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骨髓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和分化潜能的早期未分化细胞,属于成体干细胞中的一种,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s,HSCs)和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近年来,人们对BMSCs的多向分化潜能性有了越来越全面的认识.BMSCs可以跨越胚层横向分化为各种组织细胞(包括肝样细胞),并且具备取材方便、体外培养技术成熟以及自体移植潜能等优点,因此其有望成为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或肝细胞移植的理想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能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来源于中胚层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广泛存在于结缔组织或器官间质当中。1867年[1],德国病理学家Cohnhe in推测骨髓和血液中存在能向非造血系统分化的干细胞,1968年,Fried-edste in首次提供了较为直接的证据,证明在骨髓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由于它能分化成骨髓基质等多种间充质组织,故将其命名为MSCs。人们发现骨髓中MSCs的数量丰富,近年来,也有从骨膜、肌腱和胎儿脐带血等组织中分离出MSCs的报道。随着细胞移植的发展,MSCs因其具有多向分化能力,逐渐成为细胞移植的一种可行性供体…  相似文献   

3.
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概念 干细胞是具有无限或较长期的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至少一种高度分化细胞的细胞。早在1867年,德国病理学家Cohnbeim在研究伤口愈合时首次提出骨髓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MSCs Mesenchymal Stem Cells);1987年Ffiendenstein发现骨髓中某种单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育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等,这些间质细胞都源于中胚层,因而将这种单核细胞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Mesenchymal Stem Cells)。将源于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称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它是存在于骨髓中的另一种非造血干细胞,可发育成骨、软骨、脂肪、肌肉和内皮细胞等细胞,无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发育潜能受到一定的限制,属于多能成体干细胞。它在骨髓中以低密度存在,约10^4~10^5个单核细胞中存在一个BMSCs。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章庆国 《现代医学》2006,34(2):134-136
骨髓内的结缔组织干细胞被称为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在分离培养的早期,其形状呈成纤维细胞样,所以又称之为“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fibroblastic,CFU-F)”。许多研究显示,骨髓以外的其他器官中也广泛存在着结缔组织干细胞,体内所有这类干细胞统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骨髓基质内的MSCs是MSCs大家族的主要成员亚类。随着MSCs在组织工程、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临床应用方面的深入研究,以下几个问题是应当受到重视的:MSCs的快速分离及纯化、宿主免疫反应、归巢及体内分化过程,现就此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可分化为神经元或其支持结构,为其移植治疗脑卒中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目前,用于治疗脑卒中的成体干细胞主要包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CBM SCs)、造血干细胞(HSCs)、神经干细胞(NSCs)及人畸胎瘤衍生的细胞(NT2细胞).  相似文献   

6.
正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来源于中胚层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是组织工程重要的种子细胞之一。目前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多,但BMSCs在成人骨髓中含量极低,占有核细胞数的0.01%~0.001%,并且其数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1-2],因此当务之急在于寻找新的间充质干细胞。近几年来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为神经样细胞后对大鼠脑损伤模型修复的情况。方法:取大鼠骨髓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和传代培养,贴壁法分离MSCs,并诱导其分化,将经诱导的细胞直接注射移植到大鼠脑缺血模型大鼠的脑组织,检测分化的神经细胞样细胞在神经系统微环境中存活及病理变化。结果:细胞移植组病理变化与脑损伤模型组相比,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数量明显变少,间质水肿较轻。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为神经样细胞后移植能改善脑损伤大鼠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stem cells,BMSCs)也称骨髓基质来源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在体外较易分离、纯化和扩增,具有多能性。近来报道BMSCs对肺组织损伤修复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以下就近年来BMSCs在肺损伤治疗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一、MSCs的生物学特性1.MSCs的表面标记:BMSCs起源于中胚层,是存在于骨髓基质内的非造血细胞来源的细胞亚群,为贴壁生长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 移植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至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大鼠,观察移植细胞EPO的表达及向神经元分化情况,为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构建大鼠EPO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EPO,用脂质体2000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EPO表达,然后移植7d HIBD大鼠,免疫组化检测体内EPO表达及MSCs向神经元分化情况.结果 酶切和测序鉴定证实重组表达质粒正确,该质粒体外转染大鼠MSCs后可表达EPO,移植EPO修饰的MSCs体内能表达EPO,部分表达神经元特异标记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结论 EPO修饰的大鼠MSCs能在新生HIBD大鼠中存活并表达EPO、部分移植细胞呈现向神经元分化的趋势,对新生HIBD大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观察干细胞向软骨细胞的分化效果。方法:纯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含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诱导液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MTT测定诱导细胞的增殖活性;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诱导后的细胞移植于白兔膝关节内,X线摄片观察软骨修复形成情况。结果:诱导液可有效诱导MSCs向软骨细胞表型转化,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所需的特异性细胞外基质——Ⅱ型胶原明显升高,移植后效果明显。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后移植修复关节软骨是有效的。因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可能成为软骨组织工程较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1.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来源于发育早期中胚层的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广泛存在于全身多种组织中,可在体外培养扩增,并能在特定条件控制下分化为神经细胞、成骨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等[1],在细胞替代治疗及组织工程方面有极大的应用价值.目前,MSCs主要来源于骨髓,但由于骨髓源性MSCs存在高度病毒污染的可能,且随着年龄增长其细胞数量和扩增、分化能力出现明显下降趋势,故寻找一种能替代骨髓并可弥补其缺陷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已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多潜能干细胞,成功避开了胚胎干细胞来源缺乏、异体排斥、道德伦理等诸多限制,成为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生物学特性以及分化能力等问题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可塑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传顺  陆超  陈吉庆 《医学综述》2007,13(5):321-323
骨髓中至少存在两种骨髓干细胞(BMSCs),即造血干细胞(HSCs)和间充质干细胞(MSCs)。其中MSCs除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外,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无论是在体外实验、还是在体内实验,MSCs都可以向中枢神经系统(CNS)神经细胞分化,包括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等。在此对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综述:MSCs可塑性在CNS组织维护和修复中发挥作用的研究现状、MSCs可塑性发生的可能机制以及目前MSCs可塑性研究中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来源于中胚层的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不仅存在于骨髓、脂肪、脐血和外周血^[1]中,还存在于软骨膜、骨膜、骨小梁^[2]以及肌肉^[3]中。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来源于骨髓的MSCs,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  相似文献   

