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了解甘孜州人民医院院前急救特点。方法对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甘孜州人民医院院前急救患者性别、年龄、病种、病情、死亡病种、急救半径、出诊时间、急诊诊断或主诉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甘孜州人民医院院前急救患者416例,男女比例为2.04∶1,患者平均年龄39.8岁;416例患者中前20种现场急救与转运患者疾病谱前4位依次为创伤(206例,49.52%)、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37例,8.89%)、急性中毒(37例,8.89%)、昏迷待查(28例,6.73%);出诊高峰时间主要分布于夜间(18:00~〈9:00),占50.00%(208/416);出诊里程:8 km以内占59.86%(249/416),8 km以外占40.14%(167/416)。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提高甘孜州人民医院院前急救质量与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上海嘉定南翔地区352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南翔地区院前急救患者性别、年龄、病种、出诊时间、地点等资料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南翔地区2006-12-11~2007-03-03院前急救患者352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院前急救患者352例,男女比为1.79∶1,平均年龄54.2岁;每天9∶00~12∶00、12∶00~15∶00和18∶00~21∶00为急诊呼救最高时间段;发生率最高的前5位病种依次为创伤(37.5%)、新生儿疾病(16.19%)、神经系统疾病(10.51%)、心血管系统疾病(9.09%)、消化系统疾病(2.84%);急救半径在5km以内达85.4%;出诊地点前5位依次为南翔医院194例(55.1%),南翔镇周边公路81例(23%),南翔镇居民家庭43例(12.2%),南翔福利院16例(4.5%),嘉定中心医院10例(2.8%)。结论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对人类健康和急诊学科建设有重大意义,该文结果为建立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和促进急诊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唐山市人民医院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方法 对唐山市人民医院2006年至2007年2 580例院前急救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急诊诊断和去向等.结果 2年内院前急救患者中各种外伤、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位居前三位,发病最高的三个年龄段为50~60岁,40~50岁,70~80岁;院前急救高峰为8:00~10:00,4:00~16:00,20:00~22:00,入院率为44.46%.结论 院前急救工作应以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分类、年龄、时间等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安排院前急救工作,组织培训专业人员,使患者得到最快、最好的院前救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舟山海岛新区儿童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急救处置现状。方法 收集浙江省舟山市急救指挥中心2019—2021年受理送往医院的14岁及以下儿童院前急救患者病历资料共1 381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院前急救儿童病例性别、年龄、疾病谱分布及时间分布等流行病学特征及急救处置现状。结果 儿童院前急救病例数2019年431例(31.2%),2020年468例(33.9%),2021年482例(34.9%);男女比例为1.3∶1;7~14岁病例数最多,占40.1%。高发期为3月(11.2%)、9月(12.7%)、10月(12.7%);出诊的两个高峰阶段分别在[07:00,09:00)、[15:00,17:00),占全天的45.2%(624/1 381)。疾病类别前5位依次为创伤、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急性中毒/理化伤害;病情程度以轻、中症为主,占85.0%(1 174/1 381),其中死亡病例15例(1.1%)的疾病类别主要是交通伤、溺水、触电。实施院前处置占84.4%(1 166/1 381),救治显效、有效占比逐年增加。结论 舟山海岛新区儿童院前急救的流行...  相似文献   

5.
