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设计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transoralpharynge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评价其生物力学性能,观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研制设计一种新型的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该系统包括-蝶形钛合金锯板、自锁螺钉和寰枢椎复位器等配套安装器械。将此系统在12具C0-C3新鲜标本上分别进行了三维运动测试(n=6)和拔出力实验(n=12),比较其生物力学性能,并临床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5例。结果 TARP系统设计有巧妙的即时复位机制。TARP的生物力学性能与现行的寰枢椎融合Magerl Brooks固定等效,较其它三种方法(前路经枢椎体寰椎侧块螺钉、后路Magerl经关节螺钉和后路Brooks钢丝)具有更坚强的固定作用,TARP的寰椎和枢椎固定螺钉固定牢靠,具有良好的抗拔出性能。经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TARP能达即时复位作用,手术操作可行,效果显著。结论 TARP设计新颖独到,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手术能达即时复位,固定效果好,为临床提供了—个崭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和评价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内固定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3年4月以来应用TARP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52例,观察患者的主观症状、客观体征和神经功能,进行X线摄片和MR检查,并按Symon和Lavender临床标准、JOA脊髓功能评分标准(17分法)和影像学脊髓受压减压评定标准对35例资料收集比较完整的患者,进行2~4年(平均3年)的随访,分析其中期疗效.结果 35例寰枢椎脱位术后均达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33例无钢板松动或再脱位现象.按Symon和Lavender临床标准,术前的中型8例、重型15例和特重型12例中,完全恢复16例,轻型7例,中型8例,重型4例,临床显效率80%,有效率20%;脊髓功能术后改善率平均73.5%;颈髓减压改善率平均92.6%.仅早期发生2例钢板螺钉松脱,均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1例重新行TARP翻修,另1例行后路枕颈固定均获得治愈.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及感染并发症.结论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术(TARP)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很好的手术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术中采用寰枢关节360°松解技术治疗僵硬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14年12月,对23例常规方法不能彻底松解的僵硬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寰枢关节360°松解TARP内固定术治疗。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检查(X线、CT三维重建和MRI)判断寰枢椎复位、内固定器位置及脊髓受压改善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颈椎局部症状和肢体麻木无力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内固定位置满意,脊髓压迫均彻底解除。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8.5±3.2)分提高至(13.2±2.1)分;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除1例患者因术中硬膜破裂,二期拆除TARP改为后路枕颈固定,其他患者未发生感染、神经血管损伤、钉板松脱等并发症。结论按常规方法不能完成充分松解的由陈旧性骨痂和瘢痕等因素造成的僵硬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寰枢关节360°松解技术可以获得彻底松解,再行TARP内固定术即可完成寰枢关节的完全复位,彻底解除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钛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手术在寰枢椎内固定翻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4月~2007年5月采用自行设计的TARP治疗10例寰枢椎初次手术失败需要再次手术的患者。其中包括寰枢椎脱位,行后路Apofix内固定术后再脱位3例;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行后路减压枕颈内固定术后寰枢关节仍呈脱位状态且症状加重2例;先天性齿突不连伴寰枢关节脱位,行后路Brooks钛缆寰枢椎内固定术后再脱位且症状加重2例;先天性齿突发育不良伴寰枢关节脱位,行颈前路C1~3 Axis钛板内固定术后未复位且症状加重1例;陈旧性齿突骨折伴寰枢关节脱位行TARP手术后再脱位1例;颅底畸形、C1,2脱位、四肢瘫痪伴呼吸困难,行TARP手术后再脱位1例。10例翻修手术分别为:7例先行后路取出枕颈内固定器及寰枢内固定器,同期行TARP手术;1例行经口前路取出C1~3 Axis钛板,同时行TARP手术;2例行经口前路取出松动的TARP,其中1例更换成比之前小1个型号的TARP和直径比之前粗0.5mm的翻修螺钉予以重新固定,另1例行C2次全切除,更换特制的加长TARP固定于C1侧块和C3椎体。观察翻修术前、术后即时复位及随访时症状、体征、影像学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时间为2~25个月,平均18个月。10例寰枢关节脱位均获得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TARP固定良好,无松动。9例获得骨性融合,1例随访时间偏短,暂无法确定融合情况。MRI示:寰枢节段椎管矢径恢复正常,颈髓获得充分减压,脊髓减压改善率达85%~100%(平均96%),但有3例寰枢节段脊髓明显萎缩,呈高信号改变。7例患者的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1例恢复自主呼吸,四肢运动无明显恢复。本组无神经血管损伤和术后再脱位并发症。结论TARP手术对于寰枢椎前后路内固定手术失败的翻修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寰枢椎位于颅颈交界区,其解剖部位深在,周围毗邻重要的神经和血管,手术风险较大,而先天畸形合并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irrreducible atlantoaixal dislocation,IAAD)的治疗更是临床难点。我院收治1例较为罕见的寰椎侧块肥大畸形合并IAAD患者,采用寰椎截骨技术将其转化为可复性寰枢椎脱位(AAD),应用经口寰枢复位钢板(TARP)固定技术实施复位固定,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系统是近年来国内自行研制成功的上颈椎前路手术器械,集松解、减压、复位、固定功能于一身,在难复性、不可复性以及复杂性寰枢椎脱位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1-2]。TARP手术为经口前路手术,视野显露相对困难,手术部位深在,毗邻重要神经血管,手术潜在风险较大[3-4]。