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引流替代反复多次胸腔穿刺抽液治疗各种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的可行性。方法:经胸部X线或超声检查确诊为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39例,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置管持续胸腔引流,和2007年4月前采用反复胸腔穿刺抽液治疗的病人36例相比较,治疗组在胸水消失时间、B超次数、胸穿次数、胸膜粘连、临床症状改善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治疗组39例中,人均住院12.03天,置管8天,人均B超2次,人均穿刺1.08次,无1例新发胸膜粘连或包裹。对照组人均住院13.19天,人均B超4.11次,人均穿刺3次。胸膜肥厚、粘连或包裹12例。结论:中等量以上结核性胸膜炎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局部注药治疗,可以减少反复B超胸水定位的医疗费用、避免多次胸腔穿刺的痛苦,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便反复多次往胸腔内注药提高疗效,减少粘连,缩短病程;另一方面,可大大减少医生的反复胸腔穿刺及其相关劳动强度。因此,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引流与普通胸腔穿刺相比,方法简单,易于管理,患者痛苦少,更安全可靠,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医生的劳动强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吴秦西 《医学综述》2007,13(23):1870-1871
目的观察和评价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引流及注入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临床确诊的肺癌伴恶性胸水患者69例按2:1比例随机分为肿瘤坏死因子组(46例)和阿霉素组(23例),经B超胸水定位后,进行胸腔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水。积液引流干净后肿瘤坏死因子组胸腔内注入肿瘤坏死因子1500万u,阿霉素组阿霉素30mg,每周2次。结果肿瘤坏死因子组和阿霉素组的胸水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9.1%(41/46)和60.9%(14/23),P<0.05;胸痛发生率分别为80.4%(37/46)和17.4%(4/23),P<0.001;发热的发生率分别为26.1%(12/46)和0%(0/23),P<0.0001。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引流并注入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明显高于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引流并注入阿霉素,胸痛和发热副作用发生率相对较高,但可耐受。  相似文献   

3.
童海英  黄金莲  江自成 《吉林医学》2010,31(16):2509-251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抽液替代反复多次胸腔直接穿刺抽液治疗中等量以上结核性胸腔积液的疗效与护理。方法:经B超检查确诊为中等量以上结核性胸腔积液,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在胸水消失时间、抽液次数及临床症状改善方面的优劣。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组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抽液能减少穿刺次数,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甘兵  钟声  林绍怡  张洪浩 《吉林医学》2011,32(13):2526-2527
目的:评价中心静脉导管用于中量至大量胸腔积液闭式引流的可靠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85例中等量以及大量胸腔积液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行闭式引流,观察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患者的引流胸水量、胸水消失天数、胸水完全吸收率及不良反应,与对照组50例使用传统方法胸腔穿刺抽液引流胸腔积液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方法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轻微且发生率低,较传统穿刺方法安全有效,两组各指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用于中量至大量胸腔积液闭式引流安全有效,简便实用,不良反应少,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及胸膜肥厚的疗效。方法:将64例结核性包裹性胸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在B超定位下胸腔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尿激酶20 u加生理盐水50 m L胸腔注入24 h后开放引流胸水;对照组经B超定位胸腔穿刺抽液,隔日1次;将两组病人的引流胸液量、胸穿刺数、气胸、胸水吸收时间、血性胸水发生率和胸膜增厚的程度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引流胸液量大,胸腔穿刺数少,胸水吸收时间短,血性胸水发生率,引起胸膜增厚明显减少。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胸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能有效引流胸液,减轻胸膜增厚和粘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腔置管引流并胸腔内注射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63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引流方式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29).在常规口服抗结核药物的基础上,对照组在B超定位下实施胸腔穿刺抽液;观察组实施胸腔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并胸腔内注射抗结核药物.比较两组胸...  相似文献   

