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应用经皮肝穿曲张静脉栓塞术(PTO)及部分脾栓塞术(PSE)进行双介入栓塞(DIE)治疗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及脾功能亢进17例。结果显示,短期内(6~18个月)止血效果良好(82.3%),双介入栓塞前后门静脉内压力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脾功能亢进完全缓解(100%),外周血红、白细胞及血小板较双栓塞前明显回升(P<0.01)。肝功能有一定的恢复。双栓塞后可出现一定的合并症,但较轻微。我们认为此种双栓塞疗法治疗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及脾功能亢进的病人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核素肝脾显像评估部分性脾栓塞术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核素肝脾显像在评估部分性脾栓塞术(PSE)疗效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病人PSE治疗前后进行放射性核素肝脾显像。应用感兴趣区技术测定肝、脾区活性,计算脾栓塞分数(FSE),并对FSE与疗效及并发症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随着FSE的增高,术后发热时间延长;术后白细胞和血小板等明显恢复,且与FSE有明显的相关关系,r分别为0638(P<005)和0856(P<001)。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病人FSE均在70%以上。结论核素肝脾显像定量测定FSE简便易行,可为临床医师准确掌握部分性脾栓塞体积和评估疗效等提供较可靠的客观依据;FSE控制在40%~70%时PSE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食管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和脾功能亢进的双介入治疗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笔者自1991年11月至1992年10月对门脉高压食管胃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和脾功能亢进病人进行了经皮穿肝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和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简称双介入)的临床应用研究。通过10例病人8~11个月随访,证明双介入法明显改善了病人的血象。被栓塞的血管无再出血。无水酒精对曲张静脉出血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硬化剂。采用明胶海绵条对胃冠状静脉(CV)、胃短静脉(SGV)主干及部分性脾动脉栓  相似文献   

4.
部分性脾栓塞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附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栓塞(PSE)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和方法。材料与方法: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HAE)和PSE并用的方法治疗30例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和脾功能亢进的肝癌患者。将PSE的栓塞材料明胶海绵限制在160粒以内以防止过量栓塞。结果:27例脾栓塞面积在50%以上;25例脾功能亢进缓解;26例食管静脉曲张包括6例有消化道出血者,5例于PSE后1年之内未再发生出血;未发生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3例脾栓塞面积在50%以下的患者中2例脾功能亢进未缓解。结论:PSE与THAE并用是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和脾功能亢进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栓塞剂定量的方法有助于避免脾的过量栓塞,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评价。材料和方法 40例经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肝炎,外周全血胞减少,CT或B超确诊为肝硬化,脾肿大,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将导管插至脾动脉注入明胶绵颗粒或细条,术后观察外周血细胞改变。引进要40例中显效31例,占77.5%,有效4例,占10%,无效5例,占12.5%,总有效率87.5%,结论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脾亢或脾大病人在行部分性脾栓塞(Partialsplenicembolization,PSE)时,常需根据疾病的种类、脾脏的大小、病人的体质状况等选择预期的栓塞范围,并在行PSE术时控制栓塞范围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栓塞范围过小,疗效欠佳;栓塞过大,术后反应严重,且达不到保留脾脏功能的目的。因此,术中准确控制栓塞范围就成了本术的关键和难点。1 栓塞范围的选择1.1 不同原因的脾亢或脾大病人的栓塞范围1.1.1 肾移植、肝癌病人合并脾功能亢进时:此类病人行PSE术旨在改善脾亢,提高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  相似文献   

7.
丝线加明胶海绵脾脏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部分脾栓塞(PSE) 治疗脾功能亢进( 脾亢) 的临床应用价值,寻找理想的栓塞剂及合理使用方法,以提高脾栓塞疗效。方法 将40 例肝硬化脾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 例,用真丝线段加明胶海绵双重栓塞;对照组10 例,单用明胶海绵栓塞。栓塞面积控制在50% ~70 % 。结果 治疗组30 例,获CR19 例(63 %) ,PR7 例(23% ) ,总有效率86% 。1 年复发率32% 。对照组10例,获CR6 例(60 % ),PR2 例(20 % ),总有效率80% 。1 年复发率66% 。结论 脾亢患者丝线加明胶海绵双重栓塞,其疗效优于单用明胶海绵。两者近期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P> 0.05),但1 年复发率前者明显低于后者( P<0 .05)。  相似文献   

