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庞明杰  赵燕  张宏 《中国综合临床》2005,21(11):987-988
目的观察西罗莫司药物洗脱(CYPHERTM)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经球囊预扩张后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或不经球囊扩张直接置入CYPHERTM支架,观察CYPHERTM支架置入术成功情况以及患者住院和随访期间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再次血管重建的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即刻成功率100%,术后造影病变残余狭窄发生率为(3.1±4.2)%,住院期间无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无心肌梗死发生,无死亡病例。临床随访6个月,2例不完全血运重建多支病变患者心绞痛复发,再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7例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无血管再狭窄病例发生。结论CYPHERTM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可行,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研究心梗前心绞痛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溶栓及PTCA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117例急性心梗患者 ,组 1(6 2例 )行急诊溶栓治疗 ,组 2 (5 5例 )行急诊PTCA和支架置入术 ,各组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前 2 4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再分两个亚组 ,各组临床基本情况类似。结果 在组 1,心梗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其病死率、泵衰竭、左室射血分数及心肌酶峰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在组 2 ,心梗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其死亡率、泵衰竭、左室射血分数及心肌酶峰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是溶栓患者发生死亡及泵衰竭的独立因素 ;对于直接PTCA和支架置入患者其保护作用不显著 ,可能是因为PTCA和支架置入使冠脉充分有效开通的强大保护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冠状动脉急性缺血性疾病,临床依据患者冠状动脉损伤的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治疗时应以解除心绞痛,预防心肌梗死,防止死亡,去除促发因素和冠心病危险因素为目标,通过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非二氢吡啶类等药物的常规治疗,达到减轻心脏前负荷,缓解症状,短期降低死亡率和心肌梗死的危险;抗血小板药物,肝素可进一步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和死亡,减少反复缺血的发作;病情严重的行溶栓,血管重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和搭桥手术。  相似文献   

4.
核因子kB活性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核因子胡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1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3例,并选取2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在入院第1、3、5天用ELISA法分别检测其外周血单核细胞核因子-kB的活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心绞痛组外周血单核细胞核因子-kB活性度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1),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最高。前两组随时间有下降趋势,但仍明显高于后两组,后两组随时间无明显变化。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核因子-kB活性明显升高,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居献  毛节明 《临床荟萃》2003,18(3):131-1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为基本病理生理特点、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它有 3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段抬高心肌梗死[1] 。本文以血浆纤维蛋白原 (Fg)含量为检测指标 ,观察ACS患者血浆Fg含量的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急性心肌梗死 14例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2例 ) ,其中男 11例 ,女 3例 ,年龄 31~ 92岁 ,平均 (6 1.9±15 .9)岁。不稳定性心绞痛 14例 ,…  相似文献   

6.
核因子κB活性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1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3例,并选取2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在入院第1、3、5天用ELISA法分别检测其外周血单核细胞核因子κB的活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心绞痛组外周血单核细胞核因子κB活性度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1),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最高。前两组随时间有下降趋势,但仍明显高于后两组,后两组随时间无明显变化。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核因子κB活性明显升高,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的护理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1年 2月~ 2 0 0 4年 2月 ,我们应用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护理方法护理支架植入患者 35例 ,护理效果良好 ,病人均痊愈出院 ,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35例患者中 ,男 2 4例 ,女 11例 ,年龄 36~ 72岁 ,平均年龄 (5 0 0± 7.5 )岁。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 15例 ,心肌梗死 2 0例 (其中前壁心肌梗死 8例 ,前间壁心肌梗死 6例 ,下壁心肌梗死 5例 ,下壁心梗合并右室心肌梗死 1例 ) ;所有病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 ,临床表现、心电图、酶学变化均支持冠心病及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2 .治疗方法。入导管室前嚼服阿司匹林 0 .3g。穿刺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及明确同型半胱氨酸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0例及50例正常人做为对照组。在入院第1 d用ELISA法分别检测其外周血同型半胱氨酸和单核细胞核因子-κB的活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心绞痛组外周血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和单核细胞核因子-κB活性度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1),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最高。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核因子-κB活性明显升高,同型半胱氨酸可通过激活核因子-κB,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非Q波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是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而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是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两者也可以合称为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激活血小板 ,形成凝血酶而致血栓形成 ,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 ,血管痉挛也参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形成。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内的血栓多为非闭塞性或形成闭塞血栓后短期内再通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发生闭塞性血栓仅占 1 5%~ 2 0 % …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变异型心绞痛(VAP)患者的临床、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及随访结果。方法对比分析36例VAP患者和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CAG结果及临床随访资料。结果与SAP组比较,VAP组患者年龄较小(P〈0.01),男性、吸烟、合并心律失常的比率较高(P〈0.05);合并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比率较低(P〈0.05)。36例VAP患者中CAG显示有冠状动脉病变者32例(88.9%),其中固定狭窄1〉50%者28例(77.8%),“正常”者仅4例(11.1%)。VAP组中下壁和后壁sT段抬高亚组24例,是前壁和高侧壁sT段提高亚组(12例)的2倍,缓慢性心律失常更多见(P〈0.05)。VAP组中5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接受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例三支病变的患者接受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硝酸酯类和钙拮抗剂及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36例VAP患者均完成了随访,2例患者仍偶有心绞痛发作,1例患者于出院后8个月时发生了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另1例患者于出院后15个月时猝死。结论VAP患者冠状动脉痉挛可发生于CAG正常的冠状动脉,更多发生于有病变的冠状动脉;少数VAP患者即使规范药物治疗,仍有可能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吴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6):3808-3809
目的:比较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共136例,分为早期药物保守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随访患者1~24个月的心绞痛复发率、再次入院率和再次介入治疗率或血管搭桥术,以及心源性死亡和(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介入治疗组心源性死亡和(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较药物治疗组显著降低,介入治疗组在心绞痛复发率、再住院率方面同药物保守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均〈O.001)。结论: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显著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郭金成  刘长虹  李静 《临床荟萃》2001,16(7):323-324
青年冠心病近年发病有增加趋势。现总结青年冠心病的临床、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特点 ,旨在加深对该病的认识。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  94例年龄≤ 40岁的冠心病患者 ,男 87例 ,女 7例 ,年龄 2 3~ 40 (36 .4± 4.3)岁 ,其中临床诊断心绞痛且被冠状动脉造影证实 ,至少有一支血管狭窄≥ 5 0 %患者 43例 ,心肌梗死患者 5 1例 ,均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 2 3例患者进行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 Judking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梗死患者发病至冠脉造影时间为 1天至 3年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病情稳定后 3…  相似文献   

