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全身麻醉下Y型金属气管支架治疗恶性气道狭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道国产Y型金属气管支架在全身麻醉状态下置入的个案经验。方法 3例中央型肺癌累及气管隆突导致恶性气道狭窄的男性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进行Y型金属气管支架的置入术,着重介绍Y型气管支架释放技术以及与气管插管的配合方法。结果 3例患者均成功在全麻下进行了Y型气管支架的置入,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全麻下进行Y型气管支架的释放,减少了术中患者的痛苦,增加了操作的安全性,其远期疗效和相关并发症需要更多的病例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气道倒Y型自膨胀式金属内支架治疗气管、隆突和双主支气管复合狭窄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根据气道复合狭窄的特殊解剖结构与病变特点,设计气道倒Y型一体化自膨胀式金属内支架.X线监视下,对7例重度呼吸困难的气道复合狭窄患者置入7枚气道倒Y型一体化内支架.结果 内支架均一次性置入成功,所有患者置入内支架后呼吸困难即刻缓解,生活质量提高.结论 气道倒Y型一体化自膨胀式金属内支架能有效解除气道复合性狭窄,技术可行,操作简单、安全、近期疗效可靠,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气道内支架治疗食管内支架置入术后恶性气管狭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食管支架置入术后继发恶性气管狭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气管支气管狭窄的位置、置入支架类型、支架置入前后的Borg呼吸困难评分、并发症、双支架置入的时间间隔以及气道内支架置入后的生存时间。结果 20例患者中气管狭窄7例,隆突狭窄5例,混合型狭窄8例;共置入20枚支架,Y型支架13枚,管状支架7枚。术后Borg呼吸困难评分(1.0±0.5)较术前(6.6±1.1)明显下降(t=4.015,P<0.01),无大出血、感染、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放化疗组双支架置入间隔时间(146.29±106.77) d较姑息治疗组(41.83±29.8) d明显延长(t=3.367,P<0.05);放化疗组气管自膨式金属支架(SEMS)置入后平均生存时间(86.5±52.47) d较姑息治疗组(121.17±113.48) d较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6,P>0.05)。结论气道内支架治疗食管内支架置入术后气管恶性狭窄安全有效,食管支架置入后放化疗能延缓气管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管法一体式倒Y型支架置入术治疗气管复合狭窄的可行性和疗效。资料与方法在透视下对2例气道复合狭窄的患者先经鼻腔置入通气导管,再经口-咽-气管释放气道支架。结果 2例患者支架置入均一次成功,在气管支架置入过程中,未出现出血、窒息。术后患者呼吸困难明显改善,气促评级由Ⅳ级改善为0级或Ⅰ级,脉氧饱和度(SPO2)由高流量吸氧时的70%、75%分别提高至自然呼吸时的90%、95%。结论在一体式倒Y型气管支架置入过程中,预先留置通气导管以维持呼吸和供氧,缓解了患者由于插入支架输送器引起和加剧的呼吸困难,能够更好的配合,使得气管支架放置更加安全,其技术可行,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双倒 Y 型气道覆膜内支架置入治疗胸腔胃-右主支气管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胸腔胃-右主支气管瘘,所有患者均因食管癌行食管切除并胸腔胃食管吻合,术后有放射治疗史,瘘口均临近右上叶支气管开口。根据患者气管支气管正常管径的直径和长度,个体化设计出大小2枚倒 Y 型气道覆膜内支架,并于 X 线透视下置入支架,观察患者瘘口封堵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所有胸腔胃-右主支气管瘘患者行双倒 Y 型气道覆膜内支架置入治疗,操作均一次性成功,瘘口封堵完全,能顺利进食,卧位呛咳症状消失,未出现气道出血、气胸等并发症。结论双倒 Y 型气道覆膜内支架置入治疗胸腔胃-右主支气管瘘技术可行,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应用Y型单子弹头覆膜气道支架封堵残端较短的左主支气管胸膜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3年9月收治的12例残端较短的左主支气管胸膜瘘患者,根据这类患者支气管残端较短的解剖结构特点,个体化定制Y型单子弹头覆膜气道内支架.在X线监视下,12例患者共置入12枚Y型单子弹头内支架.观察患者支架置入后瘘口愈合情况.结果 12枚支架均一次性置入成功,内支架置入后瘘口即刻完全封堵,随访3~ 17个月;6例瘘口封堵良好,支架置入后3个月取出,瘘口愈合、残腔消失;5例复查胸部多排螺旋CT(MSCT)显示支架子弹头部周围软组织较薄,残腔较前明显缩小,未取出支架,继续负压引流,带支架生存至今.1例高龄患者,支架置入前已存在重度肺部感染,支架置入后瘘口虽即刻完全封堵,但术后未能控制原有肺部感染,加之体质虚弱,术后2周死于肺部重度感染和机体衰竭.结论 应用Y型单子弹头覆膜自膨式内支架封堵残端较短的左主支气管胸膜瘘患者的瘘口,近期临床效果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在全身麻醉下采用单导丝引导Y型气道支架置入的方法和临床应用。方法接受气道Y型支架治疗复杂气管疾病患者6例,其中气管胸膜瘘1例,食管-气管瘘2例,气道复合型狭窄3例。全身麻醉后在DSA监视下对6例患者置入气道Y型支架。