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出血性脑梗塞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对出血性脑梗塞CT表现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出血性脑梗塞的CT表现.结果 21例出血性脑梗塞CT表现呈扇形或三角形16例,不规则形5例.病灶为大片低密度影内可见散在、分布不均匀的斑点或斑片状高密度影,有程度不一的占位效应.结论 CT对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出血性脑梗塞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1对象本组出血性脑梗塞29例中,男21例,女8例。年龄37~75岁,平均59.3岁。既往有风心病病史4例,冠心病病史6例,有高血压病史9例,心房纤颤7例,糖尿病史6例。发病时临床表现为:头痛16例,恶心11例,呕吐9例,意识障碍9例,精神异常3例,肢体抽搐4例,肢体瘫痪加重8例,二便失禁3例。本组中有5例发生于溶栓治疗后。有4例由于出血过多而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 2 5例颅脑外伤病人采用GECT 90 0 0型 /GEHis peedFX /i螺旋CT行头颅平扫。结果 :轻微脑外伤患者 7例 ,均为儿童 ,CT显示基底节内囊区腔隙性梗塞灶 6例 ;严重脑外伤患者 18例 ,成人多见 ,CT显示梗塞灶发生在基底节内囊区 9例 ,脑叶区 6例 ,两者同时存在 3例 ;首次CT扫描发现脑梗塞 5例 ,复查CT发现脑梗塞 2 0例 ,其中术后 4例。结论 :CT是诊断外伤性脑梗塞的首选方法 ,当首次CT扫描未发现脑梗塞时 ,应根据病情需要行CT复查 ,尤其是外伤后偏瘫患者 ,更应做CT复查 ,明确是否出现脑梗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脾结核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权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脾结核CT表现。结果 本组病例表现为脾脏增大,6例平扫见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状及斑片状低密度病灶,边界欠清,增强后病灶内无强化,边界变清楚,1例除脾内较大斑片状低密度灶外,还可见小斑片状高密度影(合并出血),1例为散在小点状钙化灶,4例伴有其他脏器结核。结论 脾脏多发大小不等低密度无强化病灶是脾结核的主要征象,但不具有特异性,而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发现脾外结核的证据能确立诊断,CT是发现脾结核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脑梗塞的分型及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分型及CT表现。方法 分析46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与CT表现。结果 根据其临床特点和CT表现将其分为2型即Ⅰ型(24例),轻微外伤型;Ⅱ型(22例),严重外伤型。Ⅰ型见于小儿,特别是婴儿,外伤轻微,CT表现为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灶,79.2%(19/24)双侧豆状核见点状钙化灶。Ⅱ型多见于成人,小儿少见,有严重的颅脑损伤,CT表现为基底节区或和脑叶梗塞及颅脑损伤的征象,如颅内血肿、脑水肿及挫伤等。结论 CT对外伤性脑梗塞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两型可能有不同的发生机制,Ⅰ型主要是潜在性血管病变及钙化致血管痉挛所致,Ⅱ型主要与血管的损伤和受压有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观察4种脾良性肿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种脾良性肿瘤的CT表现,包括血管瘤18例、淋巴管瘤3例、血管淋巴管瘤19例及错构瘤1例,观察4种肿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 脾血管瘤均为实性病灶,11例单发,7例多发;增强扫描16例表现为渐进性强化。脾淋巴管瘤均为囊性病变,增强扫描无强化。脾血管淋巴管瘤可见实性、囊性、囊实性或混合性病灶,以实性多见(n=9),常见多发病灶(n=15);增强扫描实性病灶或病灶中的实性成分轻度强化,囊性病灶或病灶中的囊性成分无强化。错构瘤呈低密度肿块,强化方式与血管瘤类似。结论 4肿脾良性肿瘤的CT表现均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卵巢囊腺瘤与囊腺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赵淑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12):1718-1719
目的 提高对卵巢囊腺瘤、囊腺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37例,45个卵巢囊腺瘤及囊腺癌的CT表现。结果 37例45个卵巢囊腺瘤、囊腺癌中,卵巢囊腺瘤28例32个肿物,以囊性为主,形态上多为圆形或卵圆形,囊壁薄而规则;囊腺癌9例13个肿物,以囊实性为主,多为双侧不规则形,囊壁及囊内分隔厚而不规则呈结节状。CT术前诊断正确率达89%。结论 CT是诊断卵巢囊腺瘤、囊腺癌的重要检查方法,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脊柱结核的CT表现,提高CT对诊断脊柱结核重要性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对51例脊柱结核进行CT扫描,13例做了静脉增强,5例做了CTM扫描,均有常规脊柱正侧位片。均经穿刺活检和,或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穿刺活检11例,手术证实40例。结果:病变部位分布:胸椎18例,腰椎25例,骶椎3例,胸腰段3例,腰骶段2例。其CT表现为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死骨及新生骨形成、椎间盘的溶解破坏或退变、椎旁软组织肿胀朋中块和腰大肌脓肿、骨性椎管狭窄。结论:应用CT扫描不仅能显示脊柱结核的形态特征,而且能发现早期骨质破坏。对脊柱结核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脑囊虫病的CT诊断(附10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脑囊虫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的脑囊虫病的CT表现,常规作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00例脑囊虫病中,多发小囊型9例,单囊型6例,多发结节和环状强化型8例,脑炎型1例,脑膜型3例,脑室型5例,慢性钙化型33例及混合型35例。本组诊断的准确性是97%。结论:CT扫描能很好地显示病灶及其分型,有利于脑囊虫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朱新进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0,9(4):196-197
目的 探讨颈部神经鞘瘤CT诊断及鉴别诊断问题。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部神经鞘瘤临床及CT资料。结果 病灶呈形态规则、边缘清楚光滑肿块,较小病灶密度均匀,较大病灶内可有囊变及坏死,甚至完全囊变。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受压并可将两者分离。结论 CT发现颈动脉鞘区肿埠块,临床表现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3.
