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黄辉  王旭 《中国医药指南》2013,(14):505-506
目的研究临床应用单采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154例血小板减少患者给予输注单采血小板,通过相关评价指标对输注有效率及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输注次数越多患者临床输注有效率相对较低;临床疾病方面在肿瘤、外科手术、其他疾病中血小板输注有效率较高;输注后1h、24h中PLT、CCI、PPR比较,三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对于血小板减少患者需要把握好输注血小板的最佳时间并严格掌控血小板输注指征,同时在输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各种不良反应及各种诱因,从而提高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单采血小板报废原因。方法对2008~2009年珠海地区单采血小板报废原因作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09年本站共报废单采血小板88个治疗量。发现单采血小板报废的主要原因为:脂血、阳性报废、ALT不合格、絮状物、凝块、超量、少量、过期报废、破损等。结论加强血站管理、严格操作规程、加强人员技术培训、减少单采血小板的报废、确保血液质量和临床用血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单采血小板和手工分离血小板的质量和临床输注效果。方法选取在本血站单采血小板和手工分离血小板,将临床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手工分离血小板输注,研究组患者给予单采血小板输注。比较分析单采与手工分离血小板质量以及两组患者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与手工分离血小板相比,单采血小板白细胞混入量和红细胞混入量均明显降低,合格率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输注前、输注后1 h及24 h血小板计数有所提高,CCI输注1 h和24 h有所提高,有效输注率也有所提高,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质量优于手工分离小板,但二者临床效果相近,为临床血小板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张钢  左正荣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4):160-161
目的:通过对单采血小板报废原因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适当的措施与对策,降低单采血小板报废率,充分保护血液资源。方法:对长沙血液中心2007年1月~2009年12月采集的单采血小板报废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长沙血液中心2007年1月~2009年12月单采血小板报废率为5.44%,报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偏高、血小板过期、HBsAg(+)、抗-HCV(+)、抗-TP(+)、抗-HIV(+)。结论:单采血小板主要报废原因是ALT偏高、血小板过期,建议加强献血者招募时的宣传教育,开展ALT初筛检测,加强与临床沟通,做好血小板采集计划,降低单采血小板报废率。  相似文献   

5.
张欣 《河北医药》2014,(19):2980-2981
机采血小板的特点是高纯度、长时保存、高安全性、低疾病传播率、低输注无效率等优点,临床疗效优于手工采集[1]。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献血者不断增加,许多血站和医院又大力招募血小板捐献队伍,对机采血小板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2]。但是,献血者在多次机采血小板后机体内血小板有所降低,这样是否会影响到长期献血者体内血小板数目和功能,目前仍存在争议。本文对800人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调查研究,监测献血后1个月献血者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变化,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经验与实证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目前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概率及探讨24h锁定的血小板细菌筛检方法在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有效性。方法用BacT/ALERT3D细菌培养仪对保存24h后(22℃振荡保存)的单采血小板进行细菌筛检,阳性标本作细菌鉴定。结果1837份单采血小板中,初筛为阳性的4袋(0.22%),复筛确认阳性的1袋(0.054%),经鉴定为痤疮丙酸杆菌。结论目前的单采血小板模式是安全的,24h锁定的血小板细菌筛检方法在预防和控制血小板细菌污染方面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多次单采血小板对高原人群献血者的外周血象部分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48例连续多次不间断捐献血小板的高原居民献血者资料,对其中的血常规数据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从本组48例连续5次的外周血象结果观察出,除血小板WBC、RBC、MPV出现较大变化之外(P <0.05),其他5项结果(Hb、Hct、PLT)比较变化无显着性意义(P> 0.05)。结论多次单采血小板不会对高原人群的外周血象及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但受环境特殊影响,应在献血后适当补充营养,以降低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8.
蔡红军  于黎华  韩静  陈斌 《江苏医药》2020,46(3):281-284
目的探讨血小板贮存期间血小板扩散功能和炎症介质的变化。方法选择泰州市中心血站单采血小板,分别于第1、3、5天进行扩散试验,并检测血栓素B2(TXB2)、前列腺素E2(PGE2)、血小板因子4(PF4)、可溶性CD40L(SCD40L)、CD62P和活性氧(ROS)等炎症介质变化。结果与第1天比较,第3、5天血小板的扩散能力下降[(25±7)%、(15±3)%vs.(52±12)%](P<0.01),第5天血小板的扩散能力低于第3天(P<0.01)。与第1天比较,第3、5天的TXB2[(1480±282) pg/mL、(3570±650) pg/mL vs.(605±58) pg/mL]、PGE2[(11 000±2480) pg/mL、(10 658±1874) pg/mL vs.(4930±1270) pg/mL]、PF4[(3558±962) ng/mL、(4010±1027) ng/mL vs.(1226±205) ng/mL]、SCD4...  相似文献   

9.