13.
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3年9月收治的将80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PCI组和药物组各40例。PCI组接受PCI治疗,药物组接受药物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PCI组1年随访时间内主要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为17.50%及25.00%,而药物组MACE发生率及MACCE发生率为37.50%及47.50%,PCI组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两组入组时心绞痛周发作次数及平均发作时间比较均未经统计学差异(P0.05),而随访1年结果显示,PCI组心绞痛周发作次数及平均发作时间改善均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在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非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应用PCI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对急诊胸痛的诊断价值及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痛是急诊患者的常见就诊原因之一.引起胸痛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是否为冠状动脉性疾病,即稳定性心绞痛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ACS是症状性冠状动脉性疾患中最为严重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非透壁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相似文献   

15.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是心肌缺血的少见原因。通过分析我院所见3例患者,探讨其发病率、病因及治疗方法。结果:501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发现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患者3例(0.6%),临床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均经内科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其中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造影见:左前降支远端D型夹层,,TIMI血流1级。6月后造影显示:夹层自然愈合。结论: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是心肌缺血的少见原因,表现为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甚至猝死。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可自然愈合,所以对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是否采用冠状动脉介人或外科手术(CABG)治疗,应根据造影时夹层的范围、形态及对血流的影响等因数来决定。  相似文献   

16.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证,其发病机理是在其破裂的斑块基础上的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附壁血栓形成。同时可伴有冠状动脉痉挛,极易发展成为心肌梗死。近来许多文献报道了多种治疗方法,本文对低分子肝素加灯盏花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与临床表型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以期为冠心病早期康复措施介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Judkim法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早发冠心病及正常对照组。冠心病诊断系指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直径减少≥500h,和临床确诊为心肌梗死。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研究对象血浆C反应蛋白。早发冠心病临床表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和稳定性心绞痛;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计算冠状动脉病变积分;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7.5&;#177;1.6)mg/L]明显高于对照组[(3.2&;#177;1.3)mg/L](t=7.431.P&;lt;0.01)。病例组C反应蛋白正常的患者中,稳定性心绞痛比例明显多于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C反应蛋白升高亚组,急性心肌梗死比例最高,稳定性心绞痛的比例最低;冠状动脉病变高积分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低积分组(P=0.000)。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高C反应蛋白是早发冠心病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1;95%CI:2.31~31.24:P=0.1301)。结论:早发冠心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高c反应蛋白与早发冠心病的临床表型和冠脉病变相关;高C反应蛋白是早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测量心梗和非心梗区域的CT值。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CT表现为增强早期低密度区和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心梗和非心梗区域的平均CT值分别为63±27HU和145±35HU。MSCT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85.7%(6/7)。结论MSCT能用于检测急性心肌梗死,同时能发现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  相似文献   

19.
比索洛尔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比索洛尔在不稳定性心绞痛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 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常规硝酸酯类、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治疗基础上应用比索洛尔治疗 ,为比较疗效 ,同期对 2 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应用美多心安治疗 ,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率、血压及心电图变化。结果 比索洛尔组显效 14例 ,有效 14例 ,无效 2例 ;美多心安组显效 10例 ,有效 12例 ,无效 3例 ,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1例。结论 比索洛尔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与临床表型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以期为冠心病早期康复措施介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Judkins法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早发冠心病及正常对照组。冠心病诊断系指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直径减少≥50%和临床确诊为心肌梗死。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研究对象血浆C反应蛋白。早发冠心病临床表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和稳定性心绞痛;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计算冠状动脉病变积分;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犤(7.5±1.6)mg/L犦明显高于对照组犤(3.2±1.3)mg/L犦(t=7.431,P<0.01)。病例组C反应蛋白正常的患者中,稳定性心绞痛比例明显多于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C反应蛋白升高亚组,急性心肌梗死比例最高,稳定性心绞痛的比例最低;冠状动脉病变高积分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低积分组(P=0.000)。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高C反应蛋白是早发冠心病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1;95%CI:2.31~31.24;P=0.001)。结论:早发冠心病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高C反应蛋白与早发冠心病的临床表型和冠脉病变相关;高C反应蛋白是早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