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化疗联合G-CSF动员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化疗联合造血生长因子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1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采用化疗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 CSF)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 ,检测采集物中有核细胞及CD34+ 细胞数量。结果 19例共采集 5 6次 ,化疗结束至采集开始平均 11 5 (6~ 19)天。获有核细胞数平均 4 0 0 (1 6 4~ 6 4 6 )×10 8/kg ;CD34+ 细胞数平均 6 78(0 0 5~ 2 3 33)× 10 6/kg。CD34+ 细胞≥ 2 5× 10 6/kg的比率为 78 9%(15 /19,95 %可信区间为 5 4 %~ 96 % ) ;CD34+ 细胞≥ 5 0× 10 6/kg的比率为 5 2 6 % (10 /19,95 %可信区间为 2 9%~ 76 % )。仅 3例 (15 79% ,95 %可信区间为 3%~ 4 0 % )CD34+ 细胞 <2 0× 10 6/kg。CD34+细胞产率与病程、动员前化疗次数、Drake化疗积分、动员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相关 ,而与年龄、疾病状态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动员效果也与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相关。结论 化疗联合rhG CSF方案应用在大多数血液系恶性肿瘤患者中可获得足够的干祖细胞。对于动员病程长、化疗次数多、Drake化疗积分高、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动员效果不良。 相似文献
2.
2008年12月,美国FDA批准了Genzyme公司开发的一个CXCR4趋化因子受体拮抗剂普来沙福(plerixafor/Mozobil),用于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造血干细胞自骨髓进人外周血循环,以供采集并进行自体移植。本文简要介绍这一新药及其临床前景和市场趋势。 相似文献
3.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有效方法,特别是可作为初次缓解后的巩固治疗手段,也可用于复发/难治患者挽救治疗。新药虽然改善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但仍然不能替代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干细胞移植仍是目前推荐的首选移植方式。它可延长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但不能彻底治愈疾病。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唯一有可能治愈骨髓瘤的方法,但移植后疾病复发及较高的相关死亡率抵消了其可能带来的收益,目前仅推荐作为高危年轻患者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进展型多发性硬化(MS)患者造血干细胞动员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4例继发进展型MS患者纳入研究,给予G-CSF5μg/(kg·d)4~6d动员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后经血细胞分离机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细胞和单个核细胞绝对数,并观察应用G-CSF后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发生率。于动员前及动员后分别评定患者的扩展残疾状态评分(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结果:采集物中CD34+细胞为(2.68±0.89)×106/kg,单个核细胞为(2.98±1.19)×108/kg。移植后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3d(9~17d),血小板恢复至〉50×10^9/L的中位时间为16d(11~21d)。移植相关死亡率为0。在G-CSF动员过程中有17例患者(50%)出现肌痛及乏力症状,未用药物治疗症状消退。2例患者在用药期间EDSS评分增加0.5分,与动员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结论:对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单用G-CSF动员可以达到有效安全的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5.
国产基因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进口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C57小鼠环磷酰胺(CPA)应用所造成的骨髓抑制,无论在化疗药与造血因子同时应用的治疗组或造血因子先于化疗药应用的预防组,均显示出对造血干细胞明显的动员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P<0.001);rhGM-CSF升高白细胞(WBC)的作用稍次于rhG-CSF,但增加骨髓DNA含量作用稍强于rhG-CSF,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rhGM-CSF对骨髓干细胞中分化程度低的集落刺激作用强于分化程度高的小丛和大丛,rhG-CSF恰好相反。各测定指标显示:两种造血因子作用无显著差异。各药皆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抗CD49d单克隆抗体穴McAb雪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穴rhG-CSF雪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对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经放、化疗预处理的BALB/c小鼠,分别接受经rhG-CSF(实验1组)、抗CD49dMcAb(实验2组)、抗CD49dMcAb联合rhG-CSF(实验3组)动员的同系小鼠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观察受体小鼠的4周存活率及外周血白细胞(WBC)、骨髓单核细胞(BMNC),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及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等指标。结果实验3组小鼠的4周存活率、WBC、BMNC,CFU-GM、CFU-S数均明显高于实验1和2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抗CD49dMcAb联合rhG-CSF应用能协同动员小鼠外周血干细胞,并能成功重建同系小鼠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8.
