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抑肽酶对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抑肽酶干预,研究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炎症和细胞凋亡的关系,以探讨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的机制.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手术脑尾状核胶原酶注射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用抑肽酶进行干预,于不同时相点测定TUNEL阳性细胞,用组织病理学HE染色观察不同时相点的炎症浸润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TUNEL阳性细胞造模后6h即出现,24h明显增加,3d达到高峰,7d时仍有较多表达;HE染色见6h血肿内及周围有少量散在白细胞,24h明显增加,48h到高峰,3d时稍减少,7d时仍有较多的白细胞浸润.模型组血肿周围脑组织的IL-1β阳性细胞数在6h即有增加,48h左右达高峰;抑肽酶组与模型组比较,TUNEL阳性细胞在24h、48h、72h时明显减少(P<0.01);HE染色可见浸润白细胞数目在24h、48h、72h时明显减少(P<0.01).抑肽酶组IL-1β相应各时间点的阳性表达明显减少,尤以48h、72h较为明显.结论抑肽酶能明显抑制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而抑制炎症反应很可能是减少脑出血神经细胞凋亡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亚低温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炎症反应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温组、亚低温组和假手术组(均n=14)。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自脑出血术后12 h开始对亚低温组进行低温干预(维持肛温在32~34 oC)至术后48 h。在术后48 h、2 d、5 d和7 d时间点进行神经行为学评估,检测各组血肿周围组织炎症反应程度以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亚低温组术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均优于常温组(P0.05);亚低温组血肿周围炎症反应较常温组轻,且TIMP-1表达高于常温组(P0.05),MMP-9表达低于常温组(P0.05)。结论亚低温干预可明显激活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的TIMP-1表达,抑制MMP-9活化,抑制炎症反应的过度激活,减轻脑出血后神经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大鼠自体血注入法脑出血模型凝血酶受体(PAR-1)表达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脑出血组和脑出血 亚低温组。每组分为脑出血后24h、72h和7d共3个亚组。脑出血 亚低温组于注血后给予6h亚低温治疗。各组于注血后24h、72h和7d断头取脑组织,测定脑水含量(干湿重法),检测脑内血肿周围微血管壁上PAR-1的表达(免疫组化学法)。结果脑出血组血肿周围微血管壁上PAR-1的表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亚低温组血肿周围微血管壁上PAR-1的表达低于脑出血组(P<0.01)。同时,亚低温组脑水含量在各时间点与脑出血组比较明显下降(P<0.01)。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微血管壁上PAR-1的表达增加,其变化与脑水肿的变化一致,说明PAR-1参与了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亚低温可能通过抑制出血后微血管壁上PAR-1的表达来发挥其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大鼠实验性脑出血(1CH)模型,研究头部局部亚低温对大鼠脑组织炎性细胞因子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头部局部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采用大鼠脑内缓慢注入非肝素化自体血的方法,建立实验性ICH动物模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常温组、假手术组.亚低温组在建立模型后立即应用头部局部亚低温治疗48h.48h后用HE染色法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脑组织的病理变化,用免疫组化法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NF-κB在各组表达的差异.结果 成功地建立了大鼠实验性ICH模型.ICH后48h,亚低温组血肿周围炎细胞较常温组显著减少,脑组织水肿明显轻于常温组,胶质细胞反应较轻,周围小血管出血现象轻于常温组.常温组血肿周围及注血侧皮质、胼胝体、脉络丛内TNF-α、NF-κB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P<0.01),亚低温组的表达较常温组有显著减少(P<0.05).结论 (1)大鼠脑内缓慢注入非肝素化自体血,可建立可靠、重复性好的实验性ICH动物模型.(2)大鼠ICH急性期脑组织内NF-κB和前炎性细胞因子TNF-α显著增加.(3)头部局部亚低温治疗可以抑制大鼠ICH后脑组织TNF-α和NF-κB的表达.(4)头部局部亚低温治疗在抑制实验性ICH炎症反应方面的脑保护作用与它抑制NF-κB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对大鼠自体血注入法脑出血模型血红素氧合酶(HO-1)表达的影响,探讨局部亚低温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脑出血(control)组和脑出血加局部亚低温(LMH)组。每组分为对照和脑出血后6h、24h、72h,5d、7d共6个亚组,亚低温组于注血后给予4h的局部亚低温治疗,应用Evans-blue测定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应用干湿重法测定脑水含量以及应用免疫组化对血肿周围脑组织HO-1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BBB通透性以及HO-1表达的增加始于脑出血后6h均至72h达高峰。HO-1表达的变化与脑血肿周围组织水含量的变化成呈正相关(r=0.79)。LMH组的脑组织水含量、BBB通透性和HO-1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结论脑出血后红细胞的破坏可以导致HO-1表达上升。局部亚低温可抑制脑出血后HO-1表达,减轻血脑屏障完整性的破坏,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  相似文献   

6.
