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及时准确的POCT血糖检测,是住院患者血糖管理的基础。与个人自我血糖监测不同,由于住院病人情况的复杂性,院内POCT血糖监测不仅使用毛细血管血、还会用到动脉血、静脉血或新生儿血。作为POCT血糖监测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病人选择正确类型的血样和合适的血糖仪进行检测,决定着最终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临床相关性。在人体正常状态下,由于体内血液会顺畅的循环流动,使得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成分保持相对的一致性,此时我们选用毛细血管血来检测血糖,就可以相对真实的反映体内的血糖水平,而且采集方便、创伤小。因此毛细血管血比较适用于个人患者在家庭环境下进行自我血糖监测时使用。目前市售的所有便携式血糖仪都可以用来检测毛细血管血。但是临床上有很多疾病状态会对血液循环产生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并比较POCT便携式血糖仪与生化分析仪的血糖结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12月在我院进行血糖检测的糖尿病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使用POCT便携式血糖仪和生化分析仪,对其晨起空腹血糖水平及餐后2 h的血糖水平进行检测,并将其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分析研究数据可知,所有患者在POCT便携式血糖仪和生化分析仪检测下其晨起空腹血糖水平及餐后2 h血糖水平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CT便携式血糖仪与生化分析仪的血糖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但POCT检测仪具备检测方式简便、读数快速等优点,可将其作为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首要考虑检测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多种POCT血糖仪与生化分析仪对血糖测量结果准确性的比较,为临床测量血糖提供多种方法。方法在2015年2月,选取该院低浓度、中浓度以及高浓度血糖检测患者各7例,分别采用3种63台POCT血糖仪以及生化分析仪对其血糖进行测量,并比较这3种POCT血糖仪与生化分析仪对血糖测量的结果。结果 3种POCT血糖仪对于血糖的测量在低浓度时,和生化分析仪测量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随着血糖浓度的升高,3种POCT血糖仪中有2种POCT血糖测量仪和生化分析仪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种POCT血糖仪对于低浓度的血糖检测准确性较高,但是对于高浓度的血糖测量存在较大的误差,在临床上可以用作血糖的监测工作,配合生化分析仪才能确诊。  相似文献   

4.
正POCT(床边即时检测)血糖仪因简单、便捷的特点,成为许多医院临床科室进行床边血糖监测的常规设备。但是目前医院使用的POCT血糖仪,多是用于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的家用血糖仪,本身检测结果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医院环境复杂,患者病情多样,相较家庭使用存在更多的影响因素。干扰院内血糖监测结果的因素,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来自病人的,包括血氧浓度、红细胞压积~([1-3])、血样类型~([4-5])、血PH值、内、外源性物质~([6-7])等。血氧浓度主要对基于氧化酶原理的血糖仪有影响,浓度越高,检测结果偏低,反之偏高。血糖仪在适用的红细胞  相似文献   

5.
得了糖尿病免不了要和各种化验单打交道,因此,学会看化验单就成了每一位糖尿病患者的基本功.羊城晚报采访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陈宏教授,请他为"糖友"们一一"解读"糖尿病的相关检查. 血糖 血糖是指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是糖尿病人必不可少的检测项目之一.现在多用抽静脉血或扎手指毛细血管血这两种方法来监测血糖.现有不少糖尿病病友自购血糖仪,自己监测血糖.  相似文献   

