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为内耳疾病的定位诊断和显微手术提供正常人内耳的MRI图像及解剖学数据。方法 :选择 33例无任何耳部疾病的正常志愿者 ,采用MRI技术对两侧内耳同时进行三维重建成像 ,观察其形态结构 ,3个半规管和内听道进行测量。结果 :(1) 33例均能满意显示两侧内耳的解剖结构 ,前庭、耳蜗、半规管、内听道显示清晰。 (2 ) 3个半规管内周长、外周长、管腔面积均以后半规管最长 ,上半规管次之 ,外半规管最短。 (3) 3个半规管脚间距以上半规管最大 ,外半规管次之 ,后半规管最小。 (4 ) 3个半规管壶腹端直径均大于 2mm ,外半规管单脚端直径为 (1.37±0 .34)mm ,上、后半规管总脚端直径为 (1.73± 0 .15 )mm。 (5 )内听道四壁中以前壁最长 ,后壁最短。内耳门处上下径小于前后径 ;内听道面积为 35 .4 5mm2 。结论 :利用MRI技术能立体而直观地显示内耳的细微结构。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3D-CISS与CT高分辨率成像在电子耳蜗植入前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利用中、内耳高分辨C计算机X线断层照相术(computed tomography,CT)扫描及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高分辨3D-CISS序列成像对拟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者作术前检查,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0例拟行电子耳蜗植入的感音性耳聋患者。行中内耳CT高分辨放大扫描,层厚1mm,层间隔1mm,放大倍数2。磁共振高分辨率三维稳态干扰序列(three dimensional constructive inference insteady state,3D-CISS)扫描(TR12.30ms,TE5.9ms),翻转角70°,层厚0.7mm,无间隔扫描,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内耳重建。比较两种方法提供的信息。结果CT可观察中耳内耳、骨性结构;MRI可显示内耳膜迷路情况及内听道的神经。结论将中、内耳螺旋CT高分辨成像与磁共振高分辨3D-CISS序列其联合应用可为人工耳蜗植入提供更精确可靠的术前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在儿童内耳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诊治的疑似内耳畸形患儿30例(60耳),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1~14岁,平均年龄9岁。选择6例内耳正常志愿者(对照组),其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1~16岁,平均年龄10岁。采用Philips Achieva 1.5 T MRI扫描仪对临床拟诊为感音性神经性耳聋(SNHL)患儿进行蜗神经MRI成像和内耳水成像,正常志愿者进行MRI对照检查。结果 30例患儿中,内耳重型畸形9例(30%)(Michel畸形4例7耳,Mondini畸形2例4耳,蜗神经缺如3例5耳);内耳相对轻型畸形21例(70%)(共腔畸形2例4耳,蜗管发育不全性聋2例4耳,Scheibe型畸形5例10耳,前庭导水管扩大10例19耳,内听道畸形而耳蜗及蜗神经发育正常或不良2例3耳)。其中含有3例两组交叉复合畸形即左右耳分别为重型和相对轻型内耳畸形。结论 MRI较为准确判断患儿内耳畸形、蜗神经发育状况,并可对畸形轻重程度分类,可为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与禁忌证提供影像证据,在诊断SNHL中发挥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先天性内耳畸形的高分辨率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46耳)婴幼儿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患者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做多层螺旋高分辨率CT横断面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必要者利用容积再现技术对骨迷路进行三维重建。结果29例先天性内耳发育畸形患者双侧畸形者17例,单侧畸形者12例,内耳发育畸形共计46耳。具体分布如下:(1)Michel型(2耳),(2)耳蜗未发育(6耳),(3)共同腔畸形(5耳),(4)不完全分隔Ⅰ型(5耳),(5)不完全分隔Ⅱ型(传统Mondini型)(17耳),(6)耳蜗形态正常仅前庭及(或)半规管畸形(9耳),(7)单纯内耳道畸形(2耳)。结论高分辨率CT对先天性内耳骨迷路畸形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并可为人工耳蜗植入术适应证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成年国人内耳膜迷路及内耳道最大密度投影(MIP)三维重建图像,观测内耳主要结构磁共振成像(MRI)的正常解剖测量值,为临床耳显微外科及神经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15名健康志愿者,使用GE-signal 1.5T超导型核磁共振机,环行耳颞部线圈,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FSE/T2W1)(水成像)及脂肪抑制技术,对两侧耳部同时进行扫描。原始扫描图像行MIP三维重建,多角度旋转对内耳主要结构进行解剖学观测。所得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IP三维重建能满意显示两侧内耳膜迷路及内耳道的解剖结构,其中3个膜半规管、椭圆囊、球囊、蜗管及内耳道呈高信号。测量结果内耳主要结构均无显著的侧别差异。