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左房混合血栓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左房混合血栓的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1999年1月至2003年1月间我院胸心外科手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左房混合血栓患者25例.所有患者均行左房混合血栓清除术,其中同期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MVR)19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DVR)6例.结果:术后24例生存,1例围手术期因肝、肾功能衰竭死亡,病死率为4%(1/25).生存病例术后随访3~32个月,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无脑、肾、四肢动脉栓塞发生.结论:对风心病合并左房混合血栓的患者,术前诊断准确、术中操作轻柔和完全清除血栓等围手术期处理可避免在围手术期及远期出现脑、肾和四肢动脉栓塞,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合并巨大左室的重症风湿性瓣膜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军  杨康  杨军民  王明荣  曾会昌 《重庆医学》2004,33(12):1788-1789
目的总结瓣膜置换术治疗合并巨大左室的重症风湿性瓣膜病39例的经验.方法 1994年6月~2004年6月的39例重症风湿性瓣膜病巨大左室病人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置换术29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21例,左房折叠术10例.结果治愈好转34例(87.2%),术后早期死亡5例(12.8%),术后室颤和严重低心排综合征、肾功能衰竭是主要的死亡原因.结论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合并巨大左室重症风湿性瓣膜病的优选方法,良好的心肌保护以及加强围术期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二尖瓣狭窄伴左房血栓的球囊成形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皮球囊成形术(PBMV)治疗合并左房血栓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左房血栓患者58例进行PBMV,早期18例术前静滴尿激酶2周,后期40例术前口服华法令4周。结果 57例患者手术成功,1例失败。成功率98.4%,无1例发生脑及其它部位栓塞。结论 二尖瓣狭窄伴左房血栓者经适当的溶栓或抗凝治疗后行PBMV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危重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和围术期处理。方法 对23例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前心功能Ⅲ级16例,Ⅳ级7例。二尖瓣置换术1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8例,二尖瓣加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12例,左房血栓清除术10例。结果 早期主要并发症为室性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早期死亡1例,存活22例。结论 危重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应注重围术期处理,适当选择手术时机,合理纠正病变,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脑及周围动脉栓塞是左房血栓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左房血液郁积及非细菌性心内膜炎是形成左房血栓的主要因素,充血性心衰及房颤能造成动脉栓塞。心脏B超声检查有助于左房血栓的诊断。术前要控制心衰及抗凝治疗,应选用心脏直视手术。5例经手术治疗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雷虹  严中亚  严宇  朱正艳 《安徽医学》2012,33(12):1637-1639
目的对合并房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同时进行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评价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采用Medtronic公司的射频消融系统对11例合并房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同时进行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其中包括双瓣置换术1例、二尖瓣置换术10例同时三尖瓣成形术4例。结果术毕转为窦性心律11例,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室速,无Ⅲ°房室传导阻滞,无心房穿孔出血,1例术后低心排死亡,随访3~12个月,10例均为窦性心律,1例术后6个月出现房颤复发,余10例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左房明显缩小。结论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Ⅲ手术在治疗合并有房颤的心脏瓣膜病的瓣膜置换手术中安全、简便、易于操作,而且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61例适宜于二尖瓣球囊扩张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及11例合并左心房血栓的患者进行华法令(3mg/d)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所有房颤及左心房血栓均由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证实和随访。随访期间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凝血酶原时间n结果对61例合并房颤而未发现左房血栓者华法令抗凝3个月后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无一例栓塞事件发生。合并左心房血栓者行华法令抗凝6个月opg%血栓消失。结论对合并房颤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常规华法令抗凝3个月后再行二尖瓣球囊扩张可减少栓塞并发症的发生。对合并在房血栓患者抗凝时间以血栓消失为标准,华法令(3mg/d)抗凝安全可靠,以6个月为宜。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18例风湿性心脏病伴有左房血栓病人的手术治疗,其中瓣膜置换者5例,二尖瓣直视成形者13例。死亡4例中1例死于脑栓塞。血栓形成和房颤有直接关系。左房血栓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心脏B超,血栓治疗以手术清除为主。为预防术后再发,应纠正房颤及适当应用抗凝血药物。  相似文献   

9.
心瓣膜病并发体循环栓塞的外科治疗——附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并发体循环栓塞的心瓣膜病的手术时机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1年6月~2005年6月收治的9例并发体循环栓塞的心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于体循环栓塞后3个月~2年行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于体循环栓塞后1~3天内行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置换术,术中发现6例患者左心房有血栓形成。全组患者无死亡,亦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加重表现。随访6个月~4年,全部恢复良好。结论对并发体循环栓塞的心瓣膜病患者,体外循环不会加重脑损害,及时行心瓣膜手术和心房内血栓清除,既能治疗心脏原发病,又可避免体循环栓塞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0.