王琳  刘晗 《首都医药》2021,(6):147-148
目的 分析单采血小板异常中止的原因,根据原因制定和实施相应的预防和处置措施,并观察效果.方法 对2018年10月~2019年9月本中心60例单采血小板异常中止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处置措施;在2019年10月~2020年9月的单采血小板工作中予以实施,发生异常中止34例.结果 异常中止的原因包括血细胞分离设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和对策。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商丘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1000例献血资料,分为两组,应用MCS3P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500例为A组,以Trim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500例为B组,比较两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结果两组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据献血者血管条件和红细胞比容来选择合适的血细胞分离机,可以有效的降低单采血小板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矫海燕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1):1685-1686
目的 比较单采血小板与手工分离血小板对输注结果的影响.方法 将输入单采血小板5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输入手工分离血小板5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小板输注后的疗效和患者血清血小板(PLT)抗体.结果 观察组输注有效率为90.2% (46/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6% (36/51)(x2=5.378,P<0.01).观察组PLT抗体阳性率为13.7% (7/5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4% (16/51) (x2 =3.927,P<0.05).结论 单采血小板可以减少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提高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枸橼酸盐反应与性别和循环量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单采献血者1751名发生枸橼酸盐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观察献血者的性别及循环血量和枸橼酸盐反应的关系。结果1751名献血者中,出现枸橼酸盐反应91例,其中女性枸橼酸盐反应最多为11%,中度反应发生率较高;男性枸橼酸盐反应为2%(P〈0.01),多为轻度反应,循环量越多发生枸橼酸盐反应的比例越高(P〈0.01)。结论对发生枸橼酸盐反应的高发献血者采取有效的预防,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使其成为捐献血小板的固定献血者,不断壮大无偿单采的献血队伍,满足临床对单采血小板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并探究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选择自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于我站首次单采血小板120位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献血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结果两组献血者组内比较,护理后献血者的心理状态显著优于护理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献血者组间比较,观察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献血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的改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增加献血者的热情,可以在献血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输注单采血小板对血液病患者提高血小板数量的作用.方法 比对66例血液病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输注疗效的判断.结果 ①输注单采血小板24 h后,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数量有明显的提高.②几种血液病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有效率不同,畸形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为60.7%其他几种白血病输注有效率各不一样.结论 输注单采血小板在治疗各种血液病当中对减少和预防出血有显著的作用.血小板的输注因个体而异,减少重负输注,因而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5.
李敏玲  林绮敏 《中国当代医药》2022,29(9):115-117+121
目的 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有建设性的血小板献血者保留对策。方法 基于肇庆市中心血站数据库管理系统,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肇庆市中心血站数据库中3073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率情况,分析献血者流失影响因素。结果 在3073名调查对象中,献血者首次血小板捐赠后24个月内再次或多次参加血小板捐赠者1935名为对照组,仅捐赠一次者1138名为观察组,血小板献血者流失率为37.03%。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的年龄、性别、自感身体健康状况、职业、文化程度、献血的认知程度、献血动机及献血体验感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献血的认知程度、献血动机及献血体验感受是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根据血小板献血者流失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有针对性制定血小板献血者保留策略,并提高献血服务质量,以达到减少血小板献血流失目的和提高新招募计划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型号血细胞分离机在采集后引起的溶血情况,分析和探讨不同单采血小板采集设备及程序造成的溶血差异、原因及对应的解决措施是否能减少溶血的发生。方法 选择本站三种不同品牌和型号的血细胞分离机共8台,其中Terumo的Trima共4台, Fresenius Kabi的AmiCORE共3台及Amicus 1台,每台设备各采集健康献血者的血小板10例,共采集健康献血者80例。又单独考虑Trima的血浆还输模式影响,故每台Trima又各采集健康献血者10例,总计研究例数120例。比较三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前后的游离血红蛋白(Hb)水平、Hb阳性率、在相同和不同型号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后回血管道游离Hb水平、Trima设备在开启和未开启血浆回输模式下采集后回血管道游离Hb水平和阳性率。结果 采集前,游离Hb均为阴性(<0.06 g/L);采集后,在3台AmiCORE和1台Amicus设备的回血管道中测得游离Hb水平均低于标准水平,但在4台Trima设备的回血管道中均测到游离Hb水平高于标准水平。Trima品牌型号的4台仪器回血管道内游离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8.
<正>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尤其是创伤的救治中,输血往往是常用的有效的拯救患者生命的方法。而在血液的采集、运送、分离或保存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尤其是操作不当或保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基于精准招募策略下顺德区中心血站(以下简称“本站”)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特征及采供情况,为进一步完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精准招募的长效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的620名新增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和5446人次单采血小板捐献的献血者资料,以及单采血小板的采集总量、供应总量作为观察组;2017年1月~2019年12月的461名新增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和4663人次单采血小板捐献的献血者资料,以及单采血小板的采集总量、供应总量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宣传招募方式进行招募,观察组在传统宣传招募方式的基础上引入精准招募策略进行招募。比较两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人次的特征(包括文化程度、职业、年龄、性别),新增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特征(包括职业、年龄、性别),单采血小板采集、供应情况(包括单采血小板采集总量、血小板供应总量、血小板采供比)。结果 两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人次的文化程度、职业、年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人次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增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职业、年龄、性别比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凝血因子联合输注治疗急性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于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治疗的急性大出血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单采血小板输注治疗,研究组给予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凝血因子联合输注治疗.分别于输注前1 h、输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