充分认识可能出现的围手术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陈旧性难复性寰枢椎前脱位后路椎弓根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004年8月~2007年7月收治的16例因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导致的难复性寰枢椎前脱位患者,采用寰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行后路植骨融合.观察术后寰枢椎复位及植骨融合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1个月~3.8年,平均2.2年,寰枢椎脱位复位程度均达90%以上,所有患者椎间植骨均融合,无内固定断裂、移位.结论 后路寰枢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是治疗陈旧性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近20年来,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治疗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根据临床分型,有以下治疗方式可供选择: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一般采取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内固定;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采用Ⅰ期经口前路松解+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或前路经口寰枢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经口咽改良Ⅱ代解剖型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8月~2006年3月,应用改良Ⅱ代解剖型TARP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并枢椎双皮质固定法治疗15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C级3例,D级10例,E级2例。ASIA运动评分平均为(83.0±13.4)分(46~100分)。结果所有患者获平均10个月(3~20个月)随访,15例均达到即时解剖复位。颈部疼痛和肢体麻木无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3例C级改善为D级;10例D级中的4例改善为E级,其余6例分级无变化,但术后运动评分改善为82~100分[平均(93.5±4.0)分]。10例D级和3例c级患者术后评分增加4~33分[平均(13.1±9.4)分]。术后MRI示脊髓减压充分,减压改善率达89.2%,术后3个月寰枢椎均获骨性愈合。结论Ⅱ代解剖型TARP手术操作简便可行,效果优于Ⅰ代TARP固定,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TARP钢板系统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TARP)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3年4月-2004年9月,对13例陈旧性的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患者行经口咽前路松解减压,应用TARP系统复位和固定,两侧寰枢关节间植入自体髂骨融合。结果除1例因跌倒引起螺钉松动再次脱位外,均固定牢固,融合理想,脊髓减压满意。结论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一次完成寰枢椎脱位的复位和固定是治疗陈旧性难复型寰枢椎脱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常累及延髓生命中枢与椎-基底动脉,导致严重残疾,甚至威胁生命。寰枢椎是颈椎中活动度最大的节段,其旋转活动占整个颈椎旋转活动度(120°~160°)的50%以上。因此,合理的寰枢椎脱位外科分型和治疗原则对其治疗的效果、安全性和颈椎功能的保留具有重要意义。自从Zileli等[1]2002年报道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以来,其基础和临床研究进步很快,例如:前路经口腔寰枢椎病灶清除、螺钉钢板复位内固定术[2],经口腔或内窥镜下行寰枢椎前方软组织松解、后方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3],以及各类后路钉板和钉棒内固定系统[4~6]等技术已在国内广泛开展。但随着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的报道增多,需要再次手术翻修病例也有上升的趋势,应该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在此,笔者针对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原则,谈谈自己的管见,与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12.
寰枢椎解剖结构脆弱,先天畸形、创伤、肿瘤、炎症等因素都可破坏其稳定性,威胁延髓和椎基底动脉安全。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寰枢椎脱位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避免不可逆的神经损害,应尽早手术治疗,而寰枢椎融合是首选手术方式。近年来寰枢椎内固定技术不断完善,医生的选择日益丰富,但如何进一步规避手术风险、增强固定稳定性、最大程度保留寰枢椎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成为现阶段努力的方向。本文就近五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一期颈前咽后入路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技术与初步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9年1月应用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38例。患者首先取仰卧位,经Smith-Robinson入路显露寰枢关节腹侧结构,去除寰枢关节周围瘢痕韧带等实现寰枢松解;然后,在石膏床保护下改为俯卧位,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复位,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32.54±7.63)个月,所有病例均实现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失效及再脱位。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寰齿前间距和延髓脊髓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颈前咽后入路松解联合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可靠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寰枢椎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该部位的手术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的研究热点和手术难点之一。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减压TARP内固定术对于难复性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等疾患具有一次完成减压、复位、固定、融合等操作的优点,临床效果确实。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骨科医院在寰枢椎经口前路手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独创设计了经口寰枢椎前路复位钢板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15.