对121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病人,包括伴单纯房颤68例,房颤伴左房血栓36例,近期内有脑或其它部位栓塞病史者8例人溶栓结法令口服2周、4周、6周、期间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用量,然后进行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手术成功率98%,术中及术后11例发生脑或其它部位栓塞,轻度出血合并症为2.8%。结果显示,华法令在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心血栓近期内有栓塞史病人的抗凝治疗中疗效确切,出血合并症少,病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风湿性心脏病左房血栓的经胸超声心动图表现,探讨影响左房血栓形成的因素。方法 收集205例风湿-陛心脏病患经胸超声心动图资料,分为血栓组与无血栓对照组,分析左房血栓形成与年龄、左房大小、房颤、二尖瓣口面积及二尖瓣返流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血栓组左房较大,心房纤颤发生率明显增高,二尖瓣狭窄程度重,返流量明显小,均有统计学显性差异。结论 经胸超声心动图能检出大部分左房血栓。左房血栓的形成与心房纤颤的发生、左房增大、二尖瓣狭窄及返流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腔血栓发生率和心肌病理改变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其发生心腔血栓的病理学基础,提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发生心腔血栓的病理学预测因素。方法 103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按照心腔血栓和心肌病理改变,经整理后形成2×2交叉分类资料。运用SPSS软件,进行两个分类变量间的关联分析,求出关联系数,并对相关系数进行χ2检验。结果在风湿性心脏病中,心腔血栓与心肌病理学改变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因素,其相关系数为0.477,两者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在瓣膜置换术中,常规进行左房病理组织学检查,如发现心肌细胞存在肌浆溶解、内膜增厚等改变,提示术后发生血栓危险性增加,可适当加强抗凝治疗强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变合并心房纤颤(房颤)病人行瓣膜替换加微波消融术后的疗效.[方法]对7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变合并持续性心房纤颤史12个月至44年的患者,在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同时行微波心内膜消融术,观察术毕、术后24h、出院时的心律情况.[结果]术毕7例全部房颤消失,代之为节性心律,其中4例需临时起搏;术后24h房颤复发1例;出院时房颤复发2例.全组均无栓塞等并发症,无术后死亡.[结论]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变合并房颤患者行瓣膜替换手术同时做微波消融操作方便,可将房颤心律转为窦性心律,但对有左房血栓、心房壁钙化的病例,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4.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左房血栓形成的超声心动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左房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 10 5例风湿性二狭患者行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 ,根据左房和 /或左心耳内有无血栓形成进行分组。结果 有血栓组与无血栓组相比 ,在年龄、性别、左房大小方面无明显差异。血栓形成组心房纤颤及左房自发显影发生率高 ,二尖瓣口面积较小且无明显二尖瓣返流。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心房纤颤、左房自发显影、二尖瓣口面积是左房血栓形成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风湿性二狭患者 ,尤其在没有二尖瓣返流且合并心房纤颤、左房自发显影时 ,发生左房血栓的风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左心耳功能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中出现左房血栓的预测能力。方法 应用二维多平面经食道超声检查 87例二尖瓣狭窄病患 ,按左房有无血栓分成两组 ,比较分析左心耳的血流。结果 左心耳处缺乏活跃的血流 ,使二尖瓣狭窄患者出现左房血栓的危险性大为升高 (P <0 0 1)。结论 左心耳功能情况与二尖瓣狭窄患者出现左房血栓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1994年9月我们成功的采用了迷宫手术治疗心房纤颤1例。患者女性,42岁,患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和关闭不全,左房血栓,伴1年房颤史,彩色多普勒示左房明显扩大(56mm)。手术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术中行二尖瓣置换和左房血栓取除。并按标准Cox迷宫手术设计治疗房颤,即在两侧心房作若干切口,结合深低温冷冻技术,根除两侧心房可形成大折返环的病理基础。术后第3天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术后一月复查心功良好。彩色多普勒证实在房明显缩小(41mm),心房恢复正常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血栓前状态(PTS)及血栓形成机制。方法:经食管超声心动描记术(TEE)检查风心病患者203例,确定心腔内云雾状回声、血栓形成、左心房增大情况,同时检测15例风心病房颤患者和15例正常人的血液血浆假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血小板激活标记物一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血浆纤维蛋白D-二聚体(D-D)水平。评实PTS的存在并探讨其在血栓栓塞过程中的作用。结果:风心病患者90.1%发现云雾状回声、血栓形成30.5%,其中心房纤颤者与窦性心律者比较血栓形成差异有显著性(P<0.001)。血液学指标:VWF:AG、GMP-140、FPA和D-D血浆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风心病房颤患者存在血栓栓塞的基础-PTS,凝血系统异常尤为显著,且TEE检测左房自发性超声对比现象(LASEC)是存在血栓栓塞危险性的有力预测因子,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缬沙坦对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重构的影响。方法 5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分为缬沙坦组27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给予利尿剂、洋地黄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缬沙坦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房内径和容积,记录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流速(VA)和左心房射血力(LAEF)。行心脏外科手术时取右心耳组织,并应用V-G染色法和VIDAS-21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心房组织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治疗后缬沙坦组左心房前后径、最大容积、最小容积、心房CVF明显低于对照组,VA、LA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可明显降低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重构程度,从而阻止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RHD)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心房附壁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100例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按是否合并心房附壁血栓分为两个组,对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AF患者左房血栓的危险因素有:单纯二尖瓣狭窄;联合瓣膜病;左室射血分数的下降。结论左室射血分数的下降是RHD合并AF患者左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单纯二尖瓣狭窄时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存在使左房血栓形成的风险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