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和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提高对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认识和CT、MRI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0例,其中CT检查7例、MRI检查6例,结果 10例病人中检出13个病灶,CT和MRI所见肿瘤形态不规则,其中10个病灶有明显水肿。MRI对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检出率比CT更有效,MRI示大部分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 分析了CT和MRI的原因后,认为MRI应作为脑原发性  相似文献   

2.
颅内恶性畸胎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回顾性分析颅内恶性畸胎瘤的影像表现。方法 搜集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恶性畸胎瘤病人,分析其影像表现。本组15例均行MR检查,8例同时进行了CT扫描。结果 13例恶性畸胎瘤表现为边缘清楚的分叶状肿瘤,由实性部分和小囊变构成。平扫肿瘤呈混杂信号,肿瘤实质在T1WI表现为等信号(6/13)或低信号(7/13),T2WI表现为等信号(2/13)或高信号(11/13),9例肿瘤T2WI信号不均匀。10例肿瘤内出现小囊变或坏死信号,囊变可为肿瘤任意位置的少量囊变,也可为多数囊变;3例无囊变。增强扫描11例肿瘤呈不均匀强化,2例呈均匀强化。本组2例鞍内型肿瘤信号均匀,未见囊变,沿漏斗侵犯下丘脑。CT扫描中8例肿瘤内可钙化影。本组肿瘤内未见脂肪成分。结论 颅内恶性畸胎瘤具有比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正确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颅内单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2例原发颅内淋巴瘤的MRI表现,其中8例经手术证实,4例经穿刺活检证实。12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2例病变均位于幕上,T1MI呈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瘤周水肿多较明显。增强扫描肿块均明显强化,边缘光整或呈分叶状,坏死囊变区强化不明显或不强化。结论:颅内淋巴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通过认真的影像分析,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报告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内原发恶性淋巴瘤CT表现。共7例。男性6例,女性1例。术前均行CT横断扫描,其中5例平扫扫加增强,2例单纯平扫,结论:CT检查对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颅内混合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提高对颅内混合瘤影像学表现的认识,丰富诊断学知识,材料与方法 7例颅内混合瘤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脑膜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混合瘤2例,脑膜瘤和垂体瘤的混合瘤2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和血管母细胞瘤的混合瘤1例,胆脂瘤和黑色素瘤的混合瘤1例,垂体瘤和脑膜瘤的混合瘤1例。  相似文献   

6.
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影像学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对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所见进行对照分析, 以加深对本产现的认识。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本病15例,其中14例行CT、5例行MRI检查,5例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L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7种影像学所见,相的病理表现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免疫状态正常人脑原发淋巴瘤的CT,MRI特征:附九例报告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强调脑原发淋巴瘤的CT、MRI特征,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9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原发淋巴瘤的CT和MRI资料,其中7例同时进行CT、MRI扫描。结果9例病共发现病灶27个,病灶除分布于额叶,颞叶,基底节等常见部位外,还可见于视交叉,松果林区和胼胝体。  相似文献   

8.
恶性脑膜瘤的CT及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MRI诊断恶性脑膜瘤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对经CT、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恶性脑膜瘤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额顶14例,小脑幕4例,其它部位10例。CT平扫不均匀高密度区和混杂密度区22例,均匀高密度6例;不均匀增强16例,不规则环形增强8例,均匀增强4例。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和不均匀短T1、T2信号水肿区,颅骨破坏及增厚1例。结论:提高识别恶性脑膜瘤的CT、MR清骸  相似文献   

9.
中线颅内脂肪瘤的磁共振影像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颅内脂肪瘤MRI特征性的信号表现及位置的中线性说明MRI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材料与方法:对16例MRI诊断的颅内脂肪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全部 病例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均用Philips0.5T-Ⅲ型超导磁共振机采用自旋回波序列(SE)进行扫描,T:加权像TR=500-520/TE=25,T2加权像TR=2273/TE=90,距阵256×256,行同、矢状及冠状位扫描,就其信号表现及颅内益进行分析总  相似文献   

