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饮用水水质卫生与主要介水传染病发病情况,探讨饮用水与介水传染病之间的相互关系。介水传染病发病人数较多,仍是重点防治的传染病,改善饮用水水质卫生对减少介水传染病的发生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了解成都市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状况和介水传染病发病情况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成都市农村居民饮水健康的主要问题。方法描述2010-2016年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状况和介水传染病发病情况,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2010-2016年,监测水样总合格率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枯水期合格率较丰水期高,不合格指标以总大肠菌群、氯酸盐、浑浊度、二氧化氯和游离余氯为主;与饮用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5种介水传染病中,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细菌及阿米巴性痢疾、甲肝、伤寒和副伤寒,近7年无霍乱病例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与水样总合格率有负相关,甲肝、细菌及阿米巴性痢疾与水样微生物指标合格率有负相关,以及其他感染性腹泻与水样消毒剂余量指标合格率有负相关,水样微生物指标合格率、水样消毒剂余量合格率都和水样总合格率有正相关,而水样消毒剂余量合格率和水样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之间也有正相关。结论成都市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良好,介水传染病维持在较低水平可控状态,目前成都市农村集中式供水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微生物指标超标。要进一步降低介水传染病发病率,提高水质微生物合格率是关键切入点,建议政府、环保和供水单位等相关部门在合理选择并做好水源地防护工作的同时,重视制水安全、完善制水工艺、确保制水关键环节专人专岗以及水厂水质检测工作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地收集农村生活饮用水的基础资料,了解五华区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现状;推动该区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工作的开展;改善和提高农村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状况,减少水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方法:依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对辖区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样进行采样和检测.结果:2014年共检测水样52件,检测项目36项,合格16件,总合格率30.8%.各类检测指标中,细菌学指标合格率最低,仅为44.2%.结论:五华区农村生活饮用水合格率较低,主要是微生物学指标和一般化学指标不合格,存在传播介水传染病的隐患.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饮用水的管理,加强卫生知识宣传,避免介水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1991-2013年生活饮用水水质状况与介水传染病发病变化趋势。方法生活饮用水基本情况采用问卷调查,参照GB5750-85和GB/T5750-2006进行水质分析,依据GB/T 5749-2006和《农村实施生活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进行水质评价。结果 2013年,生活饮用水水质达到农村Ⅰ级水标准水源占92.22%,居民累计改水受益率为99.66%,介水肠道传染病发病率降至为44.12/10万。水质状况逐年改善(χ2=241.58,P=0.00)。改水人口受益率与介水传染病发病率呈负相关(r=-0.957 8,P=0.00)。结论通过改水工程,兵团第五师农牧团场居民饮水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介水相关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零陵区中小学校饮用水卫生现状及介水传染病的发病情况,为进一步改善饮用水质量,预防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国家水质分析标准方法对该区16所中小学校生活饮用水进行分析,并拟定调查表,采用现状加回顾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饮用该水的学生进行介水传染病发病情况的调查。结果该区中小学校饮用水的合格率仅为25.00%,不合格项目为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游离性余氯;近1年16所学校饮水学生的肠炎、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的发病率分别为5.68%、0.34%、0.09%。结论零陵区中小学校饮用水存在微生物污染,导致了介水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广西农村寄宿制学校饮用水卫生安全状况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了解广西农村寄宿制学校饮用水卫生安全现状,探讨饮用水生物污染与介水传染病流行的关系。方法于2005年对广西3市10县1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饮水卫生和介水疾病进行调查,并利用2006年广西农村饮水卫生监测网络农村学校自备水源供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广西农村学校饮水水质合格率仅为27.0%,尤其是微生物污染严重;流行病学分析表明饮用水微生物污染与肠道传染病疫情发生有明显相关关系。结论广西农村寄宿制学校饮水微生物污染严重,是介水传染病爆发疫情在学校高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肠道传染病是因为病毒或细菌通过肠道感染而引起的,这些病毒或细菌极易介水传播,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在人群中引起大面积暴发流行。由此可见,水质细菌学指标与饮用水人口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有密切关系。为全面了解西昌南给水所1995~1998年4年水质细菌学指标合格情况及西昌  相似文献   

8.