寰枢椎脱位的外科学分类主要用于指导治疗策略,历史上较为著名的是1968年的Greenburg分类:可复性及不可复性,即通过动力位X线片判断寰枢椎的关系。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前,针对可复性寰枢椎脱位行后路固定融合,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行后方骨性减压、原位固定,但临床观察发现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后方减压效果不佳。20世纪60年代我国香港方心让等及80年代Menezes等报告经口入路腹侧切骨减压,大幅提高了寰枢椎不可复性脱位的临床疗效,但此方法仍然无法实现“复位”。临床上医生们发现颅骨牵引可将某些以往判断为“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转化为“可复性”。21世纪初开始,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南部战区总医院为代表的中国学者们发表了系列文章,使用颅骨牵引下的经口松解术可以将绝大多数不可复性脱位转变为可复性脱位,并实施了解剖复位下的经口或后路固定融合。这一由我国学者提出的“不可复性向可复性转化”理论,获得了国际承认和应用。另外,Goel、Chandra等及国内陈赞等报告了经后路侧块关节松解术,使寰枢椎复位后行固定融合。然而后路松解无法实现前方挛缩韧带或骨性结构的松解,部分病例的复位效果不如经口松解术。目前寰枢椎脱位的当代治疗理念已经形成,即经过颅骨牵引结合松解术达到寰枢椎解剖复位、并实行植骨融合。绝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切骨减压。从前述的寰枢椎外科发展史可见,我国同道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评价几种手术方法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采用手术治疗的24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病例,其中齿状突Ⅱ型10例,Ⅲ型14例,采用前路齿状突加压螺钉内固定8例;椎板间ATLAS钛缆系统固定或Apofix椎板夹固定、后路寰枢椎融合10例;改良后路Magerl联合Gallie内固定、寰枢椎融合6例。结果术后随访3~30个月,颈椎活动度的保持以齿状突螺钉固定最佳,后路椎板间固定和Magerl联合Gallie内固定病例颈椎旋转度丧失较多;7例出现不完全性四肢瘫患者的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C级4例、D级3例,术后D级5例、E级2例,无一例发生脊髓损伤加重及术后感染;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所有内置物无松动、脱落及断裂,无复位丢失。结论前路齿状突螺钉技术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首选,只有在齿状突螺钉禁忌时才考虑采用寰枢椎融合;坚强内固定是后路寰枢椎融合的有力保障,改良Magerl联合Gallie三点内固定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是实施后路寰枢椎融合的理想内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前CT测量在经口咽入路改良Ⅱ代解剖型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手术中的作用.方法15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均采用Ⅱ代解剖型TARP内固定手术,术前行寰枢椎薄层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与TARP内固定的相关指标,并应用测量数据指导手术实施.结果术前CT测量寰椎钉道长度为18.7±1.3(16.2~21.1)mm,枢椎钉道长度为14.7±0.9(12.8~15.6)mm,寰椎进钉外偏角为12.2°±0.4°(10.2°~14.6°),枢椎进钉内偏角为7.3°±0.3°(5.1°~9.4°),寰椎向外侧显露不能超过寰椎侧块外缘至前结节的距离为22.4±2.1(18.6~25.6)mm,根据寰椎进钉点间距和寰枢进钉点的垂直间距确定钢板型号,所有钢板成功安置,术后影像学检查均证实术前测量基本准确.结论术前薄层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对Ⅱ代解剖型TARP手术复位固定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弓根钉棒系统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 18例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后路寰枢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寰枢椎部分撑开后提拉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其中单纯固定融合14例,加行颈椎管成压术者4例。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2.8(1.8~3.6)h,平均出血量380(150~680)ml,均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无脊髓损伤症状加重。18例患者获得6月~3年随访,获得良好寰枢椎骨性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牢固,无松动;寰枢椎保持复位位置;术后脊髓功能(JOA17分法)改善率82.3%,其中优12例,良4例,有效2例。结论经后路寰枢椎弓根钉棒系统,对寰枢椎进行部分撑开后提拉复位,一次完成难复型寰枢椎脱位的复位、固定和融合,是治疗难复型寰枢椎脱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在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后路减压术后翻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9月至2012年6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TARP内固定翻修手术治疗30例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后路减压术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的患者。通过手术前后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上颈椎CT扫描及三维重建、MRI检查观察寰枢椎脱位和颈脊髓压迫改善情况,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翻修手术成功完成,手术时间120~250 min,平均手术时间150 min;术中出血量50~200 mL,平均出血量120 mL。随访6~3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30例患者寰枢椎脱位均获得满意减压复位,脊髓压迫完全解除,术后3~6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寰齿间隙从术前的(9.1±1.4)mm降至术后的(1.6±1.4)mm,颈髓角从术前(116.5±12.0)°提高到术后(149.3±10.4)°,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842,P=0.000;t=—16.520,P=0.000)。29例神经功能获得改善、1例无变化;JOA评分由术前的(10.8±2.3)分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14.5±1.9)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40,P=0.000)。随访期内无寰枢椎再次脱位或症状加重表现;1例术后2周出现肺部感染,术后1个月枢椎螺钉松动,予抗感染治疗及螺钉调整术后痊愈出院。结论 TARP内固定是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对于后路减压术后内固定及植骨融合困难的翻修病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0月-2012年9月收治的20例Ⅱ型(Anderson分型)齿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患者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伴有寰枢椎的脱位或半脱位,所有患者无明显脊髓损伤症状,枕颈部疼痛明显,术前常规采用颅骨牵引,平均3.5 d。结果 20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所有患者颈部疼痛缓解明显,骨折固定可靠。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三维固定技术是治疗Ⅱ型齿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