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其发病原因始终是研究工作的重点,而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更是成为国内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对临床确诊的25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研究,以探讨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的非调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颈动脉是脑供血的主要通路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血管狭窄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尽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本身症状不典型,但目前公认它与脑梗死、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患者粥样斑块的影像学特征,并评价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脑血管造影明确为中度以上狭窄的患者215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组112例,非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组103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进行颈动脉粥样斑块回声分级和形态学评价,分析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相关因素。结果症状组软斑、溃疡型斑块及重度狭窄比例明显多于无症状组(P﹤0.05),症状组颈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颈动脉狭窄率、重度狭窄、软斑及溃疡型斑块均与颈动脉狭窄脑梗死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重度颈动脉狭窄(OR2.644,95%CI1.432~4.882)和溃疡型斑块(OR2.725,95%CI1.017~7.299)与颈动脉狭窄脑梗死发生独立相关。结论重度颈动脉狭窄和溃疡型斑块是中度以上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以作为颈动脉狭窄患者分层治疗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以我院收治的7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和34例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CT血管造影检测出的颈动脉狭窄情况和斑块类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组中有65例检测出明显斑块,斑块发生率高达90.28%,对照组检测出动脉斑块16例,斑块检出率为47.09%,研究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检测出颈动脉狭窄49例,狭窄检出率68.06%。对照组检测出颈动脉狭窄10例,狭窄检出率29.41%,研究组颈动脉狭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斑块及狭窄具有相关性,考虑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与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脱落及颈动脉狭窄造成的供血不足导致,颈动脉斑块及狭窄均为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山东电力中心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疑似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0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标准,研究颈动脉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诊断敏感度、特异度等指标及对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效果。并对比两组间内中膜厚度、平均峰值流速等指标情况。结果:颈动脉超声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依次为95.35%、85.71%、97.62%、75.00%和94.00%。对确诊患者狭窄程度诊断总符合率为95.35%。试验组脑血流量低于对照组,内中膜厚度大于对照组,平均峰值流速、阻力指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采取颈动脉超声检查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确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并能精准判定狭窄程度,可作为临床诊断的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晓艳  王春雷  唐浩 《临床医学》2010,30(10):92-93
目的应用超声方法检测颈动脉斑块情况,探讨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评价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测价值及其性质意义。方法对115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斑块情况的超声检查,并对各组病例颈动脉斑块的情况进行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结果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1.7%(94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为7.8%(9例),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7.7%(其中软斑发生率33.1%)高于非缺侧48.5%(其中软斑发生率2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发生高血压病的比例85.1%明显高于无斑块组的57.1%(P〈0.05)。结论高血压病在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斑块居多,不稳定的软斑及溃疡斑为重要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而性别、烟酒史可能会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寻找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方法对115例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检查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分析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1.7%(94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为7.8%(9例)。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7.7%),其中软斑发生率(33.1%),均高于非缺血侧(48.5%,其中软斑20.4%,P<0.05)。斑块组发生高血压病的比例(85.1%)明显高于无斑块组(57.1%,P<0.05);且在软斑组长期烟酒史及男性比例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斑块居多,软斑为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在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而性别、烟酒史可能会影响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李挺  李康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2,(12):2207-2210
缺血性卒中是全球范围内造成死亡和残疾的高发疾病。高达30%的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有关。虽然狭窄程度一直被认为是颈动脉斑块风险分层和治疗决策的主要指导因素,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除了颈动脉狭窄之外的斑块成分及形态同样与卒中高风险相关。磁共振成像因其优越的软组织分辨率及多序列成像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斑块易损性的表征。我们在这篇综述中讨论了包括斑块内出血、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薄的/破裂的纤维帽、斑块表面不规则或溃疡、斑块厚度与体积在内的易损颈动脉斑块特征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双源CT双能量成像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5例颈动脉CT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中39例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患者(观察组)与另外36例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斑块的性质、血管狭窄程度,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进行筛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有显著区别(P<0.05);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重度狭窄、闭塞、易损斑块与脑血管症状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双源CT通过分析颈动脉斑块为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了较高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对缺血性脑中风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颈动脉,观察颈动脉斑块及斑块复合病变,对缺血性脑中风防治的意义。方法对56例经CT或MRI检查后,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脑中风患进行彩色多普勒颈动脉扫查,扫查结果与对照组134例同年龄组非缺血性脑中风患颈动脉扫查结果相比较。结果56例缺血性脑中风组患全部检出颈动脉粥样斑块,并均有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斑块检出率100%,且94.6%的病例颈动脉斑块都存在斑块复合病变(溃疡斑、斑块内出血及继发血栓形成);而对照组非缺血性脑中风患组检出颈动脉斑块仅7人,检出率5.2%,且未发现1例斑块复合病变。