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化疗联合G-CSF动员恶性血液病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使用化疗联合造血生长因子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19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采用化疗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 CSF)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 ,检测采集物中有核细胞及CD34+ 细胞数量。结果  19例共采集 5 6次 ,化疗结束至采集开始平均 11 5 (6~ 19)天。获有核细胞数平均 4 0 0 (1 6 4~ 6 4 6 )×10 8/kg ;CD34+ 细胞数平均 6 78(0 0 5~ 2 3 33)× 10 6/kg。CD34+ 细胞≥ 2 5× 10 6/kg的比率为 78 9%(15 /19,95 %可信区间为 5 4 %~ 96 % ) ;CD34+ 细胞≥ 5 0× 10 6/kg的比率为 5 2 6 % (10 /19,95 %可信区间为 2 9%~ 76 % )。仅 3例 (15 79% ,95 %可信区间为 3%~ 4 0 % )CD34+ 细胞 <2 0× 10 6/kg。CD34+细胞产率与病程、动员前化疗次数、Drake化疗积分、动员前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相关 ,而与年龄、疾病状态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动员效果也与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恢复时间相关。结论 化疗联合rhG CSF方案应用在大多数血液系恶性肿瘤患者中可获得足够的干祖细胞。对于动员病程长、化疗次数多、Drake化疗积分高、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动员效果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进展型多发性硬化(MS)患者造血干细胞动员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4例继发进展型MS患者纳入研究,给予G-CSF5μg/(kg·d)4~6d动员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后经血细胞分离机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细胞和单个核细胞绝对数,并观察应用G-CSF后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发生率。于动员前及动员后分别评定患者的扩展残疾状态评分(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结果:采集物中CD34+细胞为(2.68±0.89)×106/kg,单个核细胞为(2.98±1.19)×108/kg。移植后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的中位时间为13d(9~17d),血小板恢复至〉50×10^9/L的中位时间为16d(11~21d)。移植相关死亡率为0。在G-CSF动员过程中有17例患者(50%)出现肌痛及乏力症状,未用药物治疗症状消退。2例患者在用药期间EDSS评分增加0.5分,与动员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结论:对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单用G-CSF动员可以达到有效安全的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紫杉醇(TXL)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恶性实体瘤患者动员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效率和安全性。方法:10例恶性实体瘤患者入组,第1d给予化疗动员TXL175mg7m2~190mg7m2,在白细胞1.0×1097L左右时联合rhG-CSF5mg7Kg动员,分早晚2次皮下注射至采集结束,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MNC),每日采集1次,共2次,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占白细胞的百分率。结果:在给予化疗TXL中位8d后白细胞降至1.0×1097L左右,皮下注射G-CSF中位4d,即化疗动员TXL中位12d后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共采集20次。TXL动员获MNC6.12×1087Kg,CD34+细胞中位数7.05×1067Kg(1.89~11.84×1067Kg)。单次采集获得CD34+细胞大于2.0×1067Kg占总采集次70%;占总例数90%。所有患者均能耐受动员、采集全过程,相关不良反应较轻,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结论:TXL联合G-CSF是恶性实体瘤患者动员采集自体干细胞的有效安全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yper-CVAD/MA中的MA(甲氨喋呤+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动员恶性淋巴瘤患者造血干细胞的有效性。方法:25例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环磷酰胺+G-CSF方案(对照组)和Hyper-CVAD/MA+G-CSF方案(研究组)动员造血干细胞,观察动员效果、安全性。结果:研究组都1次采集成功,比对照组明显缩短采集次数(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采集的CD34+细胞总数分别为(5.45±4.63)×106/kg、(3.04±0.74)×106/kg,差异变化相近(P〉0.05);两组感染发生率相仿(P〉0.05);两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Hyper-CVAD/MA+G-CSF方案动员恶性淋巴瘤患者造血干细胞安全、有效、易于操作、又可起到移植前体内净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普乐沙福对实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不佳患儿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实体瘤造血干细胞动员不佳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应用普乐沙福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分析干细胞动员血象变化、采集结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外周血(PB) CD34+细胞计数<10 cells/μl及第1天采集物CD34+细胞计数<1.5×106/kg时及时加用普乐沙福;加用普乐沙福后1例采集1次,1例采集2次,3例采集3次。