泰安市农村饮用水卫生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泰安市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现状,为制定农村饮用水安全发展规划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依据。方法:于2008年、2009年对泰安市六个县市区255个农村生活饮用水监测点水样检测,并对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该市农村活饮用水2008年、2009年水样合格率分别为45.69%、49.38%,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2.73,P>0.05)。水样中感官指标、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微生物学指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227.90,P<0.01);农村生活饮用水不合格的主要为微生物学指标和化学指标,其他指标基本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枯水期水质合格率高于丰水期(χ2=72.67,P<0.01)。出厂水水质合格率高于末梢水(χ2=18.55,P<0.01)。结论:检测结果表明泰安市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较低,主要是微生物学指标和化学指标,存在传播介水传染病的隐患。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水源保护、卫生管理、净化消毒和健康教育工作,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临湘市中小学校饮用水的水质质量及介水传染病的发病情况,为进一步改善饮水质量、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临湘市14所中小学校,对生活饮用水按照国家水质分析标准方法进行水质分析,并按照拟定的调查表对学生进行介水传染病的发病情况调查。结果该市中小学校饮用水合格率仅为78.57%,其中水质不合格主要原因为粪大肠菌群超标;14所学校近1 a饮水学生的肠炎、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的发病率分别为1.80%,0.19%,0.06%。结论临湘市中小学校的生活饮用水存在粪大肠菌污染隐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那曲地区的水质卫生状况,为有效预防控制介水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那曲地区有代表性的三个县,设33个调查点,其中集中式饮用水源水3个、生活饮用水25个、地表水5个,由专业人员取集水样、按统一要求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结果 饮用水源水符合相关标推要求;生活饮用水水质不良,主要超标项目为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地表水水质介于I—Ⅱ类,个别点属Ⅲ类;卫生防护普通较差。结论 切实加强饮用水消毒和卫生防护,逐步改善饮用水水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江西省赣州市农村饮用水水质状况、介水传染病发病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1—2014年,按照分层随机原则每年选择6~11个县开展农村饮用水卫生调查与监测,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收集同期监测地区介水传染病数据,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水质与介水传染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2011—2014年,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为25.07%,枯、丰水期合格率分别为25.83%、24.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7,P0.05);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分别为26.66%、2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56,P0.05)。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超标率分别为66.05%、59.22%。介水传染病中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细菌性痢疾、伤寒、甲肝、阿米巴性痢疾、副伤寒病例数分别占83.71%、15.08%、0.54%、0.45%、0.19%、0.04%。菌落总数超标率与其它感染性腹泻确诊病例发病率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s=0.422,P0.05)。结论本次调查的赣州农村以分散式供水方式为主,多数集中式供水厂工艺简易;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较低,主要是因为微生物指标超标;介水传染病以其它感染性腹泻居多,其次是细菌性痢疾,水微生物指标超标率与其它感染性腹泻确诊病例发病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随着海安县农村改水受益人口增加 ,有关介水传染病发病人数明显减少 ,为了解农村改水对介水传染病的控制作用 ,对两者进行了相关分析。农村水厂受益人口情况 ,来自县卫生防疫站对城乡饮用水基本情况调查表和爱卫办改水工作统计报表。介水传染病发病情况 ,以县防疫站的调查资料和年报表为准 ,相关疾病为痢疾、伤寒、肝炎等。改水水质情况 :各级水厂分枯、丰水期 ,对改水后自来水水质进行监测。检测方法按 GB5 75 0 - 198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评价标准参照 GB5 74 9- 1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结果分析表明 :1995年 ,我县农村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农十三师十年改水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方法:依据兵团生活饮用水实施调查方案,选择有代表性水样,按照国家标准GB/T5750.1~5750.13-2006和GB5749-2006标准按《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进行进行水质检验和卫生等级评价。结果:通过十年改水工程,改水受益率达到92%,100%饮用水达到国家二级安全用水卫生标准,改水受益人口增长率与介水肠道传染病发病率二者之间呈负相关。