6.
正目前中国约有9840万糖尿病患者,约占全球糖尿病患者总数的近1/4[1]。中国住院患者中糖尿病患者比例达到15.1%~([2])。内外科住院患者中,38%的患者FBG≥7.0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其中33%未诊为糖尿病~([3])。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波动是三种常见的血糖紊乱形式,其中高血糖和血糖波动是住院病人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3.4])。及时准确的POCT(床边即时检测)血糖监测是住院患者血糖管理的基础,可以实时反映病人的血糖水平,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效缩减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指尖毛细血管全血血糖与静脉血浆血糖的检测结果 ,以探讨指尖毛细血管全血糖检测血糖的准确性。方法于2014年1月—2015年10月,选取在该疾控中心体检科进行血糖检测的200例受检者进行研究,按照其血糖情况进行分组,分为低血糖组、血糖正常组、糖耐量异常组、糖尿病组。分别于空腹状态时和餐后2 h,采集这200例受检者的指尖毛细血管全血和外周静脉血液,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糖测定,对比指尖毛细血管全血和静脉血液的血糖检测结果。结果低血糖组、血糖正常组、糖耐量异常组以及糖尿病组受检者的指尖毛细血管全血血糖检测结果均与静脉血浆血糖检测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尖毛细血管全血血糖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静脉血浆血糖检测结果较为接近,可有效反映受检者的血糖水平,可作为社区、家庭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和管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POCT血糖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血糖检测结果。方法选自2013年11月—2014年10月间在该院治疗糖尿病的50例患者,对其进行血糖检测,对比POCT血糖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的血糖结果。结果 POCT血糖仪检测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睡前7 h血糖结果均低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的低血糖概率高于POCT血糖仪,低血糖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CT血糖仪操作简单,血糖检测的结果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差别不大,但在检测低血糖方面有所欠缺,低血糖检测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较好。  相似文献   

9.
<正>糖尿病的血液系统检查对糖尿病的诊断、疗效判定、预后转归都是有力的依据。这些检查有助于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和病情的监测。血糖检测血糖指血中葡萄糖的浓度,代表进入和移出血液的葡萄糖的动态水平。血糖浓度受激素调节,胰岛素  相似文献   