国产基因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进口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C57小鼠环磷酰胺(CPA)应用所造成的骨髓抑制,无论在化疗药与造血因子同时应用的治疗组或造血因子先于化疗药应用的预防组,均显示出对造血干细胞明显的动员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P〈0.001),rhGM-CSF升高白细胞(WBC)的作用稍次于rhG-CSF,但增加骨髓D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药房》2015,(14):1873-1876
目的:跟踪马法兰用于多发性骨髓瘤(MM)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预处理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将马法兰200、140 mg/m2作为HSCT预处理方案并比较两种方案治疗MM的疗效,以及马法兰其他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马法兰200 mg/m2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疗效好、并发症少,临床上可作为初诊年龄小于65岁MM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马法兰140 mg/m2在ASCT中作为预处理方案治疗MM的作用是肯定的,但在HSCT中的临床作用尚需进一步论证。马法兰200 mg/m2与140 mg/m2作为预处理方案在HSCT中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两者之间的优劣性尚无明确一致的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化疗联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用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动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估计动员效果差)使用化疗药物24~48 h后接受rhIL-11(25 μg·kg-1·d-1)和G-CSF(10 μg·kg-1·d-1)皮下注射直至干细胞采集结束.观察应用rhIL-11后的动员效果、不良反应及移植后造血重建、并发症和临床转归.结果 患者耐受良好,动员后(1.40±0.55)次干细胞采集可获足量CD34 细胞.移植后9~11 d内达到造血重建,血小板低于20×109/L时间为0~1 d,无出血表现.随访(28.8±8.58)个月,2例分别于移植后8、10个月复发,2例持续完全缓解,1例病情稳定.结论 化疗联合rhIL-11和G-CSF方案具有良好的动员效果,且血小板重建迅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损害的影响。方法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600μg每日皮F注射5d,第5天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并制成悬液,将干细胞悬液肌内注射入患者双下肢。于移植后3个月分别检测患者胫、腓感觉及运动神经的变化。结果对48条下肢进行了有效评价,胫运动神经的潜伏期缩短,治疗前为(4.91±1.42)ms,治疗后为(4.56±1.47)ms(P〈0.05)。胫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加快,治疗前为(10.23±16.51)m/s,治疗后为(31.33±13.50)m/s(P〈0.05)。胫感觉神经波幅增加,治疗前为(0.18±0.34)mv,治疗后为(0.78±0.93)mv(P〈0.05)。而胫运动神经波幅、胫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改善。腓运动神经的潜伏期缩短,治疗前为(4.18±2.92)ms,治疗后为(3.81±2.93)ms(P〈0.05)。腓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加快,治疗前为(37.45±15.59)nVs,治疗后为(40.69±15.96)m/s(P〈0.05)。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加快,治疗前为(30.89±20.31)m/s,治疗后为(43.23±17.36)m/s(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明显改善糖尿病下肢周围神经损害患者的胫感觉神经、腓感觉及运动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3.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动员外周血干细胞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 CSF)注射液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PBSC)的效果。方法 :对 6例恶性血液病病人 ,1d内静脉注射长春新碱 1~ 2mg·m- 2 及环磷酰胺 4~ 7g·m- 2 (分 4次 ,间隔 4h) ,外周血白细胞降至 1×10 9·L- 1以下时 ,加rhG CSF 6~ 8μg·kg- 1,皮下注射 ,qd× 5~ 7d ;对 4例健康供者在采集PBSC前 5d予rhG CSF 6~ 8μg·kg- 1,皮下注射 ,qd× 5d。白细胞升至 10× 10 9·L- 1以上时采集PSBC ,并进行CD+ 34 及粒 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 GM )检测。结果 :一次收集单个核细胞计数 (3.9±s 1.7)×10 8·kg- 1;CD+ 34 (4 .8± 2 .3)× 10 8·kg- 1;粒 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5± 3)× 10 4 ·kg- 1。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rhG CSF无论对病人自体还是对健康供者均能安全、高效地动员PBSC ,满足移植所需要。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不同方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骨髓干细胞动员效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不同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旨在寻找最佳的动员方案。方法A组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μg,每日1次,皮下注射,连续5d;B组予以G-CSF300μg,每日2次,皮下注射,连续5d,第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干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细胞数量。结果两组在用药前及用药后第2、3、4、5、6、7、8天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上无统计学差异;但是,两组在用药后第3、5、6、7天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7、0.019、0.011、0.005),B组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要高于A组;在应用两组动员方案后,外周血中白细胞、CD34+细胞数量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均显示峰型曲线,在动员后第5天,且B组曲线要明显高于A组;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白细胞变化呈正相关(r=0.659),与体重变化呈负相关(r=-0.536),与性别、年龄变化及AMI发生时间没有相关性。结论行G-CSF300μg,每日2次组动员的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的动员效率要明显优于300μg,每日1次组。 相似文献
17.
自身免疫病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动员、采集和纯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病患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和纯化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7例确诊自身免疫病患予环磷酰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CliniMACS系统对其中11例患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CD34^ 细胞阳性分选,流式细胞仪检测分选前后CD34^ 细胞纯度及淋巴细胞各亚群。结果:1例动员中并发尿崩症,2例动员失败。11例分选后CD34^ 细胞纯度平均96.1%,回收率70.14%;CD3^ 、CD19^ 、CD14^ 细胞分别去除10^3/kg,10^2/kg,10^3/kg。结论:对自身免疫病患采用环磷酰胺+G-CSF方案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方法可靠,安全性好;外周血干细胞的纯化方法可获得高纯度和高回收率的CD34^ 细胞,并极大限度的去除T、B等细胞。 相似文献
18.
19.
黄仲夏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3,(5):4-7
多发性骨髓瘤(MM)是好发于中老年的恶性浆细胞病,由于新药的应用,近年来其生存期明显延长,可以视为慢性病。但仍不可治愈,终将复发进展。国际MM工作组在2003年按有无器官损害将MM重新定义为有症状性、无症状性MM,制定了诊断标准,同时对临床上无症状性MM可暂观察,发展至症状性MM时需要化疗,规范了MM的诊断和治疗。目前,MM的治疗主要为靶向药物沙利度胺、硼替佐米(万珂)及来那度胺(lenalidomide)与如环磷酰胺、阿霉素等传统化疗药物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化疗,其中以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及地塞米松组成的化疗方案最为推崇。年轻的符合条件的MM患者,可考虑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对上述药物均耐药的难治复发的患者可考虑新药临床试验。基于MM慢性病特点,其整体治疗策略及全程慢病管理模式非常重要,即对于适合化疗的MM患者,一线诱导化疗46或更多周期治疗有效后,采取巩固26或更多周期治疗有效后,采取巩固24个疗程(或干细胞移植治疗)后,转入有效维持治疗,延缓复发及复发后再诱导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