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酒精性肝病(ALl))的发病机制复杂,难以用传统的水、湿、痰、瘀等病理因素全面解释。以浊邪理论研究ALl)。使其病理机制更为深入和细化,也与现代相关研究认识更相符。基于中医学浊邪理论审视ALD的发病机制,可以发现,浊邪可以因饮酒而产生,进而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与痰、湿、毒、瘀等相搏结为患。ALD的三种病理表现,即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可以认为是浊邪蕴结,与痰、湿、毒、瘀等相互影响,戕害机体脏腑的功能和结构.病变不断演化加重的过程。治疗上,应重视化浊、泄浊法则的运用。以“浊”立论为辨治现代病之需要。浊邪概念及内涵的明确,有利于深入探讨ALD等复杂性病证的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虚瘀痰毒病因病机实质研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与气虚、血淤、痰浊、邪毒密切相关。从虚淤痰毒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病机,探讨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方法。根据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病理阶段所表现的气虚、痰浊、淤血、毒邪的轻重不同进行辨证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顽固性高血压与气虚、血瘀、痰浊、邪毒密切相关。从虚瘀痰毒论治顽固性高血压的病因病机,探讨中医对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方法。根据顽固性高血压不同病理阶段所表现的气虚、痰浊、瘀血、毒邪的轻重不同进行辨证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为多因素共同致病,与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中医学多从浊毒、痞满、痰浊等论治。我们认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过程中浊毒贯穿始终,且不同时期的病因病机各不相同,呈渐进演变过程。针对不同时期病机特点,早期(血浊内蕴期)重在健脾以化浊,中期(毒损肝络期)清热以解毒,后期(毒瘀互结期)活血以散瘀,体现了辨证论治思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心肌病与气虚、血瘀、痰浊、邪毒密切相关。从虚瘀痰论治糖尿病心肌病的病因病机,探讨中医对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方法。根据糖尿病心肌病不同病理阶段所表现的阴虚、痰浊、瘀血的轻重不同进行辨证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邪毒导致肝病血瘀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病血瘀证是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常见证型 ,特别是在肝病的后期 ,可见胁部疼痛、肝脾肿大或压痛、毛细血管扩张症、腹壁静脉充血、出血、舌暗或有瘀斑、脉涩等瘀血阻滞的表现。肝病属“杂气”致病 ,性多湿热 ,湿热邪毒是其主要病因 ,而血瘀是其病理产物[1] ,本文就邪毒内侵导致肝病血瘀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1 邪毒的特性中医所谓的“邪毒”概念含义较广 ,包括外来之毒及内生之毒。外来之毒是指寒湿留滞、痰浊垢腻、湿热化毒、顽痰瘀血之类 ,此类非本人身之所有 ,今而有之 ,久踞体内 ,则为邪毒。内生之邪毒 ,则为肝肺脾肾的…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从痰瘀毒论治探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动脉粥样硬化与痰浊、瘀血、毒邪密切相关。从痰瘀毒论治动脉粥样硬化 ,一要根据动脉粥样硬化不同病理阶段所表现的痰浊、瘀血、毒邪的轻重不同 ,正确地选法用方 ;二要把动脉粥样硬化放在脾、肾、肝等“脏腑失调”这个复杂的“关系网”中 ,从相互作用的矛盾关系上来认识其发病机制和辨治规律 ;三是从痰瘀毒论治不可拘泥于热毒 ,要重视阳虚寒凝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 ,注意发现在病理情况下 ,中医证型与组织形态学改变之间的内在联系 ,找出寒热辨证的规律 ,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酒精性肝病中医病机复杂,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出发点,提出痰瘀互结为酒精性肝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其中痰瘀作为酒精性肝病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与致病因素,在酒精性肝病发病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痰瘀互结贯穿于酒精性肝病病程始终,痰瘀兼化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常采取化浊逐瘀解毒兼以扶正的方法,而应用助阳化气这一方法较少,在临床辨证时往往忽略疾病过程中的寒性症状。笔者团队治疗本病以"肝病实脾"为指导思想,以疏肝健脾、化浊祛瘀为大法,同时注重助阳气化,针对痰、湿等阴浊之邪,善用淫羊藿,不仅使诸药达归病所,且能助阳化气,祛湿化浊,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生活条件及习惯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作为非感染性肝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本病临床症状少且无明显特异性,给中医四诊信息收集、病机分析及证型判定带来困难,中医诊治建立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湿、热、痰、浊、瘀等病理因素特点、联系及鉴别要点,分析本病正虚与邪实的阶段性特征及病理性质演变,理清病位脏腑,尤其是本病中肝与脾、肾、肺的关系,系统阐述本病病机特点,以期优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1.
