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导升明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作者用导升明(doxium,calcium dobesilute)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2例,设对照组26例患者不用导升明,经治疗3月,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和眼底变化。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均比服药前降低(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眼底病变趋于稳定和改善者多于对照组(P<0.05),提示导升明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液粘度,改善和稳定其眼底病变。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5,11:224-226)  相似文献   

2.
苗林  徐吉 《临床眼科杂志》2000,8(6):428-430
目的 探讨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ILIB)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ILIB治疗单纯型DR患者38例,设对照组32例不用ILIB。共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10天,疗程间隔10天。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和眼底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显效率(13.16%)和总有效率(57.8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P〈0.05,9.4%P〈0.01),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 ILIB能明显降低DR患者的血液粘度,改善和稳定其眼底病变。  相似文献   

3.
81例视网膜静脉阻塞随机分为光量子治疗组和尿激酶对照组。治疗后一个月,治疗组视力增进明显,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出血吸收率90.2%,对照组70.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还表明:光量子疗法改善视网膜血循环、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优于尿激酶(P〈0.01)。治疗组有效率84.5%,对照组62.4%,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载脂蛋白AI、B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 用火箭免疫电泳法对24例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28例2型糖尿病眼底正常者(DM)和50名健康者血液进行了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的测定。结果 DR组的apoAI,apoAI/apoB值均低于DM组(P〈0.05及〈0.01),apoB值高于DM组(P〈0.01)。结论 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代谢异常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递法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评价递法明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将78例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成2组,递法明组和常规对照组,递法明组予口服递法明300mg/天,疗程共3个月,对比观察其疗效。结果:递法明组患者视力、眼底情况比服药前改善者达94.9%,常规组为69.2%,递法明组病变改善情况好于常规组(P<0.05)。结论:递法明能够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功能及眼底病变。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告3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结果。结果表明:糖尿病眼底正常组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的血清SOD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血清SOD有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而逐渐降低的趋势。提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与血清SOD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Ⅱ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严重玻璃体出血或合并血管纤维增殖引起的视网膜牵拉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情况下,进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手术时机。方法对64例(78只眼)Ⅱ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患者,按术前出血时间和视网膜病变程度各分为两组,进行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的比较。结果术后9个月,视力为0.3以上者,在术前出血时间≤6个月组为42.1%,而在术前出血时间>6个月组为5.3%,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1年,获得0.5以上视力者,在术前出血时间≤6个月组为35.7%,而在术前出血时间>6个月组为7.1%,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获0.3以上视力者,在单纯玻璃体出血合并或不合并局部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组为35.7%,而在大面积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组为16.7%,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Ⅱ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玻璃体出血,应早期手术治疗。对出血时间长、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严重的患者,也不应放弃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半导体激光光凝联合普罗布考治疗增殖前期及增殖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眼底改变以及血清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0HdG)浓度的变化,以评估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增殖前期及增殖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需行眼底激光治疗的患者60例(60眼)纳入研究,按治疗方法不同分成A、B、C3组,A组行眼底激光光凝加安慰剂治疗,B组行眼底激光光凝加VitC口服,C组行眼底激光光凝加普罗布考口服,口服药连续服用3个月。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判断眼底病变及黄斑水肿改善情况,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法检查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改变,患者空腹抽取静脉血送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8-0HdG含量。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所有患者均复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OCT及测定血清8-0HdG浓度。治疗后随访12个月。结果 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C组血清8-0HdG浓度逐渐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治疗后12个月与6个月时相比,血清8-0HdG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C组血清8-0HdG与A组、B组相比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组末次随访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214±15)μm,与B组的(245±19)μm及A组的(258±24)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组、B组和A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35%及30%,C组与B组、A组眼底改善有效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血清8-0HdG浓度是反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预后的一个较为敏感的指标,普罗布考对增殖前期及增殖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辅助治疗效果,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术后视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动态血压,偶测血压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24h动态血压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并与偶测血压比较,以31例正常血压者作对照,观察了95例高血压病人的视网膜病变。结果24h、白昼、夜间平均血压及血压负荷与视网膜病变呈正相关(P<0.05),以舒张压与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最为显著(P<0.01)。偶测舒张压与视网膜病变呈正相关(P<0.05),偶测收缩压与视网膜病变无相关性(P>0.05)。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则视网膜病变较严重。组间两两比较正常血压组与高-正常血压组的视网膜病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正常血压组与1、2、3级高血压组间视网膜病变差异呈显著性(P<0.05)。结论动态血压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相关性要较偶测血压为好,舒张压增高对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术前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acetonide,TA)对于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PDR患者(Ⅴ期或Ⅵ期)60例(60眼)。随机分为治疗组(术前1周行玻璃体内注射TA)和对照组(直接行玻璃体切割术),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情况、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率、眼内填充物的使用、平均手术时间及术后视力。结果 治疗组术中发生中、重度出血率为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率为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硅油填充率为40.0%,对照组为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为(40.23±13.90)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5.82±14.4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视力为0.316±0.101,优于对照组的0.202±0.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R患者在玻璃体切割术前1周行玻璃体内注射TA,可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术中并发症,进而缩短手术时间,有助于术后视力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房水和血浆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box-1,HMGB-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10-08/12住院糖尿病(diabets mellitus,D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有无DR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组及DR组。DR组按病程分为单纯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background diabetic retinopathy,BDR)组及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组。设正常对照组,对研究对象分别收集房水和血浆标本,共收集房水28例,血浆40例,均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进行人HMGB-1定量ELISA测定。结果:DM患者房水中的HMGB-1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M患者按DR病程分组时,HMGB-1浓度未见明显差异(P>0.05)。DM患者血浆中HMGB-1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HMGB-1在DR的发生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但与DR的病理进程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刘茹  陆晓和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8):1415-1418

