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90年代初以来,应用各种益生菌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问题被医学界广泛地接受。与此同时,"益生菌"的研究也已经成为了国际上的热门研究课题。婴幼儿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母传抗体在出生后逐渐消失,在整个婴幼儿时期都处于易感期,这段时间比较容易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的问题,进而导致喂养不耐受,这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治疗方法加以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2.
随着医学的发展,早产儿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已得到有效控制,存活率增加。但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极高。营养因素在改善早产儿生存和促进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早产儿喂养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龚小莲 《现代保健》2014,(35):12-14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8月本院确诊治疗的喂养不耐受早产患儿50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干预组患儿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抚触疗法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缓解情况、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各项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胃残留量、肠道全量营养喂养、住院、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抚触疗法可有效缓解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提高对患儿的治疗效果,缩短患儿康复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1)频繁呕吐(≥3次/d);(2)奶量不增或减少(≥3次);(3)胃潴留(胃潴留〉前次喂养量1/3)。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小剂量红霉素是通过激活胆碱能神经元中有高度亲和性的胃动素受体而产生轻度收缩活动;胰岛素有促进胃肠道成熟及胃肠道营养的作用,另外胰岛素亦能有助于乳糖的消化吸收;吗丁啉为一种外周多巴胺,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调胃与十二指肠运动;金双歧可直接补充早产儿肠道内有益的生理菌群,从而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相似文献   

5.
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46例符合喂养不耐受标准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2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红霉素5mg·kg-1.d-1,治疗3天,观察两组患儿每日完成的奶量、呕吐及腹胀情况、体重增长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呕吐、胃潴留缓解、体重增长情况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显著疗效,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许丽娜 《药物与人》2014,(9):185-186
目的:研究引起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I)的高危因素,为正确预防和早期发现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65例早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生体质量越轻,胎龄越小,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越高,有无窒息史二者喂养不耐受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包括胎龄小、体质量低、宫内窘迫、出生窒息、应用氨茶碱和使用呼吸机。因此需要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因素进行充分认识。尽早干预、将有利于改善早产儿的胃肠道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影响早产儿早期营养重要原因,其影响因素众多,临床表现多样。目前其发病机制研究成为热点,可能成为防治其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早产儿分为对照组和抚触组,抚触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实施抚触干预并观察干预效果。结果:抚触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施抚触可减少喂养不耐受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3例胎龄≤34周,出生体重≤1800g,并除外消化道先天畸形的早产儿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预防用药组(用药组),其中用药组于生后第3d常规给予红霉素10mg/(kg·d),1次/8h,共7d。结果:用药组的喂养不耐受率(26·67%)低于对照组(45·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93,P>0·05)。两组达到完全经肠道喂养的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和每天大便次数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而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均无心律失常的发生。用药组未出现药物相关性肝功能损害。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但这些结果有待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的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口服益生菌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营养状况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90例符合条件的住院早产儿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早期微量喂养,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开奶后加用益生菌,分别记录两组的喂养状况,并于生后2 d、10 d、20 d时分别留取患儿大便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标本中的肠道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7例(15.6%),对照组为22例(4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10 d时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分别为[(7.84±0.35)cfu/g,(8.52±0.23)cfu/g],对照组分别为[(6.39±0.53)cfu/g,(7.01±0.48)cfu/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20 d时肠道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分别为[(8.62±1.35)cfu/g,(9.10±1.33)cfu/g],对照组分别为[(7.32±0.80)cfu/g,(7.62±1.22)cfu/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益生菌联合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营养状况及肠道菌群的形成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分析捏脊对极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日-2017年3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胎龄<32周的极早产儿4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捏脊干预组,每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早期微量喂养。