结论临床MIP三维重建能直观、立体地显示内耳膜迷路及内耳道的结构,为成年国人内耳主要结构MRI正常解剖测量值的确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MR内耳水成像技术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3月在黑龙江省医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12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男68例、女60例,年龄4~48岁,右耳植入101例、左耳植入27例。患者术前、术后均行头颅内听道螺旋CT及MR内耳水成像检查,并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患者内耳、中耳畸形及病变的检出率。结果 MR内耳水成像内听道总体异常检出率90.63%(116/128),CT检出率为76.56%(98/12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28,P<0.05)。在前庭导水管异常、耳蜗畸形、内听道狭窄、耳蜗纤维化等疾病,MR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前、术后进行MR内耳水成像技术检查,可有效了解患者内听道解剖学信息,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性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路径中,显微镜下磨除内听道后壁所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及相关解剖学参数,以指导术中安全磨除内听道后壁。方法 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6具(12侧)国人湿性头颅标本显微镜下行磨除内听道后壁,以内听道内口后缘中点(P点)作为参照点,分别测量P点至弓状隐窝、后半规管、共脚、内听道底、前庭导水管外口、颈静脉孔的最短距离,对这些结构拍照记录,所得测量结果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以内听道后壁作为参照平面,测得内听道干与后壁平面所呈夹角为47.3°±17.2°。以P点作为参照点,测得P点至弓状隐窝的最短距离(4.10±0.60)mm,P点至后半规管最短距离(7.39±0.44)mm,P点至共脚的最短距离(8.09±0.47)mm,P点至内听道底距离(9.08±0.59)mm,P点至前庭导水管外口(10.44±0.73)mm,P点至颈静脉孔最短距离(7.35±1.09)mm。结论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磨除内听道后壁,其磨除长度不应超过7 mm,可减少半规管及共脚的损伤概率。熟悉磨除内听道后壁过程中容易损伤的结构,可避免损伤半规管、颈静脉球、前庭导水管外口及内淋巴囊等重要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 准确定位豚鼠中、内耳结构。方法 对 15只正常健康成年豚鼠的中耳、内耳进行显微解剖 ,对颞骨标本标志结构放大 0 6 1倍并照相。结果 在豚鼠的颞骨标本上准确定位出下列中耳结构 :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圆窗、咽圆窗鼓管鼓口、面神经等 ;内耳结构 :耳蜗、三个半规管、椭圆囊、球囊、乙状窦、内听道、内淋巴囊裂、前庭导水管口、蜗水管口等。结论 豚鼠颞骨结构与人体颞骨结构基本一致 ,但亦有区别 ,此项研究工作可以指导和帮助利用豚鼠作耳科研究的工作者准确定位中耳、内耳结构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64层MSCT观测成人内听道底及其相关的解剖结构,为临床应用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筛选2011年4—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采用64层MSCT扫描的乳突气化良好、无中耳或内耳病变且无眩晕等平衡功能障碍症状的40例共80耳成人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MSCT图像上观测:横嵴,横嵴至前庭内侧骨壁的距离( D1),面神经管迷路段、上前庭神经管、下前庭神经管和后壶腹神经管(单管)各管的长度、宽径,以及后壶腹神经管的内听道开口(单孔)至前庭内侧骨壁的距离(D2)。结果80耳的横嵴、面神经管迷路段、上前庭神经管、下前庭神经管和后壶腹神经管、单孔在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均能显示。其中横嵴局部解剖位置清晰、稳定,位于内听道底的中部,内侧缘自前内向后外走行,D1为(1.56±0.55)mm(0.55~2.67 mm)。面神经管迷路段长度(2.60±0.34)mm(1.54~3.27 mm),宽径(0.91±0.23)mm(0.50~1.58 mm);上前庭神经管长度(3.39±0.52) mm(2.50~5.06 mm),宽径(1.03±0.19)mm(0.74~1.62 mm);下前庭神经管长度(1.35±0.27) mm(0.74~2.17 mm),宽径(1.34±0.25)mm(0.85~2.34 mm);后壶腹神经管长度(3.88±0.84) mm (2.58~6.00 mm),宽径(0.63± 0.12) mm (0.42~0.98 mm)。 D2为(2.50±0.72)mm(1.37~5.01 mm)。结论64层螺旋CT能较好地显示位于内听道底的横嵴以及面神经管迷路段、前庭上神经、前庭下神经、后壶腹神经各骨管和单孔的走行及形态特征,为内耳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术前评估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1 女性 ,2岁 ,患儿无明显诱因发烧 ,喷射状频繁呕吐伴左耳流清水样液体 2天来我院就诊 ,临床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合并脑脊液耳漏。影像学检查 :使用德国Semens Samoton Hi Q VB CT扫描机 ,以听眶线为基线向上层厚 2 mm,层距 2 mm,连续扫描于第 4~ 7层面显示左侧乳突透光度差 ,左侧鼓窦扩大 ,密度升高为水样 ,耳蜗扁平 ,蜗管卷曲仅一周半 ,扩大呈单环状 ,顶周转缺如 ,耳蜗基底周长径约 1.2 cm(图 1) ,前庭结构发育不全 ,内听道呈喇叭口状改变 (图 2 )。