5例患儿中3例采集成功。未出现乏力、失眠、腹痛、腹泻、头晕、关节痛等不良反应。3例患儿已行自体干细胞移植,粒细胞及血小板均植入。结论 外周血CD34+细胞计数<10 cells/μl及第1天采集物CD34+细胞计数<1.5×106/kg时加用普乐沙福获得采集成功普乐沙福用于实体瘤动员不佳患儿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剂量依托泊苷(VP-16)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对淋巴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8年5月经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的60例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60例患者均良好耐受动员、采集过程,造血重建顺利,无一例移植相关死亡。VP-16+G-CSF组全部采集成功,首次采集成功率为73%(44/60),采集优良率为17%(10/60),且采集物中CD34~+细胞计数高于化疗+G-CSF组。结论大剂量VP-16联合G-CSF方案总体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可控,是恶性淋巴瘤患者动员采集安全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树突状细胞(DC)前体细胞(pDC)亚群四色荧光检测方法,探讨以Lin-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细胞群和以CD34-Lin-HLA-DR+细胞群设门检测不同来源标本pDC亚群的适用性。方法以Lin-HLA-DR+细胞群和以CD34-Lin-HLA-DR+细胞群设门分别检测健康成人外周血、脐带血、骨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外周血pDC亚群各15例,比较两种设门方法的pDC检测结果。结果以该两种方法设门,pDC1/pDC2比值:外周血=脐带血>骨髓>G-CSF动员外周血;对同一种标本,两种设门方法之间比较,pDC1/pDC2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CD34-Lin-HLA-DR+/单个核细胞(MNC)与Lin-HLA-DR+/MNC比值、pDC/CD34-Lin-HLA-DR+比值与pDC/Lin-HLA-DR+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脐带血、骨髓、G-CSF动员外周血的CD34-Lin-HLA-DR+/MNC比值均显著性低于Lin-HLA-DR+/MNC比值,pDC/CD34-Lin-HLA-DR+比值显著性高于pDC/Lin-HLA-DR+比值。结论检测pDC亚群,对一般外周血标本,以Lin-HLA-DR+细胞群设门或以CD34-Lin-HLA-DR+细胞群设门,均可取得理想结果;对CD34+细胞含量相对丰富的脐带血、骨髓、G-CSF动员外周血等的标本,以CD34-Lin-HLA-DR+细胞群设门能明显优化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化疗联合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用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动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估计动员效果差)使用化疗药物24~48 h后接受rhIL-11(25 μg·kg-1·d-1)和G-CSF(10 μg·kg-1·d-1)皮下注射直至干细胞采集结束.观察应用rhIL-11后的动员效果、不良反应及移植后造血重建、并发症和临床转归.结果 患者耐受良好,动员后(1.40±0.55)次干细胞采集可获足量CD34 细胞.移植后9~11 d内达到造血重建,血小板低于20×109/L时间为0~1 d,无出血表现.随访(28.8±8.58)个月,2例分别于移植后8、10个月复发,2例持续完全缓解,1例病情稳定.结论 化疗联合rhIL-11和G-CSF方案具有良好的动员效果,且血小板重建迅速.  相似文献   

9.
自身免疫病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动员、采集和纯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病患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和纯化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7例确诊自身免疫病患予环磷酰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CliniMACS系统对其中11例患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CD34^ 细胞阳性分选,流式细胞仪检测分选前后CD34^ 细胞纯度及淋巴细胞各亚群。结果:1例动员中并发尿崩症,2例动员失败。11例分选后CD34^ 细胞纯度平均96.1%,回收率70.14%;CD3^ 、CD19^ 、CD14^ 细胞分别去除10^3/kg,10^2/kg,10^3/kg。结论:对自身免疫病患采用环磷酰胺+G-CSF方案动员外周血干细胞方法可靠,安全性好;外周血干细胞的纯化方法可获得高纯度和高回收率的CD34^ 细胞,并极大限度的去除T、B等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旨在寻找最佳的动员方案。方法A组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μg,每日1次,皮下注射,连续5d;B组予以G-CSF300μg,每日2次,皮下注射,连续5d,第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干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细胞数量。