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运用荟萃分析评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使用Rev Man5.2对2005年1月至2014年9月间国内发表的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的12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性别、年龄、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手术时间、术前总胆红素以及术后是否使用生长抑素与术后胰瘘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白蛋白低于30 g/L(OR=0.52,95%CI:0.33~0.80,P0.01)、胰腺质地柔软(OR=0.20,95%CI:0.14~0.29,P0.01)、胰管直径小于3 mm(OR=0.26,95%CI:0.17~0.42,P0.01)、胰管未放置支撑管(OR=0.52,95%CI:0.31~0.88,P0.05)以及胰肠套入式吻合(OR=0.60,95%CI:0.38~0.95,P0.05)与术后胰瘘的发生关系密切。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与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手术时间、术前总胆红素以及术后是否使用生长抑素;而术前低蛋白血症、质软的胰腺质地、细小的胰管、胰管支撑管是否放置以及胰肠吻合方式的选择等因素影响着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8年9月行LPD治疗的1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出现胰瘘分为胰瘘组(37例)和无胰瘘组(87例)。采用调查问卷及查阅临床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不同特征患者术后胰瘘发生情况,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LPD,术后共37例(29.8%)患者出现胰瘘,其中化学漏20例,B级胰瘘14例,C级胰瘘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胰腺质地、主胰管直径、术中失血量、肿瘤发生部位、术前总胆红素、术前白蛋白水平与术后胰瘘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5.028)、胰腺质地(OR=13.543)、主胰管直径(OR=2.502)、术前总胆红素(9.137)及术前白蛋白水平(OR=6.050)为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PD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较多,手术前后加强管理,减少术后胰瘘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等腹内并发症发生和手术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减少其并发症发生和手术死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1年11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施行标准PD术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并发症、胰瘘及手术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29例,其中胰瘘13例;手术死亡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胰瘘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因素有胰腺质地、胰管直径、术前胆道引流、胰管内置支撑管及应用生长抑素(P〈0.05);未发现与手术死亡相关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管内未置支撑管(OR=1.867,P=0.000)、胰腺质地软(OR=1.356,P=0.046)和胰管直径小于3mm(OR=2.874,P=0.015)者的胰瘘发生率更高;胰管内未置支撑管(OR=1.672,P=0.030)、胰腺质地软(OR=1.946,P=0.042)和胰管直径小于3mm(OR=1.782,P=0.002)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更高;未发现与手术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中胰管内是否置支撑引流管、胰腺质地和胰管直径是PD术后胰瘘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行PD术应认真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腹腔出血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PD 74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术后腹腔出血的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74例患者中,术后出血9例,其中死亡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胆红素(χ2=5.480,P<0.05)、合并胰瘘(χ2=17.06,P<0.05)、腹腔感染(χ2=12.27,P<0.05)与腹腔出血有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合并腹腔感染(OR=6.825,95%CI=1.142~40.783)、胰瘘(OR=6.42,95%CI=1.056~39.038)是腹腔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胰瘘和腹腔感染是腹腔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腹腔感染及胰瘘可有效减少腹腔出血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6年9月间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感染并发症危险因素的文献,运用固定或随机模型对各个因素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1 38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感染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术后非感染组(WMD=-3.56,95%CI:-6.01,-1.10,P=0.005);术后感染组手术时间长于非感染组(WMD=37.65,95%CI:20.81~54.49,P0.0001);围手术期输血的患者术后感染率高于未输血的患者(OR=1.62,95%CI:1.15~2.28,P=0.006);术后发生胰瘘的患者术后感染率高于无胰瘘的患者(OR=4.96,95%CI:2.68~9.18,P0.00001)。术前胆道引流(OR=1.15,95%CI:0.86~1.55,P=0.34)、术中出血量(WMD=35.34,95%CI:-18.37~89.04,P=0.20)、术前总胆红素水平(WMD=-0.16,95%CI:-1.12~0.81,P=0.75)、是否合并糖尿病(OR=1.06,95%CI:0.59~1.91,P=0.85)等因素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长、输血以及术后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而术前胆道引流、术中出血量、术前胆红素水平、是否合并糖尿病与术后感染并发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胰腺组织学特点,探讨胰肠吻合方式存在的潜在组织学风险。 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4月—2007年12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82例 患者。术中取胰腺组织学标本,研究胰腺周围组织结构、胰腺小叶间隙的组织结构特点和胰腺断面胰腺组织和胰管组织学特点,分析术后胰瘘组织学因素。 结果:发生胰瘘15例,发生率为18.3%,胰瘘组和无胰瘘组术前年龄、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情况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胰腺组织学方面,胰腺质软31例,发生胰瘘11例;胰腺质硬51例,发生胰瘘4例,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组织标本显示,胰腺腺体的周围均为疏松结缔组织,无被膜结构,以及胰腺断面可见主胰管和次级胰管均可能是胰瘘发生的组织学潜在风险。 结论:对于具体的胰腺组织,应该重视胰腺组织学特点,选择合理的胰肠吻合方式以及如何弥补该吻合方式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均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远端胰腺切除术(distal pancreatectomy,DP)后发生术后胰瘘(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POPF)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 胆外科接受诊治的81例胰腺远端肿瘤性病变行DP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POPF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 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1例患者DP术后发生生化漏13例,B级胰瘘9例,C级胰瘘3例。