抑肽酶对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IL-1β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IL-1β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并探讨抑肽酶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尾状核注射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ICH)模型,分别用免疫组化法和ELISA法测定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参照Berderson's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模型组血肿周围脑组织的IL-1β阳性细胞数和蛋白含量在6h即有增加,48 h左右达高峰,而抑肽酶组相应各时间点的阳性表达明显减少,尤以48、72 h较为明显;模型组与抑肽酶组在6、12 h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各时间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IL-1β参与了脑出血后的继发性脑损伤,抑肽酶能够明显减轻脑出血后的IL-1β表达,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血脑屏障微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变化. 方法 将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脑出血组,再按时间因素将脑出血组分为出血后6h、24h、48h、72h、7d、14d6个亚组.采用脑内注入自体血法制作脑出血模型.HE染色观察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形态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紧密连接的超微结构改变;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分布状况;定量RT-PCR检测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occludin mRNA的表达状况.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脑出血组血肿周围脑组织出现水肿,在48 h左右尤为明显,局部可见明显脑细胞坏死及炎细胞浸润.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紧密连接发生明显破坏,内皮细胞间出现裂隙.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呈强阳性表达.脑出血后6hoccludin的表达即开始下降,呈阳性表达;脑出血后24~72h occludin的表达维持在较低水平,呈弱阳性表达.定量RT-PCR结果显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occludin mRNA相对含量明显降低,在6~72 h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出血发生后,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 的表达下降,这可能是脑出血发生后血脑屏障破坏及脑水肿发生发展的重要分子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及谷氨酸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8)、假手术组(n=8)、脑出血组(n=32),脑出血组又分为脑出血后12h、24h、72 h、7d4个亚组,每亚组8只大鼠.采用自体血尾状核注入法制备脑出血模型.采用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MMP-9、TIMP-1及谷氨酸的表达.结果 脑出血组各时间点亚组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与MMP-9、TIMP-1及谷氨酸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P<0.01).脑出血组中,72 h亚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及MMP-9、TIMP-1表达水平最高(P <0.01);24 h亚组大鼠脑组织谷氨酸表达水平最高(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组织含水量(Y)与脑组织MMP-9(X1)及谷氨酸(X3)表达水平呈直线关系,多元回归方程为Y=68.894+0.281X1-0.052X3.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含水量及MMP-9、TIMP-1、谷氨酸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MMP-9、谷氨酸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水肿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实验性脑出血急性期灶周组织水肿及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脑出血血肿周围脑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探索其动态变化规律及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脑内缓慢注入自体血的方法建立实验性脑出血动物模型;随机分为6组,测定实验性脑出血6h、12h、24h、3d、5d、7d时间点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含水量;应用免疫组化法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血肿周围脑组织中细胞因子IL-6、TNFα的表达.