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探讨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下积血伴玻璃体积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效果。老年性黄斑病变视网膜下积血伴玻璃体积血患者29例,均采用玻璃体切除的方法治疗,术中观察其特点,并对手术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黄斑下积血16例,其中4例伴有黄斑旁视网膜下积血;单纯黄斑旁视网膜下积血13例;黄斑区表现为盘状变性、黄斑下新生血管、局部增殖、固定皱褶,渗出、瘢痕及萎缩灶盘状瘢痕等;玻璃体切除术后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黄斑旁视网膜下积血的术后视力提高较黄斑下出血者高。研究表明,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下伴玻璃体积血者黄斑病变比较重,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视力的提高与视网膜下出血的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评价玻璃体切割对玻璃体积血及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分析产生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对1995年6月-2000年6月行玻璃体切割术的1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视力提高着76.4%;术前存在视网膜脱离者,术后网脱复发31.7%;术前无视网膜脱离者,术后发生网膜14.5%。结论:术前存在PVR是术后出现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危险因素,合理选择手术适应症,结束手术前仔细检查可能存在的视网膜医源性损伤和潜在病灶,防止玻璃体嵌塞,能有效减少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继发性青光眼应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56眼)继发性青光眼行23G玻璃体切除术,充分切除玻璃体,根据原发病的不同联合应用晶状体切除术、视网膜激光光凝、小梁切除术等。术后随访患者眼压及视力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随访,56例病例中眼压为10mm~20mmHg者44例,21mm~25mmHg者6例,26mm~30mmHg者4例,高于30mmHg者2例。56例患者术后眼压明显降低,视力均与术前相同或提高。结论继发性青光眼应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治疗的方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体眼的二期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的手术方法及技巧.方法:对20例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体眼的患者,施行在前房灌注下后房多类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一年.结果:20例一次悬吊成功.术后出现1例玻璃体出血、2例角膜水肿.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均有提高,视力≥0.1者18例占90%,视力≥0.3者10例占50%.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体眼二期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手术效果可靠,术后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体眼,提高视功能的又一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的疗效。方法:对36例46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采用玻璃体切割术中应用眼内激光光凝并进行随访。结果:1次手术成功40眼,4眼经2次手术成功。失败2眼。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疗效确切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3 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围手术期规范化护理方案.方法 研究选取采取23 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悬吊术进行治疗的患者42例42眼,围手术期进行规范化护理,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并发症,分析临床疗效.结果 ①术后视力:39眼较术前提高(92.86%);②术后并发症有视网膜脱离1眼、玻璃体再次出血2眼,瞳孔变形或虹膜粘连2眼,前房积血2眼,高眼压6眼,低眼压8眼,未出现脉络膜暴发性出血、脉络膜脱离、化脓性眼内炎、角膜内皮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接受23 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患者进行规范化护理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巩固治疗效果、控制不良事件,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静  刘东敬 《西南军医》2017,(3):231-233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7例在我院采用综合治疗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5例视网膜静脉阻塞、2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均行常规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术中行全视网膜光凝,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视力、眼压、房角及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前房炎症反应、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及眼底情况.结果 视力:1例患者无光感,6例患者视力较术前均有提高,为0.02~0.3.眼压:术前平均眼压(45-8.4) mmHg,术后1年,平均眼压(18±7.5) mmHg,其中1例患者需用一种降眼压药物.房角及虹膜表面新生血管:术后1周内完全消退,术后1年内未见再次生成.前房炎症:术后1周比较严重,后逐渐消退.眼底情况:术后3个月及1年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均未见视网膜有明显的出血缺血病灶.1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发生视网膜脱离,再次行视网膜复位+硅油充填术,随访见视网膜复位,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小梁切除术、术中全视网膜光凝、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是一种较有效的治疗严重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综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532nm激光治疗首发症状为玻璃体积血的视网膜裂孔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玻璃体积血的视网膜裂孔65例65只眼,采用532nm激光光凝视网膜裂孔周围3~4排,裂孔缘翘起或裂孔周围浅脱离者扩大光凝范围。发现跨越裂孔或裂孔边缘小血管,针对小血管光凝。激光治疗后定期复诊。结果激光治疗后玻璃体积血吸收,视网膜裂孔周围光凝斑色素均匀,裂孔消失。术后2个月内再次发生玻璃体积血4只眼(占6.15%)。结论对于首发症状为玻璃体积血的视网膜裂孔,尽早发现裂孔,在积血尚未弥散前,采用532nm激光光凝视网膜裂孔及跨越裂孔或裂孔边缘小血管,能够有效防止视网膜脱离及玻璃体积血反复发生,减少或避免了玻璃体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23 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10月进行治疗的37例41眼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并发症,分析临床疗效。结果①35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85.37%);②玻璃体出血2眼,视网膜脱离1眼,虹膜后粘连3眼,晶状体后囊膜浑浊2眼,未出现不能控制的出血和高眼压、角膜内皮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23 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利于患者视力的恢复,避免二次白内障手术。  相似文献   

10.