袁逊  薛峰  夏根玉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185-186,188
目的调查东莞市塘厦镇2009年1~12月完整年度的"120"院前急救资料,为"120"院前急救的组织管理提供客观资料。方法以东莞市塘厦医院急诊科2009年1~12月完整年度的院前急救病历为基础,采用回顾性分析,对年龄、性别、出车时间、出车量、病种分类等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本组出车共3 755次,空车数674次(17.9%),2辆以上同时出车390次(10.39%),男性患者1 965例,女性患者1 116例,男女性别比为1.76∶1。时间段分布上在20:00~24:00、00:00~04:00、10:00~14:00形成3个急救高峰。高发年龄为20~29岁、30~39岁2个年龄组,占全部院前急救总数的61.06%。院前死亡占3.51%,以非创伤死亡为主。结论 (1)创伤仍是院前急救的主要方向。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社会治安的综合管理以及安全生产教育可望大大降低创伤的发病率。(2)重视对院前急救的制度建设。管理与合理投入、加强急救中心的急救技术培训对提高院前急救反应速度,提高对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我院急诊抢救病种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全年间所遇的2657例急诊抢救病人的性别、年龄、分科、病种、月份分布、就诊时间、死亡等临床资料。结果(1)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占我院急诊抢救病例的绝对多数,分别为47.53%、12.50%。(2)创伤和中毒占居相当比例,分别为7.75%、6.81%。(3)急诊抢救总死亡病例为172例,不明原因来院死亡达50例,(4)急诊抢救病人全年出现2个就诊高峰,分别是7 ̄9月和12 ̄1月,全天就诊高峰在16:00~0:00时。结论研究我院急诊抢救病种特点,能为急诊抢救医护培训、学科建设、急诊资源利用和科学管理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宁波市院前急救的现况。方法对宁波市急救中心在2010年1—12月的全部病例共计18030例进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结果院前急救平均每天出诊49.40次,男女之比为1.10:1,以46~64年龄组患者为多,占53.94%;呼救-救护车到达时间为(10.41±1.62)min;发生率最高的前5位疾病依次是创伤(56.78%)、脑血管急症(9.44%)、心血管急症(7.15%)、呼吸科急症(4.46%)、各种中毒(3.88%);月平均急救患者数为1502例,1月份急救出诊最多,创伤以12月份较多,脑血管急症和呼吸系统急症以1、2月份较多;院前死亡患者217例,脑血管和心血管急症是院前急救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分别占35.77%和34.29%。结论院前急救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和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我院急诊重点病种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收治的7 391例急诊重点病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性别、年龄、就诊月份、就诊时间、抢救技术、去向和绿色通道停留时间等进行分析。结果 急诊重点病种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69±17.83)岁,其中男4 983例(67.42%),年龄≥60岁者4 517例(61.11%);就诊人次最多为12月份,最少为6月份,其中6~9月少,10~12月多;就诊时间呈双高峰分布,分别为10:00~10:59和20:00~20:59,就诊时间人数最少为5:00~5:59,其中8:00~24:00就诊人次为6 057例,占全天的81.95%;抢救技术包括吸氧(99.63%)、心电监护(99.63%)、静脉输液(99.62%)、气管插管(8.47%)、机械通气(8.11%)、心肺复苏(2.15%)、外科手术(4.34%)、介入治疗(8.10%)和溶栓治疗(3.67%);住院6 456例(87.35%),前5位的科室依次为神经内科1 260例(19.52%)、重症监护室1 239例(19.19%)、心血管内科...  相似文献   

9.
李倩 《淮海医药》2013,(6):523-524
目的 了解社区(高校)医院急诊出诊的一般情况,分析社区居民对急诊出诊的需求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方法 对我院2010 ~2012年140例急诊出诊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社区居民要求急诊出诊的次数逐年增加;社区普通居民急诊出诊率(2.95%)远高于学生出诊率(0.50%),60岁以上患者占出诊总数的39.3%;出诊的主要症状以胸痛最多(17.9%);出诊疾病谱排在前3位的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急诊出诊后61.4%的患者病情好转,不需转上级医院.结论 社区医院急诊出诊在院前急救、缓解上级医院压力、满足居民家庭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阿拉尔医院院前急救病例的病种病因及急救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16年全年度1604例院前急救病例进行研究。结果在1604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其中救治车祸外伤的有965例,占60.16%,其中伤3人以上车祸有65起,最大的一次17人。脑血管疾病157例,占9.79%;心血管疾病81例,占5.05%;消化系统疾病72例,占4.49%;重度颅脑损伤65例,占4.05%;呼吸系统疾病57例,占3.55%;中毒96例,占5.99%;其他111例,占6.92%。最终死亡38例,非死亡1566例。患者的病死率与呼叫至到达时间、急救人员资质、急救措施及急救效果评估等因素有关。