脑出血急性期与痰瘀火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脑出血与瘀血、痰水、火热、毒邪密切相关。从痰瘀火毒论治脑出血 ,一要依据脑出血不同病理阶段所表现的瘀血、痰水、瘀热、毒邪的轻重不同 ,正确地选方用药 ;二是注意脑出血始终以气阴虚为本 ,痰瘀火毒为标 ,治疗应急则治其标 ,以提高急性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对慢性肝病伴失眠分四型施治。肝气郁结型,治宜疏肝理气,条达情志,宁心安神;肝胆湿热型,治宜清泄肝经实火、湿热;肝肾阴虚型,治宜滋肾柔肝,养心安神,兼清湿热;痰蒙心窍型,治宜镇肝熄风,豁痰开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咳喘停汤加氧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喘证:痰浊阻肺型)的临床观察,探讨中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喘证:痰浊阻肺型)的新方药新途径。方法:将收治入院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喘证:痰浊阻肺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常规对症处理的基础上加用咳喘停汤加氧雾化吸入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76%(P<0.05)。结论:咳喘停汤加氧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喘证:痰浊阻肺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属中医脉络病,动脉粥样硬化首要因素是血脂过高,脂质代谢失调,导致高脂血症,根据临床症状,可归属于痰瘀。动脉粥样硬化病机为本虚标实,肝脾肾脏虚损、功能失调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根本,痰瘀则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病理因素,肝脾肾虚损,则生痰、生浊,痰浊日久化瘀,痰瘀伏络则发胸痹心痛。以中医络病学说为基础,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规律,从痰瘀伏络角度论治动脉粥样硬化开创一种崭新的诊治模式。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合并脑血管病以气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气虚为脾肾亏虚,包括元气亏虚与宗气亏虚;痰浊瘀血为心失所主、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肾失蒸腾,痹阻于心脑脉络,发为本病。故治当培补脾肾元气,兼以活血、化痰、理气、平肝熄风、通络。  相似文献   

16.
对痰热的形成与致病进行了论述.痰与热是两种不同的致病因素,各有不同的致病特点,痰热相合则会形成新的复合致病因素.痰热壅结,为害多端,病多缠绵.  相似文献   

17.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辨证施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辨证施治规律。认为肝风内动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特征“,痰”是抽动症主要的病理产物。中医临床证型分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实证中肝郁化火、肝风内动型,治宜疏肝泻火、镇肝熄风;痰火扰心、肝风内动型,治宜涤痰清心、,凉肝熄风;外感风邪,引动肝风型,治宜疏风宣肺、平肝熄风。虚证中肝肾阴虚、风阳内扰型,治宜滋水涵木、柔肝熄风;肺肾阴虚、虚风内动型,治宜滋养肺肾、熄风止痉、脾虚肝旺,木火刑金型,治宜培土生金、抑木熄风。用药时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熄风之品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8.
王昱  刘子旺 《中医药学报》2010,38(5):123-124
目的:研究健脾化痰法治疗痰浊中阻型梅尼埃病的疗效。方法:对88例梅尼埃病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46例采用温胆汤、泽泻汤加仙鹤草水煎服,对照组42例采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肌肉注射。结果:中药组和对照组分别做眩晕疗效评定和听力疗效评定,两组间比较(2χ检验)差异显著(P〈0.05),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健脾化痰法治疗痰浊中阻型梅尼埃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16,(3):237-238
酒精性肝病是由于长期过量饮酒而引起的进行性肝脏损伤疾病,卢秉久教授治疗该病经验丰富,认为酒精性肝病可分为酒痞、酒癖、酒臌三期,分别与西医学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或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相对应。卢教授在临床治疗中注重分期辨证论治,酒痞期治以健脾利湿、解酒消毒;酒癖期治以利湿消积、化瘀解毒;酒臌期治以扶正祛邪、健脾祛湿。临证中善用楮实子与枳椇子,并强调戒酒对治疗该病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华海清教授认为癌毒内生是原发性肝癌的病理基础,癌毒蓄积流散是发展、浸润转移的根本因素。痰、湿、瘀是本病的病理产物。正气虚损是内在因素,又是该病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华教授根据原发性肝癌的生理、病理特点,分型辨治,尤擅运用全蝎、壁虎、蜈蚣等毒虫类药物"性善走窜,剔邪搜络,攻坚破积"之性,灵活巧妙地运用于不同证型,验之临床,收效颇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