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微囊藻毒素及其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迅速发展,工农业排污的增加,各地水体富营养化日益加剧,导致江河、湖泊中藻类尤其是蓝藻异常生长繁殖,其产生的产物——蓝藻毒素尤其是微囊藻毒素(Micmcystins,MCYSTs,MCs),不仅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因其可特异性地作用于肝脏,引起肝脏的损伤,被认为是除肝炎病毒和黄曲霉毒素以外的环境中致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的重要原因。本文就微囊藻毒素的一般概况及其与肝癌发生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3.
4.
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日趋严重问题。富营养化导致藻类过量繁殖产生的水华,一方面使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一些藻种产生藻毒素给人类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藻毒素的种类繁多、污染程度和范围也在扩大。淡水水华中最常见、国内外对其毒性研究最为深入的是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目前我国一些水库也发生了有毒微囊藻水华, 相似文献
5.
6.
微囊藻毒素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迅速发展,工农业排污的增加,各地水体富营养化日益加剧,导致江河、湖泊中藻类尤其是蓝藻异常繁殖生长而出现水华现象。当蓝藻水华严重时,水面形成厚厚的蓝绿色湖靛,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不仅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而且因藻细胞破裂后释放出多种藻毒素而对人和动物的饮用水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由蓝藻水华现象引起的淡水污染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20多个国家的淡水湖泊、水库等水体均发生过水华现象,且分离及检测到多种毒素。而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水源水质调查结果中显示34个湖泊中有一半以上的湖泊面积处于富营养化状态,进入90年代,全国淡水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更为严重,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相似文献
7.
微囊藻毒素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及藻类水华的频繁暴发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而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s)是在蓝藻水华污染中出现频率最高、造成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环七肽肝毒素.目前,蓝藻水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Cs对水产动物及哺乳动物造成的伤害.大量研究表明,作为肝毒素的MCs具有稳定性,不但能够在生物链中积累...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微囊藻毒素消除方法的研究进展,从微囊藻毒素传播途径:水源、水厂、体内的角度阐述了传统消除方法和新近生物降解法、药物姜黄素等对微囊藻毒素的消除作用。 相似文献
9.
微囊藻毒素是淡水水体污染物中对人体健康威胁最大的一种细胞内毒素,主要表现为肝毒性[1],长期接触可损害细胞遗传物质。目前主要用微核试验、Ames试验、彗星试验等体内外试验检测其遗传毒性。作者综述了微囊藻毒素遗传毒性研究的试验方法、检测终点,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微囊藻毒素无害化处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富营养化湖泊中的微囊藻毒素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而常用的水处理工艺难以将其彻底去除,开发用于处理微囊藻毒素的新技术越来越迫切。本文就微囊藻毒素无害化处理的研究进展作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藻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可诱发肝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饮用水进行监测可快速准确的检测到微囊藻毒素,避免其对人类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16.
水中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日益加重,蓝细菌毒素对人群健康的急性和潜在远期危害逐渐引起关注。蓝细菌毒素的种类和数量随着时间也不断增加,最常见的蓝细菌毒素是微囊藻毒素-LR(MC-LR),为环状7肽结构。据2004年资料,目前己知有80多种微囊藻毒素〔1〕。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对饮用水微囊藻毒素作出了严格限定:微囊藻毒素-LR当量<1μg/L。因此,建立灵敏、特异的水中蓝细菌毒素检测方法是今后研究其危害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7.
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囊藻毒素主要是由蓝绿藻产生的一类毒素,是淡水水体污染范围最广的一类藻毒素。随着水体受藻类毒素污染频度的增加,微囊藻毒素受关注的程度亦日渐加大,对自然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和控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检测更是控制的基础。选择一种快速、经济、敏感的检测水环境中微囊藻毒素的方法已必不可少。笔者较详细地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微囊藻毒素的各种检测方法及其成果,指出了其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自然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微囊藻毒素促肝癌过程中肝细胞bcl-2及bax基因表达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微囊藻毒素(MC)促肝癌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二阶段致癌理论建立中期试验动物模型,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染色检验MC的促癌作用,并以免疫组化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精确测定大鼠肝脏bcl-2和bax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MC在促大鼠肝癌过程中能显著增加γ-GT阳性率,γ-GT染色的阳性率纯毒素组为100%,显著高于二乙基亚硝胺(DEN)对照组的22.22%。MC在促大鼠肝癌过程中能显著降低大鼠肝脏bax基因的表达强度和面积,bax表达的强度和面积纯毒素组分别为0.0283和0.0073,显著高于强度和面积分别为0.0655和0.0244的DEN对照组。MC在促大鼠肝癌过程中有显著增加大鼠肝脏bcl-2基因表达强度和面积,bcl-2表达的强度和面积纯毒素组分别为0.0977和0.0315,显著高于强度和面积分别为0.0460和0.0205的DEN对照组。结论 进一步证明了MC具有促肝癌作用。调节与细胞凋亡相关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可能是MC促癌过程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微囊藻毒素的细胞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囊藻毒素是微囊藻等淡水藻类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环状7肽物质,它能抑制蛋白磷酸酶1和蛋白磷酸酶2A的活性,打破细胞内蛋白磷酸化/脱磷酸化的平衡,引起细胞损伤甚至坏死,对多种细胞产生毒性作用。本文就微囊藻毒素对不同细胞的毒性作用和机制及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饮水微囊藻毒素在实验性肝癌形成中对遗传物质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饮水摄入微囊藻毒素在大鼠实验性肝癌形成模型中对遗传物质的损伤作用。[方法]建立微囊藻毒素促大鼠肝癌前病变的短期实验模型,检测饮水摄入低剂量微囊藻毒素在促肝癌作用的同时诱导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作用。[结果]染毒组大鼹 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明显升高。分别为:饮藻水 二乙基亚硝胺(DEN)启动组11.67‰,腹腔内注射微囊藻纯毒素 DEN启动组14.57‰,与DEN启动组6.8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饮用受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水,可增强DEN对遗传物质的损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