8.
部分性脾栓塞术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76,自引:2,他引:76  
目的探寻术中较准确地控制脾栓塞程度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地分析90例部分性脾栓塞(partialsplenicembolization,PSE)术患者栓塞前、后的脾动脉造影表现,总结出大小为1mm×1mm×1mm明胶海绵颗粒数(G)、内径约1mm脾内动脉支数(A)与栓塞程度(Ee)的关系。以此为依据对24例脾亢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栓塞(E)前先根据Ee预期、A值确定明胶海绵用量,行PSE术后,比较Ee实际与Ee预期的偏差。结果G、A与E(Ee×100)的关系为G=(E-11.45)A/50.79。运用本公式可确定栓塞剂用量,从而控制Ee,95%偏差范围将控制在-5.8%~6.8%。结论根据预期栓塞程度与脾内动脉分支数确定明胶海绵颗粒用量,从而控制栓塞程度是一种简便可靠的定量脾栓塞法  相似文献   

9.
部分性脾栓塞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探讨部分性脾栓塞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材料与方法:采用肝动脉化疗栓术和PSE并用的方法治疗30例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和脾功能亢进的肝癌患者。将PSE的栓塞材料明胶海绵限制在160粒以内以防止过量栓塞。  相似文献   

10.
笔者对7例脾功能亢进患者作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2例应用明胶海绵栓塞,2例应用真丝线段、3例应用明胶海绵、真丝线段行脾下极动脉超选择栓塞。经治疗后,全部病例均有效控制了脾功能亢进所至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脾下极动脉真丝线段栓塞的优点:脾下要有动脉栓塞副作用少,且不会引起左侧膈肌和胸膜刺激症状;2.大网膜向梗死的脾下极游走包囊减轻和限制反应性炎症,使术后继发症状明显减轻;3.可准确控制栓塞面  相似文献   

11.
门静脉高压病人部分脾栓塞术对门静脉及其分支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目的 研究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病人部分脾栓塞(PSE) 前后门脉压力改变,以期得到PSE对门脉压力改变的影响。方法 采用脾动脉插管及经皮经肝门脉置管在PSE前后分别测量门脉主干,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压力,通过自身对照t 检验进行统计学研究。结果 PSE前门脉主干(PV)压力为(51 .4±13.7)cm H2O,脾静脉(SV)为(55 .5±23 .2)cm H2O,肠系膜上静脉(SMV)为(51.8±17 .2)cm H2O,PSE后PV 为(42.4 ±8.7)cm H2O,SV 为(42.3±11 .8)cm H2O,SMV 为(43 .4 ±13.1)cmH2O,通过自身对照“t”检验,PV,SV 为P< 0 .05 ,SMV 为P< 0 .001 。结论 PSE前后门脉主干及其分支压力改变经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SE术后短期内门脉及其分支压力可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及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总结12例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eic embolization,PES)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经验,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12例肝硬化脾亢患者,均行PSE术,术中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igital Substraction Argiography,DSA)严格控制栓塞程度。结果 12例患者中11例脾亢缓解,未发生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PSE术能有效地缩小脾脏,缓解脾亢,并  相似文献   

13.
部分脾栓塞治疗难治性原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PSE治疗难治性原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经内科治疗无效的RITP,采用Seldinger′s法,经股动脉穿刺,脾动脉置管,注射明胶海绵作部分脾栓塞治疗,以期提高患者周围血小板计数,治愈或减轻出血症状。结果:本组62例RITP经PSE治疗后,获CR39例(62.9%);PR13例(21.0%);总有效率83.9%。1年后复查,复发率29.0%。结论:PSE治疗RITP与脾切除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作为脾切除的替代手术。  相似文献   