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及斑块的复合病变与缺血性脑中风紧密相关,颈动脉超声扫查是缺血性脑中风防治的重要检查手段,有其不可忽视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颈动脉斑块导致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斑块脱落形成栓子是引起脑缺血的主要机制,而不稳定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等严重神经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故斑块稳定性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探讨运用超声技术检查颈动脉病变情况,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诊断作用。方法:本次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展开研究,按照是否出现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分组,对照组50例为未发生脑卒中患者,观察组40例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T血管造影,观察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两组的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易损性斑块检出率、颈动脉管腔狭窄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易损性斑块、稳定性斑块的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血管造影能够有效检测颈动脉斑块的易损性,适合应用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对于临床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8):1262-1263
目的分析彩超测定颈动脉内中膜(IMT)、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2例,依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各8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IMT、斑块及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重度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总动脉的IMT厚度均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斑块数量共有243块,轻度组的斑块数量共有176块,而两组颈内动脉起始部、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狭窄程度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可以检测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MT、斑块位置、颈动脉狭窄程度,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评估具有客观性,可作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将2013年7月—12月收治的18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T2DM组(n=72)及非T2DM组(n=113),用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其中22例患者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rteriography,CTA)检查;分析糖、脂代谢相关指标与颈动脉斑块大小的相关性。结果:T2DM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性质、大小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与非T2D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颈动脉斑块大小的主要因素为是否患T2DM、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 PBG)、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P0.05。超声和CTA对22例患者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大小与是否患T2DM、2 h PBG、HOMA-IR、FBG和LDL-C相关,合并T2DM时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升高,易损斑块比例升高。超声检查可作为颈动脉斑块筛查的首选方法,CTA更易于显示斑块的性质及管腔的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易损斑块是缺血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识别易损斑块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超声成像及相关技术的进步,超声不仅可以筛查颈动脉狭窄和斑块的基本特征,还可以早期提示斑块的易损性。本文拟从斑块构成、纤维帽厚度、新生血管和斑块形态四个方面来回顾超声对易损斑块评估的应用与进展。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狭窄及不同性质的斑块引发脑血管病的危险性不同。通过彩色多普乐双功能超声,根据斑块回声特征,鉴别不同性质的斑块、追踪,观察三年不均质回声、低回声斑块软斑表面的纤维帽破裂后易形成附壁血栓,是造成症状性颈动脉狭窄、TIA、脑栓塞的主要因素,而彩超显示的强回声斑块,尽管动脉管腔呈70%以上的重度狭窄则相对稳定,临床上引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明显低于上述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狭窄多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常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和颈内动脉起始处[1].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卒中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5%,有作者认为在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中,每年脑卒中发生率可高达13%[2].早期发现并快速、准确评估颈动脉狭窄的部位及程度,可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3.0 T MRI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检查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  选择我院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20年6月~2021年4月收治的62例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3.0 T MRI对所有患者颈动脉血管狭窄处的斑块成分及不同类型斑块的信号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对比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组成成分的差异。 结果  共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19个,斑块分型:Ⅰ~Ⅱ型11个(9.24%),Ⅲ型31个(26.05%),Ⅳ~Ⅴ型24个(20.17%),Ⅵ型37个(31.09%),Ⅶ型16个(13.45%)。所有斑块在MRI上均表现为环形或偏心性管壁增厚,且部分伴有局部新月形或半月形信号突入管腔,不同成分斑块在MRI上的表现各有所不同。所有检出的颈动脉斑块中稳定斑块共计62个,不稳定斑块57个。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出现钙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稳定斑块出现脂质核心、出血、血栓形成以及纤维帽破裂的比例高于稳定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3.0 T MRI能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成分及稳定性作出准确评价,可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预测及病情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观察组)和同期来我院接受体检的5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均对两组研究对象实施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分布情况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均对照组高,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比较,组间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能够较好的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及内部斑块发生、分布情况及分型,对该类疾病临床诊治均具有较好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为脑梗死的预防提供治疗依据。方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与36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血管形态、内膜的厚度、有无斑块及斑块的性质;血管管腔是否狭窄及狭窄的程度。结果急性脑梗死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75.0%,以不规则、不均质回声斑块多见;非脑血管病组斑块的检出率为13.8%,斑块多为规则的、等回声或强回声斑块;急性脑梗死病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56.67%,非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为5.5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颈动脉狭窄可能导致脑梗死的危险性升高,超声显示不均质回声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