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翁伟  唐吉斌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7):3672-3673
目的:探讨测定血清β-羟丁酸与血酮体定性分析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诊断中的应用及两者的比较意义。方法:对31例临床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血清进行β-羟丁酸酶法测定及应用亚硝基铁氰化钠法进行血酮体定性分析,并对两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β-羟丁酸在31例患者血清中全部升高,而血酮体定性分析阳性为23例,8例为阴性,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检测β-羟丁酸有助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其敏感性高于传统的血酮体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β-羟丁酸测定在糖尿病及酮症酸中毒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速率法测定40例正常人、45例糖尿病人和 1 5例酮症酸中毒患者血清中的β-羟丁酸含量 ,同时用酮体粉对血酮体定性检测。结果 :血清β-羟丁酸在糖尿病患者中明显升高 ,升高程度与病情相关 ,酮症酸中毒患者高于无酮症糖尿病患者 ( t=9.81 ,P<0 .0 0 1 )。在无酮症糖尿病患者中 β-羟丁酸阳性率高于酮体定性阳性率。结论 :β-羟丁酸测定对于糖尿病患者病情监测、酮症酸中毒的早期诊断及预防病情恶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β-羟丁酸测定在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速率法测定并比较非酮症糖尿病组(NDK)、糖尿病酮症组(DK)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DKA)血β-羟丁酸的浓度变化.结果:β-羟丁酸在非酮症糖尿病组、糖尿病酮症组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随血酮体的增加而上升,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清β-羟丁酸测定对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酶速率法测定血清 β 羟丁酸 ,并探讨 β 羟丁酸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速率法在日立 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 6 0例正常人、30例糖尿病人和 8例酮症患者血清中 β 羟丁酸含量。结果 :本方法测定 β 羟丁酸回收率 10 8% ,线性范围 0~ 4.0mmol.L 1,批内CV2 .2 % ,批间CV2 .6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血清β 羟丁酸明显升高。结论 :采用酶速率法测定血清 β 羟丁酸快速、准确、线性范围宽 ,可作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特异和快速的诊断试验。  相似文献   

5.
自动生化分析仪速率法测定血清D-3羟丁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酶速率法在日立7170A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血清D-3羟丁酸。结果表明,此法线性范围宽(0~4.0mmol/L),精密度好(批内CV值2.2%,批间CV值2.6%),回收率高(98%)。样本在4℃冰箱放置7d稳定。用此法测定了60例正常人、30例糖尿病人和8例酮症患者D-3羟丁酸含量,结果显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人血清D-3羟丁酸明显升高,本法可作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特异和快速的诊断试验,并对D-3羟丁酸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的意义进行了初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β-羟丁酸在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DK/DKA)中的意义和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1 209例糖尿病无酮症患者(DM组),262例患者(DK/DKA组)和480例同时期行体检的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判断β-羟丁酸的诊断价值。结果 DK/DKA组患者血清β-羟丁酸水平高于DM组和正常对照组(P <0.01),DK/DKA组血清β-羟丁酸较尿酮体更早转阴(P <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β羟丁酸为DK/DKA的独立危险因素。β-羟丁酸诊断DK/DKA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5,取诊断临界值为1 mmol/L作为诊断切点,敏感度85.1%,特异度95.3%,阳性预测值80.36%,阴性预测值96.89%;以血清β羟丁酸0.66 mmol/L作为筛选切点,敏感度95%,特异性89.2%,阳性预测值66.41%,阴性预测值99.9%。结论 以血清β羟丁酸≥1 mmol/L诊断DK/DKA有较高诊断准确性,血清β羟丁酸≤0.66 mmol/L时可认为糖尿病患者未合并DK/DKA。  相似文献   

7.