结果两组在用药前及用药后第2、3、4、5、6、7、8天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上无统计学差异;但是,两组在用药后第3、5、6、7天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7、0.019、0.011、0.005),B组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要高于A组;在应用两组动员方案后,外周血中白细胞、CD34+细胞数量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均显示峰型曲线,在动员后第5天,且B组曲线要明显高于A组;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白细胞变化呈正相关(r=0.659),与体重变化呈负相关(r=-0.536),与性别、年龄变化及AMI发生时间没有相关性。结论行G-CSF300μg,每日2次组动员的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的动员效率要明显优于300μg,每日1次组。  相似文献   

11.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结直癌术后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结直癌术后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例结直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FOLFOX4方案化疗;观察组所用化疗方案与对照组相同,同时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20 mL·d-1治疗,共10 d。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结果:对照组化疗后外周血CD3^+、CD4^+、NK细胞数量及CD4^+/CD8^+细胞比值较化疗前显著下降(P<0.05),CD8+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化疗后外周血CD3^+、CD4^+、CD8^+、NK细胞数量及CD4+/CD8+细胞比值较化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化疗后观察组外周血CD3^+、CD^4+、NK细胞数量及CD4+/CD8+细胞比值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CD8+细胞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能较好地保护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8.0Gy60Coγ射线照射小鼠长期存活率及远后效应的影响。方法 7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照射对照及rhG-CSF大、中、小剂量治疗共5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4组均接受8.0Gy60Coγ射线照射。治疗组小鼠于照射后0.5和24h两次分别皮下注射rhG-CSF1000、500和250μg/kg,随时记录各组动物存活率,照射后70、160和300d进行外周血细胞计数分析,300d时检测各组存活小鼠造血和免疫相关指标。结果照射对照组动物照后19d内全部死亡,平均存活时间(12.1±3.0)d;rhG-CSF1000μg/kg治疗组照射后30、100和300d存活率分别为86.7%、86.7%和80.0%,死亡小鼠平均存活时间较照射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照后300d时,rhG-CSF1000μg/kg治疗组的外周血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与正常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骨髓混合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数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rhG-CSF治疗组的CD4+/CD8+比值倒置且250μg/kg剂量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rhG-CSF治疗组造血和免疫器官的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结论 rhG-CSF1000μg/kg治疗可以显著提高8.0Gy60Coγ射线照射小鼠存活率,但照射后300d造血和免疫系统相关指标尚未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M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10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APBSCT治疗的41例继发进展型MS患者的临床资料。女性31例,男性10例,年龄24~56岁,中位年龄36岁。所有患者连续5d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5μg/kg动员造血干细胞。应用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28例患者应用CliniMACS免疫磁珠系统分选CD34^+细胞,将PBMC或CD34^+细胞置-80℃冰箱冻存。患者采用BEAM[becenum(camustine);etoposide(teniposide);cytosine arabinoside;melphalan]预处理方案:卡莫司汀300mg/m^2×1d;替尼泊苷150mg/m^2×4d;阿糖胞苷200mg/m^2×4d;美法仑140mg/m^2×1d。预处理后经静脉回输低温保存复苏的自体CD34^+细胞或PBMC。应用扩充神经功能残疾量表评判患者APBSCT后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程度,根据不良事件常用术语标准3.0版评判APBSCT的不良反应。结果:2例患者失访。39例患者治疗后随访6~100个月,平均51个月,其中16例缓解,8例稳定,15例移植后复发且病情进展。100个月累计疾病无进展生存率为55.5%。预处理后41例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均〈0.5×10^9/L,血小板均〈25×10^9/L。