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治疗不同程度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方法:对145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依据面瘫程度(轻、中、重度)分别分为训练组与对照组,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比较训练组与对照组临床开始恢复时间,临床完全恢复时间及恢复率和并发症率。结果:轻度面瘫者:训练组临床开始恢复时间为(2.1±0.7)周,完全恢复时间为(3.8±1.2)周;对照组为(2.4±0.9),(4.2±1.1)周,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恢复率均为100%,且均无并发症出现。中度面瘫者:训练组开始恢复时间为(4.1±1.3)周,完全恢复时间为(7.2±1.9)周,对照组为(5.5±1.4),(9.3±1.7)周(P<0.05),恢复率为:训练组93%,对照组为87%,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仅1例出现并发症。重度面瘫者12周内恢复率:训练组24/30(80%),对照组13/25(52%),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4.856,P<0.05);并发症率比较:训练组4/30(13%),对照组12/25(4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06,P<0.05)。结论: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轻度面瘫者,康复训练不能缩短面瘫恢复时间,对恢复率也无影响,中重度面瘫者,康复训练可促进早日康复,并可提高恢复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3.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idiopathicfacialpal sy)简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 (Bellpalsy) ,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面神经炎的病因未完全阐明 ,多数报道与疱疹病毒的感染相关性极大。Burgess〔1〕及其同事在一个患Bell麻痹后 6周死亡的患者的膝状神经节证实了单纯疱疹病毒的基因组 ,另有作者认为该病是由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性神经炎。面神经炎的治疗效果各家报道不一 ,本文就面神经炎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 针刺治疗1 1 针刺方法和选穴齐济生等〔2〕用滞针法治疗…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两种离子导入治疗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比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应用直流电VitB1和碘离子导入的疗效差别,筛选更加适合的治疗方法组合。方法:按照病例纳入标准,选择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44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1例,B组23例。所有患者的药物治疗和急性期的物理治疗均相同。恢复期,给予红外线、神经肌肉电刺激、面部运动功能训练作为基础治疗,另外A组患者配合VitB1直流电导入疗法,B组患者配合碘离子直流电导入,两组患者恢复期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应用面神经功能观察指标和计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自的面神经功能评分值均较治疗之前显著降低(P0.001),两组间比较VitB1组疗效优于碘离子导入组(P0.05)。结论:综合性康复治疗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有较好疗效,其中直流电VitB1导入治疗的组合疗效优于碘离子导入治疗的组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康复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方法治疗35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并观察疗效.结果 35例患者经10 d治疗后,痊愈14例,显效15例,好转4例,无效2例,显效率达82.9%.1个月后随访,痊愈25例,显效8例,好转2例.显效率达94.3%.结论 运用综合方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采用康复训练联合恒定磁场对56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治疗,并与传统内科药物治疗方法相比,结果显示:康复训练联合恒定磁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好、疗程短。 相似文献
7.
王小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10):952-953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耳(Bell)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由茎乳突孔内发生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是以颜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面神经或茎乳孔内发生炎性水肿后,压迫面神经而致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近年来,国内外采用药物、物理疗法、针灸等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取得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针灸治疗时机。[方法]将144例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给予基础治疗的同时,实验组在发病7d后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在发病7d内给予针灸治疗。[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8%,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个月随访,实验组出现2例面肌痉挛(2.7%),对照组10例面肌痉挛(14.1%),两组面肌痉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发病7d后给特发性面神经病人实施针灸治疗可降低面肌痉挛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优选治疗方案。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方法;治疗组根据患者就诊时所处不同发病阶段和不同临床表现进行分期辨证,然后采用不同的针灸治疗方法;根据患者面部表情肌肉的静态与动态恢复程度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9.29%、97.06%,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治愈率分别为42.86%、76.47%,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效果确切,但分期结合辨证的治疗方法效果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1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4年2月-2005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40例,其中Bells麻痹36例,Hunt麻痹4例;全部患神清语明,单侧发病,符合《现代神经病学诊疗分册》对特发性周围神经麻痹诊断标准。40例患入院时用HouseBrach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进行评价,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情况见表1。两组患一般资料经t检验比较,差异无显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激光照射并针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90例非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采用激光照射并针灸治疗;对照组45例,单纯用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5.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激光照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可明显提高疗效,且疗效巩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为主分期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方法:8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急性期、静止期及恢复期分别采取超短波、针刺、TDP,运动疗法及中频电疗等治疗。结果:治疗30d后,80例患者中痊愈54例(67.5%),显效15例(18.7%),有效6例(7.5%),无效5例(6.3%),总有效率为93.7%。结论:分期治疗能显著改善和提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针刺加艾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加艾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特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80岁;发病时间最短1d,多数在6d内就诊。纳入标准:(1)急性起病,1~5d达高峰;(2)病变前有病毒感染、吹风、 相似文献
15.
16.
肖桦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11):1814-1814
本研究旨在通过前瞻性随访观察,对我院2003~2006年门诊收治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86例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与诊断标准86例特别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例,随访到60例,其中Bells麻痹51 相似文献
17.
18.
参照广东省卫生厅编印的广东省常见病基本诊疗规范确诊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00例,均急性起病,病程1—60d,平均4.5d;临床表现为一侧周围性面瘫特点及肌电图改变,排除其他耳源性及后颅窝病变。100例息者分为物理组53例和药物组47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物理组患者采用针刺及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技术(PNF)治疗;药物组以西药治疗为主。①针刺:取阳白、太阳、下关、颊车、地仓、迎香、翳风、合谷等穴,每天1次。②PNF:以额肌、皱眉肌、眼轮匝肌、提上睑肌、眉间降肌、颧大肌、口轮匝肌、上唇提肌、下唇降肌、颏肌、口角提肌、口角降肌、口三角肌、颊肌、颞肌和咬肌的对角线模式训练为主,做皱鼻、闭眼、吹哨、示齿、抬额等动作,每个动作反复10遍。每天1次。③药物:泛敏补0.5mg、VitB1 20mg、地巴唑20mg,急性期加服强的松10mg。均每天3次。 相似文献
19.
20.
综合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毫米波、中频电疗和激素等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1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A、B2组各80例,均采用毫米波加中频电疗治疗。A组加用激素等药物治疗。结果:经过6-20d治疗,2组总显效率及轻度患者痊愈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重度患者中,A组显效率高于B组(P〈0.05),中度患者痊愈所需治疗时间,A组明显少于B组(P〈0.01)。结论:物理治疗配合药物可提高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效果,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