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通过肌钙蛋白Ⅰ(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比较研究,探讨各指标对于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3例AMI患者分成未溶栓组和溶栓再通组,采用Access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两组患者血清cTnI、CK、CK-MB的检出时间、达到高峰时间及恢复时间,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比较.结果 cTnI升高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灵敏度高于CK、CK-MB;在心肌梗死后cTnI的增高和峰值出现时间均先于CK和CK-MB,且增高持续时间长.结论 cTnI的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AMI,对延迟入院的AMI患者检测cTnI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肌红蛋白(Mb)、肌钙蛋白Ⅰ(cTnⅠ)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冠脉再通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Mb、cTnⅠ、CK-MB浓度的变化,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再通组(73例)和溶栓未通组(33例)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组Mb、cTnⅠ和CK-MB达到峰值浓度的时间较未通组明显提前(P<0.05),其中Mb较cTnⅠ、CK-MB峰值出现更早,分别为(5.9±2.5)h、(14.5±3.2)h和(14.8±3.9)h(P<0.01);Mb、cTnⅠ和CK-MB对判断冠脉再通的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清Mb、cTnⅠ和CK-MB可以较好地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再通,其中Mb较cTnⅠ、CK-MB能更早的判定冠状动脉是否再灌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肌钙蛋白I(cTnL)的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AMI患者进行血清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正常对照组40例。结果诊断AMI,cTnL敏感为100%,特异性97.5%(39/40),准确性99%(95/96);CK-MB的敏感性为85.7%(48/56),特异性为60%(24/40),准确性为75%(72/96)。CtnI持续阳性的平均时间为7d,而CK-MB在发病平均3天后就恢复正常。结论cTnI对于AMI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AMI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与常用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31例AMI病人的同一血标本,同时检测cTnI和CK-MB,然后进行两者比较。结果 cTnI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CK-MB,其敏感性分别为96.7%和80.6%,P<0.05;特异性分别为94.4%和77.7%,P<0.05。结论 心肌肌钙蛋白I对于AMI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具有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且严重危及生命的心脏疾病,早期诊断AMI对及时治疗及转归都有重要意义。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为心肌损伤最特异、最敏感的血清标志物之一,可敏感地检测出心肌小灶性可逆性损伤。本文通过对我院50例AMI患者和41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检测分析,探讨cTnⅠ和CK-MB在诊断AMI中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肌钙蛋白I(cTnI)的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AMI患者进行血清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正常对照组40例。结果诊断AMI,cTnI敏感性为100%,特异性97.5%(39/40),准确性99%(95/96);CK-MB的敏感性为85.7%(48/56),特异性为60%(24/40),准确性为75%(72/96)。cTnI持续阳性的平均时间为7d,而CK-MB在发病平均3天后就恢复正常。结论cTnI对于AMI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AMI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连芳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18):30-3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治疗中血清肌钙蛋白T(cTn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测定了33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成功、溶栓失败及未溶栓者cTnT峰值变化.结果 溶栓成cTnT呈双峰的百分比显著高于溶栓失败及未溶栓者;溶栓成功者cTnT首峰时间较未溶栓组(包括溶栓失败着)提前;AMI后溶栓组与未溶栓组(包括溶栓失败者)14/38h、12/72h的cTnT比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溶栓成功者cTnT成双峰,其首峰提前至16h,峰值高于未溶栓或溶栓失败者,系列血清cTnT测定有助于判断溶栓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T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92例,测定肌钙蛋白Tn T,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值。结果 AMI中Tn T阳性率为96.74%,CK阳性率为77.17%,CK-MB阳性率为78.26%。Tn T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K和CK–MB。结论肌钙蛋白T因其高特异性和高敏感性对AMI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快速检测心肌肌钙蛋白T(c Tn T)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均应用12导联心电图进行详细检查,如有必要则与其他导联方法进行联合检测,采集静脉血以便检测c Tn T、血清心肌酶。结果 88例患者经心电图检测后首次得到确诊者56例(63.64%);经c Tn T检测首次呈现阳性者76例(86.36%),c Tn T与血清心肌酶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 Tn T及心肌酶检测后,两者符合率明显高于心电图检查结果 (P<0.05)。心电图的拟诊到确诊时间对于c Tn T与心肌酶的检测更具有适用性(P<0.05)。结论 快速检测c Tn T能够对急性心肌梗死予以及早诊断,准确性、特异性、灵敏度高,而且联合心电图检测,可以使得急性心肌梗死及早诊断率明显上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张纪元  郝瑞军 《贵州医药》2022,46(5):780-781
