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 是由Caplan等(1980)首先报道,现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单独列出[1].现将我科2004-01~2009-05收治的16例TOBS患者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韩敬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7,14(3):177-17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由Caplan发现并命名,是一种特殊表现的脑血管病,系基底动脉尖部位缺血或闭塞而致丘脑、中脑、小脑、枕颞叶血液循环障碍并有不同程度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被误诊,且发病极其凶险,预后极差。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该文对作者医院2000—2005年收治的38例TOBS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4.
赵春水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2):50-5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TOBS)是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国内外均有报道 ,据统计约占脑梗死的 7 6% 〔1〕。我院自 1997~ 2 0 0 3年收治并确诊TOBS 15例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 10例 ,女 5例 ;年龄 45~ 70岁 ,平均 5 3 7岁 ,5 0~ 65岁 9例 ,占 60 %。均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11例 ,糖尿病史 5例 ,冠心病史 7例 ,高血脂症 4例 ,长期吸烟史 9例。1 2 临床表现 均为突然起病 ,眩晕、呕吐 11例 ,意识障碍 11例 ,其中嗜睡 7例 ,昏睡 3例 ,浅昏迷 1例。偏盲 … 相似文献
5.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30例TOBS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TOBS以老年患者为主,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多以突然眩晕、呕吐、意识障碍,合并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偏瘫,可伴有行为异常等.CT及MRI提示重要的特征是中脑或丘脑梗死合并其他部位梗死,如枕叶、小脑、颞叶.结论 TOBS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死因主要为脑疝及并发症,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系指基底动脉顶端及其分支狭窄或闭塞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于1980年由caplan[1]首次报道.随着临床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展,对疾病的认识及治疗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和提高.将在我院2002~2006年收治的23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由Caplan〔1〕于1980年首先提出,约占脑梗死的7·6%。随着影像学(特别是MRI)的广泛应用,确诊的TOBS越来越多。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01~2004-01住院的17例TOBS患者临床资料,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2例,女5例;年龄44~81岁,平均66·3岁。有高血压病史8例(47·1%),糖尿病史5例(29·4%),心脏病史6例(35·3%),其中心房纤颤史2例(11·8%),心肌梗死病史1例(5·9%),脑血管病史4例(23·5%),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17·6%),高血脂症6例(35·3%),有吸烟饮酒史7例(41·2%)。全部急性起病,病… 相似文献
9.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 ,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性疾病,主要由于各种病因所致的基底动脉顶端的血液循环障碍,引起以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和内囊等处不同程度损害的一组综合征。本文回顾性分析44例T OBS的临床与能谱C T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基底动脉尖 (TOB)综合征临床上较罕见。现将近年来我院收治的 7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6例 ,女 1例 ,年龄 5 5~ 74岁 ,平均 6 4.3岁。活动状态发病 3例 ,情绪激动时发病 3例 ,睡眠中发病 1例 ,均为急性发病。既往冠心病史 5例 ,其中 2例合并心房纤颤 ,高血压病史 2例 ,糖尿病史 2例。1.2 临床表现、损害部位及预后见表 1。表 1 7例 TOB患者的临床特点、损害部位及预后临床特点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眼球运动病理征 CT/ MRI损害部位预后例 1深昏迷双侧瞳孔不均缩小 ,不等大 ,光反射迟钝双眼球固定于中间位双侧病理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3例确诊为TOBS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OBS患者以中老年为主,病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临床主要以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改变为主,MRI发现中脑、丘脑、小脑、枕叶及颞叶内侧面等部位存在相应病灶。结论TOBS临床表现多样,MRI检查有特征性改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血清P-选择素的动态变化及尤瑞克林对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2例急性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患者随机分为尤瑞克林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1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抗自由基、活血化瘀治疗,治疗组加用尤瑞克林治疗;测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d和21d血清P-选择素水平,并测定21例正常对照者血清P-选择素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OBS患者治疗前血清P-选择素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治疗前相比,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后7d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瑞克林治疗组在治疗后7d P-选择素水平下降显著(P<0.05),治疗后21d下降更加明显(P<0.01)。两组之间相比,治疗前血清P-选择素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尤瑞克林治疗组下降明显,治疗后7d(P<0.05),治疗后21d(P<0.01)。血清P-选择素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清P-选择素在TOBS患者中发病后升高,治疗后逐渐出现下降,尤瑞克林可降低血清P-选择素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规律、治疗效果及预后等.方法 对18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完整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均急性起病,首发症状多样,以头晕、行走不稳多见,病情重,预后差,病死率高.MRI扫描显示脑干、大脑及小脑等多个部位出现长T1、长T2异常信号,MRA扫描显示基底动脉系统多个血管出现狭窄或闭塞.