结果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含水量逐渐增加,于3d达高峰;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血肿周围组织中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均有IL-6及TNFa的阳性表达.免疫印迹半定量分析显示脑出血后6h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即可见IL-6、TNFα较高水平的表达,24h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结论脑出血急性期(6h)II-6及TNFα参与了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损伤过程.IL-6变化曲线与脑水肿曲线呈现出一致性,推测其参与了血肿周围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出血(ICH)大鼠血肿周围白介素-10(IL-10)的表达及其与脑水肿的相关性.方法 1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ICH组;应用肝素化Ⅶ型胶原酶建立大鼠ICH模型;制模后12 h、24 h、48 h、72 h、7 d及14 d应用Bederson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血肿周围IL-10的表达.结果 (1)ICH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脑组织含水量均在ICH 12 h升高,48 h达高峰,7 d后恢复正常.(2)ICH组脑组织IL-10表达ICH 12 h明显升高,14 d达高峰,各时间点间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0.01).(3)ICH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脑组织含水量呈正相关(r=0.761,P<0.01),脑组织IL-10表达与脑组织含水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负相关(r=-0.65,-0.753,均P<0.01).结论 ICH大鼠血肿周围脑组织IL-10表达逐渐升高,可能参与了ICH后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脑出血大鼠模型出血灶周脑组织中炎症反应的影响,并初步探讨G-CSF抗炎作用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36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G-CSF治疗组,每组各18只大鼠.自体血注入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术后2h和12h,G-CSF治疗组分别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0μg/kg)皮下注射;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后24h、7d、14d每组分别取6只大鼠,处死取脑,免疫组化染色计数TNF-ot、IL-1β阳性细胞;Western blot检测NF-κB/IκBα蛋白含量.结果 脑出血灶周组织中的IL-1β阳性细胞和TNF-α阳性细胞在出血24h后最多,7d、14d较前下降.G-CSF组与对照组相比,IL-1β和TNF-α阳性细胞数在24h和7d时下降明显,差异显著性(P<0.01),而14d下降不明显;G-CSF组与对照组相比,24h时NF-κB表达减少而IκB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SF通过NF-κB途径,减轻血肿周围脑组织中TNF-α、IL-1β的生成,发挥抗炎症作用从而在脑出血后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脑出血后脑组织线粒体 ATPase- 6基因表达变化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 以 5 0μl鼠尾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 ,注血后分别于 12 h、1d、3d、7d处死大鼠 ,断头取血肿周围脑组织。 (1)用 RT- PCR方法测定以上不同时相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组织线粒体 ATPase- 6基因表达情况 ;(2 ) Td T介导的 d UTP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 TU NEL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 出血后 12 h、1d、3d线粒体 ATPase- 6基因表达较对照组下降 ,但差异不显著 (P>0 .0 5 )。至第 7天时表达明显下降 (P<0 .0 1)。 TU NEL阳性细胞在出血后12 h开始表达 ,3d达到高峰 ,7d时仍持续较高水平。结论 脑出血早期血肿周围水肿组织线粒体 ATPase- 6基因表达无明显减少 ,晚期表达明显下降 ,在出血早期存在凋亡发生的能量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亚低温(32~35℃)对局灶性脑缺血后大鼠脑组织C3表达的影响。方法 100只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各组根据观察时间点分为术后6h、1d、2d、3d、7d五个亚组。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应用冰袋降温的方法使亚低温组大鼠肛温10min内降至(33℃±1℃),维持低温6h后复温。假手术组和常温组大鼠保持肛温(37℃±0.5℃)。在各时间点采用神经缺陷评分对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后断头取脑,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脑缺血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不同时间点C3表达情况。