血β-羟丁酸测定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 β -羟丁酸测定在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诊断中的意义。②方法 采用酮体粉法及酶速率法测定并比较非酮症糖尿病组 (NDK)、糖尿病酮症组 (DK)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 (DKA)血 β -羟丁酸的浓度变化。③结果 β -羟丁酸在非酮症糖尿病组、糖尿病酮症组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组随血酮体的增加而上升 ,且差异显著 (P <0 .0 5)。④结论 血 β -羟丁酸测定对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β-羟丁酸和尿酮在糖尿病酮症(DK)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在末梢血糖〉13.9 mmol/L的糖尿病患者中,同步检测末梢血β-羟丁酸和尿酮。结果 (1)在81例糖尿病血糖〉13.9 mmol/L的患者中,DK的发生率为13.58%,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发生率为9.88%。(2)末梢血糖与末梢血β-羟丁酸呈正相关(r=0.330,P=0.003),与尿酮无相关性。(3)末梢血β-羟丁酸与尿酮呈正相关(r=0.516,P=0.000)。(4)在DK或DKA患者中,5.26%(1/19)的患者尿酮(-)或(+-),36.84%(7/19)的患者血β-羟丁酸〈1 mmol/L。(5)当以尿酮为标准诊断DK时,末梢血β-羟丁酸的切点值为0.35 mmol/L。结论 单用尿酮或血β-羟丁酸诊断酮症均可能发生漏诊,联合监测血β-羟丁酸和尿酮可以减少酮症的漏诊率。当血β-羟丁酸轻度升高(≥0.35 mmol/L)时可能已经存在尿酮症,此时应该检测尿酮以避免漏诊DK。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末梢血β-羟丁酸监测在糖尿病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治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45例于2012年6月~2013年10月间在我院行糖尿病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20例没有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将25例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20例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人员作为对照组,分别对3组人员的空腹血糖以及β-羟丁酸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研究组和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β-羟丁酸检测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空腹血糖以及β-羟丁酸检测值均高于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行末梢血β-羟丁酸监测能够为糖尿病病情进展提供重要依据,末梢血β-羟丁酸能够作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酮体总量测定与单测D-3羟丁酸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9例糖尿病患者同时测定血糖、D-3羟丁酸和血清酮体总量,并进行其结果的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血清酮体总量升高阳性率为84.5%,D-3羟丁酸升高阳性率为75.9%;治疗后血清酮体总量下降程度为43.5%,而D-3羟丁酸下降程度为64.6%。结论血清酮体总量测量和单测D-3羟丁酸对诊断酮症虽然都有效,但测酮体总量阳性率要高于D-3羟丁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病人校正钠水平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确诊为DKA病人的临床资料,按照血清钠计算后的校正钠水平分为G1组(高钠组Na>150 mmol/L);G2组(正常血钠组Na 135~<150 mmol/L);G3组(轻度低钠组Na 125~<135 mmol/L);G4组(重度低钠组Na<125 mmol/L)。比较各组血浆渗透压、血糖、低血压克发生率、意识障碍发生率、动脉血pH以及HCO3-浓度。结果:在G2、G3及G4组中,随着校正钠水平逐渐降低,病人血浆渗透压逐渐下降、动脉血pH逐渐下降、HCO3-浓度下降,血糖逐渐升高(P<0.01),但低血压休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1组和G3组病人的血糖、动脉血pH及HCO3-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1组中有2例病人死亡,余各组病人均未出现死亡病例。随着治疗后校正钠水平下降,G1组病人血糖下降、血HCO3-浓度升高(P<0.01)。结论:校正钠可作为评估DKA病情的评估工具,尤其是在校正钠为高钠水平的病人中。  相似文献   

12.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测定血清中各种脂蛋白胆固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琼脂糖凝胶电脉法同时测定血清极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脂蛋白(a)Lp(a)的胆固 即VLDL-C,LDL-C,HDL-C和Lp(a)-C含量的方法进行评价。方法:采用Helena REP全自动快速电泳系统分离血清VLDL,LDL,HDL和Lp(a),然后结合胆固醇染色法同时测定VLDL-C,LDL-C,HDL-C和Lp(a)-C的含量,分别了该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和干扰因素,并将该法与传统方法如测定HDL-C的磷钨酸-镁沉淀法(PTA-Mg2 )法,测定LDL-C的聚乙烯硫酸沉淀法(PVS法)及测定Lp(a)的免疫秀射比浊法(ITA法)进行比较,结果:电泳法测定VLDL-C,LDL-C和HLD-C批内CV分别为5.16%-7.46%,1.26%-3.28%,3.78-5.86%;批间CV分别为8.35%-11.25%,2.78%-4.08%,4.23%-6.36%。检测线性范围总胆固醇为94.3%和89.6。电泳法与传统法测定LDL-C,HDL-C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609,0.9557,电泳法测定Lp(a)-C与ITA法测定Lq(a)的r为9235,以该法检测北京地区98例健康人,HDL-C,VLDL-C,LDL-C,Lp(a)-C参考范围分别为0.95-2.10mmol/L,0.07-0.46mmol/L,1.77-2.87mmol/L,0-0.22mmol/L。结论:电泳法测定值与传统法一致,电泳法操作简便,快速经济,可同时测定4种脂蛋白胆固醇,适合于临床常规及研究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建立血β-羟丁酸(βOHB)诊断2 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阈值及βOHB水平与DKA严重程度的关系。