14.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来源于中胚层的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是骨髓非造血干细胞中的一类,这类细胞体外扩增程度高、可多个向分化、容易进行移植、可支持造血等,其独特之处为该细胞可向诸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细胞、肌细胞、神经细胞、内皮细胞、肝细胞等多种细胞分化,所以其又被称为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BMSCs 是获取目标细胞、目标组织热门的种子细胞[1]。近几十年来,关于 BMSCs 的多向分化特性有了不断深入的研究,在探讨如何将BMSCs 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方法方面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现就 BMSCs 体外定向诱导成骨细胞的方法作一综述,对其研究进展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造血诱导微环境的组成成分,可分泌细胞外基质和多种与造血有关的调控因子(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等),发挥调控造血的作用.近年来发现BMSCs具有干细胞的特征,可自我复制、增殖、有多向分化潜能, 属多能干细胞.在特定培养条件下,BMSCs可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成纤维细胞等间充质细胞.  相似文献   

1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雪  孔佩艳 《西部医学》2007,19(5):949-95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存在于骨髓中除了造血干细胞(HSCs)外的另一种干细胞,不仅直接参与生成造血微环境支持造血,在适宜的条件下还可发育、分化为具有支持造血功能的多种骨髓基质细胞。因其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是细胞替代和基因治疗理想的细胞来源。目前,临床研究的焦点集中于BMSCs对造血微环境(HME)损伤的修复,从而促进移植后造血和免疫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1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干细胞的一般特性,主要存在于骨髓基质中,具有横向分化潜能,可以向3个胚层细胞进行分化。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实验研究BMSCs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机制。体外培养、扩增BMSCs分别采用化学诱导剂或生物诱导剂可诱导BMSCs分化神经样细胞,并表达神经元标志物。本文就对BMSCs向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因素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骨髓中除造血干细胞外,还存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BMSCs)。后者又称为基质干细胞或成纤维样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可分化为骨髓基质细胞。BM-SCs取材方便,由它分化来的组织细胞进行自体移植时不存在组织配型和免疫排斥的问题。是组织工程、细胞替代治疗中所需细胞的最佳选择。本实验用贴壁培养方法对大鼠BMSCs进行分离培养,并用形态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β-ME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99年Makino等[1]首次在体外应用5-氮胞杂苷(5-Aza)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cells MSCs)定向分化成心肌细胞,为MS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提供了细胞生物学基础。2001年,Orlic等[2]将Lin-C-Kit+干细胞注射到心肌梗死小鼠的存活心肌内,发现其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开创了干细胞在体内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先河。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众多学者对MSCs能否分化为心肌细胞、其改善心功能机制等方面产生质疑,本文就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存在问题与争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以诱导分化,并分析其作为组织工程瓣膜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探讨体外培养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一般细胞生物学的特性。方法:采用成年山羊10只,麻醉后分别于股骨大转子穿刺抽取羊骨髓标本10ml,采用比重为1.07g/ml的淋巴分离液,接种于无菌的培养瓶中,利用多孔培养板,取第二、三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LG-DMEM条件培养基进行体外定向诱导分化。对诱导后培养的骨髓基质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进行细胞生长测定及形态观察。结果:培养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血管间质细胞形态相似,呈梭形或多角型,均24小时内贴壁,3~4天铺满瓶底。诱导分化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血管间质细胞上清液羟脯氨酸含量基本相似,且生长曲线也相同。培养的MSCs粘附贴壁呈纺锤状,并有多个突起,潜伏期一般为24小时,接种后第8天MSCs生长逐渐缓慢,进入平台期。结论:诱导分化后所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独特的增殖和表型特征,是合适的组织工程瓣膜间质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