单因 素分析显示POPF可能与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内脏脂肪面积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手术时间(OR 1.060,95%CI 1.021~1.102,P=0.003)及内脏脂肪面积(OR 1.116,95%CI 1.046~1.190, P=0.001)是 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时间和内脏脂肪面积是DP术后发生临床胰瘘的独立危险 因素。对内脏脂肪面积较大的患者需采取积极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间97例采用标准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PD)和传统Child法消化道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与PD术后胰瘘发生相关的因素. 结果 97例PD术后患者中,发生胰瘘1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mmol/L(P=0.038)、手术时间(P=0.003)、胃肠吻合口下方输入段与输出段之间加做Braun吻合(P=0.034)及术后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P=0.003)与PD术后胰瘘的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mmol/L(OR=11.687,P=0.021)是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OR=0.056,P=0.016)是胰瘘发生的保护因素. 结论 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mmol/L是PD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后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可以减少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的100例壶腹周围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55例, 女性45例, 年龄(56.4±11.1)岁。依据术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胰瘘分为两组:胰瘘组(n=12)和非胰瘘组(n=88)。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肿瘤糖类抗原199、胰腺质地、胰管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手术时间长(OR=1.059, 95%CI:1.015~1.106, P=0.009)、胰腺质地软(OR=0.074, 95%CI:0.006~0.951, P=0.046)、胰管直径≤3 mm(OR=0.010, 95%CI:0.001~0.631, P=0.030)和非胰腺肿瘤(OR=0.013, 95%CI:0.001~0.726, P=0.034)是壶腹周围肿瘤患者LPD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端侧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端侧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法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至2008年1月问10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析影响胰瘘的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 结果本组胰瘘发生率为9.9%(10/101),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术前黄疸程度(χ2=5.814,P=0.016)、黄疸持续时间(χ2=4.17,P=0.041)、胰腺质地(χ2=5.286,P=0.021)、胰管直径(χ2=4.165,P=0.041)、手术失血量(χ2=5.273,P=0.022)是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胰腺质地(OR=13.355,P=0.023)、术前黄疸程度(OR=12.126,P=0.006)、手术失血量(OR=5.92,P=0.032)是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P=1/[<1+e-(-6.378+2.592胰腺质地+2.495术前黄疽程度+1.778手术失血量)],此方程预测发生胰瘘的正确性为92.1%.结论 胰腺质地、术前黄疸程度、手术失血最是端侧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法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技术提高,减少术中失血量,可降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07例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17个可能对PD后并发症发生率产生影响的非重复特征性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PD术后并发症单因素分析提示:有无基础疾病、是否行术前减黄、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术前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前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胰腺质地以及主胰管直径对P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PD术后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胰腺质地及胰管直径(P<0.05).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胰管直径(<3 mm);术后出血独立危险因素为胰瘘.结论 影响PD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术前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胰腺质地及胰管直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胰瘘(PF)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间在湘雅二医院行PD的1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PF有关的18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及逐步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1%(44/137),病死率6.57%(9/137);其中,胰瘘18例,发生率为13.1%,占总并发症的41.0%;死亡4例,占胰瘘病例的22.2%(4/8),占总死亡病例的44.4%(4/9)。PE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高于非PE组(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上腹部手术史(OR=6.741),术前TIBL≥171 μmol/L(OR=3.308),胰腺质地软(OR=3.556)及胰管直径<3mm(OR=6.106)。
结论:术前重度黄疸(TIBL≥171 μmol/L)、上腹部手术史及胰管直径细小和胰腺质地软预示着较高的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肌少症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20年2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收治的225例行PD患者的资料,在第3腰椎水平的CT图像测量骨骼肌面积进行肌少症诊断,分为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比较2组病例的临床资料、手术并发症,探究肌少症与PD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系。结果 与非肌少症组比较,肌少症组患者的年龄更大,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更低,总胆红素水平更高(P<0.05);临床相关胰瘘(B、C级瘘)、肺部感染、肺不张和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更高(P<0.05);肌少症组患者住ICU时间及围手术期病死率长于或高于非肌少症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肌少症、术前总胆红素水平、胰管直径和胰腺质地是临床相关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肌少症、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腹腔感染是PD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肌少症是PD术后临床相关胰瘘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肌少症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治疗和康复锻炼,对减少PD术后并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相关性因素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接受PD的1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PD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为12.6%(16/12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血清总蛋白、胰腺质地、主胰管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血清白蛋白均值是影响PD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 65岁)、胰腺质软、手术时间长是PD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高龄、胰腺质软、手术时间长是影响PD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专业化的队伍,规范、熟练的操作技能是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探讨黏膜-黏膜胰肠吻合减少术后胰瘘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4月间8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析影响胰瘘的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比较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胰瘘的影响。