129例急性缺血性脑梗塞临床CT随诊分析——兼论急诊CT检查的时效性与诊断效果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塞(AICI)不同时段的CT表现。方法 AICI129例,按发病时间和首次CT检查结果,CT分为5期:(1)HAP:超急性期6h之内,56例;(2)AP:急性期7-24h,24例;(3)SAP;亚急性期2-7d,27例;(4)SP:稳定期8-14d,7例;(5)CP;慢性期15d以上,15例,对复查病例出现的征象变化分列为5种;首次出现新病灶,原病灶扩大或增加,原病灶无变化。原病灶消失,仍然阴性等,其中以前两种变化列为阳性率统计;并按复查时间的先后分别设置四个时段;A:24h之内,B:2-7d,C:8-14d,D:15d以上。结果 首次CT检查发现病灶总阳性率为58.91%;各期的阳性率分别为:HAP21/56例,37.5%;AP14/24例,58.33%;SAP21/27例,77.78%,SP5/7例,71.43%,CP15/15例,100%,按四个不同时段复查结构显示阳性率的出现与随诊时间存在差异。结论 AICI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CT表现,首次CT检查结果仅能说明病灶的阶段性改变;建立不同时段的CT复检制度既有利于发现新病灶及观察原病灶的变化,也有助于临床对病灶的变化和归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4.
周围型肺癌钙化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周围型肺癌钙化的CT征象及诊断意义。材料与方法 98例经CT检查并有病理证实的周围肺癌中,17例可见钙化。其中腺癌10例,鳞癌5例,肺光癌2例。用2-3mm薄层扫描评价的钙化征象。结果 肺癌钙化征象的CT形态有三种:(1)细点状钙化:12例,其中腺癌6例,鳞癌4例,肺泡癌2例。钙化呈细小点或沙粒状偏心分布。(2)斑片状钙化:3例,其中腺癌2例,鳞癌1例。钙化呈不规则斑片状,偏心分布。(3)结节状钙化:2例均为腺癌,1例为单发结节,另1例为多发结节。结论 CT上肺结节或肿块内出现钙化,尤其是细点状钙化不能作为排除肺癌的指征,而应结合其它CT征象才能作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16.
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附28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自1998-09至2003-03月经临床、CT证实的外伤后脑梗塞28例。使用GE Hispeed FX/i螺旋CT扫描机,扫描条件:120KV,200MA,时间为1.0s,窗宽90,窗位40,骨窗1000/400。其中l例行增强检查。结果 28例外伤性脑梗塞,23例可见原发颅脑损伤;4例首次CT检查阴性.24-72hCT复查证实;l例首次CT检查即表现为脑梗塞。其中儿童6例(约占21.4%),发生于手术后8例(约占28.6%)。结论 CT扫描对外伤性脑梗塞可作出准确诊断和估计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7.
大叶性肺炎的临床与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 大叶性肺炎的临床与CT表现。方法 收集18例临床证实的大叶性肺炎,男15例,女3例,年龄17-84岁,平均58.1岁,均行血常规、胸部平片及CT检查。结果 本组10组临床表现不典型,其中1例为体检者。15例WBC均升高,除3例早期胸片外,胸片及CT显示单个或多个肺投或肺叶分布的均质实变或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实变肺组织体积不缩小,内可见“含气支气管征”。结论 CT与本病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刘翼程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1):46-47
目的:探讨脑梗死致同侧肢体功能障碍的可能性及原因。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对37例一侧肢体功能障碍与颅脑CT示同侧脑梗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37例患者出现同侧梗死灶43个,其中左侧病灶22个,右侧病灶21个;病灶位于基底节者31个,丘脑4个,放射冠2个,脑叶6个。肢体运动障碍左侧25例,右侧12例。结论:脑梗死可导致同侧肢体功能障碍,且右侧梗死灶致同侧肢体运动障碍的发生率低于左侧。 相似文献
19.
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CT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43例(良性40例,恶性3例)经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CT征象并与B超结果对照。结果 肾上腺区肿瘤34例,异位瘤9例(21%)。CT表现:81%(35/43)肿块直径大于3cm。肿瘤实质均显著强化,32例(74.4%)密度不均匀,常伴有坏死、液化、囊变或钙化。良笥病变边界清晰,恶性病变易侵犯邻近组织。CT定位率为93.3%、定性率为88.4%均高于B超(P〈0.05)。结论 CT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较高价值,是主要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