结果 给予捏脊干预后,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达到完全胃肠内喂养平均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较常规治疗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捏脊干预后,喂养不耐受症状如呕吐、腹胀很快消失,纳奶量增加,但两组治疗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 捏脊辅助治疗极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安全、无害,可以快速缓解临床症状,促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口服不同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的治疗效果及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尤其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FI的治疗作用。 【方法】 选取2008年1月1日-2010年3月31日在16家三甲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并诊断为FI的早产儿,随机分为3组:红霉素大剂量组(第8~10日龄起口服红霉素 12.5 mg/kg,q8 h,疗程7~10 d)、红霉素小剂量组(口服红霉素5 mg/kg,给药方法同上)、对照组(完全不用胃肠动力调节药物)。比较各项喂养相关指标、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等,并评估药物副作用。 【结果】 入组极低体重儿46例,大剂量组11例,小剂量组22例,对照组13例。两治疗组肠内热卡达基础热卡的日龄及体重开始增长时肠内热卡比例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大剂量组体重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所有治疗组患儿随访6个月均未见明显红霉素副作用。 【结论】 本研究中选取的两种剂量红霉素口服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FI均有一定治疗作用,大剂量略优于小剂量。所采用的红霉素治疗方案未见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出院后早产儿体格发育及生化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早产儿合理喂养指导提供依据。 【方法】 早产儿91例,出生体重均在1 500 g以上。按喂养方式分为5组:1组为早产儿配方,2组为足月儿配方;3组为早产儿配方+母乳;4组为母乳;5组为足月儿配方+母乳。在矫正月龄4~6个月时测量身长、体重,计算身长、体重的Z值,测定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微量元素等指标。 【结果】 4组身长Z值为负值,体重Z值亦低于其他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体重和身长的Z值均为正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血清尿素氮低于其余各组(P<0.05),2组血清尿素氮显著高于3、4、5组(P<0.05),和1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1组和5组的白蛋白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7),但均明显高于3组和4组(P<0.05)。其余各血清学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纯母乳喂养儿体格发育和血清白蛋白水平较其他喂养方式低,提示单纯母乳不能完全满足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需要;2)足月儿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血清尿素氮偏高,其机制和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分析不同喂养策略在促进早产儿实现完全经口喂养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效果。通过综述相关研究可得,标准不同、方案不同等问题使得不同喂养策略在促进早产儿实现完全经口喂养方面效果不一、研究结论不一,仍需临床专业人员探讨基于规范的干预措施下不同策略的效果,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68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分为两组,治疗组在禁食、减少喂养量及静脉营养的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红霉素,5mg·kg^-1·d^-1分两次口服,疗效不佳者逐渐增加剂量,最大量为15mg·kg^-1·d^-1;对照组在给予禁食、减少喂养量及静脉营养的基础上增加腹部抚触。观察两组患儿奶量、腹围、体重及大小便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儿症状消退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完全喂养量时间、住院天数,监测是否有肝功能损害及菌群失调。结果两组患儿治疗7天后奶量、腹围、体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15.75、6.78、4.00,均P〈0.05)。两组的症状消退时间、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完全喂养量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5.48、7.70、2.46、3.27,均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比较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河道内细菌群落的多样性, 探讨环境与细菌群落多样性关系, 为修复水环境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浙江省杭州市未污染的虎跑山泉水和3个不同污染源的水样共70份, 用传统微生物平板培养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不同水体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差异。结果 未被污染的虎跑山泉水pH最小, 为7.25, 其余受到污染的水体pH均>7.4, 滨文河的pH最高, 达8.04;浦沿化工厂河道中存在可培养的细菌最多, 达到821 CFU/mL, 其次为萧山养牛河道, 虎跑最低仅8 CFU/mL, 其细菌总数与pH密切相关;6种受污染的水中均存在大肠埃希菌和葡萄球菌, 生活污水中未检测到沙门菌, 化工污水中未检测到粪链球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结果表明, 受污染的水中主要有变形菌门(23条带, 71.9%)、放线菌门(8条带, 25%)和厚壁菌门(1条带, 3.9%), 变形菌门是绝对的优势菌群;不同污染源影响的水中均有特异性细菌条带T5(uncultured bacterium clone C-84, HQ860591)和T7(uncultured rhodocyclaceae bacterium clone D7N55, KC006201), 隶属于β-变形菌, 只在受化工污染的河水中检测到;而受生活污水污染的河水中特有条带T3和T4均为γ-变形菌的气单胞菌属Aeromona;T10、T29和T30为受畜牧养殖场污水影响的河水中所特有, 均隶属于放线菌门Gordonibacter属。结论 不同的污染直接影响水的pH及细菌群落分布, 且污水中致病菌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口腔运动干预(OMI)对经口喂养困难早产儿进食能力的改善,探讨胎龄及全身运动(GMs)质量评估结果与OMI次数是否存在关联并确定影响OMI次数的高危因素。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2月选取89例完成GMs拍摄并接受OMI后自行经口进食的早产儿,根据胎龄分为<34周和≥34周两组,同时将GMs评估结果归纳为三个类别,分别统计比较两组间、各类别间OMI次数。以OMI次数为应变量,胎龄、出生体重、治疗起始周龄、GMs结果、是否伴随消化、呼吸、血液、神经和其他系统障碍、以上伴随障碍的合计个数为自变量进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OMI次数增多的高危因素。结果 胎龄<34周组顺利完成新生儿科医生要求奶量前所需的OMI次数比≥34周组更多(P<0.05)。GMs表现越好的早产儿OMI次数越少,反之,GMs表现较差的早产儿OMI次数较多。结合临床表现分析,显示早产儿GMs评估结果越差、胎龄越小、伴有消化系统症状是导致OMI次数增多的高危因素,校正决定系数为0.34。结论 胎龄是早产儿喂养困难的一个影响因素;早产儿GMs表现不佳提示可能同时存在喂养困难;伴有消化系统症状也是导致OMI次数增多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给予安慰奶嘴吸吮对其喂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5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在鼻胃管喂养时吸安慰奶嘴(无孔橡皮奶头),对照组单纯给予鼻胃管喂养,两组均给予部分静脉营养。观察两组早产儿体重、喂养耐受情况、胎粪排出时间和排尽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结果: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1),体重下降最大限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胃潴留发生率(12.00%)较对照组发生率(40.00%)明显降低;观察组胎粪排尽时间、完全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早产儿在鼻胃管喂养期间辅以安慰奶嘴吸吮是一种适宜的辅助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