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眩晕,眩是眼花,晕是头运,临床上又称头眩、眩冒,轻则闭目即止,重则如坐舟车之上,起则欲例或伴恶心、呕吐、心悸、自汗等症。故《寿世保元》:"眩者言其黑、晕者言其转,冒者言其昏,眩晕之与眩冒其义也,其状目眩,身转耳鸣,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眩晕,如是由前庭神经或内耳迷路病变引起。除感觉自身或周围景物旋转外,还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头痛、共济不调等症状。眩晕,如是属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贫血、脑动脉硬化、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脑震荡、发烧等病,临床表现仅有头晕或站立不稳,无恶心、…  相似文献   

2.
浅谈老年痴呆症的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在古典医籍中以辨证论治著称。辨证论治的精神贯穿于全书的始终,理、法、方、药丝丝如扣一脉相承.本文欲以泻心汤的证治加以印证.再者,泻心汤的主证——痞证,不仅是一种病证,而且也是临床常见的证候之一,尤其在脾胃疾病中更为多见,它遍及六经,在《伤寒论》中直接论及痞证的达35条之多。加之,泻心汤亦为临床常  相似文献   

4.
浅谈湿疹的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发热多见于急性病,亦可见于慢性病。兹就中医有关发热的证治探讨如下: 一、发热的病因、病机及治则 《素问·调经论》指出:“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说明发热的病机不外阴虚与阳盛两个方面。至于病因,不外六淫,内伤七情,以及痰、食、虫、气虚、气郁、血虚、血瘀、中毒、跌打、创伤,虫兽所伤等均可导致发热。  相似文献   

6.
论述小便不利最早见于《金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第十三》。此症有缓有急、有轻有重,轻缓者仅见小便不爽、不畅或余沥不尽,急重者可点滴难出,甚至闭塞不通而成癃闭病。此症可发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多种疾病,如西医的尿路结石、狭窄、肿瘤、前列腺增生等,其中尤以前列腺增生症最常见。就中医而言,从“膀胱者,州者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的论述,可知其直接病位在膀胱。但按中医整体现思想,五脏有病,皆可影响水液代谢、气化失司而膀胱失约。然小便出于气化,决渎赖于三焦,又尤以肺脾肾关系最为密切。其次如肝郁气滞、火郁…  相似文献   

7.
浅谈慢性前列腺炎的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中医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并从中医角度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病机,以及中医中药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9.
瘀血是血液淤阻于经脉内外的一种病理产物,它是机体遭受某种致病因素侵袭后,在病变过程中产生的。瘀血在机体内停滞可呈现多种临床症状,此就是瘀血证。因此,中医常把瘀血列为致病因素,即邪气。但严格地说,它属于第二病因,所以在辨证时,还要探求致瘀的第一病因。关于瘀血的名称、中医古籍中还有许多名异实同的称谓。如《灵枢、水胀》称为“恶血”,《素问、调经论》称为“留血”、《伤寒论》称为“蓄血”,《金匮要略》称为“干血”,《巢氏病源》称为“积血”。后世亦有称为“死血”、“败血”者,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10.
1 概述产褥期间,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发其他症状者,称为“产后发热”。如在产后1~2d内,只有轻微发热而无其他症状者,可能是由于产程延长,劳乏过度,或因出血较多,而于产后24h内出现阴血骤虚而不守,阳无所依乍浮而外越引起的发热。此种发热一般不超过38℃,而且可在1~2 d内渐趋于和,阴平阳秘,自然而解。此为一时性的阴阳不平衡,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而非病态。 2 病因病机引起产后发热的原因很多,证型也较复杂,但临床以外感发热和感染邪毒发热所引起者为多,且症状较为严重。 2.1 外感发热产后因失血伤气,百脉空虚,腠  相似文献   

11.
12.
斑蝥在临床上主要作为外用药以治疗疮疽瘰疬,内服因毒性大,一般较少应用。但因误服误治而致急性斑蝥中毒临床也遇到,笔者曾治疗2例急性中毒患者,现结合有关文献,对其性能及中毒的临床表现与治疗作一分析,以引起对急性斑蝥中毒的重视,防止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3.
经前期水肿之疾多见于20~50岁育龄女性,水肿的发生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分型论治,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荻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西医对传染性肝炎分型较多,兹仅从黄疸性和无黄疸性肝炎,结合中医辨证来谈谈个人点滴经验。黄疸性肝炎可于《金匮》黄疸门探求,无黄疸性肝炎则多见于脾胃不和的病变中。无论本病有无黄疸,但均有不思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总结中医内治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证型特点及用药特点。方法:收集近20年治疗UC的文献,录入"中药复方分析"软件,对其证型、药类、核心药物、药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常见证型居前5位的为大肠湿热证、脾虚肝旺证、脾胃气虚兼湿阻气滞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气虚兼大肠湿热证;居前10位的核心药物为甘草、白术、党参、木香、黄连、白芍、茯苓、黄芪、当归、陈皮,其常用药组是核心药物的排列组合。结论: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是UC最常见证型;补虚药、清热药、除湿药(化湿、渗湿)、温里药的遣用是其基本配伍结构,理气药、活血药、收涩药、止血药的遣用是其重要的增效配伍结构;芍药甘草汤、白术茯苓汤、香连丸、四君子汤是治疗UC内治方的常用基础方。  相似文献   

16.
桂枝汤有调和营卫,解肌发汗,滋阴和阳的作用,《伤寒论》例为治太阳病中风证的主方,故传统上多作“汗法”解表剂进行解释,其实桂枝汤虽为解表之剂,但配伍芍药和阴之药,姜枣又能和里,与专于发汗之方不同,故本方除用于外感风寒之邪表证外,对病后、产后由于营卫不和,以致时而微寒,脉缓有汗等证,皆可酌情使用,临床上还广泛使用于脾  相似文献   

17.
胃痛的证治     
胃痛的发病因素很多,但大都是脾胃运化失司所致。本文根据不同特点,辨证施治,并概括为肝郁气滞,脾胃虚寒、脾胃阴虚、食滞内停等。一、肝郁气滞胃痛属气分者,多因长期忧愁郁怒不解,使肝气不舒、郁结所致。因气滞则食积,故其证多见胃脘胀痛、连及两胁、胸闷嗳气、舌苔白、脉弦。气分之满痛,或胀或止,痛无常处。气滞之痛调气  相似文献   

18.
19.
肺痿虽分寒热,实为虚寒与虚热之别;病机仍以虚为主,或本虚或本虚夹杂标实。其治疗总以补肺生津补虚为原则,兼有祛邪实。针对虚热证,治当生津清热润燥,养清并用,养阴清肺,代表方剂有麦门冬汤(饮)、炙甘草汤、芦根饮等;虚寒证,治当温肺益气,调补气血阴阳,代表方剂有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甘草汤、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等。补虚的同时亦要注意清除邪实,从而虚实兼顾,阴阳调和,其代表方剂有半夏肺痿汤、泻肺汤等。此外,治疗肺痿亦要重视同时调理脾肾,取其培土生金、助肺纳气、补上制下之意。最后,肺痿治疗中特定腧穴的针刺及艾灸的作用亦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20.
千杰  张明雪 《医学综述》2008,14(6):940-941
本文对《伤寒论》中涉及"心悸"的有关条文进行了讨论,分析了里虚之心悸、心阳不足之心悸、心阴阳两虚之心悸、阳虚水泛之心悸、气滞阳郁之心悸、邪郁少阳之心悸的理、法、方、药,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