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地方性氟中毒是以骨骼、牙齿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其中氟骨症除临床检查症状体征外,X线检查是准确度高的方法,迄今尚未提出更为优越的检查手段,因而我国将骨X线列入重点监测的指标。并每隔5年对监测点进行骨X线复检。现将10个省区监测点X线监测结果汇总如下。1 材料与方法 按照“全国地方性氟中毒重点监测方案”的要求,落实各监测点。 选择已采取防制措施的饮水型和燃煤污染型病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全国饮水型地氟病的防制现状,科学地指导防治工作,按照《全国地方性氟中毒重点监测方案》要求,从1991年开始,全国14个省(区、市)在饮水型地氟病区开展重点监测工作。现将1991~1992年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监测内容与方法 在14个省内选18个有代表性的县(市、区、旗)对防制工作进度和改水降氟设施管理与使用情况进行监测。 在18个县内选34个有代表性的自然村屯作为重点监测点开展预防效果的监测。 监测县和监测点的选择以及监测方法均按《全国地方性氟中毒重点监测方案》执行。 相似文献
3.
苟启文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1,16(3):179-180
骨发育障碍线在高氟区儿童X线片中常可见到,但与氟中毒有无关系,目前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为探讨骨发育障碍线与地方性氟中毒的关系及在诊断儿童氟骨症中的意义,笔者对饮用不同含氟量水源的儿童X线片进行了对比分析。1材料与方法 本组X线片来自对通渭县平囊、三铺、鸡川、义岗乡饮用不同含氟量水源的人群氟中毒随机抽样调查所得的资料。在饮水氟含量0.32~7.19mg/L之间分层拍摄X线片97例,年龄均在5~15岁,统一摄取前臂、小腿、骨盆前后位片进行骨发育障碍线与饮水含氟量、氟斑牙、尿氟、年龄关系的分析。 诊断标… 相似文献
4.
根据《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手册》氟病骨X线监测要求,作者于1991年、1996年两次对盐池县的沟沿村、郑记堡村、老盐池村的3个监测点272例氟骨症患者进行了骨质、骨周、关节的X线水平监测。1 对象与方法1.1 监测对象 相似文献
5.
地方病是一种具有某种地域特征的特异性疾病。这类地域特征与某些环境化学元素分布不均衡有关,如某些元素过多、过少或比例失调,致使在该环境中生活的人群体内微量元素代谢不平衡而患病。地方性氟中毒就是由于人体长期接触环境中过量的氟引起的一种地球化学性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饮用高氟水而引起的饮水型病区;另一种是燃用高氟煤,污染室内空气和食物而引起的燃煤污染型病区。这两类病区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独特的环境特征。为了进一步探讨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的环境致病因素,笔者在过去工作的基 相似文献
6.
从新类型氟中毒病区的发现和调查、氟中毒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价、氟的生物学作用及机理研究、卫生管理办法和标准法规的制订、科研队伍扩大和对外交流加强等五个方面综述了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研究工作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地方性氟中毒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杜蒙县)是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地氟病)历史重病区,自1978年开展的地氟病调查以来,一直没有开展全县水平的现场调查。为掌握杜蒙县病情和水氟的分布情况,2003年12月份对全县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8.
满洲里市地方性氟中毒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满洲里市地氟病病情,以往仅掌握水氟含量和氟斑牙患病情况,而对成人氟中毒引起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氟骨症病情尚不十分清楚。为掌握满洲里市地氟病病情,于1997年10月末深入现场进行全面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点 满洲里市分为市区和扎赉诺尔矿区两个部分,本次调查主要选择在市区范围内进行。12 水氟含量测定 对全市饮用水源采取氟电极法测定,以标准曲线法判定其水氟含量。13 儿童氟斑牙 全市6所小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按全国统一的Dean分度法[2]进行氟斑牙诊断。1… 相似文献
9.
托克逊县地方性氟中毒病因分析关新方,马文林,刘鸿德(新疆吐鲁番地区地办室,托克逊县地办室,新疆卫生防疫站)1985年5~7月,我们曾报道托克逊县属地方性氟中毒(下称地氟病)中度流行区〔1〕;1989年5~9月,我们再度进行了深入调查,并证明其为多因所... 相似文献
10.
新疆阿勒泰地区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阿勒泰地区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叶瑛,刘雁,陈因凤,周淑琴,古丽娜(新疆阿勒泰地区防疫站阿勒泰市836500)王连方(新疆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02)为了解新疆阿勒泰地区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程度及范围,1987年以来对六县一市进行了地... 相似文献
11.
