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 ,人格的生物学取向研究重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多数研究以艾森克的皮层唤醒理论和泽克曼的生物化学模型为基础 ,且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理论探讨层面 ,跨学科及涉及实际应用的研究已形成一种趋势 ,研究的焦点也由外周神经生理功能的测量转向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但由于直接研究人类脑内生物化学特征尚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及伦理学的限制 ,因此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来反映脑内的神经生理及生化改变 ,而且多采用相关分析的研究方法[1 ] 。其中非侵害性的神经电生理技术逐渐得到了研究者的青睐 ,尤其是感觉诱发电位晚成分与某些人格特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在一定的麻醉深度下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与意识状态和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120例择期全麻下行上腹部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6组,每组20例。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40(C1组和T1组)、40~60(C2组和T2组)及>60(C3组和T3组),稳定15min后观察病人对指令的反应,然后给病人听10min录音。病人完全清醒2h后检测其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结果 BIS<40和40~60的病人未对指令作出反应;BIS>60以后,病人对指令作出反应时Pa潜伏期平均值为20.12ms。所有病人未检测出外显记忆。T1组未检测到内隐记忆的存在,T2组中有6个病人检测出内隐记忆;T3组有9个病人检测出内隐记忆。有内隐记忆的病人MLAEP波形类似于清醒状态,Pa潜伏期在基础值上延长小于15ms。结论 随着麻醉深度逐渐加深,MLAEP潜伏期逐渐延长,波幅逐渐减小。 Na、Pa潜伏期显著延长的病人,意识和认知功能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3.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对51名正常人和61例中风病人的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进行了记录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正常人51名,年龄最大67岁,最小32岁。中风病人61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34岁。  相似文献   

4.
持续性植物状态下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例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率为100%,证明ML-AEP对PVS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助于确定脑干以上听通路的损害。同时证明ML-AEP波Na、Pa起源于颞叶及皮质下等结构。患者出现PMR可能提示其存在部分意识,两侧PMR存在可作为PV意识恢复的标志,而两侧PMR消失可作为PVS辅助诊断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5.
持续性植物状态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例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者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ML-AEP)异常率为100%,证明ML-AEP对PVS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助于确定脑干以上听通路的损害。同时证明ML-AEP波Na、Pa起源于颞叶及皮质下等结构。患者出现PMR可能提示其存在部分意识,两侧PMR存在可作为PVS意识恢复的标志,而两侧PMR消失可作为PVS辅助诊断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前临床诱发电位学以评价脑功能状态的灵敏度及特异度高于CT、磁共振成像(MRI)的特点应用于临床,尤其是体感诱发电位技术应用广泛。短潜伏期和中长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脑干、丘脑及大脑的功能状态评判有特定意义,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评判有较高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因此,通过研究不同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特点,了解体感诱发电位与CT、MRI等检测手段结合的必要性,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形态学与功能学相互促进,将为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变、脑血管病等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及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7.
视觉诱发电位的快速提取及其临床应用可行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视觉诱发电位的快速提取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Galileo视觉诱发电位检测系统进行VEP常规检查和快速提取,即每例均用前5次行少次平均,经小波变换、独立分量分析联合的最优滤波信号处理。检测36例视神经病患者,并以46例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对以上两种检查方法所得的VEP参量进行测量。最后以传统检测方法的P100潜伏期为金标准,验证新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 新方法的敏感性为95.6%(43/45),特异性为95.0%(113/l19),准确性为95.1%(156/164)。KaPPa为0.88。结论 ①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对视觉系统病变的检测结果相似;②新方法对某些视觉系统亚临床病变较为敏感;③新方法可明显减少刺激次数,经进一步完善,将很有可能临床实时应用。  相似文献   

8.
9.