结果术后胰瘘总发生率16.5%(14/85),其中黏膜-黏膜组3.57%(1/28),传统套入组22.8%(13/57)。统计学分析显示,胰肠吻合方式、胰管直径及残余胰腺质地为影响胰瘘发生的显著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胰管直径和胰腺质地为影响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13和0.009,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5.276和8.538。结论胰肠吻合方式、胰管直径和胰腺质地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对胰管扩张者(≥3mm)行黏膜-黏膜吻合可显著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胰肠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漏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3月323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5例,女性138例;年龄27~82岁.根据是否发生胰漏分为胰漏组52例及非胰漏组271例.对围手术期可能产生胰漏的20个相关因素,如年龄、性别、原发疾病、酗酒史、胆管炎、胆红素、清蛋白、血红蛋白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部323例PD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30.3%(98/323),病死率3.7%(12/323),其中胰漏发生率16.1%(52/323),因胰漏死亡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原发疾病、术前胆红素、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胰腺质地、胰管直径、胰管支架引流方式、专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72 ~9.008,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病(OR= 2.091,P=0.001)、胰腺质地(OR=7.715,P=0.040)、胰管直径(OR=5.405,P=0.006)、胰管支架引流方式(OR =4.313,P=0.001)及专业组(OR =6.404,P =0.006)是胰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原发疾病、胰腺质地、胰管直径、胰管支架引流方式及专业组是胰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精准操作,术中放置胰管支架外引流,成立胰腺外科专业组能够有效降低胰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310例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 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310例患者中134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胰瘘发生率为33.23%(103/310),胰瘘患者中合并其他并发症者4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b、术前TBil、胰管直径及术后Alb 4个因素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x2=4.543,6.087,6.265,5.31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Bil ≥34.2 μmol/L、胰管直径<3 mm及术后Alb< 28 g/L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06,1.936,1.780;95%可信区间:1.107 ~2.948,1.170 ~3.206,1.002~3.165,P<0.05).结论 术前显性黄疸(TBil≥34.2 μmol/L),胰管直径过小(<3 mm)和术后营养情况不良(Alb <28 g/L)预示着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较高的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迟发性大出血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行PD治疗的222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出血的原因、时间、治疗及转归等,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PD术后迟发性大出血的危险因素。 结果发生迟发性大出血17例(7.7%),包括腹腔出血13例,消化道出血4例,总体死亡率35.3%(6/17),出血时间为术后12(5~23)d。术前总胆红素≥171 μmol/L(OR=1.011,95% CI:1.000~1.020,P=0.043)、术后腹腔感染(OR=4.012,95% CI:1.302~12.357,P=0.016)、术后B级以上胰瘘(P<0.05)是PD术后迟发性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术前降低胆红素水平、积极治疗术后胰瘘和控制腹腔感染是预防PD术后迟发性大出血发生的关键,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个体化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PHCC)病人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发生临床相关胆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9年7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连续73例行根治性手术的PHC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国际肝脏外科研究组(ISGLS)术后胆瘘分级,将B、C级胆瘘定义为临床相关胆瘘。将发生临床相关胆瘘的14例病人作为胆瘘组,未发生胆瘘和发生A级胆瘘的59例病人为无胆瘘组。通过多因素分析确定术后临床相关胆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胆瘘组感染性并发症(85.7% vs. 55.9%)、严重并发症(64.3% vs. 28.8%)及术后住院时间>30 d发生率(64.3% vs. 30.5%)均高于无胆瘘组(P<0.05)。术后第1天γ谷酰转肽酶(GGT)(OR=1.005,95%CI 1.001~1.010,P=0.015,最佳截断值209.4 U/L)、胆肠吻合口数量(OR=3.101,95%CI 1.161~8.288,P=0.024)、术前或术中胆汁培养肺炎克雷伯菌阳性(OR=6.791,95%CI 1.254~36.783,P=0.026)和术前胆管炎(OR=4.662,95%CI 1.045~20.804,P=0.044)是术后发生临床相关胆瘘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0.822(P=0.000,95%CI 0.678~0.967)。结论 PHCC病人行根治性切除术后第1天GGT、胆肠吻合口数量、术前或术中胆汁培养肺炎克雷伯菌阳性和术前胆管炎是术后发生临床相关胆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符合指征的病人应积极行胆道引流并定期监测围手术期胆汁病原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并发症及影响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该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同一术者施行的16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资料,分析影响胰瘘的危险因素,比较前5年与后5年间的并发症差异.结果 死亡率2.4%,并发症发生率为34.9%,胰瘘发生率为7.7%;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手术出血量大于400ml(OR=2.87;95%可信区间:1.17~8.19;P=0.048)、胰腺质软(OR=1.95;95%可信区间:0.87~6.19;P=0.032)和胰管直径小于3 mm(OR=3.78;95%可信区间:1.01~10.63;P=0.019)是影响术后发生胰瘘与否的危险因素;前5年与后5年患者临床资料在死亡率、并发症以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5年的再手术率较前5年高、术后住院天数显著延长.结论 手术出血量、胰腺质地和胰管直径是影响术后发生胰瘘与否的危险因素;为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应选用术者熟悉的吻合方式进行胰肠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