CT诊断 :1>左内耳发育畸形 Mondini型 2 >左侧慢性中耳乳突炎。手术证实 CT诊断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成人第5掌骨CT三维重建数据进行测量,探讨人类第5掌骨形态学特点及临床意义,为临床手术和器械设计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学影像工作站内留存的114例第5掌骨CT扫描进行三维重建,基于三维模型测量第5掌骨长度、掌骨头半径、掌骨弓半径和1/2掌骨弓圆心角、掌骨头偏心距和偏心比及髓腔狭部内径。结果 成人掌骨长度(51.55±3.01)mm,掌骨头半径(6.59±0.49)mm,掌骨弓半径(99.58±26.83)mm,1/2掌骨弓圆心角(15.90±3.36)°,掌骨头偏心距平均(0.49±0.26)mm,掌骨头偏心比平均(7.4±3.9)%,髓腔峡部内径平均(2.28±0.77)mm。结论 男性掌骨长度、掌骨头半径、掌骨头偏心距及髓腔峡部内径大于女性,其余指标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左右手之间差异也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内、中耳容积再现(VR)重建中应用价值。方法 60例被怀疑耳部疾病患儿,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15天~3岁。分为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随机选择30例CT诊断解剖结构正常、临床检查未见异常的健侧耳为研究对象。常规剂量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为1岁8个月;低剂量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为1岁5个月。用75mAs(常规剂量组)和15mAs(低剂量组)的剂量分别扫描婴幼儿颞骨,行VR重建,比较不同剂量对骨迷路和听骨链三维结构再现能力的影响。结果 60例中除镫骨板、镫骨脚和半规管外,其余结构均100%完整再现。常规剂量组中,镫骨脚、镫骨板的完整再现率分别为63.3%(19/30)、26.7%(8/30),完整再现率最低的半规管为上半规管73.3%(22/30);低剂量组中,镫骨脚、镫骨板的完整再现率分别为60.0%(18/30)和26.7%(8/30),完整再现率最低的半规管为外半规管70.0%(21/30)。两组图像上述部位完整再现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5mAs为目前颞骨CT扫描的最低剂量值,能获得理想的婴幼儿骨迷路和听骨链三维图像,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脑下前动脉前(AICA)血管袢的位置对面听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患者典型面、听神经症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核磁共振科311例患者(622侧耳)内耳MR可变翻转角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影像资料,其中男113例、女198例,年龄22~77(48±10.8)岁。统计AICA血管袢发生率及其Chavda分型占比。311例中,单侧面肌痉挛患者107例,比较其患侧(107侧)与健侧(107侧)AICA血管袢发生率、Chavda分型占比,以及AICA走行全程与神经有无接触。自血管袢阳性患者中选择90例(148侧)为血管袢组,比较不同Chavda分型AICA血管袢患者临床表现的差异;将ChavdaⅡ型及Ⅲ型的63侧耳纳入内耳道内血管袢组,将内耳道中的神经分布分为4个象限,观察AICA血管袢与面、听神经接触的位置象限不同的患者间典型面、听神经症状的差异。结果 本组311例622侧患者AICA血管袢的发生率为65.43%(407/622),其中双侧AICA血管袢形成144例、单侧119例,ChavdaⅠ型170侧(41.77%)、Ⅱ型189侧(46.44%)、Ⅲ型48侧(11.79%)。107例单侧面肌痉挛患者健侧AICA血管袢发生率为71.96%(77/107)、患侧70.09%(75/107),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和患侧神经血管接触率分别为57.9%(62/107)、43.9%(47/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7, P<0.05)。血管袢组90例(148侧)中,不同Chavda分型患者面肌痉挛、听力下降、耳鸣症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内耳道内血管袢组共63侧,内耳道内AICA血管袢所处象限不同患者的典型面、听神经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内耳MR 3D-T2-SPACE成像可清晰显示AICA血管袢及其与内耳道的位置关系,血管袢深度、位置对面听神经压迫综合征典型面、听神经症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量乙状窦沟到周边结构的距离,为乳突根治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模拟乳突根治术耳后入路进行解剖,测量乙状窦前板到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乙状窦前板到砧骨短脚中点的距离,乙状窦前板到外半规管隆凸的距离,乙状窦上膝距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乙状窦下膝距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结果 (1)乙状窦前板到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13.19±2.37)mm;(2)乙状窦前板到砧骨短脚中点的距离(18.25±1.97)mm;(3)乙状窦前板到外半规管隆凸的距离(14.58±1.66)mm。