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颅外颈动脉病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铭维 《河北医药》1990,12(3):150-151
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起始部的粥样硬化、溃疡、狭窄和闭塞,常致脑缺血发作。国内专著曾报道:约半数以上缺血性脑血管病是颅外颈动脉病变所致。一、文献回顾早在1856年,Savory 就指出颈动脉病变是中风的重要病因。后来,Fisher 就颈动脉病变的病生理做进一步研究。近年国外文献报道:6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存在颈动脉分叉病变。尸检资料表明:40%脑梗塞为颅外颈动脉闭塞所致。大脑中动脉闭塞只占颈内动脉闭塞的1/4。在欧美,约2/3脑梗塞和颅外颈动脉病变相关。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彦 《中国药业》2010,19(15):76-7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临床诊断明确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7例,分为脑梗死组35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32例,另设正常对照组35例,均用高频超声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IMT),测量部位为双侧颈总动脉分叉部及分叉部向下1.5~2cm前壁、后壁、外侧壁和内侧壁的内中膜最厚处,取其平均值,并观察颈动脉斑块发生率。结果脑梗死组的IMT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厚(P〈0.05,P〈0.0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厚(P〈0.05);斑块发生率脑梗死组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P〈0.0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斑块有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动态血压指标的关系。方法对146例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137例高血压不伴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者间动态血压指标。结果颈动脉斑块组24小时白昼以及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24hSPBV及24hDBPV较颈动脉无斑块组明显增高,脉压增高和昼夜节律消失的比例明显增多。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24hSPBV及24hDBPV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左心功能及颈动脉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脉压(PP)与左心功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临床有目的的干预PP,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及老年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的动态PP进行比较。结果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组的平均PP显著增大,平均舒张压水平显著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老年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的24h动态PP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与PP<60mmHg者比较PP≥60mmHg的高血压患者左室质量指数(LVMI)室间隔厚度(LVSD)相对室壁厚度等均增高。E/A有下降趋势;与PP<60mmHg者比较,PP≥60mmHg的单纯高血压患者的IMT显著增厚。结论 PP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发生左心功能不全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的关系。方法将12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颈动脉超声分为正常组和颈动脉斑块组,采用无创动态血压分别测定24h、白天及夜间平均PP、PPI。结果颈动脉斑块组PP及PPI均较颈动脉正常组增高(P<0.05)。两组内昼夜P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及PPI增大是致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监测PP及PPI为早期发现和积极干预动脉硬化提供简便、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并研究瑞舒伐他汀钙片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硬化性狭窄伴斑块改变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以便为临床干预工作提供可行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伴有颈动脉硬化性狭窄伴斑块改变和血脂异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选择其中的8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选择常规药物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连续治疗12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情况、颈动脉斑块数量等。结果评价本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斑块数量以及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治疗之前,两组患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 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以后,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更优,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选择瑞舒伐他汀钙片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在治疗的时候,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水平,并且有效延缓和逆转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对于预防患者的脑血管病变和复发存在有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IMT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动脉动态硬化指数(AASI)与颈动脉内-中膜改变的相关性。方法我院高血压患者78例,均行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检查。并比较分析其结果。结果 AASI与颈动脉IMT呈明显正相关(r=0.669,P〈0.05)。结论 AASI与颈动脉IMT有明显相关关系。IMT越增厚,AASI越增大。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内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老年高血压患者451例,首先根据血清Hcy水平分为正常Hcy组和高Hcy组,同时根据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分为对照组180例、增厚组177例和斑块组94例。比较三组患者血生化指标,再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Hcy水平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最后,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Hcy组的糖化血红蛋白、肌酐、尿素氮、尿酸、胱抑素C均高于正常组(P <0.05),但是高密度脂蛋白低于正常组,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 <0.05)。然后,三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肌酐、尿素氮、尿酸、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Hcy水平与肌酐(r=1.0,P <0.001)、尿素氮(r=0.71,P <0.001)、尿酸(r=0.44,P <0.001)、胱抑素C(r=0.25,P<0.001),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r=0.16,P <0.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同型半胱氨酸(β=0.02,P <0.001);糖化血红蛋白(β=0.09,P <0.05);胱抑素C(β=0.25,P <0.05)以及年龄(β=0.01,P <0.05)是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在老年高血压人群中,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胱抑素是影响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现已明确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导致其破裂,进而引起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的重要原因。颈动脉作为脑动脉的上源血管,是脑供血的主要通路,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很密切的临床联系。