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16年WHO正式将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作为一种肾细胞癌新类型。该肿瘤可以为散发性也可以发生于终末期肾病或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VHL综合征),具有相对特征性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点,诊断时应与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以及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相鉴别。鉴于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或低度恶性,因此准确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姚秀娟  陈祥义  张如意  于亚威 《浙江医学》2017,39(20):1803-1805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C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CCPRCC的石蜡标本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其中3例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随访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结果肿块最大径1.5~4.2cm,切面呈囊实性或实性。镜下观察,肿瘤包膜完整,瘤细胞排列成腺管状、乳头状、腺泡状、囊状、巢状或缎带状结构,囊内或腺腔内见分泌性蛋白。肿瘤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具有丰富的透明胞质。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较为一致,远离基底膜呈线状排列,Fuhrman核级低,其中4例为1级,2例大部分区域为1级、局灶为2级。2例肿瘤间质内见局灶平滑肌成分。6例均未见核分裂象及肿瘤性坏死,未见血管侵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6例肿瘤细胞均弥漫强表达CK7、CAⅨ、缺氧诱导因子-1α、高分子角蛋白、PAX-2、PAX-8及波形蛋白;不表达CD10、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及TFE3;Ki-67阳性指数约1%~5%。3例FISH检测显示均无第7和17号染色体的获得,也无Y染色体及3p的缺失。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16个月,均无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CCPRCC是一种新分类的惰性肿瘤,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需与具有透明细胞和乳头状结构的肾癌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一例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超声造影表现,在声像图上表现为快进、慢退,周边见环状高增强,内部呈不均匀高增强。其造影表现与常见的乳头状肾细胞癌和肾嫌色细胞癌典型声像图表现明显不同,但与肾透明细胞癌鉴别缺乏特异性,二者潜在差异需要更多病例的积累。  相似文献   

4.
王天钰  杨敏 《海南医学》2021,32(16):2168-2170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单克隆浆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1],相关医学统计资料显示,其发病率达3/10万,约占血液系统肿瘤的10%[2],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肾脏损害,约一半的患者在多发性骨髓瘤首发时就会表现出肾脏的受累[3].肾细胞癌(renal cellcarcinoma)亦被简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CT、MRI的影像学差异,以探讨两者对两种肾细胞癌的鉴别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肾透明细胞癌及乳头状癌患者34例,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两组,肾透明细胞癌组25例,肾乳头状癌组9例,均行CT、MRI扫描,对比其影像学差异。结果肾乳头状癌组平扫CT值明显高于肾透明细胞癌组(P<0.01);肾透明细胞癌组在皮髓期、实质期及排泄期三期增强扫描时的CT值明显高于肾乳头状癌组(P<0.01)。肾透明细胞癌组在皮髓期、实质期及排泄期三期增强扫描时增强相对强度明显高于肾乳头状癌组(P<0.01)。MRI检查显示:肾透明细胞癌组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以边缘强化为主,病灶呈不均匀强化。其中14例皮质期出现明显强化,8例轻中度强化。