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生捷要》由民国年间“喻氏真人”所著,本书在对下法运用的论述中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特点,分不同证型予以论证拟方,拟芩连承气汤、救燥承气汤、清胃承气汤、承气导水汤、黄龙陷胸汤,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关于下法的论述内容丰富而详尽,他继承了《伤寒论》中大、小承气汤及调胃承气汤的运用方法并进一步发挥和创新,创立了一系列以承气汤为基础的类方,扩大了承气汤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1通腑法治疗重症脑血管病的理论依据〈br〉 通腑法是以“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1]为理论依据的。医圣张仲景对此论述颇多,涉及“下法”之治,就有50余方。金元时期,攻下派医家张从正认为“下药乃补药也”,对“大积大聚,大病大秘,大涸大坚”,均给予下法,使通腑法在医林中占据重要一席之地。温病学派吴鞠通把“下法”运用于温病之中,制定了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宣白承气汤及导赤承气汤等5个承气汤,从而更加丰富了“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温病学派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将张仲景《伤寒论》攻下剂三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运用于温病,组创了新加黄龙汤、牛黄承气汤、导赤承气汤、宣白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等5个承气汤。本文通过对此5个承气汤的主治、组成、方论的分别阐述及对比,明确了五个承气汤各自的治疗适应证及侧重点。《温病条辨》5承气汤的创立,为下法在腑实证所致的急性热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吴鞠通《温病条辨》运用承气类方的规律,并与《伤寒论》辨别其异同。[方法]对《温病条辨》诸承气汤方条文进行分类和分析,并与仲景《阳明病篇》所论作出比较。[结果]除了仲景泻下腑实、急下存阴之大法外,吴氏更进一步关注了扶正袪邪和阳明兼证的一面,发展出增液汤、新加黄龙汤、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及增液承气汤,大大发展了三承气,丰富了下法的内容。[结论]吴鞠通继承并发扬了仲景《伤寒论》中阳明病篇的治法,丰富了热病辨治体系的内容,《温病条辨》和《伤寒论》的比较这一研究专题值得学者们继续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对《临证指南医案》中使用的下法病案及方药进行分析、归纳,认为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了丰富的下法理论,叶氏学习古方古法,对先世医家下法理论继承和发展,但又不拘泥于古方古法,灵活多变。体现了叶天士在下法应用中“以通为用”、“以通为补”,根据病位、病性、病情轻重缓急的不同随证立法组方,注意顾护阴液、邪正兼顾等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7.
五承气汤治疗急症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承气汤治疗急症举隅张淑人,吴永彤,陈耘(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225700)关键词中医急症;承气汤;下法已故老中医魏平孙先生,1934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从事临床50余年,治疑难急症颇多。现将其运用吴鞠遁“五承气汤”治疗急症举隅如下。1急性流行性脑...  相似文献   

8.
阳明病下法应用探要丰广魁刘涛(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医院222004)关键词:阳明病;下法中图法分类号:R242《伤寒论》阳明病篇中论述下法的内容全面详实,承气汤方的应用规律和组方法则对中医学治则治法理论和临床实践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本文就阳明病下法应用...  相似文献   

9.
中医界众所周知,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善用下法治疗温病.在他的传世之作<温病条辨>中,不仅沿用了张仲景<伤寒论>的攻下之剂三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而且还组创了增液承气汤、新加黄龙汤、宣白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导赤承气汤、护胃承气汤等一系列下法方剂,可谓集下法方剂之大成.  相似文献   

10.
对《伤寒论》下法的探讨李永清聂耀高美先1(中蒙医系,1.图书馆)下法,是中医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张仲景在《内经》“中满者,泻之于内”与“留者攻之”等理论原则指导下,针对各种应下之证,立法、处方、用药,既具体又实用。1下法分类《伤寒论》中有113条提及下...  相似文献   

11.
承气汤是《伤寒论阳明篇》下法中的代表方剂。属祖国医学中,治病八法之一种。下法做为祛邪的主要手段,用于攻逐病邪。通过促进机体本身抗病能力的发挥,因势利  相似文献   

12.
在急腹症中,应用中医治病八法中的“下法”较多,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总攻疗法”,是下法的一大发展。下法为运用具有通便泻下的药物组成方剂,以通利大便,荡涤胃肠达到排除病邪为目的,又称为泻下法或攻下法。《伤寒论》说“随其实而泻之”,“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内径》有所谓“实则泻之”。均说明实症宜采用下法治疗。现将笔者在急腹症中应用下法的体会作一小结: 一、下法治疗急腹症的机制急腹症的病理主要是梗阻不通和炎症,由于梗阻促进了细菌繁殖,加重了炎症,而  相似文献   