结果6例患者共置入Y型气道支架6枚,均为单导丝引导置入,其中1例支架右侧分支误入右肺上叶支气管内,余5例支架置入均一次获得成功。结论全麻下Y型气道支架置入术能有效封堵支气管残端胸膜瘘、左主支气管食管瘘,能快速有效解除气管隆突区复合性气道狭窄,近期疗效显著,手术安全、可靠,单导丝引导置入技术操作相对于双导丝引导置入技术操作简单、快速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性重度狭窄并食管-气道瘘的内支架置入治疗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探讨食管癌性重度狭窄合并食管-气道瘘的内支架置入效果。方法透视下,27例食管重度癌性狭窄合并食管-气道瘘患者置入食管覆膜内支架。结果支架全部一次性置入成功,瘘口完全封堵,患者恢复正常进食,肺部感染得以控制。结论内支架置入治疗食管癌性狭窄并食管-气道瘘损伤小、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成功率高,控制呛咳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DSA导向气道内支架置入治疗气道狭窄的手术配合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DSA导向气道内支架置入治疗气道狭窄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采用气道内支架置入治疗的118例气管狭窄患者,在治疗中实施相应护理.结果 118例气道狭窄患者置入支架后,呼吸困难明显改善.结论 通过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和手术体位训练,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并发症,做好康复护理及出院指导,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6岁.病理确诊为食管中段低分化鳞状细胞癌.行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弓上吻合术.术后患者呼吸困难,气胸形成,诊断右主支气管胸膜瘘.术后第4天再行右主支气管漏修补+大网膜填充术.术后12 d,患者胃管、胸腔引流管持续引流出胸腔积液及气体,诊断为:再发右主支气管胸膜瘘合并食管吻合口瘘.患者已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拟行组合式双“Y”形气管覆膜支架植入瘘口封堵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气道Y形镍钛合金支架放置后气道局部病理改变,并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支架放置术后评价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健康成年家犬12只,根据CT气道三维重建技术测量所得隆突部位数据研制模具,并由单支镍钛合金丝编织Y形气道支架,利用支架释放系统将支架置入家犬气道隆突部位。术后CT随访气道三维重建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放置12周后处死动物取出支架段气管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支架成功地置入动物气道隆突部位,术后12周检查气道通畅,病理学检查支架已出现上皮化。结论①Y形镍钛合金气道支架释放便利,组织相容性好,3个月时未见气道再狭窄及排痰困难。②CT三维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方便的检查方法对于气道支架放置及术后随访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恶性气道狭窄严重影响患者晚期的生活质量。气管支架植入是缓解恶性气道狭窄安全、快速而有效的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无法直接延长患者生命。并发症发生率因狭窄部位、类型和支架的不同差异较大。本文就气管支架治疗恶性气道狭窄的临床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恶性气道狭窄患者支架再置入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5月至2016年7月7例气道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支架再置入治疗的护理干预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者呼吸困难均在支架置入术后即刻缓解,未发生大出血、呼吸衰竭与窒息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医护一体化的合作模式,术前个性化心理干预,指导患者练习配合技巧,术中随时准备应急抢救,快速有效配合支架置入,术后密切监护呼吸道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是支架再次置入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联合X线导向下自膨式金属支架置入在恶性气道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4例恶性气道狭窄患者,气促评分Ⅳ级18例、Ⅲ级13例、Ⅱ级3例,行自膨式金属支架置入治疗,分析其临床资料并随访。结果34例患者共置入36枚支架,其中部分覆膜支架2枚 气促评分3例降为0级,26例降为Ⅰ级,5例降为Ⅱ级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1周~6年,5例出现气道再狭窄,其中2例死亡,3例治疗后改善,余未再出现呼吸困难。结论纤支镜联合X线导向下自膨式金属支架置入操作简便、迅速、微创,是恶性气道狭窄安全、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