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对海拔5200m从本重体力劳动45天的48名青年劳动前后在现场拍摄两次X线胸片。结果:心脏横径、心脏长径、心脏面积、心胸比率较初入高原时显著缩小(P<0.01);肺动脉干横径、肺动脉突度、右肺下动脉横径、右肺下动脉与气管横径比值显著增加(P<0.01);升主动脉和主动脉结横径、胸宽和肺面积增加或显著增加(P<0.05或P<0.01)。其中2例诊断为高原心脏病,3例诊断为高原肺水肿。  相似文献   

2.
进驻海拔5000m以上地区一年青年心脏体积X线观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对进驻海拔5000m以上地区一年的58名青年在现场拍摄正、侧位X线胸片并与平原时相比较,结果:心脏长径及心胸比率显著较小(P〈0.001);心脏面积缩小,但相关不显著(P〉0.05);心脏宽径,心脏深径、心脏体积及心脏体积指数显著增加(P〈0.001或P〈0.01);右心房宽径、右心房高径、左室壁厚度、肺面积、升主动脉模径、主动脉结构横径、肺动脉干横径、肺动脉段突度,右肺下动脉横径及右肺下动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两个不同不同海拔高度120例男性风心病心血管X线有关参数进行对照观测。结果表明,右肺下动脉横径,肺动脉段突变,降支与毛管横径比值,心脏横径,心胸比率等五项参数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P〈0.01)。左心室厚度及右室宽度两项参数则相反。海拔愈高,上述参数变化愈快,幅度愈大,症状重,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4.
急进海拔5400m20天X线胸片追踪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高原肺水肿的发病机理,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进驻特高海拔地区的32名青年在上高原前(海拔1400m)和急进(4天)海拔5400m第3、8、20天分别拍摄后前位X线胸片,测量心肺12项指标并进行自身对照分析;结果:急进海拔5400m第3 ̄20天内,心脏横径、心脏长径、心脏面积逐渐缩小;肺动脉干横径、肺动脉段突度、右肺下动脉横径、升主动脉横径、主动脉结横径、降支与气管比值  相似文献   

5.
笔者报告61例移居高原(4000m)20年,重返低地后(2260m)8年过程中的心血管X线形态学改变。按重返低地居住年限梯度,分析心血管四项指标改变,探讨慢性缺氧所致肺动脉高压在重返低地后再适应过程中的可复性变化及其意义。结果表明:久居高原群体肺动脉段突度、右肺下动脉横径、降支与气管横径比值等三项指标参数重返低地后2年即已呈减少趋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单纯肺动脉高压下山后恢复快,幅度大,时间短。高原性心脏病者恢复相对缓慢,但随重返低地后居住年限延长,可自行恢复,而高原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并发肺心病者则相反。  相似文献   

6.
初入海拔5380m及居住一年的青年结膜微循环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进驻高原前1月,快速(5天)进入海拔5380m第4天和在该地居往1年的同一群体25我青年作了3次结膜微循环检测。结果:初入高原较上高原前细动脉收缩,细静脉舒张,血流多呈粒缓流,红细胞严重聚集,管用显著水肿(P〈0.01);居住高原1年较入高原血管形态、血液形态、管周状态发生了显著改变(P〈0.01或P〈0.05)。21项观察指标的加权积分,初入高原较平原显著增加(P〈0.01或P〈0.05)  相似文献   

7.
脊髓型颈椎病脊髓磁共振成像测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51例正常人和163例脊髓型颈椎病之脊髓作了磁共振成像(MRI)测量研究。结果为:颈段脊髓前后径在6.5mm以下为脊髓明显受压的标准;脊髓前后径与横径比小于0.45为脊髓受压变扁平的指标;脊髓横断面近似面积在80mm ̄2以下为颈段脊髓萎缩或缩小的标准;脊髓损害程度与脊髓前后径大小有显著关联(P<0.01),和T_2加权像上病变部位出现高信号与否有显著关联(P<0.01);以病部位出现高信号与否分组,两组脊髓前后径、横断面近似面积有显著差异(P<0.05,P<0.01)。  相似文献   

8.
为观察高原对大鼠血浆组织6-Keto-PGF1α和TXB2含量的影响及丹参的保护作用。采用3H-TXB2及3H-6-Keto-PGF1α药盒及方法。结果:平原大鼠进入海拔4475m高原后,其心、肝、脾脏组织及血栓素B2(TXB2)含量显著升高(P〈0.05);心脏和血浆中6-酮-前列素F1α(6-Keto-PGF1α)含量则显著降低(P〈0.01);各项T/K比值均显著增大(P〈0.01),丹参合  相似文献   