14.
脾部分栓塞与门腔分流治疗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部分栓塞与门腔分流治疗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刘福全王淑青温庭国漆德芳殷其潭岳振东周经志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主要合并症为消化道出血及脾功能亢进。脾部分栓塞(PSE)及经颈静脉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S)均可治疗这两种合并症[1~5],笔者结合本组病例,重点分...  相似文献   

15.
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附4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79年Spigos[1]首次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脾功能亢取得成功,后相继出现有关报道[2,3,4]。我院1990年以来对4例脾功能亢进患者行PSE,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共4例。男1例,女3例。年龄分别为52、54、57...  相似文献   

16.
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及脾亢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行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栓塞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简称双介入法 ) ,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具有完整临床诊断资料的 18例肝硬化合并急性或反复上消化道出血及脾功能亢进的病人 ,采取双介入法用无水酒精、弹簧钢圈、明胶海绵进行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及部分脾动脉栓塞 ,其中栓塞胃冠状静脉 18支、胃短静脉 11支 ,脾实质栓塞 5 0 %~ 70 %左右。结果  18例双介入法手术均顺利完成 ,除栓塞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脾区疼痛持续 1周~ 1月左右外 ,无特殊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最长 6年 ,最短 4个月 ,18例病人均无再发消化道出血 ,脾功能亢进症状全部改善。结论 双介入法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 ,手术操作简便易行 ,临床效果满意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门静脉高压症脾脏循环影像学检查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规及前列腺素E_1(PGE_1)间接门静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是检查脾脏循环影像学改变较理想的检查手段。前者对胃左静脉(LGV)、胃短静脉(SGV)侧支的显示率分别为78.3%及39.1%,脾静脉栓塞率为4.3%,脾静脉逆肝血流率为17.4%。后者对LGV侧支及自发脾肾静脉分流侧支的显示率分别为87%及83%。脾静脉的血流时间平均速度(TAV)为10.91±2.99cm/s,当LGV及SGV侧支曲张严重时,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及胃左腔静脉分流术是较合理的治疗方法;当行涉及脾静脉的分流术时,应首先了解脾静脉内有否栓塞;门静脉系统出现逆肝血流时,应有分流术指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介入治疗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价值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对11例确诊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的患者,在B超引导下经皮肝门脉穿刺成功后,将导管超选择插入胃冠状静脉,再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超选插入脾动脉分支,混合应用无水酒精、明胶海绵、不锈钢弹簧圈,进行双介入栓塞(胃底食管曲张静脉及部分脾脏栓塞)治疗。结果11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腹痛、恶心及呕吐等栓塞后综合征,经对症治疗后缓解、症状消失。24 h~1周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升高。12月内上消化道出血控制率达100%。结论双介入治疗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脾功能亢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脾动脉部分栓塞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肝癌病人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过程中进行脾动脉部分栓塞治疗,观察病人血液中自细胞、血小板计数及肝功能的变化,判断疗效。结果:治疗后所有病人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升高,恢复正常的时间为术后2—4周,49例肝功能改善,原有牙龈出血和鼻衄等症状大多消失,伴门脉癌栓76%(16/21)术后近期腹水减少或消失,肝功能恢复较快,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肝癌介入化疗栓塞同时行脾动脉部分栓塞可以有效改善肝功能,缓解脾功能亢进,促进血液中自细胞、血小板升高,减轻门脉压力增高,提高免疫力,对肝癌预后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部分脾栓塞在肝癌伴脾亢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原发性肝癌伴腺功能亢进(脾亢)患者行部分脾栓塞,使其血细胞恢复正常,以便能进一步行肝动脉化疗。方法:对46例不能行手术切除,且血细胞明显低于正常的肝癌伴脾亢的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栓塞面积控制在50%-70%,栓塞前后测定血细胞数量,并作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脾栓术后24h、48h、72h、1周、2周、4周的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均较栓塞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结论:部分脾栓塞能治疗脾功能亢进,提高血细胞数量,使肝癌伴脾亢患者的肝动脉化疗能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