目的 探讨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在本院诊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240例,检测所有患者入院时的血清CK、CK-MB、hs-cTnT水平,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判断心肌梗死发生情况并进行诊断价值分析。结果 在240例患者中,诊断为心肌梗死48例(20%)。心肌梗死组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血脂(TC、TG、HDL-C、LDL-C)、吸烟、收缩压、舒张压等与非心肌梗死组对比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组的血清CK、CK-MB、hs-cTnT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心肌梗死组(P<0.05)。ROC分析显示血清CK、CK-MB、hs-cTnT诊断心肌梗死的AUC均>0.9。结论 心肌梗死患者表现为血清CK、CK-MB、hs-cTnT的高表达,而CK、CK-MB、hs-cTnT也可作为鉴别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h(hs—CRP)、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T酶(CK—MB)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8例心肌梗死胸骨后疼痛发作2~6h的患者及48例心肌梗死胸骨后疼痛发作12~24h的患者采用免疫散射比浊定量法检测其血清CPR.采用免疫抑制法检测CK—MB.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其血清cTnI,并与39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两AMI组患者的CRP、cTnI及CK—MB浓度较正常对照组高;联合检测CRP+CK—MB、CRP+cTnI+CK—MB、cTnI+CRP阳性检出率均为100.0%.结论联合检测hs-CRP、cTnI在AMI早期诊断中有很高的特异性及灵敏度,可作为AMI的预后临测及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血清肌钙蛋白Ⅰ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入院时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 105例AMI患者在入院时取静脉血作血清cTnI浓度检测,按急性胸痛发作至入院时间的不同将病人分组,比较各组内存活与死亡病人的血清cTnI浓度。结果 0~3、~6、~12小时组内死亡病例入院时血清cTnI浓度均明显高于存活病例(P值均<0.05)。结论 较高的入院时血清cTnI浓度提示住院期间心源性死亡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3.
周一薇  黄飞翔 《中国医药》2011,6(11):1305-130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肌钙蛋白I(cTnI)峰值与早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住院AMI患者16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cTnI峰值水平将患者分为A(cTnI <6 μg/L)、B( cTnI 6~60μg/L)、C(cTnI> 60 μg/L)3组,分别为48、96、18例.分析不同cTnI峰值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新发心力衰竭发生率和院内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B、C组cTnI峰值及LVEF分别为(2.4±1.6) μg/L、(55.5±4.3)%,(22.8士14.2)μg/L、(52.8±4.7)%,( 157.4±115.9) μg/L、(45.2±5.2)%.A组cTnI峰值最低,而LVEF值最高;C组cTnI峰值最高,而LVEF值则最低.A组与B组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与A组或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死亡病例,心源性休克及新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最低[分别为2.1%(1/48)、6.2% (3/48)],B组院内死亡率为4.2%(4/96),心源性休克及新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分别是7.3%(7/96)和18.7%(18/96),与A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院内死亡率达27.8%(5/18),心源性休克发生率38.9%(7/18),新发心力衰竭发生率为55.6% (10/18).C组与A组及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nI峰值与AMI的早期预后密切相关,cTnI峰值越高其早期预后越差,LVEF越低,新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院内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异常变化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AMI患者46例,发病后分别于7、10、14d采血测定血清cTnI,将患者分为A组28例,血清cTnI变化符合AMI正常规律;B组18例,血清cTnI变化异常,延迟下降或下降后又升高,随诊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的恶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死亡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MI患者血清cTnI异常变化可预测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指标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范围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本院心内科2011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测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TnT、CK-MB和cTnI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cTnT、CK-MB和cTnI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梗死范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7 d后,患者cTnT、CK-MB和cTnI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TnT、CK-MB和cTnI与梗死范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2、0.932和0.9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梗死范围患者cTnT、CK-MB和cTnI指标存在明显界限。结论 cTnT、CK-MB和cTnI 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明显升高,指标升高程度与急性心肌梗死范围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介入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刚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6):675-676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行冠状动脉内成型加支架置入术的疗效与静脉内溶栓治疗进行对比评价。