7.
目的: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胸腔闭式引流胸腔积液。方法:通过B超确定胸腔积液的患者,经B超定位后医生在局麻下为患者安置中心静脉导管,见有胸水流出后固定于胸壁。结果:减少了患者的疼痛、导管脱落和感染的机会,又能观察引流液的动态变化和经导管注药达到治疗作用。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胸腔积液的引流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胸腔内静脉导管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对81例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1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腔内持续引流并腔内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的胸穿抽液治疗.结果治疗组在胸腔穿刺次数、引流量、积液消失时间、穿刺引流费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患者易耐受、疗效佳、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膜炎治疗方法。方法:所有病人均应用2 HRZE(S)/4 HR方案抗痨治疗,中毒症状较重者辅以激素治疗,选择30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对照组28例按照常规方式行胸腔穿刺抽液,对2组病人胸液消失时间,产生胸膜增厚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结果:引流组与抽液组相比,穿刺次数明显减少,胸水消失时间明显缩短,治疗组<10天,对照组15~30天。引流组无并发症发生,后遗胸膜增厚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方法比较方便,胸水消失时间短、安全,患者痛苦小,疗效满意,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采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行闭式引流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与胸腔穿刺抽液相比在引流量、胸水消失时间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面的作用。方法将90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引流组46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腔辅助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常规组44例,按照常规方式行胸腔穿刺抽液。结果引流组与常规组相比胸水抽液总量明显增多,胸水消失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方法胸水引流充分,胸水消失快,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胸腔闭式引流各种原因所致胸腔积液的观察护理体会。方法采用中心静脉导管(上海产)对30例结核性胸腔积液、肺癌等原因所致的胸腔积液患者,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放液。结果胸腔积液消失时间、症状好转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少。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胸腔积液引流,能充分引流胸腔积液,有效减少并发症和降低住院天数,效果明显,且操作简单,创伤小,感染机会少,容易拔管,伤口愈合后无瘢痕,患者痛苦少,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1年6月对各种原因所致胸腔积液由我科收治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行胸腔穿刺闭式引流,对照组应用常规胸腔穿刺抽液术,对两组患者的积液控制时间、住院时间、胸腔穿刺次数及总有效率和相关的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胸腔穿刺次数、积液控制时间、住院时间及总有效率分别为(1.01±1.3)次、(6.2±2.4)d、(8.00±2.2)d,98.33%,对照组分别为(4.2±2.5)次、(12.5±2.7)d,(16.4±2.9)d,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仅需一次操作,是控制胸腔积液简便、经济、创伤小的治疗胸腔积液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科胸腔镜联合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在渗出性胸腔积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治疗组患者,在内科胸腔镜检查术前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入术(即微创胸腔闭式引流术),术前注入适量注射用灭菌用水,术后持续微创胸腔闭式引流;而对照组则内科胸腔镜检查术前先行人工气胸,术后予以普通胸腔闭式引流术。比较两者术前准备时间。结果:治疗组在节约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治疗组渗出性胸腔积液患者在常规内科胸腔镜检查基础上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明显缩短术前准备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普遍推广。  相似文献   

14.
黄佩花  吴多省 《医学综述》2012,(20):3487-3488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在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东方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8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对照组采用胸腔穿刺抽液。记录两组患者退热、胸闷气促缓解时间;记录两组患者胸腔积液吸收时间。结果观察组退热、胸闷气促缓解、胸腔积液吸收时间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观察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能够缩短退热、胸闷气促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促进胸腔积液吸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胸腔积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在治疗胸腔积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75例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02例)和对照组(71例),治疗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对照组使用传统胸腔穿刺术,比较两组可靠性和临床效果。结果胸腔积液平均吸收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出现气胸及胸膜等不良反应,治疗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不仅损伤小、简便易行,而且引流效果佳、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王云  林成辉  肖汝平 《海南医学》2010,21(11):13-15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结合顺铂和苦参碱胸腔内化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治疗B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所有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后,将顺铂和苦参碱联合注入胸腔,治疗A组:苦参碱注射液150mg+顺铂40mg+NS40ml;治疗B组:苦参碱注射液150mg+顺铂60mg+NS40ml;对照组:顺铂60mg+NS40ml。结果治疗A组和治疗B组疗效、生活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A组、治疗B组和对照组疗效、生活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联合顺铂和苦参碱腔内化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是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2例中心静脉导管前端移位致双侧胸腔积液的临床救治。方法 2例患者因中心静脉导管前端移位出现双侧胸腔积液后,予拔除深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输血、补液及抗生素等对症治疗。结果患者经积极对症治疗后,病情迅速好转,痊愈出院。结论对于年龄大、血管解剖异常、颈内置管后颈部活动频繁、医从性差等患者应加强置管后的监护;对病重、烦躁不安、神志模糊的患者,要专人看护,必要时予以肢体制动;发现异常症状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并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及黏连剂治疗恶性包裹性胸腔积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胸腔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及黏连剂治疗恶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20例恶性包裹性胸腔积液患者,行胸腔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胸水引流完全后,胸腔注入尿激酶10万U闭管4 h,再打开引流装置持续引流,胸水引流完全后胸腔注入黏连剂博来霉素。结果20例中19例显效,1例有效。显效患者中4例胸膜轻度肥厚及肋隔角变钝,2例有中度肥厚黏连,显效患者控制胸水平均时间为(21.3±7.0)d。随访2~12个月,19例显效患者胸水未再发,1例有效患者胸水量未再增多。结论胸腔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联合尿激酶和黏连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方便、有效、微创及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膜腔注入凝血酶联合ARROW中心静脉三通导管微创置入胸腔引流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恶性胸腔积液(A组)患者在B超定位下,进行胸腔微创置ARROW中心静脉三通导管引流,并每次注入凝血酶1 000 u。分别与36例常规胸腔穿刺抽液(B组)和29例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C组)对比。结果:A组症状缓解人数(13/3)、总有效率(90.6%)、胸膜粘连发生率(62.5%)、胸腔积液治疗后减少百分比(76±6.3)%、引流的液体量(4 900±150)ml、引流天数(5±1.2)天、住院时间(17±2.9)天,均优于B组(P<0.01)。A组并发症少,引流的液体量少,引流和住院时间短,优于C组(P<0.05~P<0.01)。结论:在B超定位下微创置入ARROW中心静脉导管,通过三通管注入凝血酶至胸膜腔,是一种简便、有效、安全、可靠且易被患者接受的引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80例气胸。方法资料选自2010年4月—2013年4月在该院就诊的气胸患者160例,分为两组,每组8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胸腔的穿刺术治疗,研究组给予中心静脉导管的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各项指标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总有效率,总引流量,积液吸收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气胸的治疗中中心静脉导管的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较传统胸腔的穿刺术治疗具有更佳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