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9例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男4例,女5例,年龄9~57岁,平均36岁。所有病例均无明确外伤史。常规行SE T1WI矢状位及轴位,T2WI矢状位及轴位。7例注射Gd-DTPA行增强扫描。结果:9例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中,位于椎管内背侧8例,仅1例位于椎管内腹侧,累及3~5个椎体节段,平均4个椎体节段。颈段4例,颈胸段4例,腰段1例。血肿呈新月形及长条状。3例血肿呈T1WI及T2WI高信号,4例血肿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2例T1WI及T2WI均呈等高混杂信号。血肿与脊髓间T1WI及T2WI均可见低信号线相隔,以T2WI明显。增强扫描3例见血肿壁强化,4例未见强化。结论:MRI是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最佳检查方法,可清楚显示血肿部位、范围、血肿的新旧程度及脊髓受压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11例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男7例,女4例,年龄27—74岁,平均53岁。本组病例均无明确外伤史。常规行SE T1WI、T2WI矢状位及T2WI轴位,部分患者行脂肪抑制。6例注射Gd—DTPA增强扫描。结果11例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中,9例位于椎管内背侧,2例位于椎管内背外侧。病变范围累及4—5个锥体节段,颈段8例,胸段3例。血肿呈长条状及长梭形。5例血肿呈T1WI、T2WI高信号,4例血肿呈T1WI、T2WI等、低、高混杂信号,2例呈T1WI及T2WI等信号。增强扫描,2例血肿壁强化,4例未见强化。结论MRI是脊髓硬膜外血肿最佳检查方法,能清楚显示血肿部位、范围,区分急慢性血肿,判定脊髓受压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脊髓变性期颈椎病的MRI表现。方法:研究分析41例脊髓变性期颈椎病患者的MRI图像及临床资料。结果:41例患者的MRI主要表现为椎间盘变性、膨出、脱出、黄韧带肥厚、椎体后缘骨刺形成、后纵韧带钙化、椎体滑脱及脊髓受压、水肿、软化、囊变、出血。结论:MRI扫描可为脊髓变性期颈椎病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根据,对该期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脊髓变性期颈椎病的MRI表现。方法:研究分析41例脊髓变性期颈椎病患的MRI图像及临床资料。结果:41侧患的MRI主要表现为椎问盘变性、膨出、脱出、黄韧带肥厚、椎体后缘骨刺形成、后纵韧带钙化、椎体精脱及脊髓受压、水肿、软化、囊变、出血。结论:MRI扫描可为脊髓变性期颈椎病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根据.对该期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急性硬脊膜外血肿的MRI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硬膜外血肿(ASEH)临床少见,MR广泛应用以后,逐渐对该病的MR影像学表现有了认识,笔者搜集我院2002年7月~2004午5月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10例ASEH,并复习相关文献,对其MRI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分析50例急性硬膜外血肿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方法:运用W950螺旋CT及西门子NOVUS0.35永磁MRI扫描。结果:两种方法对急性硬膜外血肿可做出明确的诊断。结论:CT和MRI可以相互结合,对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检出率更高,显示病变更清晰。  相似文献   

7.
脊髓型颈椎病椎管成形术后硬膜外血肿3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椎管成形术后硬膜外血肿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3例脊髓型颈椎病椎管成形术后硬膜外血肿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8~24个月,平均16个月,1例左上肢功能未恢复至术前水平,2例脊髓功能达到或超过术前水平.结论 颈后路手术术前应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术中止血彻底,引流管放置长度适当,术后保持负压引流通畅,并注意伤口情况,一旦发现硬膜外血肿形成,应尽快复查MRI,确诊后即刻手术清除.  相似文献   

8.
颅骨板障内血肿较少见,临床诊断亦较困难。随着磁共振的广泛应用,该病的诊断率不断提高。本文就经MRI检查发现并手术证实的5例作一回顾性分析。1 资料与方法本组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1~7岁,患者均因发现头部包块就诊,且包块随患者生长而生长。4例患者肢体活动及智力均无异常。1例患者左下肢行走无力。患者自然分娩1例,胎头吸引3例,高位产钳1例。查体:3例包块位于顶部,1例位于前额,1例位于枕部,肿块质硬光滑无压痛,头皮无红肿。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均行MR扫描,使用头线圈,SE T1WI(TR/TE 500/20ms),FS T2WI(TR/TE 40…  相似文献   

9.
李正侠 《临床荟萃》2011,26(15):1369-1369,F0003
患者,男,53岁,因突发左侧肩背痛伴左侧肢体力弱1小时于2010年11月28日23时入院。患者入院前1小时打麻将时突发左肩背及左上肢疼痛不适,活动肩背后疼痛有所减轻,约30分钟后疼痛加重,继之左侧肢体乏力,渐加重至不能行走,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二便障碍,  相似文献   