结论:通过十年改水,饮用水卫生状况得到很大提高,改水受益率逐步提高,改水前后饮水水源类型和水质等级有极大改善,同时介水肠道传染病发病率逐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年改水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大汶河流域农村小型供水系统饮用水卫生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大汶河流域农村小型供水系统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现状,为制定农村小型供水系统饮用水安全发展规划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对大汶河流域上、中、下游附近农村小型供水系统150个农村生活饮用水监测点水样检测,并对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测水样600份,合格309份,总合格率为51.50%。18个检测项目中,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较低,分别为:77.17%、70.50%、75.67%。大汶河流域上、中、下游附近农村小型供水系统水质合格率呈递减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86,P﹤0.05),枯水期水质合格率高于丰水期(χ2=6.412,P﹤0.05),水源水水质合格率高于末梢水(χ2=11.217,P﹤0.01)。结论检测结果表明大汶河流域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较低,主要是微生物学指标,缺乏必要的消毒处理,存在传播介水传染病的隐患。沿大汶河流域附近饮水水质合格率呈递减趋势,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治污与水源保护、卫生管理、净化消毒和健康教育工作,保障沿岸农村生活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15.
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与水性疾病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强农村乡镇集中式供水卫生管理,强化饮用水的消毒和水源防护意识,提高改水预防介水传染病的成效,于1996年至1997年间,对全县不同类型饮用水水质与介水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1材料与方法1.1饮用水水质监测按调查方案要求,对全县16个乡镇(包括县城水厂)集中式供水单位的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每年定点监测4次,并选择16个分散式饮用水每年定点监测4次。1.2水样采集和检验方法按GB5750-1985《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要求进行。1.3水性疾病调查按调查方案要求,收集1996年、…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6县改水前后的环境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水后生活饮用水水质较改水前明显好转,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均显著下降;肠炎、痢疾、甲型肝炎、伤寒等介水传播的肠道传染病人群患病率改水前达37.2‰,改水后人群介水疾病患病率降至17.8‰,农村改水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韶关市区自来水十年水质与介水传染病分析广东省韶关市卫生防疫站(512026)陈政池,钟惠敏,陈锡永,李继强,叶潘德为了解韶关市区自来水水质和介水传染病发病情况,我们从1982年始,对市区四个自来水厂的水质及介水传染病,定期进行监测,监测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与介水传染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与介水传染病的相关性,为介水传染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07年"中国农村饮用水与环境卫生现状调查"收集的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数据与近两周介水传染病发病数据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相关分析表明感染性腹泻发病率与集中式供水覆盖率、水样合格率、垃圾不随意丢弃率、厨房卫生良好率呈负相关(P<0.05);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感染性腹泻发病率随着集中式供水覆盖率的增加而下降。结论改善的饮用水和环境卫生对控制和减少介水传染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现状,探讨影响该县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主要因素,为供水管理部门加强农村集中供水运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每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对昭平县农村集中供水监测点各采集水样1次,水样的采集、保存、运输和检测按GB/T 5750-2006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按GB 5749-2006进行评价。结果2015-2018年昭平县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丰水期高于枯水期;不合格指标主要是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指标,微生物污染是影响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昭平县农村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指标超标是影响其水质的最主要因素,存在着引发多种介水传染病的隐患,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治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苏州地区介水传染病流行趋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自国家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获取1990—2016年苏州地区介水传染病发病数据,分析其时间、地区、人群分布,并对流行趋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27年间苏州地区介水传染病发病率由1990年的471.4/10万下降到2016年的45.3/10万;该地区介水传染病发病率与当地国民生产总值(GDP)、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呈统计学负相关(P0.05)。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率自2004年呈上升趋势,且发病高峰出现在11月至翌年1月。结论苏州地区介水传染病流行得到有效控制,探索控制其他感染性腹泻的有效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