9.
部队在高原越野前后RBC—SOD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探讨海拔5000m以上地区剧烈运动前后RBC──SOD活性和血液流变性的变化。51名平原青年在海拔3700和5270m处进行5公里跑步越野,越野前静息状态和越野后即刻检测RBC-SOD和6项血液流变学指标。t检验分组比较,结果:静息状态随海拔升高RBC-SOD活性逐步下降,5270m较3700m下降非常显著(P<0.01),HCT和ηb逐步增高,亦相差非常显著(P<0.01),PFC无显著改变。TK在3700m较1400m增加非常显著(P<0.01),5270m较3700m虽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TFL随海拔升高增加非常显著或增加显著(P<0.01或P<0.05),MST虽有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越野后即刻较越野前,海拔3700mRBC-SOD、ηb、TFL显著降低(P<0.05),MST降低非常显著(P<0.01)。海拔5270mRBC-SOD和ηb降低非常显著(P<0.01),其它指标无显著性改变。结论:随海拔升高RBC-SOD活性降低,血液粘度增高;剧烈运动后RBC-SOD进一步降低,血液粘度相对降低。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利用移居高原的Wistar大鼠在采用常规高压氧治疗一疗程后,用入导生理记录仪浊体、动脉压、取血浊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发现治疗后肺动脉平均后有非常显著下降(P〈0.01);血清轿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显著增强(P〈0.05);提示高原地区运用高太氧疗对肺动脉高压有一定治疗作用;从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变化中未有证实高夺氧对肺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进驻海拔4 300m地区对青年心肺X线的影响.方法:对进驻海拔4 300m地区一年及返回平原一年的同一群体168名青年在高原现场拍摄正、侧位X线胸片并与上高原前相比较.结果:上高原一年后心脏长径及心脏面积缩小,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1);心脏宽径,心脏深径及心脏体积增加,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1);右心房宽径,右心房高径、左室壁厚度、肺面积、升主动肺横径、主动脉结横径、肺动脉干横径、肺动脉段突度及右肺下动脉横径增加,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返回平原一年后,以上各X线指标较上高原前均增大,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进驻海拔4 300m地区对进驻青年心肺血管形态影响较大,返回平原一年后难以恢复到上高原前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进驻海拔5 000 m以上地区对青年心肺X线的影响。方法对进驻海拔5 000 m以上地区1年及返回平原1年的同一群体144名青年在高原现场拍摄正、侧位X线胸片并与上高原前相比较。结果上高原1年后心脏长径及心脏面积缩小,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01);心脏宽径,心脏深径及心脏体积增加,差别有高度显著性(P<0.001);右心房宽径,右心房高径、左室壁厚度、肺面积、升主动脉横径、主动脉结横径、肺动脉干横径、肺动脉段突度及右肺下动脉横径增加,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01)。返回平原1年后,以上各X线指标较上高原前均增大,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进驻海拔5 000 m以上地区对进驻青年心肺血管形态影响较大,返回平原1年后难以恢复到上高原前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两个不同海拔高度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血管X线10项指标及有关参数改变,旨在探讨高原相对缺氧环境对高心病的影响及其意义。根据高心病的诊断标准确立诊断,高心病患者120例,男性,平均年龄55 ̄71岁。X线胸片均系同一类型X线机拍摄。常规测量心血管径线。常规统计学处理。右肺下动脉横径、肺动脉段突度、降支与气管横径比值,心脏横径等九项指标改变与海拔高度有一定关系。海拔愈高该参数改变愈趋显著,并与肺纹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察了三个不同海拔高度肺心病X线形态学有关指标的改变,可望为分析肺心病的发病机理,提高防治水平提供一定的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原人体无创伤性肺动脉压力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高原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创伤性检测受诸多因素限制,为此力求探索一种科学、简易和实用的方法,便于在基层及群体调研时估测。方法:应用一些无创性方法,结合高原特点加以分析,并与心导管术获得的参数对比,筛选有科学价值者建立判定数学式回归方程,并实际验证。结果和结论:提出6 种方法:①肺泡气——血气推导法,在Cudkow icz及宁学寒单纯肺泡气法基础上作了很大修善,认为简易、准确性、敏感性都较好;②测量右下肺动脉干横径间接推导法也较实用,建立了回归方程;③心机械图无创性检测法;④超声心动图无创检测法;⑤肺阻抗血流图无创检测法;⑥心电轴无创检测法。后四种方法在不同条件下也可应用,但精确性不如前2项。  相似文献   

16.
高原肺水肿影像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原肺水肿的影像特点及其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利用减压舱模拟海拔7000m高原条件观察家猫缺氧24、48和72小时胸部X线、CT表现及其病理改变.结果实验性高原肺水肿早期X线、CT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模糊,肺野周围性分布的斑片状阴影.减压组动物减压后右下肺动脉横径较减压前显著增加(P<0.05),胸片肺水肿记分与CT值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r=0.955).主要病理改变为肺出血及肺水肿.结论高原肺水肿胸部X线、CT主要表现为肺野周围性分布的斑片状阴影,对高原肺水肿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PDA是高原地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居首位。本文通过对37例儿童PDAX线分析,认为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PDAX线征象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因高原缺氧易早出现肺动脉高压,因而肺动脉的凸出,右下肺动脉的增宽及右心房的增大较平原明显,肺血管纹理增多增粗县较紊乱,易与房或和室间隔缺缺损其它心内系统的复合畸形相混淆,给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困难,因此早期正确诊断和及是手术治疗实属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