经支持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37例发生腹泻;3例发生替尼泊苷过敏反应;26例发生感染,其中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19例,会阴肛门周围皮肤软组织脓肿2例,败血症2例,肺部真菌感染、静脉置管处皮肤感染和消化道感染各1例;6例发生植入综合征;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APBSCT是治疗继发进展型MS较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使用期间应严密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脱氧核苷酸注射液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68例晚期胃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脱氧核苷酸注射液联合化疗,对照组给予单独化疗。随访21 d评估患者的骨髓抑制、体重改变及免疫功能。结果治疗组7 d后WBC计数为(3.9±1.3)×109/L,血小板计数为(65.2±23.7)×109/L,WBC恢复正常人数占63.2%,III度+IV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为10.5%;对照组分别为(3.0±1.2)×109/L、(48.8±21.4)×109/L、33.3%、4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4 d,CD3+(62.3±18.7 VS 55.4±16.8),CD4+(39.1±14.2VS 38.3±5.0),NK细胞(33.5±12.6 VS 24.4±11.2)水平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治疗21 d后,治疗组肌肉不良事件发生率、肝损伤事件发生率、医院感染发生率、体重增加量、生活质量(KPS)评分提高≥10分分别为10.5%、5.3%、5.3%、(1.9±0.5)kg、65.8%;对照组则分别为50.0%、20.0%、33.3%、(-0.8±0.2)kg、4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脱氧核苷酸注射液减轻晚期胃癌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激活免疫功能,提高胃癌患者的体重,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1例76岁男性患者因肺部感染给予米卡芬净5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次/d。首次用药后90 min,患者出现寒战、发热,尿色呈暗褐色。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25.2×10^9/L,血红蛋白73 g/L,血小板计数179×10^9/L,尿素氮6.4 mmol/L,肌酐96μmol/L,降钙素原14.13 ng/ml,凝血酶原时间17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4 s,D-二聚体8.7 mg/L;尿白细胞(+++),隐血(+++),尿胆原(+++),酮体(+++),尿蛋白(+++),亚硝酸盐阳性。考虑为急性溶血反应。停用米卡芬净,静脉注射甲泼尼龙40 mg,并给予水化利尿和碱化尿液治疗。患者尿量在4 h内由100-150 ml/h减至10-20 ml/h,尿色呈酱油样。次日复查:白细胞计数18.6×10^9/L,红细胞计数1.7×10^12/L,血红蛋白57 g/L,血小板计数116×10^9/L,网织红细胞0.05;白蛋白25 g/L,间接胆红素20.4μmol/L,天冬氨酸转氨酶108 U/L,丙氨酸转氨酶42 U/L,尿素氮17.9 mmol/L,肌酐230μmol/L,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考虑并发急性肾衰竭。给予积极抗感染治疗,同时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性治疗、输注红细胞悬液、输注血浆。10 d后,患者仍处于无尿状态,黄疸进行性加重,家属放弃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HIV阳性的海洛因依赖者戒毒前后(120天)CD4^+T细胞的变化趋势,探讨戒毒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共有HIV阳性海洛因依赖者19例和同期HIV阴性海洛因依赖者25例入选本项研究。在入所7天内及戒毒120天后两次采集外周血,经流式细胞仪进行CD4^+T细胞检测计数,SPSS11.5软件包统计分析。结果:HIV阳性与阴性者CD4^+T细胞计数均值差异显著,HIV阳性的海洛因依赖者入所时CD4^+T细胞计数值多数低于450×10^6/5,也有部分高于450×10^6/L.HIV阴性的海洛因依赖者CD4^+T细胞计数均值戒毒后轻微下降。HIV阳性者CD4^+T细胞计数均值戒毒后轻微上升,但两组间戒毒前后差值无统计学意义,组内CD4^+T细胞计数戒毒前后无统计学差异。HIV阳性,且入所时CD4^+T细胞值低于450×10^6/L的海洛因依赖者,戒毒120天后CD4^+T细胞计数值显著上升,戒毒前后计数配对t检验,P〈0.01,差异高度显著。结论:海洛因依赖合并HIV感染且己表现免疫功能受损者戒毒有助于其CD4^+T细胞回升,从而延缓艾滋病发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加黄芪对创伤大鼠细胞免疫功能CD4+/CD8+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即正常对照组(A),创伤对照组(B),创伤后肠内营养治疗组(C)和肠内营养加黄芪治疗组(D)。双侧股骨离断及胃管置入术建立创伤及肠内营养模型,早期(创伤后3~5h)给予肠内营养及肠内营养加黄芪连续治疗6d,取血测定免疫指标T细胞表型CD4+,CD8+含量。结果创伤后大鼠肠内营养及加黄芪治疗后,CD4+细胞、CD4+/CD8+值C,D组均高于B组(P<0.05),以D组明显(P<0.01)。结论创伤后大鼠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早期肠内营养及肠内营养加黄芪可改善其细胞免疫功能,对创伤机体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艳  李静  彭军  贺碧霞  张红  丁启龙 《药学进展》2011,35(6):270-277
