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男,21岁。1986年7月10日诊。半年前患失眠,经某医用归脾汤加味治愈。二月前,失眠又作,服用归脾汤20余剂、天王补心丹数粒,竟无寸功,又迭用西药安眠酮、安定、利眠宁,虽获片刻寐睡之功,但停药即萌。近半月来,彻夜难眠。症见头重身困,胸闷,不思饮食,泛恶欲呕,苔白腻,脉濡缓。  相似文献   

2.
陈××,女,40岁,本县印刷厂工人。患失眠已半年,常彻夜不眠,或稍能入睡。伴有头晕、欲呕、胸闷、心悸、纳减、口苦、乏力,不能坚持工作。曾去上海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服氯丙嗪、安眠酮等多种安眠药物,初略有效,旋即无效。诸症日渐加剧。又服养心安神、重镇安神及平降肝火之中  相似文献   

3.
病历摘要:张××,女,38岁,河南省伊川制药厂职工家属。1975年10月8日就诊。患病4个月,不论昼夜,时时欲寐,食后更甚,喊之会醒,醒后复寐。胸闷纳呆,食则易呕,头沉目眩,身重乏力,食不知味,口粘吐痰,舌苔白腻,脉濡而缓。曾经多医诊治,毫无疗效。余据四诊合参,认为此乃脾虚湿盛,治宜健脾燥湿。方用加味二陈汤: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的小紫胡汤,常治邪犯少阳之半表半里证。本人运用该方于妇科临床,辄获良效,兹录验案介绍如下, 例一:经行吐衄吴××,35岁,工人。1983年7月10日初诊。患者14岁月经初潮,周期尚准。近半年来经行咯血,经净自止。今值行经一天,咯血不止,量多色红,经水少而暗红。伴头晕胸闷,心烦易呕,口苦纳差,面色晦黄,肢  相似文献   

5.
产后惊恐     
陆××,女,26岁。初诊:头目昏晕,有时胀痛,夜寐不宁呓语错乱,心悸且慌,胸闷不畅,泛恶痰涎,口干引饮,产后十日,恶露不净,少腹阵痛,腰楚肢乏。近日来,哭笑无常,有时瞠目不动,有时四肢抽搐,数分钟始苏,苏醒后,精神疲惫,纳谷不振,稍食即呕。入夜尤觉惊恐,不能稍受刺激或多听烦杂之音乃邀诊治。诊时,面色少华,神志清楚,  相似文献   

6.
患者王××,男,60岁,素日体弱,嗜烟,因感冒咳嗽月余,前医以红霉素、鱼腥草治疗四五日无效,审其症见咳嗽白痰略黄,咯而不爽,口微渴、胸闷、舌红无苔而津多,脉细而濡,吾始认为表邪入里化热。耗伤肺胃之阴,与沙参麦冬汤加减治之。药后非但诸证不减反见气短,咯痰粘腻稠白,不欲食,大便溏,细思良久,乃水热互结之咳嗽耳,《伤寒论》云:“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乃与润燥清热利水,处方猪苓汤:阿  相似文献   

7.
温胆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首见于唐·孙思邈《千金方》,方中无茯苓、有生姜,治大病后胆寒不眠之证。后汪庵将其收入《医方集解》和解门,立意则与此相反,用治“胆虚痰热不眠,虚烦惊悸,口苦呕涎”等证。我在临床中,用方治疗因痰热所致的眩晕、癫狂、中风、胸闷、心悸、失眠、呕吐等证,收效颇感满意,特选录病例四则,谈谈临床运用本方的点滴体会。病例例一:眩晕(内耳眩晕症) 邵××、男、50岁、干部,于78年4月  相似文献   

8.
蒋××,男,35岁。1988年4月20日诊。三日前因烧窑点火不慎煤气中毒。症见:头晕头昏,前额疼痛,双目难睁,胸闷气短,咳痰不爽,恶心,呕吐酸水,不思饮食,体倦乏力,畏寒汗出,面赤心烦,口唇殷红,舌红苔黄厚,脉滑稍数。此乃肺失清肃,胃失和降、气体升降失常所致。治宜宣肺清热化痰,理气  相似文献   

9.
<正> 王××,男,31岁。早年有痢疾史,近半月来,腹泻日二三次,并见发热,33~39℃左右,胸闷呕恶,食欲减退。十天来自觉右胁肋部疼痛,叩击时更甚,左右转侧活动不便。曾经当地卫生院诊治,初步诊断肝脓疡。因发热日久不退,肝区疼痛加甚,遂来我院急诊,收住病房。  相似文献   

10.
刘×,女,32岁。1986年7月1日诊。患肝炎数日,巩膜明显黄染,全身肌肤呈橘黄色,尿色深黄且量少,胸闷纳呆,泛泛欲呕。肝功能提示:“谷丙转氨酶195单位,黄疸指数40单位”,他院曾用茵陈蒿汤加姜夏、川朴、枳壳等药,连服4剂,诸症未减,并出现口渴引饮,入水则吐,神疲汗出等症。刻诊:舌红无苔,脉细濡。证属湿从燥化之热灼阴损,当忌苦寒清热、芳香化湿,应以变通之养阴利湿法投之。处方:北沙参、石斛、玉竹、茵陈各15克,芦根30克,炙枇杷叶、姜竹茹、车前草(炒)各10克,木瓜6克,甘草4克。服3剂后,呕停汗  相似文献   