其中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及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独立的危险因素,是缺血性脑血管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琚双五  韩诚 《安徽医药》2008,12(10):941-94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同期检查10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IMT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斑块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P〈0.05),但左右两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彩超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6例,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厚度,记录斑块数目,半定量估计斑块的严重程度。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的发病密切相关,也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37例,根据脑血管斑块支数分组:无斑块患者43例为A组。1~2支存在斑块的患者52例为B组,3支及以上存在斑块的患者42例为C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再根据脑血管病症分组:一过性脑缺血患者41例为D组,单发性脑梗死患者47例为E组,多发性脑梗死患者49例为F组,分析各组患者不同部位的斑块面积。结果B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均明显高于A组,B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A组。C组TC、TG、LDL—C、UA、FIB均明显高于A、B组,C组HDL—C明显低于A、B组。E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组,F组颈总动脉主干部、颈总动脉膨大部、颈内动脉起始部的斑块面积均明显大于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越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越高,两者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与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基因单倍型、基因型频率及血浆含量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100例ICVD患者(ICVD组)和6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抗凝血,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法检测MBL单倍型,ELISA法检测血浆MBL含量.结果 ICVD组与对照组MBL基因单倍型和基因型构成比均不同(P<0.05);ICVD组血浆MBL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3372.18±660.90)μg/L vs.(2065.29±195.67)μg/L](P<0.01).结论 MBL可能参与ICVD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及其与血清MMP-9的关系。方法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后检查颈动脉超声、血清MMP-9水平。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对照组的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二者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呈正相关,而MMP-9水平与斑块的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的效果,以丰富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收并确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0例,根据入院治疗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通过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通过给予阿司匹林以及辛伐他汀同时治疗,治疗后8周,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将结果进行对比。一年以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长期病情。结果: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与缓解,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00%,优于对照组的68.00%,差异显著(P<0.05);在治疗一年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心肌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再发性脑梗死等疾病的发生率为16.00%,远远低于对照组的36.00%,差异显著(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β淀粉样蛋白(β-AP)在Alzheimer病(AD)、血管性痴呆(VD)和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临床诊断为AD患者8例,VD患者15例及63例不同类型ICVD患者血清β-AP含量,以38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AD与VD组β-AP血清含量明显高于ICVD组(P<0.05)和对照组(P<0.01)。ICVD组β-A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脑梗塞后遗症组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增高显著(均P<0.05)。其他各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β-AP是AD和VD发病的危险因素;β-AP在ICVD患者中过度表达与VD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梁雄飞  林燕 《安徽医药》2018,22(4):621-623
目的 观察分析颈动脉超声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从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该院收治的CAD合并ICVD患者中,随机选取180例纳入此研究领域中,均经血管造影确诊,采用颈动脉超声(即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对颈动脉、颅内动脉进行检查,并分为动脉狭窄组、动脉非狭窄组,分析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多发斑块、不均质斑块、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颈动脉狭窄比例较非狭窄组患者更高,多发斑块、不均质斑块、IMT增厚、颈动脉狭窄与CAD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针对CAD合并ICVD患者实施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更加准确地筛选心脑血管高危人群,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性激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性激素对脑梗塞发病的影响。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48例男性脑梗塞患者及相应30例男性健康对照组的血清孕酮(P)雌二醇(E2)和睾酮(T)水平,用化学比色方法测定了血脂(TG、TC、HDL-C)。结果:血清P、HDL-C在脑梗塞患者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血清E2在脑梗塞患者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而TG、TC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脑梗塞组血清P水平与HDL-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血清E2水平与HLD-C水平无明显相关,血清T在脑梗塞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P水平过低,E2水平过高影响了男性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理,性激素比例失衡与脑梗塞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高血糖对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61例为血糖正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调控血压、改善循环、应用甘露醇的治疗方法.观察组51例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高血糖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适时使用胰岛素.结果 观察组的小片梗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大片梗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水平为轻度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评分水平为重度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糖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bFG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好转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无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血糖会加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加重神经功能缺损,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