目的:考察米非司酮对单用或合并使用胰岛素和地塞米松诱导的胰岛素抵抗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将常规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胰岛素(5×10^-6、5×10^-1和5×10^-8mol·L^-1)组,地塞米松(3×10^-5和3×10^-6mol·L^1)组,胰岛素(2.5×10^-8mol·L^-1)+地塞米松(1.5×10^-6和1.5×10^-7mol·L^1)组。培养24或48h后,测定各组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以考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形成情况,并通过胰岛素刺激和模型持续时间研究进一步验证造模效果。2)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米非司酮(1×10^-5、1×10^-6和1×10^-7mol·L^1)组,胰岛素(5×10^-7mol·L^1)组,胰岛素(5×10^-7mol·L^-1)+米非司酮(1×10^-5、1×10^-6、1×10~×10^-7mol·L^1)组,地塞米松(3×10^-5mol·L^-1)组,地塞米松(3×10^-5mol·L^-1)+米非司酮(1×10^-5、1×10^-6和1×10^-7mol·L^1)组,胰岛素(2.5×10^-5mol·L^1)+地塞米松(1.5×10^-6mol·L^1)组,胰岛素(2.5×10^-8mol·L^-1)+地塞米松(1.5×10^-6mol·L^-1)+米非司酮(1×10^-5、1×10^-6和1×10^-7mol·L^1)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药物培养24或48h,然后对各组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一氧化氮含量、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力单位进行测定,以考察细胞功能状态变化。结果:1)胰岛素(5×10^-7mol·L^-1)作用24h可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发生胰岛素抵抗并可维持24h,地塞米松(3×10^-5mol·L^-1)作用48h可诱导细胞的胰岛索抵抗并可维持36h,胰岛素(2.5×10^-8mol·L^-1)+地塞米松(1.5×10^-6molL^-1)共同作用48h可诱导细胞的胰岛素抵抗并可维持24h。2)地塞米松(3×10^-5mol·L^-1)+米非司酮(1×10^-5和1×10^-6mol·L^-1)组,以及胰岛素(2.5×10^-8mol·L^-1)+地塞米松(1.5×10^-6mol·L^-1)+米非司酮(1×10^-5和1×10^-6mol·L^-1)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量、一氧化氮含量、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和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力单位分别显著高于地塞米松(3×10^-5mol·L^-1)组和胰岛素(2.5×10^-8mol·L^-1)+地塞米松(1.5×10^-6mol·L^-1)组;胰岛素(5×10^-5mol·L^-1)+米非司酮(1×10^-5、1×10^-6和1×10^-7mol·L^-1)组细胞的上述指标则与胰岛素(5××10^-7mol·L^-1)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胰岛素、地塞米松单独使用及合用均可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出现胰岛素抵抗并持续一定时间;米非司酮可改善地塞米松及地塞米松+胰岛素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内皮细胞的功能紊乱,而对胰岛素诱导的胰岛素抵抗无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用于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对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38 ~ 79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每组30例.2组患者术毕清醒后,均接静脉自控镇痛泵.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组泵中药物配制为地佐辛0.25 mg/kg±舒芬太尼1.5 μg/kg±托烷司琼6 mg;舒芬太尼组为舒芬太尼2.5μg/kg±托烷司琼6 mg.2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麻醉方法.2组患者术后各时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行镇痛效果评价;分别于麻醉前(基础值,T0)、术毕(T1)及术后12 h(T2)、24 h(T3)、48 h(T4)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自然杀伤细胞水平.结果 2组患者术后各时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T0时比较,T1~T4时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组和舒芬太尼组患者CD3+、CD4+水平均明显降低[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组:(47.2±6.3)%、(46.5±6.8)%、(46.8±7.4)%、(47.6±7.8)%比(54.2±8.7)%,(26.7±3.2)%、(25.8±3.0)%、(25.1±3.3)%、(28.1±3.6)%比(32.6±2.6)%;舒芬太尼组:(46.8±7.2)%、(45.7±6.4)%、(42.6±5.9)%、(46.1±6.9)%比(54.8±8.5)%,(26.3±3.1)%、(24.4±2.9)%、(21.2±2.8)%、(27.4±3.2)%比(33.2±2.1)%,均P<0.05],T1~T3时2组患者自然杀伤细胞水平低于T0[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组:(9.3±0.8)%、(8.9±1.3)%、(10.2±1.4)%比(13.8±1.2)%;舒芬太尼组:(9.5±0.7)%、(9.0±1.1)%、(8.6±1.2)%比(13.6±1.3)%,均P<0.05].2组各时点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组T3时CD3+、CD4+、自然杀伤细胞水平明显高于舒芬太尼组(P<0.05);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组T4时自然杀伤细胞水平已恢复到T0水平,明显高于舒芬太尼组(P<0.05).结论 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与单纯舒芬太尼术后静脉镇痛都能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但前者更有利于肿瘤患者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