11.
笔者运用厚朴三物汤外加热敷法治疗肠腔充气证16例,屡治皆效。郭××,男,38岁。诊于1969年孟秋。自述在全秋大忙季节,由于劳逸失调,暴饮暴食,至傍晚腹部胀满疼痛,欲呕不呕,欲  相似文献   

12.
关格系危重病证,其临床表现以下关上格为主要特点,下关则小便闭,上格为呕恶吐逆。慢性肾衰终末期患者,往往关格并见,其预后虽然不佳,但若调治得当,亦可使病情得以缓解,兹介绍验案一则: 孙××,女,35岁,1982年5月10日入院。患慢性肾炎已10年。入院前4天因外感发热,导致尿量减少(每日300毫升),大便干结(3~4日一行),伴胸闷  相似文献   

13.
患者杜××,男,62岁,退休工人。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1984年2月上旬因家事纠纷,激动太过,以致突然头痛如劈,面色苍白,频繁呕吐呈喷射状,呕吐物为胃内容夹咖啡色液体,旋即昏迷,随之由家属送至××医院急诊。测血压190/120,腰穿脑脊液呈血性。住院检查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以脱水、降压、止血、消炎等综合抢救治疗,神志渐清,血压维持在150~160/90~100左右,但头痛、呕恶仍然频发。患者乃自动出院,于3月16日来我院门诊求治。查血压160/94,头痛巅顶为甚,按之更剧,不能起坐,呕恶难以进食,食入即吐,吐出物  相似文献   

14.
李××,男,7岁,1987年5月24日诊,患儿发烧呕吐,体温39℃,倦怠乏力,不思饮食,左侧腮腺肿大,经本乡卫生院诊为流腮,注射安痛定、庆大霉索,烧退呕未止,腮腺肿大仍旧,续服中药治疗,检视前方为银翘散,普济消毒饮加减,非但不效,中满呕恶日增,呕故来就诊。  相似文献   

15.
<正> 于××,男,20岁,社员,1980年11月20日就诊。患者腹痛肠鸣泄泻二年多,时轻时重,终未治愈。近因入冬受寒腹痛肠鸣泄泻,疼痛难忍,欲呕,一昼夜泄泻十余次,如稀粥状,经县社医院检查为急性肠胃炎,脱水。用补液消炎止痛之品无效,求余诊治。证见恶寒,四肢厥冷,腹痛雷鸣腹泻,气逆欲呕,喜热拒寒,面色萎  相似文献   

16.
阴暑症治验     
赵××,女,47岁.1995年8月4日就诊.自诉:暑天外出后大量食用饮用冷饮,胃脘不适,时泛清涎,胸闷,欲呕,纳呆,背部冷感,二便自调,舌质暗紫,苔白浊,脉沉缓.拟外感暑热,过饮寒凉,伤及太阴,以藿香正气散加减二剂治之.药后胸闷,恶心症减,余症如前.再细问病史.患者因工作关系长期与冷水接触,关节冷痛,四肢不温.顿悟:患者素体阳虚湿盛,署天发病.过食生冷,只是诱因.以霍香正气散主治,显然药轻症重,难以奏效.此实为阴暑症也.当治以温经散寒,祛暑燥湿,拟用:附子:桂枝、木香各6g,苍术、白术、霍香、当归、陈皮、半夏、茯苓各10g,细辛、甘草各3g.先取一剂服用.  相似文献   

17.
甘露消毒丹验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支气管炎】蒋×,男,30岁。1990年8月21日诊。咳嗽二月余,辗转求治,服用“桑菊饮”、“止嗽散”、“清金化痰汤”,并用西药“青霉素”、“庆大霉素”治疗,病情无好转。诊见:咳嗽,咯黄稠痰,咳则欲呕,胸闷不适,口苦而有粘腻感,渴而不  相似文献   

18.
小青龙汤有解表化饮的作用,为治外感风寒,内有水饮之咳、喘、呕证而设。然笔者在临床上,仿其法,依其意,施治一些不同的病证,效如桴鼓。一、水肿郭××,男,56岁。1983年8月3日诊。3个月前,面目浮肿,小便短少,恶风,发热,  相似文献   

19.
刘××女60岁。因间断发作性胸闷4年,加重1周,于1991年1月22日在北京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肺原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功能不全,”病情危重,患者持续吸氧,面唇紫绀,胸闷气促,其间经过抗炎、镇咳、强心、改善循环等治疗,住院58天,效果未显,更见头晕,呕恶,脘腹胀闷诸证,出院后于1991年4月2日应邀往诊。患者呈卧位,面色少华,咳嗽,咯痰,色自晕多呈泡沫状,痰中有时带血,心悸气短,胸腹胀痛,舌红无苔,脉弦滑数。证属痰热壅  相似文献   

20.
例1.【肠伤寒】王××,女,25岁。1979年8月6日入院。病起八天,发热恶风无汗,头昏头痛,周身酸痛,四肢困重,胸闷不知饥,时有呕恶,小便短黄,大便稀溏。经厂医务室治疗一周不见好转。入院时,体温40.4℃,表情淡漠,肌肤灼手,胸部可见玫瑰疹数枚,舌质红,苔根部腻而浮黄,脉滑数。血象:白细胞计数3700,嗜伊红消失。血培养伤寒杆菌生长。肥达氏反应强阳性。脉症合参,诊为卫气同病,湿重于热之湿温症。法以芳香化湿,疏表散邪,清热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