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比较全面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古典医学巨著 ,其中丰富的护理学思想 ,如情志、饮食和生活起居的调养护理等 ,为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本文仅就其中有关心理护理学即情志护理学方面的论述作一浅析 ,以供同道参考。1 重视情志因素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内经》认为 ,人有喜怒忧悲思恐惊七种情志。一般情况下 ,七情是人的感情的自然表露 ,对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起着协调作用。但如果突然遭受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 ,可直接伤及五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相似文献
2.
梳理了怒志理论的发展概况。《黄帝内经》的相关论述标志着怒志理论的初步形成,随着晋至隋唐时期的发展,宋金元时期医家的融会贯通,以及明清时期医家的整理与阐发,怒志理论日趋成熟与完善。\"怒伤肝\"、\"怒则气上\"是怒志致病机制的简要概括,从肝论治是治疗的主要法则。 相似文献
3.
4.
<正> 本文仅就该书中有关心理护理学即情志护理的论述作一浅析,以供同道参考。 1 重视情志因素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内经》认为,人有喜、怒、忧、悲、思、恐、惊七情,正常情况下,这七种情志对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起着协调作用。但如果突然遭受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可直接伤及五脏,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不同的情志刺激对五脏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如“怒则气上”是指过怒可使肝气横 相似文献
5.
6.
《黄帝内经》中“思”作为一种情志表现,与其他情志喜、怒、忧、悲、恐、惊一样,是一种内心的体验,随时都可发生,它是在人体接受客观事物刺激之后,心神及其五脏经过复杂的生理活动所产生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态度体验,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正常生理状态下思是不会致病的,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地刺激,超过了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9.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构建了我国古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了"形神合一"的整体观,认为治疗疾病首先应该"治神",运用了移精变气疗法、情志相胜疗法、言语开导疗法、暗示疗法、顺情从欲疗法、激情刺激疗法、宁神静志疗法等一系列的心理防治大法,为后世防治心理疾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姜瑞雪;马作峰;王平;黄密 《中医杂志》2016,57(4):281-283
《黄帝内经》认为,人之寿夭可资形色之异而分辨,建立了一整套基于脏腑经络气血的寿夭机制假说,提出寿夭与地域、劳倦、精神、感邪等因素有关,为后世养生学说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黄帝内经》构建的寿夭理论主要强调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先天体质、脏腑功能是内因;感受外邪、劳倦过度等是外因,内外因相互影响。《黄帝内经》的这些寿夭观点和假说,可以指导人们的日常保健和健康生活,深入挖掘《黄帝内经》寿夭理论,对丰富和发展中医养生学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中国自古就有人本思想传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作为中医理论巨著的《黄帝内经》就体现出了人本思想。《黄帝内经》中所反映的人本思想包括生命观、诊治观和养生观几个方面。《黄帝内经》所反映的人本思想主要是重视人的生命,保全人的生命。保全生命是《黄帝内经》的一个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3.
重言词为由单音节或双音节字重叠构成的合成复音词,多用于描物摹状,是古汉语中的常见语言现象。古医籍中的重言词由于存在大量的俗写变体,如运用_般的重言词字面求解方法,往往容易造成望文生义、割裂医理的现象。以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中的三则重言词为例,因声求义,通过寻找恰当的音同音近字,求得确切的解释,务求医理文理两相合宜。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提出"意识"的基本概念、范畴,是提出用思维的分析、推理来认识生命运动和生命规律,建构中医理论体系,提出了理论思维问题."意识",一是经验认识方法中的理论思维,即在观察的经验认识活动中,用阴阳、五行等理论知识对感觉图像加以组织,实现辨认的目的;二是用一定的理论解释经验事实,创造性地提出理论假设(猜想),实现把经验知识上升为理论知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从《黄帝内经》运动养生的学术背景,以及先秦、秦汉时期的运动养生思想的影响,探讨《黄帝内经》导引按跷的养生思想,提出导引按跷是运动养生的重要手段,是调控亚健康的有效方法,应深入研究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内经》是首次记载食养食疗理论的经典著作。笔者从养生的角度,全面收集其中食养食疗的内容进行筛选与归纳,阐述其分类方法、性味阴阳以及作用趋势等,探讨通过平衡饮食、改善饮食结构的方法,辨证施膳以改善机体的体质,以此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传统医学的诞生与发展起源于中国古代哲学,而取象比类法则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探讨了取象比类法的本质特征,从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阐述了此方法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9.
翟双庆;陈子杰;王慧如 《中医教育》2016,35(2):68-72
在系统整理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中有关《內经》教材的基础上,追溯《内经》教材编写的源头,总结自1956年以来《內经》教材编写历程,并分为基础期(1956—1960年)、探索期(1960—1978年)、发展期(1978—至今)3个阶段,并就这些时期《内经》教材的编写进行总结反思,指出《内经》教材编写与讲授应注意与《中医基础理论》联系区别、适当联系临床与各家学说,同时强调《內经》教材编写应捍卫传统的中医特色,希望为当前《内经》教材的编写及实际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天人相应"解释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与人体活动变化之间的某种联系,是<黄帝内经>的重要思想之一.文章以妇人月事的生理、病理、治疗及调护等作为纵向层面,以月之盈亏、四时气侯、昼仪晨昏等作为横向层面,对<黄帝内经>有关妇科方面的论述进行剖析,探讨<黄帝内经>之"天人相应"观在妇科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