方法:对51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AMI患者,与同期146例行静脉内溶栓治疗的AMI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急诊介入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98.2%,其中TIMI--3级血流为96.5%。术中、术后无死亡病例。其中8例因3例支血管病变而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随访3个月复发胸痛3例。静脉内溶栓组再通率67.1%,在院死亡13例。出院后随访3个月死亡5例,反复性胸痛及再梗死128例。结论:急诊介入是抢救心肌梗死,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中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I(c Tn I)、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动态变化情况。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42例AMI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人员100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H-FABP、c Tn I以及CK-MB的水平。结果观察组的H-FABP、c Tn I以及CK-MB的平均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FABP在0~4 h上升,6~8 h达峰值,24~30 h后回至正常;c Tn I在4~8 h上升,10~12 h达峰值,60 h后出现回落;CK-MB在4~8 h上升,10~15 h达高峰,3 d后回至正常。结论采用H-FABP、c Tn I以及CK-MB检测AMI各具优势,H-FABP、c Tn I以及CK-MB联合检测可提高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性,提倡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肌红蛋白(Mb)、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冠脉再通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Mb、cTnI、CK-MB浓度的变化,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再通组(73例)和溶栓未通组(33例)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组Mb、cTnI和CK-MB达到峰值浓度的时间较未通组明显提前(P<0.05),其中Mb较cTnI、CK-MB峰值出现更早,分别为(5.9±2.5)h、(14.5±3.2)h和(14.8±3.9)h(P<0.01);Mb、cTnI和CK-MB对判断冠脉再通的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Mb、cTnI和CK-MB可以较好地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再通,其中Mb较cTnI、CK-MB能更早的判定冠状动脉是否再灌注。  相似文献   

19.
肖暖  韩喆  袁蓓  许金鹏 《中国医药》2011,6(11):1307-1309
目的 探讨缺血修饰蛋白(IMA)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急性胸痛患者47例,发病时间在3h以内,其中确诊为AMI者2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者18例,非心源性胸痛者3例.所有患者在就诊即刻和3、6、9、24h时间点动态检测IMA、H-FABP、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红蛋白(Mb)水平,对其敏感性与特异性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就诊即刻IMA、H-FABP、cTnI、CK-MB、Mb敏感性分别为65.3% (17/26)、69.2% (18/26)、15.4% (4/26)、15.4% (4/26)、42.3% (11/26);IMA、H-FABP联合检测敏感性为84.6% (22/26),与单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3h时,IMA、H-FABP、cTnI、CK-MB、Mb敏感性分别为80.8% (21/26)、92.3%(24/26)、23.1% (6/26)、34.6% (9/26)、76.9% (20/26);IMA、H-FABP联合检测敏感性96.2%(25/26),与单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h时CK-MB敏感性61.5% (16/26),IMA、H-FABP敏感性分别为88.4% (23/26)、96.2% (25/26),IMA、H-FABP联合检测敏感性高达100% (26/26),与单项指标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9h时IMA、H-FABP、cTnI、CK-MB、Mb敏感性分别为76.9%(20/26)、73.1%( 19/26)、96.2% (25/26)、96.2% (25/26)、92.3% (24/26),IMA、H-FABP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2.3% (24/26),与单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4 hcTnI、CK-MB敏感性为100% (26/26),此时检测cTnI、CK-MB敏感性优于IMA、H-FABP[分别为38.5% (10/26)和34.6% (9/26)],亦优于IMA、H-FABP联合检测[敏感性为50.0% (1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3h,IMA、H-FABP、cTnI、CK-MB、Mb的特异性分别为80.9%( 17/21)、90.5%( 19/21)、100.0% (21/21)、95.2% (20/21)、76.2%( 16/21).入院后6h,IMA、H-FABP、cTnI、CK-MB、Mb的特异性分别为95.2% (20/21)、85.7%( 18/21)、95.2%( 20/21)、85.7% (18/21)、71.4%( 15/21).在AMI早期IMA、H-FABP与cTnI、CK-MB检测AMI的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Mb的特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IMA和H-FABP对AMI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并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12月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观察再通情况、并发症发生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再通率为93.3%,其中,发病<6h内溶栓的再通率为100.0%;6~12h再通率为88.9%,>12~24h再通率为33.3%。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3%,死亡2例,死亡率为6.7%,其中1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为并发室颤最终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再通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有效降低病死率;且溶栓距发病时间越短,冠状动脉的再通率则越高,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