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清醒后无神经功能障碍,常温组及亚低温组大鼠清醒后均出现左侧Horner征及不同程度右侧前肢为重的偏瘫,两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3d时最明显,7d时均有所减轻。除6h外各时间点亚低温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常温组低(P〈0.05),各时间点亚低温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损伤较常温组轻。在各时间点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中C3可见少许表达,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于缺血后6h补体C3阳性细胞数均开始增加,至3d均达到高峰,到7d时C3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与常温组相比,亚低温组各时间点缺血侧脑组织C3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脑缺血时,缺血侧脑组织C3有表达,亚低温可使C3表达减少。亚低温可能通过降低C3的表达减轻补体级联反应起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紧密连接蛋白JAM-1在脑出血后的分布与表达变化及其重要意义.方法 12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F常对照组(16 只)及脑出血组(112只,立体定向注射75 μL自体血到右侧尾状核制作脑出血模型),并选择脑出血后6h、12h、24 h、48h,3 d、7d、14d 为观察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6只).静脉注射伊文思蓝检测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血肿周围脑组织紧密连接蛋白JAM-1的分布及表达情况.结果 脑组织中伊文思蓝含量在脑出血后24 h、48 h、3d、7d时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到脑出血后12h、24 h,48 h时血管上JAM-1表达减弱;3d时呈不连续表达,同时在粘附于血管腔表面的白细胞上表达;7d时可见血肿周围大量JAM-1阳性细胞;荧光双染进一步发现JAM-1表达在ED-1阳性的巨噬细胞上.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脑出血后12h、24h、48h JAM-1 mRNA表达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d时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后紧密连接蛋白JAM-l的表达变化不仅参与血脑屏障的破坏,同时也参与了脑出血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实验性大鼠脑血肿周围组织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分布情况,进一步分析脑出血后不同时相内,DC在局部中枢性神经组织中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制作实验性大鼠基底节区脑血肿模型,分别检测24h、48h、72h、5d和7d各时相点神经功能障碍、脑组织水肿情况及局部脑组织中IL-6和GM-CSF的浓度、阳性DC数量。结果出血组GM-CSF浓度在48h时增加,随后仍保持持续性上升。实验组IL-6浓度在术后48h达到高峰,随后下降;实验组DC在术后24h时观察到,并随时间的延长持续增加。结论实验大鼠脑出血周围组织中的微状态变化,将限制和影响DC在不同时相的作用。在脑出血前期促进脑组织损害,脑出血后期有利于局部脑组织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COX-2和MAP-2的表达和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对脑组织神经元损伤的作用。方法用体重200300 g健康的大鼠制作脑出血动物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出血组和对照组;出血组分为自体血组和盐水对照组,自体血组按不同时间分为3 h、6 h、12 h、24 h、48 h、72 h、5 d、7 d、14 d、28 d、10个亚组,每组7只,盐水组为6 h组7只;正常对照组7只。用HE动态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出血灶周围COX-2和MAP-2在脑组织内的表达。结果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COX-2于出血灶周围阳性细胞数于3 h增多,出血3 d达高峰,阳性细胞见于病变侧额顶部大脑皮质。脑出血组各时间点COX-2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2表达于出血3 h开始减少,3 d下降到最低。脑出血3 h以后,紧邻血肿周围区MAP-2阳性细胞大量消失。3 d后虽有所增加但与对照组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X-2主要在血肿周围的神经元表达,其高表达可能与血肿后继发性神经元损伤有关,脑出血后COX-2高表达促进了神经元的损伤,使MAP-2表达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在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自体血尾状核注入法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将3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和脑出血组(30只),脑出血组又分为6、12、24、48h和3、5d6个亚组;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脑出血周围组织与肺组织的炎症反应情况及炎症细胞计数;用RT-PCR法半定量检测TFmR-NA在脑和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脑出血6h可见轻度脑水肿,12h脑水肿明显,24h血肿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增多,48h脑水肿及炎症反应最重;脑出血6h即有间质性肺炎表现和局灶性肺气肿,48~72h炎症反应达高峰,肺泡结构破坏明显。