10.
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恶性淋巴瘤患者的CT、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平扫肿瘤呈边缘相对锐利的等、高密度灶;MR扫描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灶,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灶;增强扫描肿瘤常见均匀强化,呈“握拳样”或“团块样”;肿瘤常常位于脑表面或近中线部位;多数肿瘤轻至中度水肿,占位效应轻。结论: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与某些神经系统病变有类似和重叠之处,但通过认真地分析影像表现并结合活检结果,CT、MR扫描有利于该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并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1.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CT与MR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和MR对颅内巨大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8 例颅内巨大动脉瘤病人进行了CT和MR检查,并经血管造影和手术证实。其中,男4 例,女4 例,年龄34~72岁,平均54岁。临床上5例表现为颅内占位症状,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结果:5例动脉瘤起源于颈内动脉,2 例起源于大脑中动脉,1例起源于椎基底动脉。CT和MR表现如下:(1)CT平扫病灶呈稍高密度圆形阴影,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2)MR扫描显示残存瘤腔在T1WI及T2WI上均呈无信号区,周围为混合信号带。该信号带在T1WI上信号稍高于脑灰质,在T2WI上则稍低于脑灰质。增强扫描部分病例动脉瘤壁及混合信号带有强化表现。(3)动脉瘤破裂时,CT与MR可显示相应出血表现。结论:对颅内巨大动脉瘤的诊断,MR优于CT,尤其在显示瘤腔和血栓方面MR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2.
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CT诊断。方法:分析了10例经手术、病理中证实的脑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平扫和增强的CT征象。结果:本组10例均单发,幕上8例,幕下2例。平扫均匀等密度或略高密度5例,增强明显强化。混杂密度5例,增强为不均匀明显强化,其中囊变2例,另1例为小环形强化。病灶的占位现象和周围水肿均较轻,还有1例有一个自行缓解消退期。结论:脑淋巴瘤较少见,易误诊,幕上病灶需与脑膜瘤、转移瘤、脑脓肿等,幕下病灶需与髓母细胞瘤和血管母细胞瘤鉴别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的X线平片、CT、MRI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X线平片、CT、MRI诊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12例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患者均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均有X线平片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5例CT检查,其中3例有增强扫描。结果12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颈椎1例,胸椎7例,腰椎2例,胸腰椎受累2例,共有30个椎体受累。附件受累4例,软组织肿块10例,椎管内、硬膜外肿块6例,病理性骨折3例。X线平片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椎弓根影消失、椎体压缩性骨折。CT示椎体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平扫肿瘤为中等密度,增强扫描肿瘤轻至中度强化。MR T1WI上肿瘤呈略低及等信号,T2WI上呈低、等、高多种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轻至中度强化。结论(1)原发性脊柱恶性淋巴瘤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2)肿瘤可侵犯相邻多个椎体,软组织肿块常较大且极少坏死,增强扫描肿瘤轻至中度强化;(3)MR T1WI上肿瘤信号较低可能与肿瘤细胞密集和含较多纤维组织有关:(4)肿瘤较易侵入椎管内沿硬膜外向上、下呈袖套状生长:(5)X线平片对发现病变及定性诊断价值有限,MRI显示骨内病灶较CT更敏感。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I资料(其中4例同时进行CT、MRI扫描,1例仅有CT资料,6例仅有MRI资料),并与病理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1例中10例为单发,1例多发,共有12个病灶,其中位于脑室旁深部白质的病灶4个,占33.3%,位于脑表面及灰白质交界区有7个,占58.3%,位于小脑部1个,占8.4%。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形态多为类圆形肿块或结节,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较轻。5例病变CT平扫表现为等或略高于脑组织密度影,无出血和钙化,注射对比剂后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性强化;10例MR平扫中,T1WI上9个病灶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其余2个病灶呈低信号;在T2WI上,8个病灶呈等信号,3个呈略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性明显强化。