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5,自引:15,他引:55  
目的 了解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 对243例单纯技术切除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淋巴结转移率45.3%,转移度10.5%,表现为沿食管周上的上下“双向性”转移。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浸润深度和肿瘤分化,肿瘤长度则影响不大。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16.4%,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1.9%(P〈0.01),。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清扫方法.方法 对内镜病理证实的149例早期食管癌采用以三野根治术为主的手术方法,对不同区域清扫的淋巴结编号,行病理检查.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149例患者中,34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22.8%,淋巴结转移度为2.4%.胸上段食管癌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主,胸下段食管癌以腹部淋巴结转移为主,尤其是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占44.1%),而胸中段食管癌颈、胸、腹部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频度相当.淋巴结转移率与食管癌的肿瘤部位、病理分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有无脉管瘤栓有关(均P<0.05).149例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为77.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长度、病理分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有无脉管瘤栓与患者总的5年生存率有关(均P<0.05).结论 病理分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是影响早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病变长度、病理分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有无脉管瘤栓是影响早期食管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早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仍较高,对于病灶局限于上皮层或侵及固有膜者可采用较为局限的手术方式,如内镜下黏膜切除等;对于浸润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者可采用以三野根治术为主的手术方法,尤其要重视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3.
早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南肿瘤学杂志》2003,16(5):348-350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防治杂志》2005,12(14):1095-1097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特点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中段食管癌根治术后纵隔淋巴结肿大的CT资料,对发生于每个区的淋巴结肿大的病例数进行统计。结果75例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在食管癌根治术后1年内,右上气管旁淋巴结转移46例,降突下淋巴结转移31例,左下及右下气管旁淋巴结转移27例。结论:纵隔淋巴结转移是胸中段食管癌根治术后最常见的转移癌位,建议做常规CT扫描,而右上气管旁(2R区)该区常规胸片及临床检查为阴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状况对食管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2 13例食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单纯手术 14 8例 ,综合治疗 65例 ,左开胸食管胃胸内吻合 192例 ,左胸左颈两切口食管胃颈部吻合 11例 ,左颈、右胸腹正中三切口食管胃颈部吻合 10例 ,术中均清扫手术野范围内淋巴结 ,分析淋巴结转移状况及不同治疗方案对五年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无淋巴结转移及有淋巴结转移者 5年生存率分别为 5 6 4%、16 1% ,具有显著性差异 ,淋巴结转移数大于 3个者单纯手术治疗与综合治疗 5年生存率分别为 0 %、12 5 % ,亦有差异性。结论 淋巴结转移状况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对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人 ,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126例食管癌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临床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 回顾分析食管癌食管气管沟淋巴转移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本院收治的食管癌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126例中男95例,女31例,111例(88.1%)主诉声嘶,91例食管癌原发灶有病理诊断。初诊食管癌时即发现有食管气管沟淋巴结转移29例,放射治疗后出现22例,手术后69例,手术加放射治疗后6例,126例均接受放射治疗,采用^60Co、X射线或β射线照射,DT50~70Gy,25~40次,  相似文献   

8.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探讨食管癌术后合理的放射治疗范围。方法 对97例单纯手术切除的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淋巴结转移率37.1%。转移度14.4%,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的深度和长度则影响不大。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36%,(13/36)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年生存率54%(33/61)。结论 食管癌术后应该辅助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胸部食管癌转移淋巴结数与预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目的 探讨胸部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个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颈、胸、腹三切口施行胸部食管癌手术112例,同时施行三区域淋巴结清扫。选择9个可能对食管癌切除术后预后产生影响的特征性临床因素,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利用累计生存率对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总5年生存率为58.4%,其中无淋巴结转移组(A组)为88.4%、转移淋巴结1~3枚组(B组)为50.8%,转移≥4枚组(C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常规病理检查无转移性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率、类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食管癌术后≥3年的患者,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68例,采用抗角蛋白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查找癌细胞,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癌细胞每个视野不超过5个就确定为微转移。结果16例患者22个淋巴结检出微转移1.8%(22/1246)存在微转移的患者术后复发率为50.0%(8/16),不存在微转移的复发率为11.5%(6/5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存在微转移的患者术后生存率低于无微转移的患者,P<0.05。结论检测淋巴结微转移对于常规病理检查阴性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颈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放疗的意义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6例食管癌根治术后发生颈部、纵隔转移患者。放射治疗采用60 Co常规分割照射 ,大多数患者的放射剂量为 5 0~ 70Gy。结果 全组病人 1、2、3、5年存活率分别为41.1% ( 2 3 /5 6)、17.9% ( 10 /5 6)、7.1% ( 4 /5 6)、2 .1% ( 1/4 8)。结论 放疗对食管癌术后颈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控制率有效 ,且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取样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995年1月~2002年12月本院手术治疗的31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其中,197例行淋巴取样或淋巴清扫。手术方式根椐手术切除淋巴结情况分为二组。1)取样组,筋膜外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次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114例;2)清扫组,次广泛/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83例。结果:取样组切除淋巴结中位组数5组,中位切除淋巴结15枚,淋巴结转移8例。清扫组切除淋巴结中位组数8组,中位切除淋巴结27枚,淋巴结转移6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90.2%和90.9%。