目的:分析miR-132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与DR的关系。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5-07/10于我院确诊的55例糖尿病患者,按DR国际临床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5组。背景期:无明显视网膜病变组13例(A组); 非增殖期(NPDR)33例,包括:轻度NPDR组10例(B组),中度NPDR组11例(C组),重度NPDR组12例(D组); 增殖期(PDR)9例(E组)。另选取我院体检健康者1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F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不同分期DR患者外周血浆中miR-132的相对表达量,并比较各组间差异。

结果:除无明显视网膜病变组外,其余各组DR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浆中miR-132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 非增殖期组间、非增殖期与增殖期组间比较,miR-132表达量无差异(P>0.05)。

结论:miR-132在NPDR和PDR患者血浆内低表达,可能成为DR治疗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确诊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29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者13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的血浆内皮素(ET)水平.结果治疗前糖尿病患者血浆ET浓度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又明显高于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P<0.0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用阿魏酸钠治疗后,ET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阿魏酸钠作为内皮素拮抗剂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防治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靡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发生、发展与眼部血流动力学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技术检测28例正常人及72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中央静脉(central retinal vein,CRV)的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结果:糖尿病不伴DK者,CRA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快(P<0.05).随着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加重,CRA血流速度减慢,增殖型DR组CRA血流速度慢于对照组,不伴DR组及单纯型DR组(P均<0. 05);糖尿病患者CRV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快(P<0.001),且搏动明显.结论:CRA、CRV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DR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210-212)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缬沙坦联合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治疗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32例(64眼)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及肾病患者随机分为A(对照组)、B(治疗组),每组各16例,在控制血糖基础上A组用缬沙坦每天80mg口服,B组缬沙坦加PTX(200 mg,每天两次)口服,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眼底的变化、血压、肾功能、24 h尿蛋白、血浆果糖胺(FA)、纤维蛋白原(Fib)、内皮素水平(ET)、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2(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1型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matrixnmetallopro-teinase inhibitor 1,TIMP-1)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21 d后,对照组眼底病变治疗有效率为68.8%(22眼),治疗组则高达93.8%(30眼),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36,P<0.05).治疗21 d后,A组肾功能(Scr、Ccr、BUN、尿β2微球蛋白)、FA、Fib、ET和MMP2/TIMPI水平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而B组各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均为P<0.05);两组患者血压、肾功能(24 h尿蛋白、Scr、Ccr、BUN、尿β2微球蛋白)、FA、Fib、ET和MMP2/TIMP1水平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PTX治疗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及视网膜病变具有协同作用,优于单用缬沙坦治疗,能更有效改善视网膜微循环、肾血流动力学,保护眼底和肾功能.  相似文献   

