒化瘀颗粒,10g/包,冲服,2次/日,7天为1个疗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数字连接试验-A( NCT-A)、脑电图、WHO生存质量评定量表简表( WHO QOL-BREF)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结果解毒化瘀方能显著缩短肝硬化MHE病患者NCT-A完成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其脑电图及中医证候,且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毒化瘀方具有改善肝硬化MHE患者生存质量及中医证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多层螺旋CT形态学改变,及其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规律分布的关系,为肝硬化中医证型分类量化标准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对126例6种不同中医证型肝硬化患者的肝脏CT形态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26例不同证型肝硬化患者肝脏CT分为3个类型:节段型(72例,占57.1%)、均匀型(39例,占31.0%)和结节型(15倒,占11.9%);湿热蕴结证与肝脏CT均匀型、肝气郁结加湿热蕴结讧与肝脏CT节段型具有密切相关性。结论:肝硬化多层螺旋CT形态学改变能够反映肝硬化大体病理学特征,为中医辨证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