结论:子宫内膜癌淋巴取样术可准确了解淋巴结转移情况,适宜手术分期,并不影响生存率,是避免过度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8例食管癌根治术后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8例中124例发现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59.62%(131/208)清扫淋巴结2651个,其中430个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的转移率为16.22%(430/2651),并讨论了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论对中上段食管癌应行全胸段食管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彻底清扫各组淋巴结,才能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探讨食管癌术后合理的放射治疗范围。方法 对97例单纯手术切除的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淋巴结转移率37.1%,转移度14.4%,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的深度和长度则影响不大。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36%,(13/36)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3年生存率54%(33/61)。结论 食管癌术后应该辅助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食管癌高低发区食管鳞癌患者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14335例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信息均来自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食管癌资料库,其中高发区7007例、低发区7328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并详细记录患者术后病理,包括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等。结果高发区和低发区食管鳞癌患者均以中分化为主(48% vs 61%),低分化和高分化次之,未分化最少(0.6% vs 0.4%)。高发区男性患者40~49岁和50~59岁年龄组高分化率明显高于同年龄组低发区患者( P 〈0.05);但高发区女性患者仅40~49岁年龄组高分化率明显高于同年龄组低发区患者( P〈0.05)。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高发区( r=0.125,P〈0.05)和低发区( r=0.105,P〈0.05)患者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结论高低发区食管鳞癌患者均以中分化为主;高发区男性和女性40~49岁年龄组高分化率均明显高于同年龄组低发区患者;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分化程度越差,淋巴结转移阳性率越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淋巴结清扫方式治疗胸中上段食管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34例胸中上段食管癌患者按淋巴结清扫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78例),观察组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行二野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 、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检测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4个月乳酸脱氢酶(LDH)、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癌胚抗原(CEA)水平.结果 观察组平均清扫淋巴结数(44.3±6.9)枚/例,淋巴结转移度为10.9%,对照组平均清扫淋巴结数(38.3±5.4)枚/例,淋巴结转移度为1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0.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3%(P<0.05);且观察组有较高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21.4%)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33.9%),但与对照组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3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喉返神经损伤、吻合口瘘、呼吸系统并发症、心血管并发症及围术期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个月,观察组LDH、NOS、CEA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NO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1年生存率为9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5%(P<0.05);观察组术后1年颈部淋巴结复发率为1.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8%(P<0.05).结论 三野淋巴结清扫术较二野淋巴结清扫术能更彻底清除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有利于提高胸中上段食管癌手术根治性和术后分期,减少术后局部复发,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周围淋巴结清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周围淋巴结的转移率及其清除方法、主要手术并发症.[方法]85例胸段食管癌经右胸后外侧切口进行了喉返神经周围淋巴结清除,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5例中有27例出现了喉返神经周围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31.8%,其中右喉返神经为23.5%(20/85),左侧为12.9%(11/85).12例喉返神经周围为惟一转移部位.27例有转移者中,下段食管癌1例,中段22例,上段4例;分期T11例,T2 3例,T3 22例,T4 1例;肿瘤长度≤3cm者5例,>5cm者10例,界于二者之间者12例.喉返神经损伤9例,6例未能恢复.[结论]胸段食管癌均应进行喉返神经周围淋巴结的清除,熟练手术操作可使喉返神经损伤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8.
19.
Backgrou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and evaluate risk factors for lymph node metastases (LNM) in cases of endometrial cancer (EC).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ingle institution analysis of patients surgically staged for EC at Ankara Oncolog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Hospital from 1996 to 2010 was performed. Roles of prognostic factors, such as age, histological type, grade, depth of myometrial invasion, cervical involvement, peritoneal cytology, and tumor size, in the prediction of LNM were evaluated. Fisher’s exact test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various factors on LNM. Results: LNM was observed in 22 out of 247 patients (8.9%) and was significantly more common in the presence of tumors ofhigher grade, deep myometrial invasion (DMI), cervical involvement, size >2cm, and with positive peritoneal cytolog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DMI remained the only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LNM. NPV, PPV,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for satisfying LNM risk were 98.0, 19.5, 86.3, and 65.3%, respectively for DMI. Conclusions: The incidence of LNM is influenced independently by DMI. If data support a conclusion of DMI, LND should be seriously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子宫内膜癌患者71例为研究对象,行盆腔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分析患者术后临床特征,以及影响患者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对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患者行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分别为21.2%和23.9%,且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少,仅为7例;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肿瘤中低分化、深度肌层浸润、临床分期及脉管浸润,而影响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有肿瘤低分化、非子宫内膜样癌、深度肌层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管浸润;71例患者随访1年生存率为87.32%,且发生盆腔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 盆腔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有利于提高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