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独生与非独生子女高考生高考前的心理卫生状况。方法 采用SCL-90、SAS、SDS对112名独生子女高考生和234名非独生子女高考生高考前的心理卫生状况进行测查。结果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高考生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独生子女组除躯体化、人际关系两个因子外,其它因子与常模存在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P<0.01)。非独生子女组各因子与常模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组相比无显著。结论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高考前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江门市新会区高中生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江门市新会区三所高中的103名独生子女和464名非独生子女进行心理卫生评定。结果约20.39%的高中独生子女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其阳性检出率同非独生子女(15.3%)无明显差异。单亲家庭独生子女阳性检出率高于核心家庭及大家庭(P〈0.05)。独生子女Scl-90中8个因子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其中尤以强迫、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差异显著(P〈0.05),女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敌对及精神病性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5)。结论高中生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与非独生子女相近,单亲家庭及女生心理问题较多。  相似文献   

3.
枣庄市区独生子女个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对500名独生子女及500名非独生子女进行了个性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两组精神病质无显著差异。2、独生子女外向、倾向外向型多于非独生子女。3、在情绪稳定性上,两组间无显著差异。4、独生子女的掩饰程度重于非独生子女。5、社会环境因素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一定作用。以整体来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没有明显的,令人担忧的个性偏差。另外发现,独生子女的入学年龄较非独生子女普遍提前,说明对独生子女的早期教育已受到重视。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这一工作的深入开展,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家庭结构逐渐变成“四、二、一型模式。因此,独生子女的心理卫生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为探讨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本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幼年),对500 名独生子女及500名非独生子女进行个性对比研究,以期为独生子女教育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个性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独生子女成为普遍的政党人群后,其个性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197例(男117对,女80对)于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以后出生的16-18岁城市高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用MMPI集中测试.结果:女性组;独生女与独生女之间MMPI的14个量表获分无差异,男性组,非独生子F,D,Pt以及Sc等4个量表的获分高于独生子.结论:独生子与非独生子之间的个性有一定的差异,独生子的个性优于独生女,独生女与非独生女子之间的个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卫生二年社区随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城郊5岁现为7岁的116名独生子女和59名非独生子女进行行为追踪观察。所有儿童的行为总平等分较两年前明显下降。独生较非独生子女总分偏低。城市里非独生子女分数则增多,意即行为问题较多。效区则相反。  相似文献   

6.
作者使用岳冬梅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问卷),对技校学生35个班中79名独生子女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了测查,从260名非独生子女的测查材料中随机抽取80名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在女生组和出身一般干部家庭组,非独生子女分别显示出父亲有过度保护倾向;居住城市和出身工人家庭的独生子女,分别感受到母亲的情感温暖较多,对照组则较少。对其他组的分数比较,各因子分未显示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评价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积累资料。方法 应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第三次修订本,对临沂市某中学四个不同年级的四个班中的282名学生,进行了家庭环境调查,将其中84名独生子女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并从187份非独生子女组的有效问卷中,随机抽取85份进行比较。结果 独生子女组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知识性、娱乐性、娱乐性5因子分显著低于中国常模;猖性和成功性两因子分显著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独生子女的个性特点及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方法对某高炮团入组新兵共164人进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数字搜索能力测验(FST)测试。入组新兵按照是否是独生子女分为研究组(独生子女组)和对照组(非独生子女组)。应用第四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心理教研室研制的多功能心理测量仪(DXC-IV)收集数据。结果与非独生子女组相比,独生子女组EPQ中的N量表分明显偏高(P<0.01),而L量表分偏低(P<0.05);FST总得分明显偏低(P<0.01)。结论独生子女新兵存在一定的心理弱点,应以心理干预提高其心理素质及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独生子女大学生偏常人格的特征。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及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4版(PDQ-4)对1 244名大学本科生测试,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人格特质模式对10%被试评估,比较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人格偏常得分差异。结果:1 168份有效问卷(93.9%),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偏执型人格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自评与他评人格偏常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偏常人格维度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偏常人格无明显差异,偏常人格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亲子关系类型的异同点。方法:对258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通过因素分析将大学生亲子关系分为四种类型,分别命名为“感谢型”、“对立型”、“顺从型”和“沟通型”;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对立型”亲子关系上表现明显。结论:独生子女大学生与父母的“对立型”关系居多,部分男大学生亲子关系不成熟。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独生子女心理卫生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对湖南省275例独生子女、254例非独生子女进行心理卫生调查。经父母、教师评价及儿童自评发现独生子女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意识水平优于非独生子女。