10.
柏建荣 《糖尿病新世界》2022,(22):178-180+184
目的 对比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以连续动态血糖监测与常规八段血糖监测方式监测血糖对预防低血糖情况的效果与优势。方法 选择2021年4月—2022年4月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76例进行研究,通过随机分组方式划分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38例),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采取常规八段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治疗,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实施连续动态血糖监测联合胰岛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节点血糖检测结果,观察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出现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时间节点血糖检测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时间节点血糖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期间观察组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采取连续动态血糖监测便于动态掌握患者血糖波动,可及时调整降糖治疗,同时操作方便,无痛苦,可有效预防患者低血糖问题,倡导运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建立POCT血糖检测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成立医院质量管理小组;制定血糖仪操作规程;对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开展室内质量控制;每季度与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一次比对;建立信息反馈制度。结果:通过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各POCT点操作人员的质量保证意识加强,室内质控品测定结果的平均变异系数(CV)由6.8%降到2.5%。与实验室三次比对的结果显示:低、中、高值标本测定结果的最大偏差分别从-35.4%、29.70%和-24.5%降到-19.0%、-16.5%和-6.3%。结论:建立适合POCT血糖检测的质量保证体系,能有效地提高血糖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建立POCT血糖检测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成立医院质量管理小组;制定血糖仪操作规程;对操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开展室内质量控制;每季度与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一次比对;建立信息反馈制度.结果通过质量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各POCT点操作人员的质量保证意识加强,室内质控品测定结果的平均变异系数(CV)由6.8%降到2.5%.与实验室三次比对的结果显示低、中、高值标本测定结果的最大偏差分别从-35.4%、-29.70%和-24.5%降到-19.0%、-16.5%和-6.3%.结论建立适合POCT血糖检测的质量保证体系,能有效地提高血糖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治疗"五架马车"的重要组成部分。1血糖监测的方式有:1)指尖血糖,包括医院内的床旁快速血糖监测(POCT)和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MBG),是日常血糖管理的重要手段[1];2)静脉血糖,是静脉血浆的瞬间血糖,是糖尿病诊断的金标准;3)糖化血清蛋白(GSP),评估近2~3周平均血糖水平;4)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2],评估血糖存在"延迟效应",均不能全面、及时地反映患者的血糖波动,动态血糖监测(CGM)应运而生。CGM于2001年经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李宝莉  杨杰  陈雅慧  钱盾 《心脏杂志》2010,22(2):231-233
目的: 通过观察冠心病(CHD)患者的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及血糖的变化,为及早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确诊为CHD的患者156例进行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脂及血糖等进行检测。结果: 与50例正常人相比较,CHD患者甲襞毛细血管数减少、交叉、畸形管襻增多,输入支变细、输出支和乳头下静脉丛扩张、血流速度减慢伴红细胞聚集;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纤维蛋白原、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性增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糖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并发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CHD患者的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性明显异常。结论: CHD患者的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性、血脂、血糖明显异常;并发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的CHD患者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性异常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9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电子血糖仪监测血糖,观察组采用FGMS监测血糖。比较自动生化分析仪、快速血糖检测仪、FGM检测血糖结果;结果三种检测方法检测血糖结果、住院费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 05);观察组住院时间、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依从性、满意率、舒适度高于观察组,(P 0. 05)。结论 FGM检测血糖准确性较高,缩短住院时间同时,不增加患者住院费用,并且可增加患者依从性、舒适度及满意度,降低低血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床边快速(point-of-care,POC) 血糖检测是医院内血糖监测的主要方式,在国内各大医院中广泛使用,并开始 建立起规范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目前POC 血糖监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管理的规程及考核培训制度不够完 善;不同患者血液标本对血糖监测存在一定影响因素且缺少系统的评估;非内分泌科检测血糖频率有待提高。因此,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POC 血糖监测质量管理及培训,完善血糖监测方面的相关研究。网络数据化管理有助于提高 POC 血糖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初诊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者糖代谢的特点、佩带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及毛细血管血糖2种检测方式间的相关性。方法:17例初诊糖尿病患者(DM组)和19例糖调节受损者(IGR组)均完成OGTT等检查,CGMS72h,其间医生每6h输入患者手指毛细血管血糖1次。结果:①DM组CGMS及毛细血管血糖平均值均高于IGR组(P<0.05);且DM组2种检测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IGR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DM组2种检测漂移值均高于IGR组(P<0.05);且DM组2种检测漂移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IGR组无显著性差异。③两组最高血糖平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最低血糖平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两组夜间0~3时均为血糖最低时段,血糖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早餐后2h内均为血糖最高时段,血糖值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初诊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者有相似的血糖波动规律;但初诊糖尿病患者较糖调节受损者血糖波动更大,血糖漂移更明显;糖尿病患者需行CGMS,以反映体内真实血糖状态;糖调节受损者可行毛细血管血糖检测以替代CGMS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与胰岛素泵联合治疗对控制血糖的疗效。包括降低高血糖和避免低血糖。方法选择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娠糖尿病共10例,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与胰岛素泵联合治疗共10天,全部患者遵医嘱进食,相对固定活动量,每天下载一次血糖图并根据此调节胰岛素量,每天测4次手指血毛细血管血糖输入监测器以进行校正。结果所有患者最高血糖值、空腹血糖值、三餐后2小时血糖值、低血糖发生率均明显下降(p0.01)。以血糖4.0mmol/L为低血糖。结论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与胰岛素泵联合治疗对降低高血糖及减少或避免低血糖效果良好,因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全面、直观地显示血糖波动情况,而胰岛素泵最接近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机械通气患者的人文关怀护理效果。方法将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的60例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组,常规护理服务组给予常规护理,人文关怀护理服务组进行了人文关怀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满意情况;机械通气治疗的时间以及住院的总时间;护理前后血酮监测水平、血糖监测水平;低血钾、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人文关怀护理服务组满意情况、血酮监测水平、血糖监测水平、机械通气治疗的时间以及住院的总时间、低血钾、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常规护理服务组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机械通气患者实施人文关怀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正>由于生活方式转变和老龄化等因素,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18岁以上人群达12.8%[1]。糖尿病微血管、大血管、神经等并发症的发生与血糖控制水平密切相关[2]。糖化血红蛋白A1c(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HbA1c)、糖化血清蛋白、血清1,5-脱水葡萄糖醇分别代表检测前2~3个月、2~3周及1~2周平均血糖水平[3]。时间点血糖水平需通过检测静脉、毛细血管及皮下组织间液血糖或无创技术监测毛细血管血糖获得,静脉血糖需用医院检测设备检测静脉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