结论院前急救成功率与医务人员自身急救知识、设备配置等密切相关,医院应加强医务人员对车祸外伤、颅脑损伤、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救知识培训,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承德市120院前急救疾病谱调查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方法:对2006-01/2008-12 120急救中心救护车接至我院的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急诊诊断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3 a内院前急救患者19 021例,男女比为1.41∶1;年龄(44.8±21.9)岁;每日15∶00-24∶00为院前急救高峰时间;创伤、心血管系统疾病、脑血管系统疾病、急性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居前6位。入院率为46.73%。结论:上述前6位疾病是承德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现代网络院前急救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院前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分成两组;现代网络院前急救模式(A组,162例)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急救队伍组成,能够进行基础、高级生命支持,配备先进急救设备和现代交通工具等,利用现代网络连接快捷的特点,在深圳市急救中心调度下开展院前现场急救工作;传统模式组(B组,124例)患者自行到达医院,无医务人员现场抢救及陪同。统计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总时间,同时对受伤类型、颅内损伤程度、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和B组的受伤类型、颅内损伤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预后伤残程度评级:良好72.22%,中残19.14%,重残1.85%,植物状态0.62%,死亡6.17%;B组预后伤残程度评级:良好47.58%,中残24.19%,重残12.10%,植物状态2.23%,死亡14.51%;A组预后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现代网络院前急救模式能提升重型颅脑损伤急救速度,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胡军  陆皓  王宏玲  李娟  汉瑞娟  张华 《中国医药》2013,8(9):1310-1311
目的 探讨质量控制路径在高寒地区突发事件院前转运中的临床应用,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对2008年7月至2012年9月在高原高寒地区突发事件的2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9例.观察组患者进行质量控制,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2组患者的出诊速度、急救成功率、满意度及差错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到达现场的时间为(15±4) min,对照组患者到达现场的时间为(25 ±5) min,观察组患者出诊速度快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成功率[84.9% (118/139)]高于对照组[62.5% (87/139)] (P <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92.1%(128/139)]高于对照组[72.6% (101/139)] (P<0.05),观察组患者的差错率[8.6% (12/139)]低于对照组[25.2% (35/1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质量控制路径在高原高寒地区突发事件院前急救转运中应用效果较好,可以提高患者的急救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非战时胸外伤的一站式院前急救。方法自2006年6月~2011年4月,在海拔1800~2 000 m的滇中地区,利用军警信息共享,军警共建急救快速通道,采用"一站式"院前急救胸部外伤780例,抢救方式为A(气道通畅)、B(人工呼吸)、C(循环支持)、D(人工除颤)、E(心电监护),还要考虑到高海拔低氧分压的地域因素。结果呼救后抵达现场时间低于国内文献的报道,780例住院伤者院内死亡33例,占总救治数4.2%,低于近期国内报道。结论高海拔地区非战时胸部创伤的军警联动快速通道的方式,符合目前平时性胸部外伤,也可用于战时胸外伤的院前急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黄山景区院前急救中外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与转运特点,探讨山岳型景区外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经验,提高山岳型景区医疗急救人员院前急救和转运外伤患者的能力。方法对2005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黄山风景区院前急救中的483例外伤患者的病情、急救应急反应、急诊诊断、转运情况、院前护理、死亡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院前急救外伤患者483例患者,其中头面部外伤216例,死亡5例;四肢伤155例;全身多处伤112例,死亡4例。按病情:一般362例,较重85例,危重27例,死亡9例;转运途中(共转运259例):平稳234例,加重23例,死亡2例。结论山岳型景区发生的外伤患者需要得到现场及时的急救和规范的院前急救护理,以及转运途中的良好护理,从而提高院前急救的整体水平和急救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交通事故多发性损伤的院前急救的有效救治模式。方法129例因交通事故致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随机分为A组(65例)、B组(64例)。A组为观察组,采用“医疗与伤员同在”的院前急救新模式;B组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模式。对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救治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生存率与死亡率分别为96.9%和3.1%,B组生存率与死亡率分别为84.4%和1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采用“医疗与伤员同在”的院前急救新模式,急救效果好。结论“医疗与伤员同在”的院前急救新模式,是交通事故多发性损伤院前急救的有效救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