但他们有存在不同问题的倾向,独生子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好动、依赖、挑食等方面,非独生子女的问题则主要表现在社交退缩、好威胁别人等。作者认为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这些差异可能与社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对58例独生子女精神障碍患者父母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于后。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1)对象均符合CCMD-2-R中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独生子女患者(下称A组)的父母97人以及同期住院而又符合上述标准的非独生子女患者(下称B组)的父母97人同时分别进行调查。(2)所有被调查者均经过体格检查及精神检查(包括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检查提纲(SAD)的筛选),结果均无躯体、精神疾病,且社会功能良好。(3)A组所患疾病类型的例数及其父母的人数(括号内为父母人数),即精神分裂症30例(45人),情感性精神障碍24例(45人),精神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初中生独生子女攻击行为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为初中生独生子女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新乡市某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抽取500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青少年攻击性问卷(AAQ)和家庭环境量表(FES)进行施测,回收有效问卷46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4%.结果 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量表中亲密度、知识性、独立性、娱乐性等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7~3.81,P均<0.05).亲密性、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均与独生子女攻击总分呈负相关(r=-0.47~-0.27,P均<0.05),矛盾性与独生子女攻击总分呈正相关(r=0.50,P< 0.01).家庭环境量表中的矛盾性、成功性二因子对初中生独生子女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P均< 0.05);组织性对初中生独生子女的攻击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P<0.01).结论 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能降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矛盾性可能增加其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焦虑状况。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87例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及93例正常独生子女父母进行分析。结果 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双方的焦虑症状总分及大部分因子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父母,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存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应考虑给予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独生子女心理健康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重庆市城乡9 ̄16岁独生子妇心理卫生情况。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幼年版进行调查。结果:城市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率为11.9%,农村为14.5%;城市儿童孤独、胆小、兴奋、焦虑、社交不良、品行不良、强迫行为、偏食等心理卫生问题明显高于农村儿童;农村儿童的注意障碍、神经质等多于城市儿童。结论:在干预独生子女心理卫生问题的同时,要注意城市与农村儿童的区别,以及性格特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艾森克个性问卷对男性犯罪少年个性特征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探讨我国男性少年犯罪与人格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对99名16~17岁的监禁男性少年犯和100名16~17岁的居住同一城市的男性中学生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犯罪少年具有典型精神病质(P)的人数占16.2%,对照组占1.1%,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犯罪少年具有神经质性个性特征的占13.1%,对照组为2.0%,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外向性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支持精神病质、神经质性与男性少年犯罪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讨独生子女情感障碍患者人格、心理防御机制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防御方式问卷(DSQ)、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住院的100例独生子女情感障碍患者和正常独生子女进行测评,其中患者在自知力恢复以后测评。结果独生子女情感障碍患者更多地使用投射、抱怨、幻想、退缩、躯体化等不成熟的防御机制,EPQ得分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倾性高于正常独生子女(P〈0.01),相关分析发现,精神质、神经质与不成熟防御机制、中间防御机制呈正相关,内外倾性与成熟防御机制呈正相关,独生子女情感障碍患者的父母惩罚、父母拒绝、父亲保护、母亲干涉因子分高于正常独生子女(P〈0.01),而父亲温暖因子低于正常独生子女,相关分析发现,父母惩罚、父母拒绝、父母干涉、父亲保护与不成熟防御机制正相关,而父母温暖与不成熟防御机制负相关。结论独生子女情感障碍患者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个性缺陷,且三者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恢复期抑郁障碍的特点。方法 对87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量袁(SSS)评定。以HAMD总分20分为界限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结果 两组HAMD总分及因子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组均高于非抑郁组。两组脑梗死灶数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左侧、右侧及双侧梗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SSS总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非抑郁组严重。HAMD总分和因子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抑郁是老年脑梗死患者恢复期常见的并发症,且抑郁已达中等严重程度。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的病人易产生抑郁障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独生子女与第一胎非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独生子女与第一胎非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结果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关系妄想,被害妄想,被播散感,思维松弛、破裂及情感不协调,紧张冲动行为、焦虑抑郁及言语性幻听症状多见,并且BPRS因子分以焦虑抑郁、思维障碍及敌对性因子分较高。结论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作者随机抽取双相情感障碍及精神分裂症患者各20名,前瞻性对照研究两组使用抗精神病药所致的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现两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同时对两组发生急性肌张力障碍的药量、严重程度及时间进行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