10.
小儿颅脑外伤性硬膜外血肿临床上较为少见,慢性血肿更为罕见。据统计外伤性硬膜外血肿在儿童颅脑损伤中仅占3%,占同期硬膜外血肿17%~20%。本院自1994年以来共收治此类血肿32例。经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单纯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单纯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5例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MRI图像。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在 1.0T超导磁场中完成 ,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结果 肿块均位于胸段脊髓背侧 ,呈卵圆形 ,MRI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 ,Gd DTPA增强后明显强化 ,肿块与脊髓间有条状低信号硬脊膜间隔 ,提示病灶位于硬脊膜外腔。结论 MRI能清晰显示肿块的部位、范围和信号改变 ,一般能在术前作出诊断 ,目前属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脊柱硬膜外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柱硬膜外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方法: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患者,均行MRI及平片检查,MRI检查采用GESignaContour0.5TMR机扫描。结果:肿块呈均匀性信号,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病灶有中度增强,脊髓可见受压。结论:MRI是脊柱硬膜外恶性淋巴瘤最好的检查方法,多节段均匀性信号强度是其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颈椎病合并颈椎损伤的磁共振(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颈椎病患者与35例非颈椎病患者颈椎损伤的MRI扫描资料与临床资料。结果:颈椎病合并颈椎损伤的MRI表现包括椎体骨折与脱位、韧带撕裂,颈髓损伤、椎间盘损伤脱出、推动脉受压扭曲与狭窄、椎前血肿等损伤性表现及椎间盘变性脱出。黄韧带肥厚、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钙化等颈椎退变表现。颈椎病组颈椎损伤易合并颈髓损伤,且多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颈髓损伤的位置与范围与颈椎原有病变的位置与范围一致。结论:MRI能充分反映颈椎病合并颈椎损伤的表现特征,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RI对硬膜外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MRI检查并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硬膜外脓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中发生于颅内5例,椎管内6例,其MRI表现;断面上显示为在颅板下或椎管内的梭形或长圆形异常信号影,T1WI上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低,略低或等信号影,周边为略低或等信号的较厚边缘,少部分(2例)有分隔;T2WI上多表现为较明显的高信号,少数呈等,略高信号,并可见略低或等信号的边缘(或分隔);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及分隔)明显强化,其内无明显强化或不强化,1例病灶呈较均匀的强化,1例病灶部分呈片状强化,脓肿周围表现,脑实质或脊髓均见受压移位,部分颅骨或脊柱骨质信号有改变。结论 MRI能清晰显示硬膜外脓肿的大小,形状,范围,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脊柱转移瘤的MRI表现。结果:(1)52例共累及209节椎体,167节附件,“跳跃征”发生率占71.7%。(2)病灶T1WI均表现为低信号,T2WI因其类型不同而分为高(24.4%),低(30.1%)和混杂(45.5%)信号,“晕征”出现率占26.9%。(3)椎旁肿块、椎管受累和椎间隙狭窄发生率分别为57.1%、60.7%和64.3%。结论:MRI对脊柱转移瘤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硬膜外、硬膜下血肿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微创治疗硬膜外、硬膜下血肿治疗价值。材料与方法:CT扫描证实硬膜外、硬膜下血肿11例。结果:本组11例均一次穿刺成功,治疗后病情皆即改善,临床症状逐渐消失,住院3~7天,平均4天,无1例死亡。结论:该微创方法简单,易于掌握,特别对于高龄患者及伴有其他严重疾患的老年人更为适合。  相似文献   

17.
18.
脊髓室管膜瘤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室管膜瘤的MRI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脊髓室管膜瘤MRI表现。结果;18例脊髓室管膜瘤中,主要位于颈髓11例,胸髓5例,马尾2例。肿瘤长度2~7个椎体高度。平均长度为3.5个椎体高度。肿瘤轴位相常表现位于脊髓中央长圆柱形占位,肿瘤实质在T2WI呈略高或高信号,83%肿瘤一端或两端可见囊腔。肿瘤边界清楚占89%,明显均匀强化占56%。明显不均匀强化39%。结论:脊髓室管膜瘤MRI表现颇具特征。术前正确诊断是可能,但不典型病例须与髓内星形细胞瘤和血管母细胞瘤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6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行MRI检查。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矢状位T1加权像(T1WI)TE/TR 12/630,T2加权像(T2WI)TE/TR 100/3 000,横轴位(T2WI)TE/TR 100/2 800,5例行冠状位(T2WI)TE/TR 100/2 800。6例均行增强扫描,使用钆喷替酸葡甲胺0.1 mmol.kg-1经肘静脉注射,注完药后即行横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T1WI(参数同T1WI平扫)。并与硬膜外其他病变进行鉴别。结果 6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胸段椎管硬膜外5例,颈胸段1例,均沿脊髓长轴生长。其中脊髓背侧2例,可见环绕脊髓生长,呈钳状;左后侧1例,右后侧3例,沿相邻椎间孔向外生长;梭形4例,长椭圆形2例,两端尖锐,呈鼠尾状或毛笔尖状。6例肿瘤信号强度在T1WI呈等高或稍高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5例,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1例。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是较少见的良性病变,并有其特征性表现。MRI是目前最为可靠的术前检查手段,但最终确诊仍须结合临床及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