玻璃体积血一般可通过玻璃体切割手术来治疗。1999—2004年我们应用尿激酶半球后注射治疗大量玻璃体积血40例收到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三维增强减影MR血管造影:一种诊断血管疾病的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三维增强减影MR血管造影 (3DCESMRA)在诊断体部及下肢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8例体部及下肢血管疾病行 3DCESMRA ,并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 3DCESMRA的图像质量及其对各种血管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18例3DCESMRA图像未见明显伪影 ,血管显示清晰 ,均达到诊断要求。 3DCESMRA能清楚显示体部及下肢血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各种病变。以手术结果为标准 ,3DCESMRA对于显示血管病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为 10 0 %。结论  3DCESMRA是一种诊断体部及下肢血管疾病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安全、无创伤性、价格适中等优点 ,能准确诊断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2.
颈胸部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胸部螺旋CT血管成像(SCTA) 的合理检查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6 例颈、胸部SCTA病例,其中,21例为血管性疾病,35 例为正常血管结构。均采用SCT容积增强扫描,传输到工作站后处理成像,获得血管的三维(3D) 、四维(4D)及多平面重组(MPR) 图像。结果:21 例血管病变3D、4D及MPR图像,可直观、立体、多角度观察管腔及管壁形态,并显示感兴趣血管的立体结构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SCTA是有效的无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地诊断颈、胸部血管病变,对指导手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A减影技术对于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行头部或头颈部CTA,回顾性分析21例确诊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CT、CTA表现。结果:减影CTA图像上,21例患者病变显示率约为95%,20例患者显示典型的畸形血管团,表现为迂曲成团状、蜂窝状、巢状、结节状、窦状、网状影;1例小脑半球畸形血管显示不典型,为片状影。20例患者有明确的供血动脉,其中18例为单支供血,2例为双支供血;21例患者病灶中均有明确的引流静脉,引流静脉可直接入静脉窦,也可通过增粗的大脑浅静脉引流到相应的静脉窦。结论:CTA减影技术诊断脑动静脉畸形可行、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超声影像诊断对布-加综合征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和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的布-加综合征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结果布-加综合征的重要特征是病变段血管管壁增厚,管腔变细,其内血流紊乱,血流方向异常,肝内见侧支静脉形成,超声对肝静脉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10/10,对下腔静脉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16/18,二者与静脉造影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累及血管部位,将布-加综合征分为下腔静脉阻塞型、肝静脉阻塞型和混合型三种.结论超声影像对布-加综合征的诊断符合率很高,根据病变部位进行超声分型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更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腘动脉损伤的诊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32例腘动脉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4例;年龄25~56岁,平均35.5岁;左侧14例,右侧18例;开放性损伤12例,闭合性损伤20例;血管损伤分型:A型17例,B型5例,C型10例;腘静脉损伤17例,合并膝关节周围骨折26例。30例患者行急诊手术治疗,术中探查腘血管、神经,其中行腘动脉端端吻合11例,大隐静脉移植19例,2例一期截肢。对17例合并腘静脉损伤进行修复,骨折行外固定支架固定,同时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创面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覆盖。结果 32例患者无一例死亡,29例保肢成功;2例因受伤12h下肢肌肉坏死严重,全身并发症或急性肾衰竭予以一期截肢;1例保肢术后出现肌肉广泛坏死、急性肾衰竭予以截肢。3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个月。26例合并骨折患者中25例获骨性愈合,1例发生骨不连,二期行植骨及接骨板内固定后愈合。末次随访对29例保肢成功患者进行Hohl膝关节功能评分,优11例,良8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65.5%。结论早期诊断、急诊手术重建下肢血供、术后密切观察及护理可提高腘动脉损伤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3D-CISS序列MR成像在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神经血管解剖关系。方法 应用 3D -CISS序列并结合 3D -TOF血管造影及MPR重建技术对 4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MR检查并部分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1) 13例手术患者中 ,10例 3D -CISS和 3D -TOF序列均显示血管压迫的患者经手术证实为动脉压迫 ,另 3例仅在 3D -CISS序列显示的压迫血管 ,手术证实为静脉压迫。 (2 ) 2 0例伴有上颌神经症状的病人有 18例 (90 % )在三叉神经根部内侧有压迫点 ;19例伴有下颌神经症状的病人有 15例 (79% )在三叉神经外侧有压迫点 (经 χ2 检验 ,P <0 .0 0 1)。