病理上肿瘤细胞均呈弥漫密集分布,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质及水分少,核大,可见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样浸润,未见明显的出血及坏死,亦未见钙化,网状纤维染色显示纤维结构较丰富,此种病理组织学特点决定了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结论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病理学基础决定其CT、MRI表现特征,结合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资料多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颅内室管膜下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室管膜下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室管膜下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室管膜下瘤属良性肿瘤,中年男性多见,具特征性表现:(1)幕上肿瘤多位于侧脑室内室间孔或透明隔附近,幕下则以第四脑室多见;(2)肿瘤多呈类圆形、椭圆形或轻度分叶,边界清楚,以实性成分为主,病灶内可伴小囊变及出血,幕上肿瘤钙化较少见,幕下者部分可见钙化;(3)CT平扫示肿瘤实性部分呈等或低密度,MR平扫T1WI呈低、稍低或等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瘤内小囊变区呈更低密度及长T1、长T2信号;(4)CT、MR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结论充分认识颅内室管膜下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对肿瘤的术前诊断和术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潘锋  祝跃明  周林江  顾晓丽  沈健  黄小燕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180-1182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CT及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MRI平扫、增强扫描及DWI检查,3例行MRA、MRV检查。结果:16例肿瘤均明显强化;15例有不同程度占位效应;14例外形波浪状分叶,2例呈类圆形;13例瘤内有囊变、坏死;10例可见瘤内血管流空信号。12例肿瘤T1WI上呈等低信号,4例呈高或略高信号;13例T2WI上呈混杂高信号,3例为等低信号;11例DWI上呈等低信号,5例为高信号。7例与脑膜以窄基底相连,9例与脑膜宽基底相连;4例邻近颅骨有破坏,4例可见脑膜尾征。结论:HPC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有助于HPC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7.
CT、MRI及MR脑脊液电影对脑室型囊虫病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MRI与MR脑脊液电影在脑室型囊虫病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研究自1985-08~1995-12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的26例脑室型囊虫病例的CT、MRI及MR脑脊液电影资料。比较三种检查方法在脑室型囊虫病诊断上的可靠程度。结果:MRI与MR电影在组织分辨力、安全性、无创性以及诊断可靠性上明显优于CT扫描。在无MR检查设备的地区,脑室造影后CT扫描是可靠的诊断方法。结论:了解和掌握脑室型囊虫病的CT、MRI及MR脑脊液电影特征将有助于作出正确、全面的诊断。对高度怀疑脑室内囊虫病的患者,MR脑脊液电影应作为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CT和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和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2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21例,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1例。10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13例行MRA检查。结果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钙化占72.7%,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 T1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脑外型病灶位于中颅窝、鞍旁,MRI呈类似哑铃形较均匀的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见明显均匀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结论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结合CT和MRA可明确诊断;脑外型者易误诊,对CT和MRI表现类似的中颅窝脑膜瘤,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和MRI对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对2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的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肾上腺皮质癌17例,恶性嗜铬细胞瘤7例,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恶性间皮瘤各1例. 结果 CT和MRI定位准确性分别是86%和95%,定性的准确性为90%和95%.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CT、MRI扫描的典型表现为肿瘤体积较大(直径〉5.0 cm),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或侵犯周围结构,内部结构不均匀,内有不规则坏死区或出血灶,增强后肿瘤呈不均一明显强化;77%(20例)肿瘤侵犯周围结构和/或远处转移. 结论 CT、MRI能诊断大部分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并确定其侵犯范围,两者对原发性肾上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相似,后者有利于肿瘤的定位.  相似文献   

20.
肠道恶性淋巴瘤的CT及MRI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肠道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肠道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MRI影像学资料;其中CT检查23例,MRI检查5例。结果23例病理组织学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B细胞性淋巴瘤18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4例,T细胞淋巴瘤1例;其中肿块型9例(39.1%),浸润型10例(43.5%),溃疡型4例(17.4%)。23例共发现不连续肠道病变42个;肿瘤样病灶23个;肠壁呈向心性增厚病灶15个;肠壁呈不均匀增厚病灶5个。15例伴有腹腔淋巴结受累,胰头受侵1例,脾受侵1例。结论肠道恶性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典型的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可以做出正确诊断,并且有助于临床的分期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