肾乳头状癌组T1WI呈低~中等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MRI动态强化特征与CT结果一致。其中6例均匀强化,1例欠均匀强化,2例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CT、MRI对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T增强扫描最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肾乳头状细胞癌及肾透明细胞癌进行MRI增强检查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入选该院2013年5月—2014年4月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肾细胞癌患者96例,包括肾乳头状细胞癌50例,肾透明细胞癌46例,进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比较肾乳头状细胞癌及肾透明细胞癌的MRI影像学特征。结果肾乳头状细胞癌与肾透明细胞癌的排泄期、实质期、皮髓期的增强相对强度评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肾乳头状细胞癌MRI平扫时T2WI、T1WI均主要为高、低、等混杂信号,而肾透明细胞癌MRI平扫T2WI主要为混杂信号,T1WI主要为等、低混杂信号,其次为等、高、低混杂信号;肾乳头状细胞癌MRI增强扫查主要为轻中度持续性强化,而肾透明细胞癌主要在实质期显著降低,呈快进快出征象,而皮质期呈中重度显著强化。结论肾乳头状细胞癌及肾透明细胞癌进行MRI增强扫描对二者之间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的CT、MRI表现差别。方法选择2001年2月~2010年12月我院收入的肾透明细胞癌与肾乳头状癌患者共98例,其中肾透明细胞癌7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3例,对两组患者行CT、MRI扫描。对比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差别。结果两组患者各扫描期CT值对比显示,乳头状肾细胞癌组平扫CT显著高于肾透明细胞癌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透明细胞癌组皮髓期、实质期以及排泄期CT值显著高于乳头状肾细胞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增强相对强度对比中显示,肾透明细胞癌组皮髓期、实质期以及排泄期增强相对强度对比与乳头状肾细胞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乳头状肾细胞癌MRI检查显示T1WI上病灶呈现低~中等信号,T2WI呈现等、低信号,MRI动态增强时肿瘤强化特征与CT增强相似。其中11例呈现均匀强化、5例呈现欠均匀强化、7例呈现不均匀强化。肾透明细胞癌中T1WI上病灶低信号,T2WI呈现高信号,多以边缘强化为主,全瘤均呈不均匀的强化。其中24例皮质期明显强化,轻中度强化46例。结论CT及MRI对鉴别肾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肿瘤的增强程度是鉴别两者之间最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8.
1 病例介绍患者 ,男 ,6 8岁 ,因硬腭肿物 1a ,术后复发 ,增长加快 1个月 ,于 1997- 0 9- 0 1入院 ,患者于 1996 - 0 3发现硬腭肿物 ,同年 4月在当地医院摘除 ,术后病理诊断不明。 1997-0 2在原位置又有新生物长出 ,长到一定程度自行脱落 ,共脱落两次。既往史 :1995 - 0 4患肾癌 ,同年 9月腹膜后发生转移。 1997- 0 3膀胱、胆束、肾上腺发生转移。检查 :硬腭正中可见两个平行排列的肿物 ,分别约为 2 .5cm× 2 .5cm、1.5cm× 1.5cm ,色灰白 ,质硬 ,表面光滑 ,可活动 ,触之不易出血。临床诊断 :硬腭肿物性质待查。 1997- 0 9- 11在局…  相似文献   

9.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24岁,因体检发现左肾肿块,于2006年11月来笔者所在科治疗.病程中无腰痛,无发热,无尿频、尿急及尿痛,无肉眼血尿,无明显消瘦.查体:神志清,精神好,无贫血貌,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双肾区无饱满及隆起,无扣击痛,双侧输尿管行径区无压痛,膀胱区不胀.  相似文献   

10.
肾透明细胞癌多见于50-60岁的成人,在儿童极为少见[1].在临床中见到1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儿,女,14岁,因无痛性血尿1周收入.超声检查所见:右肾中份探及1包块,大小约10.9 c×9.5 cm×7.2 cm,类椭圆形,边界清,内部呈不均匀的中等回声,并可见散在小片状无回声区(图1-3),CDFI:实质部分可见条状血流信号,周边可见环状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右肾中份实性包块声像图(考虑恶性肿瘤).后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透明细胞癌.  相似文献   

11.