方法对急症科收治的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βOHB与[HCO3
-]进行相关分析,同时利用回归方程计算出[HCO3
-]为18.0、15.0、
10.0 mmol/L 时的βOHB值,并以与[HCO3
-]为18.0 mmol/L 对应的βOHB值作为DKA诊断的阈值,并结合临床评估其诊断性
能。结果血βOHB水平与[HCO3
-]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2=0.7023,P<0.001。[HCO3
-]为18.0、15.0和10.0 mmol/L时的βOHB
值分别为3.0、4.70和7.5 mmol/L,并与DKA病情严重程度相符;结合血糖浓度≥13.9 mmol/L,当血βOHB≥3.0 mmol/L时,诊断
DKA的灵敏度为99.0%,特异性为86.0%,总有效性为92.81%。结论血βOHB≥3.0 mmol/L 可作为DKA诊断的阈值,并且
βOHB可作为DKA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张运斌  潘大虎 《右江医学》2002,30(6):518-519
目的 :建立和改良血浆低密度脂蛋白 (LDL)直接测定法。方法 :TBARS比色法。结果 :该方法线性范围 0~ 10mmol/L ,与酶法相关 r=0 .985 3 ,批内CV =1.5 1% ,批内CV =2 .84% ,平均回收率 10 0 .4%。结论 :该法结果准确可靠 ,灵敏度高 ,测定范围大 ,适于临床应用。LDL C正常参考值 18~ 42岁为 2 .5 3± 0 .82mmol/L ;43~ 63岁为 3 .0 1± 1.2mmol/L。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选择性抑制法(PPD法)和PEG修饰法(PEGME法)两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相测定法进行临床评价。方法将上述两种方法与传统的磷钨酸镁沉淀法(PTA-Mg2 法)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精密度、准确性、特异性和干扰因素。结果上述两种均相测定法均具有较好的精密度(批内、日间及总变异系数均小于4%),两均相法与PTA-Mg2 法(X)具有良好相关性犤PPD法(Y):Y=0.9316X 0.1063,相关系数r=0.9762;PEGME法(Y):Y=0.9106X 0.1368,r=0.9894犦。两法线性范围均较宽(线性均至4.14mmol/L),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8mmol/L,回收率为94.1%~106.2%。两均相法基本不受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影响(偏差均小于5%),甘油三酯浓度在17.0mmol/L以下对两法基本无影响,胆红素高于200mg/L时可使两法测定结果偏低。结论两种HDL-C均相测定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易于自动分析,适合在临床实验室常规检测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两种清除法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表面活性剂清除法 (SUR法 )和过氧化氢酶清除法 (CAT法 )两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均相测定法进行临床评价。方法将上述两种方法与聚乙烯硫酸沉淀法 (PVS法 )进行比较 ,分析各自方法的精密度、准确性、特异性和干扰因素。结果两种清除法与PVS法 (X)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SUR法 (Y1) :Y1=0 .9311X +0 .10 2 2 ,r =0 .980 1;CAT法 (Y2 ) :Y2 =0 .94 0 1X +0 .0 991,r=0 .9832。高、中、低三种LDL C浓度混合血清所测定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具有良好的精密度 ,总CV值SUR法 3.4 5 - 3.89% ,CAT法 3.5 1- 3.99% ,均达到临床满意的程度。两法线性范围均较宽 (线性均至 8.2 2mmol/L) ,最低检测浓度均为 0 .12mmol/L ,平均回收率SUR法为 98.0 % ,CAT法为 97.6 %。TG <14 .2mmol/L ,Hb <5g/L ,HDL C <3.88mmol/L ,胆红素 <4 5 0 μmol/L对两法基本无影响。 结论两种LDL C清除法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临床要求 ,适宜自动分析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人血清对氧磷酶活性测定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初步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建立对氧磷酶(paraoxonase,PON)活性测定方法,调查正常人及肝病患者(肝癌与肝硬化)血清PON活性。方法PON活性测定用分光光度法,同时检验批内差异、批间差异、重复性、线性关系及回收率。结果正常人血清PON活性平均值为154.3kU/L,参考值范围为82.1~220.6kU/L,肝病患者PON活性平均值为81.1kU/L。结论肝病患者血清PON活性较正常人明显下降,其差别有显著性(P<0.01)。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发生原因及治疗转归。方法 收集30例DKA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发现95%以上有明确的诱因,其中以感染多见,87%入院前有糖尿病史,血糖平均22.28mmol/L,CO2-CP平均8.08mmol/L。昏迷11例,休克1例,死亡1例,死亡率3%。结论 早期正确诊断、早期个体化治疗是抢救DKA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不同程度的脂血和黄疸对酶法测定血清钾干扰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脂血及黄疸对酶法测定血清钾结果的影响.方法:对不同程度的脂血及黄疸标本的血清钾分别采用酶法及离子选择电极(ISE)法进行检测.结果:当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10.0 mmol/L时,有部分标本不能用酶法测定,而当血清TG水平>15.0 mmol/L时,大部分标本不能用酶法测定.酶法与ISE法的相关性良好(r=0.926 6),但测定结果有明显差异(P<0.01).而黄疸对酶法测定血清钾无明显干扰,两法的相关性良好(r=0.990 3),测定结果也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黄疽及中度脂血(TG<10.0 mmol/L)对酶法测定血清钾无明显干扰,但酶法不适用于严重脂血标本(TG>10.0 m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