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病情危重,预后差,应早期及时诊断治疗,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MRI病灶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总结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MRI病灶分布特征,以期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断的18例TBS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18例患者均出现多个病灶(4~14个),平均(8.2±3.1)个;中脑、丘脑、小脑、枕叶、脑桥、颞叶等结构中2~4个同时受累者高达88.9%。病变主要见于中脑和丘脑(83.3%)、小脑(66.7%)和枕叶(61.1%),病灶呈对称性者83.3%。结论TBS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内常常出现多发、广泛且对称病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尤瑞克林联合巴曲酶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69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尤瑞克林+巴曲酶)25例、巴曲酶组23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21例.观察3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 3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在治疗后14 d、28 d NIHSS评分显示: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14.68±6.19、9.78±6.32),巴曲酶组有所改善(16.45±5.83、14.62±5.75),对照组恢复最差(20.54±5.17、17.26±6.4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所有病例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尤瑞克林联合巴曲酶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经颅超声溶栓联合巴曲酶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颅超声溶栓联合巴曲酶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9例经MRI证实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病人,巴曲酶首次应用剂量为10BU,另两次为5BU,隔日1次,共3次.使用前用250ml生理盐水稀释,静滴1h以上,应用超声溶栓治疗仪(频率800kHz,0.75W/cm.脉冲超声)治疗,2次/d,20min/次,共21d.对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3周,用NIH-NINDS中风评分量表评分,经颅超声加巴曲酶治疗前得分9.33±1.46,治疗后7.67±1.89,即经颅超声加巴曲酶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最显著,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巴曲酶联合经颅超声溶栓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TOBS的临床主要表现为一过性意识障碍、眩晕、眼动及瞳孔的变化、锥体束损害、偏盲或皮质盲、共济失调及记忆功能损害;磁共振(MRI)表现梗死灶在丘脑、小脑、中脑、枕叶、脑桥、颞叶内侧面及胼胝体压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为基底动脉及椎动脉闭塞或狭窄。结论诊断TOBS需依赖临床表现和MRI表现,DSA能为病变血管提供定位依据,对治疗及预防TOBS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TOB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TOBS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临床表现主要有意识障碍(38例,88.4%)、眼球运动障碍(31例,72.1%)、瞳孔异常(28例,65.1%),同时伴眼球震颤、肢体瘫痪、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等.MRI检查示病灶常为双侧(67.4%),... 相似文献
19.
Bilateral ophthalmoplegia: an unusual sign of the 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inocchi C. Sette M. Del Croce R. Giberti L. Serrati C. Gandolfo C. 《The Italian Journal of Neurological Sciences》1996,17(4):301-304
Bilateral ophthalmoplegia may be an unusual sign of vertebrobasilar ischemia. We report the cases of two patients (75 and 73 years old), who suddenly developed drowsiness, bilateral ophthalmoplegia with bilateral ptosis and mild right hemiparesis. In both patients, MRI revealed bilateral thalamic and midbrain infarcts, ECG showed the pres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Doppler study of the extracranial and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ies found no significant alterations. Ischemia involving the midbrain and thalamic paramedian regions may cause bilateral ophthalmoplegia and consciousness disturbances. In these two cases, the most plausible etiologic mechanism was cardiac embolism, and the prognosis for bilateral ocular palsy was poor.The authors thank the Italian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NR) for its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2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预后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急性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Basilar Syndrome)患者的NIHSS(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评分和影像学变化,以此作为预测因子,旨在建立一种准确、客观的评价急性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并预测其预后的新方法。方法发病72h以内的经MRI或CT证实的急性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记录其NIHSS评分和影像学发现,1个月后观察其MRS(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对其预后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95%CI,NIHHS评分OR值13.2、MRI分级OR值5.2。NIHHS评分(P=0.001)和MRI分级(P=0.041)有统计学意义。NIHSS评分≥25,且影像学显示幕上下脑组织皆受累或幕下脑干、小脑受累,预后很差,MRS评分为5~6分,即死亡或严重的残疾,需持续的生活护理,预测准确率77.8%。NIHSS评分〈25,且影像学显示单纯幕上受累,则预后较好,MRS评分为0~4分,至少在外界帮助下可以照料自己的生活,预测准确率80.6%。结论NIHSS评分和影像学分级是判断和预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预后的非常好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