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过量放射性损伤与中医温病相似,其病理特点是毒热骤侵,外袭皮毛腠理,内炽脏腑经脉;初期类似温病气分证,常未及治疗,毒热即已深及营血,形成热结阴伤、络伤血瘀之证;治疗当以凉血散血为主,后期当适当扶正。  相似文献   

2.
温病热毒血瘀证是温病发展到营血分阶段时的一种常见证候类型.热邪深入营血分,化火成毒,灼伤阴液,炼熬血液,脏腑脉络受损均可导致热瘀胶结的病理状态,阴液耗伤是温病热毒血瘀证的主要病机.治疗上必须抓住阴伤这个关键因素,养阴生津是其必用的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3.
李梦缘  刘汶 《北京中医药》2021,40(6):607-609
承气汤类方在温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热结为承气汤证的基本病因,阴伤、气壅为其重要病机,可从"热""阴""气"的角度认识承气汤在温病中的治疗作用与应用注意.从热结角度,承气汤可用于阳明热结及兼证、热入血室证等;从阴伤角度,承气汤可用于阳明腑实兼有阴伤者、下后阴伤而邪实未净者、热结阴伤见神昏谵语者;从气壅角度,承气汤可用于肺肠、胃肠之气机壅滞,以及阳气郁遏之厥证.因而应用承气汤的过程中当细辨"热"与"结"、重视津液阴血损伤、注意应用时机及正气之荣枯.从"热""阴""气",即病因病机角度可更加系统地认识承气汤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曾伟权  刘伟栋 《河南中医》2012,32(2):247-248
外感热病初期应辨患者发热是属伤寒还是伤温;随着病情发展,伤寒由太阳向阳明传变,温病由卫表进入气分,此时皆可用攻下泄热法治疗,阳明证攻下即可,温病则须攻下兼祛湿;外感热病进入后期,伤寒由三阳转入三阴,温病由卫气分转入营血分,故治疗此期伤寒当注重温阳以壮命门火,治疗此期温病当养阴,以滋肝肾化源.  相似文献   

5.
论阴伤是温病热瘀证的主要病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病热瘀证是温病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型,阴伤是温病热瘀证的主要病机。热毒炽盛,伤津耗液。炼熬血液,脉络及脏腑受损均易致热瘀证;阴液不足可对不同类型的热瘀病理产生影响;热瘀证存在着阴液不足与瘀血内阻两方面的虚实病理变化;邪传营血,伤阴耗液,脏器受损之际是形成热瘀证的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6.
毒与温病卫气营血病理及其证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敏 《陕西中医》1989,10(2):68-69
<正> 温病病因由邪毒构成。长期以来却详于辨邪而略于识毒。实际上,毒与温病的发生发展、证候的演变及其治疗具有密切联系。为此,笔者拟对毒作如下探讨。一、毒的基本涵义(一) 毒的确立依据:1.辨证求因:温病的发生发展与临床证候具有相似性。如多数温病都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病情由轻到重、由实转虚;多循卫气营血之序传变。病理变化皆体现出卫气营血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或实质损害。必具发热见症,且多数热势较高,伴烦渴、舌红、脉数等。病变过程中易化燥伤阴或  相似文献   

7.
"热入血室"证伤寒与温病均有,通过总结与归纳历代医家对热入血室的观点,从伤寒与温病两个不同角度论述该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从而窥探"热入血室"在伤寒与温病中的异同。温病对"热入血室"的认识脱胎于伤寒,但又补充、丰富了该证的治疗手段与方法,在临证时应从伤寒与温病两个角度合参以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8.
现代医学认为,流行性出血热之病原体尚未最后肯定,亦无特效疗法,故疗效差,病死率高。但此病属中医学温病中的疫毒发斑,瘀血为患的范筹。按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可分为热毒在卫、热炽气分、热灼营阴、热盛动血、正气虚脱、肾阴枯涸、元气耗伤等证型,用自拟治出血热基础方化裁施治,可提高疗效,是一种较理想的治法。  相似文献   