我们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2例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比较了髓内、髓外病变的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以探讨体感诱发电位在鉴别髓内、髓外病变中的作用。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32例病人来自我院神经外科住院病人。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16~75岁。髓外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动态测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双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1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LSEP),探讨其变化意义。方法以P40、N8和N50潜伏期的数值差为观察指标,分别对51例住院的TIA患者在入院时及发病30 d后进行双下肢SLSEP的检测。根据30 d内是否发生脑梗死,将患者分为A组(TIA无脑梗死组)34例与B组(脑梗死组,病前有TIA史)17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TIA患者下肢SLSEP的检查中以P40的改变具有临床意义,有66.7%(34/51)的TIA患者入院时P40潜伏期差值出现异常。A组中,16例有TIA再发,其中N8、N50和P40潜伏期的数值差30 d后均略为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出现在TIA后2 d内3例(5.9%,3/51),7 d内2例(3.9%,2/51),1个月内12例(23.5%,12/51)。B组30 d后P40潜伏期的数值差不仅较入院时明显延长(F=12.9,P<0.05),且和A组30 d后的值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4.35,P<0.05)。结论 TIA中短期发展为脑梗死的患者P40潜伏期差值明显延长,下肢SLSEP中P40的检测或为观察TIA患者的病情演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相对于上肢SLSEP的检测,P40更为方便,值得临床推广或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慢性呼吸衰竭的肺心病患者脑诱发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凤云  乔慧 《北京医学》1997,19(1):22-25
对30例慢性呼吸衰竭的肺心病患者,20例肺炎患者及30例正常人同时进行脑干听觉体感诱发电位检查;结果:肺心组种诱发是位异常率为80%和83%,肺炎组为20%和20%。经统计学检验,肺心病组较肺炎组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金炳植 《吉林医学》2008,29(3):181-182
目的:测定正常大鼠三叉神经皮层诱发电位,建立本实验室三叉神经皮层诱发电位正常值数据库。方法:取40只Wistar大鼠,电刺激一侧第3排第2、3根胡须处皮下,在对侧硬膜外记录三叉神经皮层诱发电位。结果:在冠状缝后2.5mm、矢状缝旁5.0mm处硬膜外记录到较一致的,由两个负向波(N1、N2)和一个正向波(P)组成的三叉神经皮层诱发电位。潜伏期为N1(5.25±0.32)ms,P(6.50±0.54)ms,N2(7.62±0.41)ms;波幅为N1(3.75±0.81)μV,P(2.11±0.54)μV,N2(0.62±0.21)μV。结论:该方法测定三叉神经皮层诱发电位,正常值较稳定,为进一步研究病理状态下三叉神经皮层诱发电位变化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大鼠三叉神经皮层诱发电位(TEP)和坐骨神经皮层诱发电位(IEP)的检测方法、特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取40只Wistar大鼠,分别电刺激一侧第3排第2、3根胡须处皮下及坐骨神经,在对侧硬膜外记录TEP和IEP,将其检测率、波形的稳定性及重复性进行比较。结果:35只大鼠记录到TEP。基本波形为N1-P—N2;25只记录到IEP。基本波形为N—P;TEP的N1-P峰峰波幅明显大于IEP的N—P峰峰波幅(P〈0.01),TEP的N1-P峰峰波幅的变异系数明显小于IEP的N—P峰峰波幅,TEP的N1、P峰潜伏期明显小于IEP的N、P峰潜伏期(P〈0,01),TEP的N1、P峰潜伏期的变异系数略大于IEP的N、P波。结论:TEP较IEP容易获取,重复性好,波形稳定。灵敏度高,操作简便,损伤小,便于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 (SEP)在脊髓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丹麦Keypoint肌电 /诱发电位仪 ,对 66例脊髓病变者进行SEP检测。 66例均行下肢胫后神经SEP(SEPt)检测 ,其中 2 8例同时行上肢正中神经SEP(SEPm)检测。结果 SEPt检测 66例中 64例异常 (96 .9% ) ,SEPm检测 2 8例中 1 7例异常 (60 .7% ) ,SEPt检测结果异常率明显高于SEPm。异常表现均以波幅降低为主 ,SEPt异常以波幅降低为主者占 73 .5 % ,SEPm异常以波幅降低为主者占 88.2 %。结论 SEP反映了躯体感觉传导通路、脑干网状结构及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脊髓病变SEPt检测敏感性明显大于SEPm ,异常表现以电位波幅降低为主。因此 ,SEP不仅对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有参考价值 ,而且对判断脊髓损伤程度、评估疗效及脊髓功能状态均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龄  张丽香 《微创医学》2006,1(5):343-344