结论  3D -CISS序列对显示三叉神经痛病人的神经血管关系、三叉神经的压迫部位与三叉神经痛区域相关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门静脉癌栓肝脏血供变更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静脉癌栓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肝脏周边区动脉期异常强化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CT和血管造影证实的中晚期肝癌28例,转移癌2例同时并发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影像学资料.结果30例门静脉癌栓中在主干、左、右支同时存在的有18例,主干癌栓3例,左、右支癌栓9例.门静脉海绵样变26例,CT表现为肝门、肝裂、胆囊窝增粗成团的血管影.在30例中,肝脏周边区动脉期异常强化10例.结论门静脉癌栓后侧枝循环形成海绵样变,仍能维持肝脏的血供,肝脏周边区动脉期异常强化提示肝脏血供变更,门静脉血供减少,动脉血供代偿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定位与神经刺激器定位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实施上肢手术的70岁以上老年患者36例,ASAⅡ或Ⅲ级,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定位(U组)和神经刺激器定位(S组),每组18例,两组均给予0.33%罗哌卡因20 ml,记录两组阻滞麻醉操作所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误入血管次数、感觉神经阻滞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辅助用药例数,观察并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U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为(4.5±1.2)min,明显短于S组的(8.1±2.5)min(P<0.01)。U组一次穿刺注射成功率明显高于S组,U组穿刺误入血管次数和辅助用药例数明显低于S组,U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8.2±2.4)min,明显快于S组(13.1±2.5)min(P<0.05)。两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有1例发生局麻药中毒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用于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脏快速容积采集(LAVA)整合阵列空间敏感编码技术(ASSET)在肝血管成像中的价值。方法:对80例肝病患者行肝脏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LAVA整合ASSET;将LAVA采集的原始图像行最大强度投影(MIP)处理并分析其对肝脏病变及肝血管关系的显示情况。结果:80例肝脏病灶全部清晰显示。其中,肝癌42例44个,显示肿瘤血管30例,肿瘤供血动脉明显增粗、变形、移位20例,门静脉受侵25例,门静脉癌栓6例;肝血管瘤5例,肝囊肿8例,轻度肝炎6例,肝硬化18例,胆总管下段乳头状瘤1例。MIP显示肝动脉3级以上分支76例(95%)、门静脉3级以上分支72(90%)及肝静脉3级以上分支64例(80%)。结论:LAVA整合ASSET在肝脏动态扫描中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多期高质量增强图像并提供血管解剖信息,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Recent reports suggest that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is a satisfactory alternative to surgical treatment of occlusion of the infrapopliteal arteries. To evaluate further the merits of percutaneous angioplasty of these vessel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57 procedures in 53 patients. Seventy-six infrapopliteal arteries were dilated: 26 anterior tibial arteries, 10 posterior tibial arteries, 18 peroneal arteries, and 22 tibioperoneal trunks. Thirty-three (62%) of the patients had concomitant angioplasties of the femoropopliteal arteries or vein grafts. There were three major complications (one death due to cardiac arrest 5 hr after the procedure and two puncture-site hematomas requiring surgery). Twenty minor complications did not affect clinical course. In the first 14 procedures (25%), tapered catheters were used, and technical success occurred in only four (29%). In the succeeding 43 procedures (75%), Gruentzig balloon catheters and low-profile balloons were used, and technical success occurred in 37 procedures (86%). Prompt clinical improvement was seen in 32 (80%) of 40 technically successful procedures. Prompt clinical improvement occurred in 28 (97%) of 29 procedures in which angioplasty restored straight-line flow to the foot (i.e., nonobstructed blood flow in at least one calf vessel that is narrowed by no more than 75% of its diameter). When such flow was not restored, clinical improvement occurred in only four (36%) of 11 cases (p less than .001).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current technology, infrapopliteal artery angioplasty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procedure. The greatest benefit is achieved when straight-line blood flow to the foot is resto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