9.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详述温病热入血室之病因病机,认为感受温邪为主要致病因素,同时根据妇人体质之差异,邪热入侵部位之不同,多从卫气营血辨证结合三焦辨证进行诊疗。热入血室作为妇人特有之疾病,在邪热发病过程中易耗伤阴津,易与血相结,故叶天士提出从热伤营阴、血结、气分、和解温通、驱邪通络论治温病热入血室。叶天士有关妇人温病热入血室的论述及学术思想,对完善热入血室的辨治体系及临证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现代治疗妇人热入血室提供新思路,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营分阶段是温病病势进退的关键阶段,《温热论》(以下简称《论》)中非常重视营分证的辨证施治。笔者就此谈谈学习体会:1.清营凉血是营分证的治疗大法营行脉中,乃血之浅层。热邪入营,营热炽盛必然熏灼营阴,耗伤血中津液。正如《论》中所说:“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故此表现出邪入阴分之身热夜甚;营热扰心之“心神不安,夜甚无寐”,热窜血络之斑点隐隐;热蒸营阴之口干反不欲饮以及营热熬煎、血液浓缩之“舌色必绛”,脉象细数等证。可见营热盛、营血伤是营分证的主要病机,治疗时以清除营热为要,叶氏以清营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就诊的主观性耳鸣患者246例,排除其他中医证型,主要研究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耳鸣的临床特征,变化规律及耳鸣产生的影响等.[方法]选择肾精亏损型耳鸣患者,记录临床症状及体征,采用电测听及耳鸣匹配、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等方法检查,并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其次为61~70岁.耳鸣响度的自我评分与响度匹配值之间无关联.大多数病例的耳鸣病程在一年之内.大部分患者受耳鸣困扰的程度在中度以下.ABR测试结果听力正常者占25%,右侧和左侧听神经传导至脑干功能障碍患者分别占13%和19%,双侧听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占16%.[结论]临床耳鸣患者多数为肾精亏损型,年龄以51~60岁最多见,男女比例相当,大部分患者听神经传导障碍和脑干功能障碍,高音调耳鸣患者居多.  相似文献   

13.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4.
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泌免疫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对乳腺增生病的红外光扫描诊断、病理分类、内分以期能够使微观医学与宏观辨证相结合,以开拓中医药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6.
陈斌  苗林 《西部中医药》2005,18(7):17-19
收集我院门诊自2000年10月至2003年9月接诊的往来寒热证患者58例,实验室检查排除疟疾(血涂片均未找见疟原虫),分别从少阳辨证论治33例,从膜原辨证论治2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石斛药材的演变。结果:196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石斛来源为兰科石斛属Dendrobium植物的新鲜或干燥茎;1977—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石斛来源为金钗石斛、环草石斛、马鞭石斛、黄草石斛或铁皮石斛;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石斛来源为金钗石斛、铁皮石斛或马鞭石斛;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石斛的来源为金钗石斛、鼓槌石斛或流苏石斛,铁皮石斛也从石斛项下都单列出来。讨论:石斛药材基源的变化、铁皮石斛的单列体现出石斛用药的科学性。但铁皮石斛与石斛的性味、功效一致,值得商榷;DNA条形码、分子标记技术等新方法可以应用到石斛药材的鉴别中。  相似文献   

18.
病性的变化和转化以及疾病的传变是中医病理学的2个核心问题。它们可分别从阴阳五行数学的公理1和公理2、3得到圆满的解释。病性变化,其症结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病性转化,其症结则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正负号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姜黄根茎不同部位外在物理性状和内在化学成分的差异,为姜黄药材的等级划分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在姜黄道地产区收集样品,每份样品按母姜、子姜一级、子姜二级进行分类,分别测定根茎的长度、宽度、厚度、质量、颜色值[明亮度(L*)、红绿度(a*)和黄蓝度(b*)]及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挥发油含量。结果:不同部位姜黄根茎的长度、宽度、厚度、质量、折干率差异较大,其中宽度、厚度、质量在鲜品和干品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子姜二级的折干率显著低于母姜与子姜一级。姜黄不同部位颜色值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姜黄鲜品断面颜色值a*的变异系数最大,颜色值b*次之,颜色值L*最小,姜黄干品粉末颜色值b*的变异系数最大,颜色值L*、a*变异系数较小。姜黄不同部位的姜黄素类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子姜一级的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姜黄素含量均高于母姜和子姜二级。结论:综合以上指标,姜黄子姜一级的理化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20.
六经皆有咳嗽,寒热皆可致咳,治疗上不可拘于一理一方,当穷究其机,辨证施治,方能事半功倍。以六经辨证为纲,分析《伤寒杂病论》对咳嗽的有关论述,以期提高咳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