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不同舌象、舌上皮细胞凋亡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方法:选择10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舌象、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AI)、凋亡基因相关蛋白p53、Bcl-2和Fas等为指标进行观察。结果:(1)不同舌质和舌苔的AI差异显著;分别以淡白舌与薄白苔和白厚苔为最高。(2)不同舌象的p53、Bcl-2和Fas表达阳性率,呈现相应的变化。相关蛋白表达不仅与舌色有关,而且与舌苔颜色和厚度有关。结论:舌象形成与细胞凋亡具有密切关系,p53、Bcl-2和Fas参与了细胞凋亡的调控,共同构成了本病舌象形成的细胞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近年来慢性胃炎舌象的研究概况,对舌象与慢性胃炎类型、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辨证、胃黏膜相、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以及慢性胃炎舌象的实验研究等方面作客观论述及评价.并提出,今后应制定统一的诊断标准、观测方法,运用图像处理技术等多种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手段,对舌象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从胃分泌功能、运动功能及形态等方面多层次、全方位进行深入探讨,使舌与慢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3.
从现代舌诊研究入手,对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和胃黏膜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了综述,发现舌象变化对判断慢性胃炎的轻重程度或治疗情况是有价值的.同时提出了目前舌诊研究中尚存在的不足与对未来舌诊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正>四诊之中,以望为先,望诊之中又以舌为要。在险恶疑难之时,往往脉症不一,唯舌可验。当症状、脉象、舌苔相互矛盾时,可根据具体情况,有舍症从舌,舍脉从舌之变。 相似文献
5.
6.
7.
8.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舌象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脾胃湿热证舌象的临床研究,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揭示证、舌形成的固有规律。方法:选择7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为对象,43例同病脾胃气虚证患者和10例健康人对照。采用舌象、胃粘膜及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AI)为指标进行研究。结果:(1)脾胃湿热证以红舌黄腻苔为主,但舌红苔黄腻并非本证的唯一舌象。(2)脾胃湿热证和脾胃气虚证胃粘膜AI和舌上皮AI增加,以脾胃气虚组最高。(3)不同舌质的胃粘膜AI和舌上皮AI差异显著;不同舌苔的胃粘膜AI差异不显著,但舌上皮AI差异显著,分别以淡白舌与白厚苔为最高。结论:舌象形成是证候的重要表现,细胞凋亡具相关性,AI能够作为舌诊客观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虚寒证(Ⅰ型)与郁热证(Ⅱ型)舌脱落细胞进行检测。观察发现:CAGI 细胞器、桥粒残留较 CAGⅡ多(P<0.05),CAGⅡ张力微丝、细胞表面结构破坏较 CAGI 显著(P<0.05)。同时发现 CAG 与胃癌在舌苔超微结构上变化的差异不明显,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相比差异显著(P<0.05)。CAG舌苔超微结构的变化可能为 CAG 早期诊断和辨证提供一定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慢性胃炎患者腻苔相关蛋白标志物.方法 采集慢性胃炎患者的舌苔100例、正常人的舌苔38例,根据舌苔色质将慢性胃炎患者分为腻苔组50例,非腻苔组50例,其中腻苔组又分为白腻苔组17例,黄腻苔组33例.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各组舌苔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利用NP20蛋白芯片技术进行舌苔蛋白质组学研究,用蛋白芯片阅读器PBSII对芯片进行扫描、分析.结果 在质荷比1000~20000范围内,腻苔组与正常对照组有69个差异蛋白峰(P<0.01),非腻苔组与正常对照组有63个差异蛋白峰(P<0.01),腻苔组与非腻苔组有4个差异蛋白峰(P<0.01),白腻苔组与正常对照组有52个差异蛋白峰(P<0.01),黄腻苔组与正常对照组有62个差异蛋白峰(P<0.01),白腻苔组与黄腻苔组有2个差异蛋白峰(P<0.01).结论 该研究初步筛选出了慢性胃炎患者腻苔的蛋白标志物,为慢性胃炎中 医舌诊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病因多为脾胃虚弱、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终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司,不能受纳腐熟水谷。脾胃气虚是发病基础,脾胃气虚则气血生化无源,免疫力低下,易感毒及产生瘀血、食滞、痰饮等病理产物,致脏腑气机失调,经脉不通,局部组织失养而形成慢性炎症。张仲景根据"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原则辨其虚实,确定证治大法。辨证分型主要有脾胃虚弱、脾胃虚寒、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郁气滞、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肝胃郁热、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耗等。胃镜下黏膜表现作为中医望诊延伸,是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各证型和胃黏膜变化之间有一定内在联系。对CG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证治疗及证型与胃镜下黏膜表现的相关性等方面概括,表明结合内镜下微观辨证对诊治CG具有明显优势,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养胃阴”思想在治疗慢性胃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胃阴"思想古已有之,在现代临床慢性胃炎的证治中,"养胃阴"亦是常用的治疗法则。通过对近十年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体现"养胃阴"治疗思想的文献进行整理研究,总结了这一思想在治疗此病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并对"养胃阴"治疗思想的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提出仍需注意的几点:(1)"养胃阴"的用药特点及治疗禁忌;(2)辨证施治,不可一概而论;(3)日常调摄,顾护胃阴。总而言之,灵活应用"养胃阴"思想治疗慢性胃炎,辨证施治,知常达变,便会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及其分类证候症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首先根据文献确定观察的证候和症状,然后设计统一表格进行。结果:9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的出现频率分别为肝胃不和证490例(51.0%)、肝郁脾虚证180例(18.8%)、脾胃虚弱证112例(11.7%)、脾胃湿热证98例(10.2%)、胃阴不足证80例(8.3%);不同的分类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不相同。结论:与传统相比,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布发生了变迁,以肝郁相关证候最为常见;分类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有不同模式特点,症状谱则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