脑出血6h在脑血肿周围组织中TFmRNA表达增高(P<0.01),12h达高峰(P<0.01),3~5d表达仍高于假手术组(P<0.01);肺中TFmRNA于12h表达开始增高(P<0.01),24h表达最高(P<0.01),2~3d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5d时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可导致急性肺损伤,TF在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凝血反应和炎症反应可能共同参与了脑出血后的急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对大鼠自体血注入法脑出血模型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局部亚低温减轻脑出血后水肿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40只,随机分为脑出血(ICH)组和脑出血加局部亚低温(ICH H)组。每组分为对照、脑出血后6h、24h、72h、5d、7d共6个亚组,ICH H组于注血后立即给以4h的局部亚低温治疗,各亚组分别进行血脑屏障(BBB)通透性、脑水含量的检测以及应用RT-PCR及Western印记对MMP-9进行测定。结果ICH组大鼠脑内注血后6h开始出现脑组织水含量(P<0.01)及BBB通透性(P<0.05)的显著增加,二者在72h达到高峰,然后逐渐消退,ICH组MMP-9蛋白表达量与脑含水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呈正相关(r=0.88和r=0.96),ICH组MMP-9 mRNA表达量也与脑含水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呈正相关(r=0.78和r=0.85)。ICH H组大鼠脑组织水含量、BBB通透性以及MMP-9蛋白的表达与ICH组各时间点相比较,明显降低,而MMP-9 mRNA的表达与ICH组相比仅有轻度下降。结论脑出血后MMP-9的变化与BBB通透性和脑水肿密切相关,局部亚低温可以抑制脑出血后MMP-9蛋白表达的增加以及脑水肿的形成。提示局部亚低温可能通过影响MMP-9的变化来抑制脑出血后的水肿形成。  相似文献   

19.
亚低温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后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大鼠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制成高血压脑出血模型的大鼠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0只)和常温对照组(10只),其中治疗组又根据从发病至亚低温治疗的时间间隔分为2、4、8、12h四个亚组,每亚组10只动物。大体观察动物行为学变化,3d后处死动物取脑组织进行脑含水量测定(干湿重法)及AQP-4表达的测定。结果对照组的脑含水量为(89.16±0.48)%,治疗组中出血后2h、4h和8h三个亚组的脑含水量分别为(81.42±0.58)%、(83.86±0.28)%和(86.95±0.29)%,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出血后12h亚组的含水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AQP-4的表达(以吸光度表示)明显高于出血后2h、4h及8h三个亚组(P〈0.05),与出血后12h亚组相比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高血压脑出血后早期应用亚低温治疗可以下调AQP-4的表达,并可有效控制脑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凋亡细胞及谷氨酸转运体(GLT-1)和亲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2/3)表达的影响.方法 88只大鼠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常温组、对照组.制备一侧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pMCAO)模型.亚低温组应用贴敷式局部亚低温治疗仪将病灶侧脑部温度降至(33±0.5)℃并持续3 h,常温组保持全身温度在(37±0.5)℃.在脑缺血后3 h、6 h、12 h、24 h、3 d、7 d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病灶周围大脑皮质GLT-1和mGluR2/3表达;在脑缺血后6 h、24 h、3 d、7 d用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亚低温组在脑缺血后24 h、3 d,常温组在脑缺血后24 h、3 d、7 d脑梗死灶周围凋亡细胞与脑缺血后6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脑缺血后24 h、3 d、7 d,亚低温组凋亡细胞明显少于常温组(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组大鼠脑缺血后3 h、6 h、12 h GLT-1表达增加,24 h、3 d、7 d减少;常温组大鼠脑缺血后3 h GLT-1表达增加,24 h、3 d、7 d减少(均P<0.05).在脑缺血后6 h、12 h、7 d,亚低温组GLT-1表达显著高于常温组(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在脑缺血后3 h、6 h、12 h、24 h、3 d mGluR2/3表达均明显增加(均P<0.05).在脑缺血后3 h、6 h、24 h、3 d,亚低温组mGluR2/3表达显著高于常温组(均P<0.05).结论 亚低温能促进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mGluR2/3和GLT-1的表达,减少脑梗死后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