肾透明细胞癌腮腺转移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女性患者,56岁,3年前因右肾区不适诊断为肾癌行右全肾切除,半年前无意中发现右腮腺无痛肿块,无症状,不影响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3例OPRCC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OPRCC中,2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分别为41、45、65岁。3例均为体检发现肾肿块,例1及例2肿块位于肾下极,例3位于肾中上级,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长径分别为3.0、3.5及4.5 cm,瘤细胞细胞质丰富,嗜酸性,核Fuhrman分级2~3级,瘤细胞排列呈乳头状,乳头内见泡沫细胞聚集。免疫表型3例瘤细胞vimentin、CK7、CD10、AMACR、EMA、CK均阳性,而TFE3、CD15、CD117、RCC、E-cadherin等均阴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3例瘤细胞均有7、17号染色体扩增。结论:OPRCC是肾细胞癌的罕见亚型,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与1型乳头状肾细胞癌相似。应与嗜酸细胞瘤、嫌色性肾细胞癌、Xp11.2易位肾细胞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FBXO11在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中表达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7例CCRCC患者肿瘤及35例癌旁组织FBXO11蛋白的表达,分析FBXO11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将CCR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FBXO11蛋白表达进行COX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引入COX多因素模型,分析影响CCRCC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FBXO11蛋白阳性表达率在CCRCC中为48.1%,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25.7%(P<0.05)。FBXO11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无静脉内癌栓组明显低于有静脉内癌栓组(P<0.05)。COX单因素分析显示高组织学分级、伴有远处转移和高表达FBXO11蛋白是CCRCC患者OS缩短的危险因素(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表达FBXO11蛋白是CCRCC患者OS缩短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FBXO11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CCRCC进展快及患者生存时间短密切相关,检测FBXO11蛋白对CCRCC患者的预后判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应用核磁共振一维氢谱(1H 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区分早期肾透明细胞癌(RCC)患者和健康人血清间的代谢物差异。方法 选取低级RCC患者(均为Ⅰ至Ⅱ级)的血清和健康人的血清,用Bruker 600兆核磁共振仪采用cpmgpr1d脉冲序列并做单脉冲压制水峰检测1H NMR。结果 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PLS-DA)统计方法,发现低级RCC患者血清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异亮氨酸、丙氨酸、N-乙酰糖蛋白(NAC)、乙酰乙酸、谷氨酰胺、牛磺酸、1-甲基组氨酸和苯丙氨酸的含量明显升高;葡萄糖、胆碱类物质、乳酸、甘油、醋酸盐和丙酮酸的含量明显降低。结论 1H NMR技术能显著区分早期的RCC癌患者和健康人间的血清代谢物差异,为RCC的早期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sPRCC)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鉴别。方法:对2例sPRCC进行光镜、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荧光素原位杂交(FISH)检测,并复习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2例sPRCC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0岁和71岁,例2临床表现为腰痛。肿瘤长径分别为2.0 cm、3.5 cm,切面灰白色与周围肾实质界限清晰,例2局部伴出血、坏死。组织学上2例瘤细胞均呈圆形或卵圆形,排列成管状,部分区域瘤细胞相互挤压形成实性片状,例1部分区域瘤细胞排列成梁状,肿瘤边缘见少量乳头状结构,但无脉管轴心,间质内含少量黏液及砂粒体样钙化小体;例2间质内见泡沫细胞聚集,实性片状区域黏液性间质明显。免疫表型:2例均表达AMCAR、CK7、CK19、EMA、vimentin等,Ki-67<5%。FISH结果显示2例均有7号、17号染色体扩增及Y染色体丢失。结论:sPRCC为罕见的乳头状肾细胞癌亚型,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与MTSC有较多重叠性,常难以区分,FISH检测可有效帮助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肾透明细胞癌中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CXCR4的分布。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患者癌组织CXCR4的分布进行探讨,结合手术、病理及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CXCR4表达与淋巴结浸润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CXCR4呈阳性分布,按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模式将肿瘤分为局灶型及弥散型,其中弥散型又分为强阳性和弱阳性。结合临床资料,发现弥散型和局灶型之间以及强阳性和弱阳性之间在局部淋巴转移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XCR4的表达可能与肾透明细胞癌的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CXCR 4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3份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为观察组,同时选用25份正常肾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组中CXCR 4的表达,分析肾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参数与CXCR 4的表达的关系。结果肾透明细胞癌阳性率为62.5%,对照组阳性率为8.0%(P<0.005)。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CXCR 4表达阳性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无相关性,P>0.05,与淋巴结是否转移,Fuhrman分级、Robson分期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P<0.005。结论 CXCR4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为高表达,CXCR 4可能与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其可作为肾透明细胞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