(4)乙状窦上膝距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16.95±2.06)mm;(5)乙状窦下膝距外耳道后上棘的距离(19.59±2.24)bmm。结论测量乙状突窦沟距其与周边结构间的距离,为手术安全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镇眩汤治疗梅尼埃病的机制。方法采用阻塞前庭导水管的传统方法造模,分为镇眩高、中、低剂量组,西药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观察大鼠用药前后听觉诱发电位听觉阈值的变化及大鼠内耳水通蛋白1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用药前听阈值分别为(54.21±7.91)和(40.03±6.75)dBL,差异有统学意义(P〈0.05);用药后镇眩汤高剂量组听阈值为(41.27±6.58)dBL,模型组为(56.31±7.64)dBL,两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镇眩汤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假手术组水通道蛋白1表达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低、中剂量组水通道蛋白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剂量组与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镇眩汤对大鼠内耳水通道蛋白1的调节作用可能是治疗梅尼埃病的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耳CT与磁共振成像(MRI)图像融合的可行性以及融合图像对正常内耳结构的显示能力.方法 对20例(40耳)双侧内耳及内听道形态正常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行多层螺旋CT(MSCT)和MRI扫描,并应用西门子图像融合软件将CT与MRI图像进行配准、融合,然后半定量评价融合图像对正常内耳和内听道结构的显示能力.结果 CT与MRI融合可有9种融合模式,在不同融合模式的图像中CT不反相+MRI反相对骨迷路显示最清晰;CT反相+MRI不反相、CT反相+MRI伪彩对膜迷路显示最清晰、立体感强;CT不反相+MRI反相、CT与MRI均反相对面神经、听神经及蜗神经显示最清晰、最直观、立体感最强;CT不反相+MRI反相、CT反相+MRI不反相、CT伪彩+MRI反相对蜗孔处蜗神经显示最好.结论 CT与MRI图像可以进行精确配准和融合,不同模式融合图像对内耳不同结构的显示清晰度不同.  相似文献   

17.
颞骨内面神经垂直段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颞骨内面神经垂直段及其毗邻结构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通过模拟临床经乳突入路的方法,分层解剖20个成人湿性头颅标本(40侧颞骨),显露并观测颞骨内面神经垂直段及其毗邻结构。结果:面神经垂直段的长度为(17.39±1.78)mm、直径为(2.13±0.13)mm,面神经垂直段与水平段的夹角(向前)为(115.5±6.89)°,面神经垂直段近端至外半规管隆突距离为(2.86±0.31)mm,鼓索神经自面神经发出点至茎乳孔距离为(5.99±0.74)mm,面神经垂直段与鼓索神经的夹角(向上)为(38.6±1.99)°,锥隆起尖到面神经垂直段垂直距离为(2.05±0.65)mm,后半规管至面神经垂直段最短距离为(2.89±0.36)mm。有5%(2/40侧)的面神经垂直段的近端位于外半规管隆突外侧。结论:外半规管、鼓索神经、茎乳孔、锥隆起、后半规管是手术中确定面神经垂直段的重要标志。熟悉颞骨内面神经垂直段与其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有利于面神经垂直段相关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研究先天性外耳道狭窄、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者圆窗龛及其附近龛外窝形态的差异,获得圆窗龛及龛外窝形态的参数,为人工中耳圆窗振子的外形设计及其在圆窗龛植入时的安全放置提供依据。方法 将17例(20侧耳)先天性外耳道狭窄患者(狭窄组,男9例、女8例,年龄7~28岁)、15例(20侧耳)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患者(闭锁组,男9例、女6例,年龄4~27岁)和1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20侧耳,男5例、女5例,年龄12~60岁)的颞骨CT序列图像导入Mimics软件,在3D重建基础上读取圆窗龛及其附近龛外窝相关标志点的三维坐标,基于Matlab软件编制程序计算圆窗龛龛口前后、上下径,圆窗前后、内外径,圆窗龛前、后、上、下各壁长度,圆窗龛深度,龛外窝深度及大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闭锁组圆窗龛前、后壁长度分别为(1.48±0.26)mm和(2.28±0.56)mm,狭窄组分别为(1.32±0.36)mm和(1.99±0.58)mm,健康对照组分别为(0.96±0.33)mm和(1.55±0.5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闭锁组圆窗龛上壁长度(1.29±0.32)mm,大于健康对照组的(1.00±0.33)mm(P〈0.05);闭锁组的龛外窝大小小于狭窄组,狭窄组小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龛外窝深度在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随着外耳道畸形程度加重,圆窗龛前、后、上壁有变长趋势,龛外窝有变小的趋势。该结果可为人工中耳圆窗振子的设计及先天性外耳道狭窄和闭锁患者圆窗振子植入的手术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