目的了解鼻咽癌(NPC)病人在放疗中、放疗后射线体感觉传导通路损伤以及放射治疗后的延迟性损伤与修复情况。方法对48例初次放疗的NPC病人,在放疗前与放疗后各阶段进行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追踪研究。结果与放疗前对比,本组病人放疗后不同的阶段SLSEP某些波的潜伏期(PL)与波间潜伏期(IPL)均值和放疗前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NPC病人接受放射治疗后,早期即可引起体感觉神经系统传导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影响鼻咽癌放疗听觉诱发电位改变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鼻咽癌(NPC)病人放疗后听觉诱发电位改变的原因,方法:48例鼻咽癌病人在放疗前、放疗中(鼻咽癌DT40-48Gy)、放疗结束、放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检测。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发析BAEP改变原因。结果:鼻咽癌放疗后12个月内BAEP总异常率为64.6%(31/48),放疗中(鼻咽癌DT40-48Gy),放疗结束以及放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异常率分别为16.7%(8/48),29.85(14/47),25.05(12/48),52.2%(24/46),52.3%(23/44)。年龄≤35岁,36-50岁,>50岁分别为25%(1/4),56.0%(14/25),84.2%(16/19),差异有显著性(P=0.03)。两耳前野组异常率为53.1%(17/32)。面颈联合野组者87.5%(14/16),后者明显比前者高,差异有显著性(P=0.02)。脑干(前缘)受量45-51Gy者BAEP异常率为58.6%(17/29),52-61Gy者为73.75(14/19),两者相比未见显著性差异(P=0.29)。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BAEP改变的有照射面积,年龄。结论:鼻咽癌放疗后BAEP改变与年龄,照射面积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惊恐障碍(PD)患者药物治疗前后听觉(AEP)、视觉(VEP)及体感(SEP)诱发电位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PD患者于初诊及药物治疗12周时,分别进行AEP、VEP和SEP检查,并以33例健康人(NC组)作对照。结果(1)与NC组比较,PD组AEP及VEP-N1P2波幅降低[(4.81±1.41)μVvs(7.56±2.22)μV,P<0.01和(5.35±2.86)μVvs(8.26±2.20)μV,P<0.01],AEP及VEP-P2N2波幅降低;VEP-N1及SEP-N1、P2、N2潜伏期延长[(146.99±18.65)msvs(133.83±6.84)ms,P<0.01和(195.08±28.76)μVvs(165.47±22.32)ms,P<0.01],SEP-N1、P2潜伏期延长。(2)治疗12周时:AEP及VEP-N1P2波幅逐渐升高,VEP-N1及SEP/N2潜伏期逐渐缩短,均恢复至正常范围;AEP及VEP-P2N2波幅和SEP/P2潜伏期无明显改善;SEP-N1潜伏期延长。结论PD存在视、听、触多方面的信息加工过程障碍;其中AEP及VEP-N1P2波幅,VEP-N1、SEP-N2潜伏期随临床症状缓解恢复正常,可能成为临床疗效评定的辅助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川芎嗪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家兔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川芎嗪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脑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用后肢体感诱发电位作为衡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脑功能损害的指标,动态观测静脉注射川芎嗪注射液后不完全脑缺血家兔模型脑缺血和再灌注各时点的后肢体感诱发电位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期的各个时点,体感诱发电位P波潜伏期均明显延迟,P波的波幅也明显降低,与缺血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川芎嗪注射液后,上述各指标的异常变化明显减轻,与缺血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脑功能损害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运动诱发电位与体感诱发电位的脊髓等电位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ian W  He D  Zhao LF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7):1525-1528
目的 研究体感诱发电位 (SEP)和运动诱发电位 (MEP)在脊髓横断面上传导通路的分布特点。为临床上应用复合脊髓诱发电位 ,提高监护水平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分别刺激Wistar大鼠的皮质感觉运动区和坐骨神经 ,用微电极在大鼠腰膨大记录SEP和MEP。采用不同刺激强度、频率观察它们对SEP和MEP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在半侧脊髓上分 4 0~ 6 0个点记录每点的SEP和MEP。根据SEP和MEP的波幅变化 ,制作大鼠腰膨大部位的等电位图。结果  ( 1)SEP的N1 P1波幅从脊髓腹侧至背侧逐渐增加 ,中央较外侧部显著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 2 )MEP的N2 P2的波幅从腹侧至背侧逐渐下降 ,中央较外侧明显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 1)证实了大鼠的SEP主要传导通路分布于后索 ,大鼠的MEP传导通路主要分布于前索。二者在脊髓横断面上各自有明显的代表区域 ,可以涵盖脊髓横断面的主要部分。 ( 2 )大鼠MEP的兴奋起源可能是锥体外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