地方性氟中毒监测指标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地方性氟中毒在我国分布面广。除上海市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现有病区县1296个,占全国总县数的46.8%,有病区村(屯)148168个。在饮水型病区完成改水降氟的村(屯)占病区改水任务的46.02%。在燃煤污染型病区完成改灶...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定边县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者对陕西省定边县地方性氟中毒进行了流行病不调查。结果表明,平原区氟斑牙患病率达88.19%,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检出率为20.84%,女性高于男性。病区83.66%的水源氟含量超过1.0mg/L,氟斑牙患病率和症状,体征的检出率与水氟含量及年龄增长相一致,尿氟与水氟呈正相关,粮食和空气不是主要摄氟介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科研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地方性氟中毒是个古老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据考古证实地方性氟中毒在我国流行已有10万年之久,但人类查清该病的病因还不到100年。我国较大面积的防治研究地方性氟中毒工作始于60年代初,30多年来在各级党和政府及卫生部全地办的领导下,在卫生、地理、水文地质、农业等部门专业人员和病区人民的积极努力下,地氟病的防治科研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为保障人民的健康、促进农业的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平遥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是晋中市饮水性氟中毒的重病区。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平遥县地方性氟中毒病情及病区外环境水介质的氟水平,了解改水防治地方性氟中毒效果,于2002年5月上旬在全县范围开展了占全县总人口10%的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5.
民和县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病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抽查青海省民和县3个乡,8个村763人,年龄8 ̄65岁,检出氟斑牙356人,患病率46.66%,水氟1.06 ̄2.47mg/L。该县为饮水型轻病区,水氟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水土流失严重的地理特征,造成地表土壤含量含氟较高。饮食结构单一,氟进入人体后缺乏具有保护作用的维生素和动物性食品。长年饮用含高氟的茯茶等是地氟病流行的附加因素。 相似文献
16.
蛇纹石防治地方性氟中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蛇纹石是一种天然生成的镁的硅酸盐(Mg_6[SiO_40_(10)](OH)_8),自印度学者首先报道用蛇纹石粉剂(Serpentine)治疗氟骨症以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尤其是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 蛇纹石的理化特性及组分 蛇纹石族(Serpentine group)可分为4个亚科,即叶蛇纹石、胶蛇纹石、水蛇纹石和纤维蛇纹石。受地热作用而产生的富镁矿物蛇纹石,是一种易同石棉及放射性元素共生的硅酸盐。常为色调不一的淡黄绿色,有蜡样光泽,低硬度而表面光滑,因其有蛇皮状斑纹,故名蛇纹石。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广东省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状况,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现将广东省地方性氟中毒的病情及防治情况综述如下。1 广东省地氟病的基本状况11 广东省地氟病的病区分布 全省地方性氟中毒(以下简称地氟病)轻、中、重病区分别为276、,140、36个,分别占病区总数的610%、310%和80%;轻、中、重病区人数分别为457554、71500、57366人,分别占全省病区总人数的781%,122%和98%;病区主要分布在粤东的汕头、揭阳、潮州、梅州四市,共有240个病区,占全省病区总数的… 相似文献
18.
钼与地方性氟中毒的关系,有过不少研究,并存在分歧。为此,作者对饮水型氟中毒病区村的水氟、水钼和主食粮、人发、土壤样品的钼含量与其相邻的非病区村进行了比较分析。1 材料与方法 在全省范围内选择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村76个,其相邻非病区村73个。每个点采水样1份,土样1份;根据情况采当地产主食粮2种,每种1份;采3名健康儿童枕部头发,混合成1份发样。 相似文献
19.
娄底市地方性氟中毒现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调查地方性氟中毒(地氟病)的现状,探讨致病因素,为改灶降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农村居民使用燃料类型,分类抽样,检查学生氟斑牙、尿氟,并测定食物、饮水、煤的含氟量。结果 不同燃料类型的乡镇居民都查出地氟病,以煤为惟一燃料的乡镇人群患病率高。历史地氟病病区仍是病区,新发现病区乡镇5个。用煤火薰的茶叶、辣椒、腊肉、干蔬菜含氟高。结论 煤氟高加上居民不合理的建房结构和炉灶设置,厨房无排气装置及围灶取暖、烟薰食品等综合作用导致地氟病。 相似文献
20.
地方性氟中毒病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聂志文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6,11(5):286-287
地方性氟中毒是指无机氟在体内长期蓄积所引起的全身器官和组织的毒性损害。其病理指毒性损害所致的骨骼和非骨相的形态学改变。早在1901年Eagan报道了氟化物对人类的毒害作用。1937年shortt对氟骨症进行了描述。1943年Linsman最早报道了氟骨症尸检的骨骼病理观察。至今几十年的研究历史,从氟中毒的病理学研究方面,利用尸检材料和实验病理学,围绕基本病理改变,在光学显微镜的基础上又发展到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并与其它组织化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和形态计量学进行了对比研究,推进了研究工作的深入。尽管文献报道存在着分歧,但无论是从氟对骨骼系统还是非骨相的研究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为地方性氟中毒发病机理的研究、临床诊断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