16.
肖赛筠  曾军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6):1033-1035
目的:探讨血栓通联合羟苯磺酸钙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视野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血栓通进行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羟苯磺酸钙进行联合治疗.治疗5 mo后,比较两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视野、荧光造影及眼底照相变化情况,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明显好转,且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高于对照组的78%,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斑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视野灰度值、出血斑、血管瘤变化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且复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栓通联合羟苯磺酸钙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徐芳  赵淼焱  刘菊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6):1052-1055
目的::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厚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01/2015-01在我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100例100眼,将患者分为3组: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组患者34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NPDR)组36例,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组30例。再根据OCT的视网膜黄斑区扫描结果,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分成两组:糖尿病黄斑水肿( 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组28例,无糖尿病黄斑水肿组38例。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35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距黄斑中心凹不同距离的脉络膜厚度和鼻侧睫状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随着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加重,距黄斑中心凹不同距离的脉络膜厚度均呈下降趋势,NPDR和PDR组患者距黄斑中心凹不同距离的脉络膜厚度薄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R组患者距黄斑中心凹不同距离的脉络膜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DME患者和非DME患者距黄斑中心凹不同距离的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厚度与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HbA1 c、眼轴长度、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logMAR BCVA之间有相关性( P<0.01)。 NDR组和NPDR组患者的PSV和EDV明显低于对照组, RI高于对照组, PDR组患者的PSV和EDV明显低于其他三组,RI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加重,脉络膜厚度呈下降的趋势,脉络膜厚度监测有利于全面分析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8.
李沭岩  张磊  张爱华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0):1891-1893
目的:观察 Dickkopf-3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循环血中的表达水平,研究Dickkopf-3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变化,探讨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85例,其中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on-proliferative DR,NPDR)患者23例、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R,PDR)患者30例及无视网膜病变( 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患者32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80例)。收集血清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循环血中Dickkopf-3的相对表达水平,并比较各组血浆Dickkopf-3的水平。
  结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浆Dickkopf-3平均含量为430.16±198.11pg/m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627.48±294.45pg/mL)及无视网膜病变患者(601.99±194.16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视网膜病变与健康对照组Dickkopf-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29);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Dickkopf-3的水平(396.38±185.59pg/mL)低于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538.82±187.2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
  结论:Dickkopf-3蛋白水平降低可能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与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显著相关性。循环血中Dickkopf-3蛋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备一定的鉴别效能,有可能成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外周血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朱洪丽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223-2225
目的:研究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血液、房水、玻璃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的变化,探讨VEGF与PDR的关系,为抗VEGF药物治疗的给药途径及剂量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定量检测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单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DR)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浆中VEGF含量,还检测PDR患者房水、玻璃体中和正常对照组房水、玻璃体中VEGF含量,并进行综合分析。试剂盒购自美国R&D公司,其质量和灵敏度相对较高。结果:PDR组房水中VEGF含量有增高趋势,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DR患者玻璃体中VEGF含量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PDR组自身血浆、房水、玻璃体中VEGF含量比较有逐渐增高趋势,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对照组血浆、房水、玻璃体中VEGF含量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VEGF含量在正常对照组中最高,而玻璃体中VEGF含量在PDR患者中最高。结论:PDR患者眼内尤其是玻璃体中VEGF含量大幅度增高,可能对促进DR发展恶化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在正常人,VEGF更多地存在于血浆中发挥其生物学效应。在严重DR患者中,玻璃体中异常地出现大量VEGF,推测来自缺血缺氧的视网膜,并可能有向眼前段扩散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