13.
入法(续完)     
3.下法下法亦称泻下法,即用通便、泻热、逐水的方药,以治疗便结、实热及水饮等症的方法。《内经》提出,“中满里实”、“里热”、“血瘀”均宜攻下,为下法确立了应用原则,而《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则将下法广泛用于外感及内伤杂病,并创立泻下方剂三十余首,堪称下法应用之典范。泻下剂是下法的具体体现,泻下药为其主要组  相似文献   

14.
<正> 在急腹症中,应用中医治病八法中的“下法”较多,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总攻疗法”,是下法的一大发展。下法为运用具有通便泻下的药物组成方剂,以通利大便,荡涤胃肠达到排除病邪为目的,又称为泻下法或攻下法。《伤寒论》说“随其实而泻之”,“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内径  相似文献   

15.
分析阳明病与温病的关系 ,认为阳明病与温病紧密关联 ,温病中的气分证包括阳明病在内 ,清、下两法是治疗阳明病和温病的主要方法。《伤寒论》相对《素问·热论》是个进步 ,但《伤寒论》并未究尽外感热病的证治 ,把阳明病与温病等同起来 ,不承认后世温病学说的发展也是不对的。吴鞠通运用承气汤遵古法而不拘古方 ,《温病条辨》对阳明下法的运用不但有继承 ,更有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下法是用具有泻下或润下作用的药物使患者发生泻下而达到治疗里热证目的一种方法,它既是一种对人体的保护作用,又是一种治疗措施。下法的应用始于《内经》,后为汉代医家张仲景广泛应用。其后,历代不断发展、完善。有著名的寒下方剂三承气汤,指出了寒下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又将寒下法与化瘀、清热法配合应用;还将寒下法与补法合用,治里实兼阴亏者等。  相似文献   

17.
通卜法源于《內经》,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其在下者,引而竭之。”仲景撰用《素问·九卷》……为《伤寒杂病论》,在总结《内·难》等书经验基础上创立了《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法则,对于通下法的运用,大法大方,俱已悉备。通下法是临床上治病的重要方法,其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温病条辨》和《伤寒论》等的条文进行对比分析,阐释了明清时期温病学家对《伤寒论》的攻下法的继承与发展。温病学派主要从诸脏腑合治以通腑、攻补兼施、轻频缓下、重视调畅气机、表里双解等角度对下法予以发展与创新,使攻下法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扩大了下法在中医临床的使用。具体表现在:对里实内结、腑气不通的三承气汤证,根据有形热结的各种兼证、变证,采用受累脏腑合治法,如对咳喘、痰多兼有便秘者可选用宣白承气汤,对小便赤痛兼见便秘者可用导赤承气汤,对上有痰热蒙蔽心包、下见肠腑热结者可用牛黄承气汤;以增液承气汤和新加黄龙汤等攻补兼施治疗虚实夹杂证;以枳实导滞汤轻频缓下治疗湿热裹结遏伏于中之证;重视调畅气机以升降散达升清降浊、清热开郁之效;以增损双结散表里双解法治疗阳明病兼表邪而禁下者。  相似文献   

19.
大承气汤是《伤寒论》中著名方剂之一。文中云:“阳明病,谵语有潮热,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气汤下之”;“患者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下之愈,宜大承气汤”。提示大承气汤的攻实泻热效应对脑、肾、肺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或衰竭可能具有治疗意义。近年来,Alexander  相似文献   

20.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治》:“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一条,诸多医家认为腹满是厚朴大黄汤之主证,应将“胸”字校勘为“腹”字。如《金匮要略心典》:“胸满疑作腹满,支饮多胸满,此何以独用下法?……。”。《医宗金鉴》:“支饮胸满,邪在肺也,宜用木防巳汤,葶苈大枣汤。支饮腹满,邪在胃也,故用厚朴大黄汤、即小承气汤也。”因而,全国统编教材也将此条作为腹满未解。对此,者略有异议,现陈管见于后,以就正于同道。一、本仲景条文,看胸满用下之证胸满一症,虽有风寒、热壅、停饮、气滞、而瘀等不同,其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